打印

[讨论]日食与传说:文献记载·古代仪式·民间记忆

日全食:从恐惧到欢乐

搜狐IT-北京科技报 2009年07月28日14:56


  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成了中国送给2009国际天文年最为重要的礼物。它不但是整个21世纪最壮观的一次日全食,也是自1813年至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本报特派记者跟随北京天文馆日全食观测团奔赴武汉,在武汉日全食观测主会场——汉口江滩公园,现场见证了世纪日全食的观测过程。

  与前几天的闷热完全不同,22日清晨的武汉空气凉爽,微风习习,薄纱般的云层与太阳娇羞地捉着迷藏,吊得人们心头发痒。

  尽管离日全食发生还有两个小时,汉口江滩公园已经聚集了大批群众。这里因地处长江边视野开阔,成为武汉日全食观测的最佳地点。

  除了进场的1000多人外,记者看到,公园视野开阔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有的是全家上阵,有的是几代同来,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除了专业的眼镜和玻璃,还有人拿着叠加的底片、X光胸片、烟熏或者墨汁涂黑的玻璃,以及有人用唱片中央部分做成自制眼镜。整个公园洋溢着节日气氛,其热度不断上升,似乎要超过前几天40℃的高温。

  一位武汉老年大学摄影协会的老人拿着自制的日全食观测眼镜给记者看,她说:“我今年73岁,今天7点就来了。”比起简陋的观测眼镜,她身上的摄像机颇为专业。

  为了目睹这次天文奇观,世界各地的众多观测者也在武汉云集。据说光来自日本、欧美等境外的游客就有近3000人。记者在现场看到了法国天文爱好者的观测团体,看到了来自美国费城的摄影师,也看到成群的日本观测者。最有意思的是,在江滩公园派出所的二楼天台,一群外国观测者也摆起了阵势,真可谓是最“安全”的观测者。

  根据武汉有关方面统计,武汉三镇有30万人在江滩观看日全食,全市观看人数估计超过百万。

  8时许,初亏开始。9时19分,金灿灿的一根亮线,从云层中醒目地出现,气温从初亏时的34.5℃降到了31.5℃。慢慢地,周围逐渐变得一片漆黑,此时,观测现场的路灯亮起来,周围建筑也开启了夜景照明。从食甚到生光,短短3分钟后,太阳终于露出了原貌,已经开始了复圆过程。由于当天武汉的天空有云,在云和太阳的拉锯战中,人们的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时而摔到谷底,记者也不记得欢呼和叹气声交替响起了多少回。当日全食刚刚结束时,火辣辣的阳光倾泻下来,温度迅速回升。

  有备而来的现场观测者被这种罕见的天象震撼了,对于古人来说,由于不知晓日食的发生原理,太阳的突然消失会引发极大的恐惧。

  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秋天,人们发现头顶的太阳正在逐渐地缩小。面对如此情景,当时朝廷负责监视天象的官员赶紧汇报天子,仲康大帝诏令文武百官,焚香祈祷,等到太阳再次出现,王公大臣们才舒缓了一口气。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当时天文官的羲和却荒废职守、烂醉如泥,仲康大帝得知后将其斩首示众。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虽然记录中没有“日食”二字,但这个故事被认证为中国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其具体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那时候人们对于日食这样的自然天象给不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需要通过祈祷、祭祀的方法来寻求出路。”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告诉《北京科技报》,在古代人们认为是太阳带来的光明,如果光明没了,生命也要很快结束。太阳给大地带来光照、能源,是人们生产作息的保证,所以古人崇拜太阳。一旦出现日食,就会认为太阳要蒙难,人们便会用各种各样的仪式来“呼唤”太阳。

  后来,人们从经验上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很短,太阳不会永远被“食”,但仍然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

  类似的事件在国外的史书中也有记载。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发生了5年的战争。一天,两军对阵沙场,士兵们突然发现,一个黑影开始侵蚀太阳,很快,大地一片漆黑,昏暗的天空中还出现了闪耀的星星。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没过多久,太阳重新出现。但双方军队都认为这是上天对战争发出的警告。于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为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据说,著名学者泰勒斯预知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

  “日食是比较少见的天文奇观,一旦出现便容易让人们产生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恐惧、一种是欣喜,日食发生的时候,这两种心理甚至是互相交织的。”万建中说,人们会对这种奇特的现象产生敬畏,使得人们心理起伏变大。

  虽然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但人群中依然保留下一些关于日食的文化现象。

  万建中说,人们在日食期间的一些行为,仅仅认为是迷信所致,也是不完全对的。现代人即使知道日食发生后不会产生危险,但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传统。原因就在于这些形式的活动是古时祭祀、祈祷仪式的延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带有强烈传承的惯性,不是说大家的科学知识多了就能完全去除的。

  负责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日全食观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季海生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早在7月15日就于上方山开始了科普宣传工作,但还是有很多人依旧很迷信。尤其是日食引发地震的谣言在人群中最为流行。一些人拿去年在新疆地区观测到的日全食与汶川地震联系到一起,引起不少人的担心。

  据了解,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发生过7次8级以上地震,但没有一次发生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的当年。

  就全球而言,每一年多则有5次日食,最少也有2次。整个20世纪,就发生了228次日食,其中包括73次日全食和71次日环食,平均每年2.3次。但并没有数据证明发生日食就会引发地震。唯一的例外就是2008年中国境内出现过1次日全食,同年的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但这仅仅属于巧合,其中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中国地质大学孙进忠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不但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流体的潮汐(如海潮、大气潮),还能引起地球固体部分的周期性形变,即引起固体潮,这也是地球运动的一个力量来源之一。发生日食时,因为太阳、月球和地球处于一条直线上出现了非常规的运动变化,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会对地球的运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地壳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但是这个变形和位移的幅度一般都很小,并不足以让地球发生剧烈地震。

  “对于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天文学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次的日全食不仅可以让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的更多,也是一次进行天文观测的最好时机。”季海生说,由于日食带绝大部分时候穿越大海、荒无人烟的高山和沙漠地带,加上天气的影响,真正能够被成功科学观测的日全食比较少。

  紫金山天文台相关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我国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日食记录。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真正的科学观测从1936年6月19日才开始,当时日全食带经过前苏联伯力和日本北海道,我国天文工作者联合组织了两个日食观测队,分别前往伯力和北海道进行科学观测,北海道观测队成功拍摄了日冕照片,并拍摄到关键时段的日食影片。

  1968年9月22日我国新疆西部发生日全食,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射电望远镜成功观测到正负极性黑子相反的偏振属性。1980年2月16日(恰好是春节)在我国云贵地区发生日全食时,紫金山天文台成功观测到闪光谱,证认出一千多条色球谱线,其中有很多的谱线是第一次被证认出。

  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是本世纪发生在我国的首次日全食,全食带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紫金山天文台成功进行了闪光谱、日冕光谱、射电流量和水内星寻找的观测。

  但是今年这次日全食是进行科学观测的良好机会,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的见食时间长达6分多钟,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波兰、乌克兰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中国进行科学观测活动。

  “为了进行本次观测,印度方面空运来两吨的仪器。”季海生说,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作,沿全食带地区布置了15个观测点,“连成”一条“夸父逐日”线。

  季海生认为,观测日全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另外,历史上也曾有利用日全食机会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情况,从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日食的发生不仅可预告未来,还能较精确地反推过去出现的时刻,它是破解历史年代谜案的“定时器”。在我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由于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日食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而现在,太阳上依旧拥有众多的未解之谜。

  赶在本世纪最长日食吸引全球眼球的时刻,国际天文联合会日食组主席、美国马里兰州威廉斯学院天文学教授热·帕萨乔夫(Jay M. Pasachoff)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日食研究的文章。

  文中介绍,最初科学家们关注日食现象,仅仅是为了把握难得一见的天象,进行泛泛的科学探索,并没有特定的研究目的。接着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从日食中显影,日食作为研究日冕的绝佳时期,正是帕萨乔夫这次来中国看日食的科研重点。

  帕萨乔夫介绍到,虽然月亮正在远离太阳,但是远离的速度还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未来6亿年内继续享有观测日食的权利。而说得更近一点儿,未来的几十年内,地面观测日食获得的科学数据将为科研做出独特贡献,这是太空探测无法取代的。科研手段的进步肯定会让宇宙飞船更加接近太阳,太阳望远镜也会有更好的性能来完全取代地面观测,但是至少目前,只有日全食投射带内的科学家和普通观测者才有这份荣幸欣赏日食的美丽。

  7月22日的日全食对于普通天文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天象盛宴。古人对于罕见天象的恐惧如今在人群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追日者”的不断涌现。

  由于天气的原因,四川大学物理系的大一女生孙萌并没有很好地观测到这次日全食。“反正我年轻,未来我决定出国留学,日全食在全世界并不罕见,一有机会我就会再次追逐梦想。”她握了握拳头,在记者面前坚定地说。

  记者看到,日全食结束后,更多人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北京的王女士说:“我从21日就担心要下雨,现在能看到整个过程已经很荣幸,比起那些看不见日食的地方,我觉得很开心了。”“是啊。”同来的朱女士深有同感,“人生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已经很美好,就让它留点遗憾、留点期待不是更美好吗?重要的是现场氛围让我感动。”

  旁边的霍先生仰望苍穹说道:“当太阳再次出现时,我感受到光明的洗礼,这个时候,我觉得太阳真是太伟大了。几百年一遇的奇观,我们能看到,可以说不虚此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