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柳子戏

柳子戏

柳子戏,又叫“杨花柳“,是恩施州流传久远的五大戏曲剧种(南戏、堂戏、灯戏、傩戏、柳子戏)之一。清康熙年间即在鹤峰县走马、五里、铁炉及湖南之大庸、桑植、石门等地演出。在历史上的土司时期及近现代,上述地区均有民间专业余演出团(队)活动。鹤峰柳子戏属于板腔体的民间“三小”戏(即角色行当只限小生、小旦和小丑)。演出传统剧目计有100余出。鹤峰柳子戏于1955年参加湖北省民间戏曲、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1983年鹤峰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参加全国“鸟兰牧骑”文艺会演,获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民俗舞蹈《颂达》、民间舞蹈《板凳龙》荣获优秀节目奖。鹤峰柳子戏在长期限流传中,融进了本地“薅草锣鼓“及大量民歌、舞蹈、唱腔上本嗓假嗓兼唱,旋律清醇、悦耳,余音悠长,充满浓烈的乡土气息,倍受观众喜欢而长演不衰。
资料来源:鹤峰网

TOP

回复 1# 的帖子

鹤峰柳子戏:金线吊葫芦

    柳子戏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且始终保持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传人给予关心外,还应对传承人给予关照


距今302年前,容美土司迎来了一位贵客——清朝国子监学士、戏剧艺术家兼诗人顾彩。在土司领地上游历的顾学士,不仅被云绕青山、水走深谷的土司风光所陶醉,更被清醇悦耳、余音悠长的土家柳子腔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将好友孔尚任的《桃花扇》剧本装上柳子腔,移植成柳子戏《南桃花扇》。

“金线吊葫芦”,鹤峰柳子戏特色鲜明        

岁月悠悠,在土司城里坐上大雅之堂的柳子戏,渐渐向民间流传,并很快得到民间认同。一时间,容美土司治下戏楼林立,柳子戏演出不断。100多年前,鹤峰柳子戏又告别纯粹用本嗓演唱的“老柳子”,普遍用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真假两腔结合得天衣无缝,被人形象地称为“金线吊葫芦”。

土家文化是一种开放性文化,柳子戏也是一种开放性剧种。顾彩能将《桃花扇》装上柳子腔,移植成柳子戏,已足以说明柳子戏的开放。同时,柳子戏在演出过程中,其艺人常与傩愿戏、南剧等艺人同台演出。同台竞技,柳子戏艺人没有艺人相轻的封闭思维,相反,他们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柳子戏的道白就与鹤峰傩愿戏的道白有相似之处,柳子戏在武打设计方面也借鉴了南剧的北路唱腔和打击乐曲。

柳子戏传统剧目的角色行当主要是生、旦、丑三类。在与傩愿戏、南剧、荆河戏的交流中,柳子戏又增加了净角行当,使柳子戏的角色更加丰富。就连柳子戏的服装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成分,由原来的土制戏服逐步演变成与汉人服饰文化相近的戏服。

正是因为柳子戏能够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营养成分,才使它形成了曲牌完整、调式固定、线条清晰、特色浓郁的地方剧种。

柳子戏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但这种内容上的丰富始终保持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鹤峰柳子戏的留存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反映历史朝代兴亡为主的“一国之戏”,一是以反映家庭生活为主的“一家之戏”,两大剧目尤以“一家之戏”为多。“一家之戏”主要反映土家先民的生产生活,唱词以七字名和十字句为主,其道白也多用当地方言,所以,深受土家百姓欢迎,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柳子戏之所以能传唱至今,与其乡土气息密不可分。

鹤峰柳子戏更有其鲜明的特色。这种特色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面提到的真嗓吐字、假嗓甩腔,这种唱腔吐词清楚,韵味十足,感染力强。二是其主要演奏乐器——大筒胡琴音色浑厚,富有山野风情,其声音极具震撼力和穿透力,与柳子戏真嗓吐字、假嗓甩腔的唱腔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三是唱腔丰富,各种唱腔又各具表现力,如正宫调一流荡气回肠,善于表现叙事与抒情;正宫调二流铿锵短促,长于表现激愤与争辩时的情节;八字调曲调诙谐风趣,欢快洒脱;悲调凄美悠长,催人泪下,能够很好地叙述生离死别的场景等等。

“山路十八弯”,鹤峰柳子戏传承艰难         

和所有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鹤峰柳子戏在传承方面也面临种种艰难。

其实,鹤峰柳子戏历史上也曾饱受传承艰难的考验。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顾彩将柳子腔发展为柳子戏后,鹤峰柳子戏在容美土司的领地上风行。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土归流,容美土司改制为鹤峰州,首任知州毛竣德上任伊始,便发布文告,禁演戏,拆戏楼,鹤峰柳子戏步入流离失所的境地,一些钟爱柳子戏的艺人流落到湖南永顺、桑植、石门等地。直到同治年间,才有少数几个柳子戏艺人返回鹤峰“关外”(即今鹤峰县走马镇)一带,一方面靠演唱柳子戏为生,一方面开设柳子戏科班,传授柳子戏演唱技艺。其后,鹤峰柳子戏也仅在以走马为中心的五里、铁炉等“关外”周边地区保留着星火。

解放后,鹤峰柳子戏又一度繁荣。1955年10月,鹤峰柳子戏出席了湖北省民间戏曲音乐、舞蹈汇演,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赞誉,随后陷入低谷。直到1982年4月,走马坪文化馆组建“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鹤峰柳子戏又才续上“香火”。该剧团1983年参加全国“乌兰牧骑”文艺汇演时,获得文化部、国家民委颁发的“先进集体奖”。1984年4月,该团赴恩施州府向前来视察的胡耀邦总书记一行汇报演出。可惜,该剧团于1986年4月因种种原因解散。

“好在‘走马公社业余柳子戏剧团’为柳子戏培养了一批传人。”鹤峰县文化局局长文武汉说,“虽然当时的剧团解散后,成员各奔东西,但总算没有失传。现在,鹤峰柳子戏的‘台柱子’熊小华就是当初这个业余剧团的成员。”

可是,熊小华目前没有工作,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她演柳子戏,完全是出于她个人的“柳子戏情结”。这个“台柱子”其实也年过四十,她最担心的是一旦自己上了年纪,无人接替她的位置。

本来,柳子戏在走马镇还有一位传人——恩施州首批民间艺术大师谭文友,但谭大师已近八旬,且行走不便,如有可能,他也只能在家里坐着传授技艺。然而,令谭文友心焦的是,目前,年轻人都不愿学习传统的柳子戏。他曾放话,免费传艺,可至今无人登门拜师。

鹤峰县文化局副局长马鹂建议,政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对传人给予关心外,还应对传承人给予关照。她说,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大多是中青年人,其中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重,年轻人要创业,若要他们安心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我们就得从某种程度上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资料来源:鹤峰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