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家乌丙安:赵本山徒弟现在演的不是传统二人转

二人转转晕了吗

作者:杜洁芳

文化传播网 发布时间:2010-01-07 10:28   

   
    随着赵本山小品的走红,东北二人转风生水起,广受关注。但由赵本山作为二人转的传承人所引发的争论开始,二人转似乎“转”入了更多的争议之中。

    2003年,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最繁华的商业街开门迎客,之后在辽宁本溪、吉林长春、天津各地都纷纷设店。2008年,大舞台的掌门人赵本山被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二人转的国家级传承人。在一片哗然声中,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计划没有因此搁浅,相反拓展的步伐更加紧密。短短50天时间,大舞台高调挺进北京,场面异常火爆。一面是刘老根大舞台的日益火爆,一面是专家学者的连连质疑。

    质疑声中首当其冲的当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丙安,“眼下刘老根大舞台演出的节目不是传统的二人转。刘老根大舞台越发展越大,并不意味着二人转这个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取得了多辉煌的保护成果,而只是民间艺人要生存要发展的成果。”乌丙安教授的观点得到了清华大学教授肖鹰等专家的积极响应,肖鹰在多个场合阐述了自己对刘老根大舞台与“非遗”不能混为一谈的看法。

    但持相反意见的人也不示弱。“刘老根大舞台也是对二人转的保护与创新”,“让二人转通俗而不低俗,这是赵本山对东北二人转的一大贡献”。还有的人喟叹:“在为二人转命运感到惋惜时,我们也不禁想问,类似二人转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如何发展才能延续下去?”

    事实上,争论的焦点并不在于赵本山的做法是否是对二人转的抢救性保护还是排挤性扼杀,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商业模式下的“非遗”表演秀区别对待,使之泾渭分明。对此,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今各地均出现了用‘非遗’项目撬动经济杠杆的势头,项目被开发利用的比比皆是。但是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非遗’保护的是什么以及如何保护等核心问题。被用于商业开发后的‘非遗’项目并不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非遗’的原生态及本真面貌才是真正需要保护的。”针对二人转的情况,他说:“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是商业运作的产物,它的火爆说明它的运作成功地迎合了市场,但这不是我们要保护的对象。二人转艺术究竟要保护什么,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我们应对其表演特点、传统剧目、传承谱系做深入的整理与挖掘。”

    其实,乌丙安也并未否定二人转的创新,他所指出的问题是:在市场开发中应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二人转和当下商业演出中的二人转加以区别。“非遗”项目的保护初衷是要传承人沿袭传统,将过去留下的财富传承下去,其保护的基本原则在其本真性。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位研究员同样认为,身处市场环境下的“非遗”项目不允许它一成不变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但是为了迎合市场的改编应该万变不离其宗。以满族秧歌为例,不管如何编排,如何对其进行商业运作,都不能离开其核心,但有的节目却把满族秧歌编成了四不象。”对于二人转的传承,这位专家认为,刘老根大舞台中应该加入一些传统二人转的曲目表演,但这不是我们需要争论的重点所在。其实,刘老根大舞台是灰色二人秀还是对二人转的发扬创新,并无必要深究,关键在于我们真正保护的传统二人转是否流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