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通山儿歌童谣集乐趣

通山儿歌童谣集乐趣

通山儿歌、童谣是山区人民培养,教育下一代的活课本,是少年儿童的启蒙老师,其内容极其丰富,一般有教诲知识,游戏娱乐,练习语言等种类。儿歌童谣靠口头传教,无山歌那种咏唱拖音曲调,基本上是以方言口语念读出来,歌词形象化、口语化,音乐语言朴实简洁、生动具体,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和乡土特色,易学易唱易传播。
      如《一只雀》歌词:“一只雀,尾巴拖,三岁伢崽会唱歌,不要爷娘来教我,自家聪明唱好歌。”又如《打铁歌》:“张打铁,李打铁,打到婆家门口歇,家婆留我歇,我不歇,我要回去学打铁;打把刀,割青蒿,打把镰,割地弦,打把锄头挖菜园。”
      这类歌谣的语句具有独特的地方性,能培养儿童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兴趣,还有很多童谣通过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在童谣中度过愉快的童年,如《鸡公崽》:“鸡公崽,脚弹弹,弹过河,打铜锣,铜锣破,雀儿挑水桥上过;猪衔柴,狗递火,猫儿米笑煞我……。”
      旧社会,山区儿童不像如今孩子有很多玩具和各种的文娱活动,除了父辈教些游戏外游戏活动范围很小很单调,才拳,打花棍就是当时最普及的娱乐方式。如《划拳谣》:“先出拳,后出叉,三娘娘,管金钗,胡老爷,罩子可,六六顺,小娃娃”。
      这首歌是一群孩子聚在一起以猜拳为动作,锻炼手、嘴、脑反应力的游戏,其每一局都有一个猜拳动作。再如《打花棍》歌,由两位小伙伴组队相距一米之外,各人手拿一根小竹杆或木棍,边唱边敲打,歌声与打拍声副有节奏感,通山民间戏种《打莲湘》就由此演变而来,其唱调如下:“一二连三四,花棍鼓,从头数,数六角,六角一,一三七,铜锣响,落黑雪,手拈花棍弯弯扭扭捏,莫打林中苦竹节,打一阵,退一阵,名字叫得李六军,什么李,铁拐李,槌锤打破砂罐底,漏了水,弃了米。”
      千百年来,儿歌童谣滋润了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儿童歌谣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存在的产物,是通山民间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TOP

当代

当代的社会,还有童谣的生存空间吗?

TOP

当然会有,可以有适应时代的民谣、童谣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