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说话的艺术”系列讲座之三:耿敬《民俗学漫谈》

“说话的艺术”系列讲座之三:耿敬《民俗学漫谈》




2009521日在上海大学新校区A317教室举行了马丹丹老师组织的“说话的艺术”系列讲座的第三讲,此次讲座邀请了耿敬老师作为主讲人,精彩的演讲吸引了学校其他专业硕博士生们的旁听。


耿敬教授从宗教的界定和起源入手,通过社会展演及表演理论的梳理来解释说话叙事与宗教的关系。耿教授指出,不应当把“说话”局限在狭隘的范围内,而是应放在宽阈的视野中交流。俗讲、道情、道教音乐以及纳西古乐等,都与变文有着深厚的渊源。示例,变文不仅在变相的叙事场景中现身说法,还和梵乐、梵剧一起服务于佛教。耿教授评点民俗学史的宏大叙事时指出美国民俗学不同于欧洲民俗学之拘泥于书斋研究故事类型,它无法对社会变革视而不见,开始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回应,从遗留物引向活生生的“当下”。鲍曼提倡的民族志诗学实践、多尔逊的搜集都市和工业民俗均为60年代激进民俗转向之代表。

而后08级民俗学系的杨晓晶同学介绍了当代上海沪剧表演艺术中存在的问题。由于当代沪剧表演艺术中的表演方式不受年轻人的喜爱,所以出现了严重的观众断层的现象。这也是当代沪剧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沪剧艺人如何创新表演,吸引年轻一代成为当代沪剧艺术瓶颈的主要议题。


“变文”讲座已持续进行三周之久,马丹丹老师为此结合自己学习的体验,对“变文”讲座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她抓住变文“变”的题眼阐述:1)变文的叙事性因素即本事,内容多是佛本生和轮回转世的故事;2)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中揭示了出生、成年礼、婚礼、葬礼等人生仪式的行动逻辑,启发我们重新认识变文;3)变文的“本事”转化为迎神赛会的“出故事”祭祀艺能,就是故事转化为扮演造型。在总结了变文的三点心得后,马丹丹对变文讲座做了真切的结束语:正是“说话的艺术”系列讲座使我们认识到庶民文化的根本,民俗学的根基。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师生一同欣赏了电影《变脸》。


“说话的艺术”系列讲座至此成功落下帷幕。感谢中文系黄景春老师、河南“河洛大鼓”的表演艺术家们以及社会学系耿敬老师。感谢文学院的支持,以及08级民俗学全体研究生的鼎力相助。










[ 本帖最后由 钟琴 于 2009-6-5 00:3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顶一个,希望举办更多类似讲座,我们要使劲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