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海洋]文化多样性公平传承论纲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海洋]文化多样性公平传承论纲

文化多样性公平传承论纲


寄语人类学民族学第16届世界大会


2008228


中央民族大学 张海洋


前  言
一,人类的处境和机遇
二,文化的作用和潜力
三:人性与文化传承公平
四:人类全球化经历
五:世界和谐机制
六:中国经验阐释
七:学科理念认知
结  语:学科应用与人类前景

序  言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人多半知道,中国北京将在今年8月举办“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人文奥运盛会。但多半国人还不知道:今年7月中旬,中国昆明还将承办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
这两个世界大会在中国联袂举办,说明今日中国不仅有了政治经济立国的坚强硬体,而且有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重申文化立国以协和万邦,构建和谐世界的软实力。昆明学术大会由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委托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会承办,将邀请全球各国国内外数千名学者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主题展开8天交流研讨,还将考察云南少数民族社区文化保护发展状况并观摩中国民族文化展览和学科影视展演。
本届大会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之际,在亚洲腹地边疆云贵高原举办,研讨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发展前景,显示出民族学人类学对于人类前景的高度关切和敏感把握。大会主题揭示出文化对人类的重要性,文化保护发展对制度创新的需求的迫切性和文化的公平传承对于世界和谐的必要性。
鉴于本届学术大会与构建和谐世界的前景密切相关且与北京人文奥运会声气贯通,所以我们应该把中国学界对于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共识告知全球居民,敦请各国政要、各界人士、学界同仁和全球居民基于共同的使命和希望采取协调行动,确保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确保各民族社区文化安全,把文化公平传承提到人类生育公平的高度上来认识,确保全球人类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参考概有四类: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人权和公民权利、原住民和少数人权益、妇女和儿童权益、文化多样性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宣言和文件;二是中国政府的相关政策法规,三是中国各学科前辈哲人,特别是费孝通和冯友兰先生的成果,四是世界各地各民族传承和发展多文化样的经验和需求。限于篇幅,笔者不能一一注明上述资料来源,请读者和学界同仁见谅!


一:人类的处境和机遇
全球现代化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降低生育率为人类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由于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内在地缺少道德关怀并轻视传统文化,遂使现代决策者多把手段当成目的,把发展简化为经济,用物理取代人礼,且把人类的良知和使命托付给市场和自然规律。长此以往,,必然使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冲突加剧,管理成本提高,人生福祉降低。全球人类因而面对如下挑战和机遇。
机遇之一是市场和科技能够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挑战是人类如何保护传统论,保护生态系统安全和维护弱势群体权益。
机遇之二是现代交通能促进人类密切交往。挑战是如何戒除文化优生学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使各方得到公平互惠、文化尊严和发展机会。
机遇之三是现代信息能为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技术平台。挑战是如何尊重他人文化价值,以制度创新来确保文化多样性的公平传承和延续。
用文化多样传承匹配经济技术并使其发展服务于人类理想,乃是全球人类的当务之急。

二: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文化是人类群体共享的思想、行动和感觉的方式及其产品,且是人生意义源泉和行动的规范和导向体系。人类要延续生命,就不仅要生殖和生产,还要传承文化。文化的核心是语言、信仰、神话和习俗。其功能是维系礼尚往来的公平原则和慎终追远的人类互惠伦理。
人类靠文化安身立命,靠社区体现价值,靠文化机制与自然、祖先、邻人和后代达成互惠合作关系。文化是人类面对现实而超越现实的希望所寄,因而就是人类本身。人类的生殖和物质生产只是手段,传承文化实现价值体验不朽才是最高目的。
进化机制赋予了人类相同的禀赋、需求和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和社区经历使人类群体拥有多元多样的文化传统。文化多样性能使人类能开发多种环境资源,缓解生存和生态压力,且能促进物质交换和情感交流,保障个体与自然及社会和谐。文化多样性是人类应对社会危机和自然灾害的资源宝库。任何民族的文化流失或中断,都是整个人类前景的损伤或断送。

三:人性与文化传承公平
人性是跨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普同行为。人类作为生物文化并行进化的产物,具有双重属性,拥有两条生命和两种时间观。个体人类像其他动物一样要适应环境,觅取资源和生息繁衍。其时间观如同线性的现代公历。但线性时间观无助于个体应对死亡,所以人类还要用文化构建社会群体大命和循环的时间,如同许多地方民族的传统日历。这种循环的时间观能培养道德良知和因缘果报意识,并通过真善美的活动来体验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轮回。
文化传统性能使人生圆满。社会现代性能提高生存效率。传统社区和现代社会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人类能通过符号传承和创新文化,又能在交流中理解和欣赏他人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我们要理解、尊重和帮助他人,就要理解、尊重和帮助他人传承和发展文化。这为人类的全球化经历所印证的公理。
文化传承与人类的生殖生产同其重要。文化的公平传承与人类的公平生育基于同一伦理。各民族传统文化或有地域和时代局限,需要面对现实发展创新,也都有与时俱进和自我创新能力。但任何文化改革创新,无论是因俗简礼还是革俗变礼,都应由本民族自主选择,不能由外力强制。包括现代国民教育在内的任何行业或组织以任何名义中断他人文化或剥夺其传承机会,都等于利用霸权发动文化战争或实施文化绝育,就不仅是对相关民族的蔑视和冒犯,而且是对全球人类的犯罪。

四:人类的全球化经历

人类的第一代全球化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当时的智人用采集渔猎技术辅以世系群、外婚制、互惠互报和灵活多样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手段,成功地分布到地球表面所有角落,证实了文化多样性的巨大潜能。


第二代全球化始于新石器时代。农耕、商贸和畜牧生计使人类在平原河口港湾定居,形成村社、部落或城邦、衍生出等级阶级和国家权力,也引发疾病漫延和奴役征服。新兴文明的帝国与新兴的普世宗教相互为用,排挤兼并多样的地方传统文化群体。但前现代的国家对于底边社区只能间接控制,所以文化多样性仍能在基层延续。边远山林海岛且能保存完整的传统文化社区。


第三代全球化始于500年前。它改善了人类生活并能降低率,但也酿成规模空前的生态、社会和文化危机:包括早期的宗教迫害、殖民掠夺、疾病入侵、国际战争和种族灭绝和文化绝育,近期的环境污染、民族冲突和生态暴力,还有当前的贫富差距、资源剥夺,社区瓦解和文化濒危。大国单边军事和文化霸权且在各地通过催生绝望情绪扩散不对等的暴力袭击。


但人类能制造问题也能解决问题。既然我们知道现代社会弊端皆出于传统文化的贬值衰耗,就必须通过重建传统的民族文化多样性来加以矫正。多元民族文化潜能在现代化技术平台上发扬光大,将是启动人类第四代全球化的伟大契机。



五:和谐世界的机遇和机制
第四代全球化概有三个使命:一是恢复人类第一代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成果,二是解除第二代全球化对地方民族文化的兼并和压抑,三是被第三代全球化毁坏的重建传统文化社区。第四代全球化要用人文价值驾驭现代经济技术,构建和谐世界暨和谐社会。中国政界学界当前倡导和谐社会暨和谐社会理念作为时代精神与人类需求的结晶,其内涵体现为一座金字塔式的结构模型:

金字塔顶端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其底座是人类恒久需求和现代经济技术。两者由四个层面支撑形成框架:第一是社会纵向分层和谐,即缩小贫富、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第二是文化横向分类和谐,即保障多样民族文化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的平衡延续。第三是古今人神和谐,即通过今人与祖先神明的互惠仪式,重建和传承尊老爱幼敬天法祖和与人为善的传统伦理。第四是国际社会和谐,即基于文化的公平传承和发展构建和谐的国际关系。


人类既有自私基因又有美德根性,且有迷途知返的良知和兴利除弊的能力。人类社会从来兼有现代性和传统性。历史上所有的改革创新都是现代性的努力。当今传世的文化经典都是人类抢救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业绩。追求经济利益和政治权力固然是人生本能和国家功用,但以中国文化倡导的“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和“修文德”的实践来昭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才是人类和文明国家的根本属性。

六:中国经验阐释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现有13亿人口和56个民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人口1.05亿,占全国8.7%。中国80多种语言方言多属汉藏和阿尔泰两大语系。但边陲四角也有少小民族语言属于南岛、南亚和印欧语系语言。中国有20个民族使用30多种文字并信仰各种宗教。其中萨满教是中国所有民族宗教信仰的根底。中国各类制度性宗教信众的人口略多于少数民族人口。国家设有宗教事务管理局保障国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中国依照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现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领土64%。另有1500多个民族乡体现散杂居少数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中国用立法和行政保障少数民族的人权、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权益。又用西部开发、兴边富民、少小民族经济发展等专门项目促进少数民族发展。中国有民族语文广播电视和新闻出版机构和12所民族高等院校,且定期举办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文艺会演和电影节,旨在保证民族文化传承和提高国民多元文化意识。
中国1997年开始实行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设立了两个高度自治的特别行政区,并以更为宽松灵活的制度安排来争取台湾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中国的上述制度法规面对全球化挑战,固然需要不断完善。但今日中国显然已经比多数发达国家保持了更多的民族文化传统,又比多数发展中国家保持了更为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因而可以视为一种有全球意义的发展模式。
中国有今天的成功,首先应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和和国家领导人的洞见。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洞见,又归因于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深厚积累。中国长期是世界1/5人口的生息家园。中国的2/3国土为高原山地。适合定居农耕的平原丘陵绿洲不足1/3。中国要以此支撑庞大人口和平生活,就不仅要有对外交流,还要有独特的文化理念和可行的制度设计。
中国文明植根于欧亚大陆东端。东亚的复杂生态环境和多元民族孕育的农耕和畜牧两类主要生计构成中国文明的基质,有如太极图上的两仪。中国利用西北、西南内陆和东部沿海通道大量吸收南亚、西亚和欧洲的文化要素,并与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达成了共生关系。但中国文化的自性仍然鲜明,略可概括为天人合德、阴阳五行、中庸之道和多元一体。
天人合德是中国宇宙观的形上理念。它强调人类个体与自然和社会唇齿相依。人类有参赞自然秩序的主体能力和责任。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效法圣贤,使其言行道贯古今,德配天地。
阴阳五行是中国宇宙观的结构模型和运行机制。其内在原理是道法自然,一生于多。外存逻辑是和实生物,同则不济。其运行机制是通过阴阳互育互化五行相生相克保持多元主体动态平衡的宇宙秩序。
中庸之道是中国古人总结和倡导的处世伦理。其教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伦理是人类应该在交往当中与各类他者达成互主、互敬和互惠。上述理念虽然出自远古中国,但用于今日全球化的天下国家和民族文化亦无不相宜。
多元一体是中国传统政治的概念实体。它的所指是中国有着原生多样的地方民族民俗民间和社区文化小传统,又有一个指次生但绵长丰厚的历史文化大传统。这两类文化传统在运行中互动互化和互补,遂使中国文明生生不息。基于这一现实,中国的五经之一《礼记.王制》在2000年前就总结出社会制度的设计原则:“五方之民各有性也,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古代中国据此而发展出多元一体的天下体制:其中既有内地的编户齐民,又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藩国土司,既有新疆历史上的政教分离,又有西藏历史上的政治合一。中国社会文化多元一体的另一范例是语言文字。中国既有多样原生的地方民族语言方言文字,又有一个次生通用的汉字文言传统。形表意的汉字与其他语文相互为用,能保证统一的秩序与多元的民族文化各得其所。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在古代东亚协和万邦,维系了一个有序和谐的朝贡/贸易区域世界体系。在西方开始全球现代扩张,东亚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天下体制土崩瓦解之际,中国仍能依靠文化力量保持了国家统一,完成了现代化转型,形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健全格局,且充满了社会文化创新能力。现代中国已经成功地创建和实践了民族区域自治、一国两制、和平发展等创新体制。今日中国又根据全球化和开放世界的迫切需求,及时地倡导构建和谐社会暨和谐世界。
中国民族文化与政治秩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经验,是人类求解全球秩序与文化多样性关系的路径之一。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使得中国经验更具有全球意义。世界各国的制度、经验和理念也将促进中国的制度法规完善。古今中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交流,将使人类拥有更多的平等、宽容、多样性和理解、尊严、责任心,是为第四代全球化时代的应然选项。

七: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理念

人类学民族学(以下简称本学科)以研究文化理解人性和民族特点和需求,促进人类理解交流和谐发展为职志。作为改革者的科学,它通过研究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和生活实践为人类发展提供创新理念、实践样本、交流范例和知识源泉。本学科的知识架构形成于19世纪,但其规范理念取法于古代社会。其现代分支和命题虽然层出不穷,但知识架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高度稳定。它用实地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用跨文化比较方法分析资料,用整体论和文化相对论指导资料收集、分析和阐释,以推动跨文化的理解交流来推动人类的和谐发展。
本学科的生物/体质分支研究人类进化和变异的原理和机制,揭示多样性对人类进化的意义,又用社会文化分支研究人类的文物工艺、亲属关系、社会组织、政治经济、宗教信仰和语言符号,揭示多样文化背后的普同人性。本学科基于普同的人性和人类需求而坚持生物文化整体论,基于人类多样社区的生态环境和历史经历而持守文化相对论,基于社会底边和弱势群体的公平需求而倡导社会公正,又通过阐释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探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景。这种兼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架构,使本学科能全面理解人类活动的结构性和能动性,因而能在现代学科之林中独树一帜,且将第四代全球化中发挥独特作用。

结语:学术应用与人类前景

多元一体使人类安居乐业康宁幸福各美其美,信是人类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本学科同仁面对第四代全球化的前景,吁请国人世人与时俱进地开始如下知识转型:把认知模式从自强不息转向厚德载物,从穷则思变转向富而好礼,把研究范式从社会发展史转向文化生态学,把发展指标从特质生产和分配转向文化发展和公平传承。


基于这种转型需求,本学科的应用领域是两个保护和一个维护,即在学科伦理指导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底边群体的权益。


人类世代相继但千古同心。民族文化多样但四海一理。本学科同仁今年夏天在云贵高原展望人类文化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前景,信其必是: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协奏,终和且平。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不同而不相悖。此天下之所以为大,世界之所以得宁。斯先哲之恒言,实宇宙之心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导中庸!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主要参考文献: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冯友兰:“西南联大纪念碑文”(1946),北京大学校园。
吕理政:《天、人、社会:试论中国传统的宇宙认知模型》,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0.
马塞尔.毛斯:《社会学与人类学》,余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
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
澳)Mary Kalantzis & Bill Cope. The Three Globaliz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versity in Organization, Central Institute of Ethnic Administrators[J].Beijing, China, June 30-July 3, 2005.



Link UR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c6994f01008rm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