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山东济南24名“非遗”传承人仍面临诸多困难

山东济南24名“非遗”传承人仍面临诸多困难

山东济南24名"非遗"传承人仍面临诸多困难

文章来源:新华网 | 时间:2009年04月09日




经济南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日前,济南将首批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24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向社会公示,并将于近日确定。这无疑对"非遗"保护将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的境况而言,仍面临诸多困难。

□本报记者 杨润勤 报道


个个身怀"绝技"

"24位 传承人个个身怀‘绝技’,个个都是济南的‘宝贝’。"谈到"非遗"传承人,济南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刘敏秋十分动情。

姚忠贤是山东琴书的传承人,他从1955年开始随北路山东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学艺,一学就是14年。从学徒学艺至同台演出,其吐字发声、唱腔念白,伴奏表演,无一不是由邓九如先生"手把手"亲传,从而较全面、扎实地继承了邓九如先生创立的北路山东琴书的" 文雅"、" 大方"等特立独行的表演个性和艺术特色。邓九如先生病故后,姚忠贤担当起传承北路山东琴书的重任。姚忠贤的音色优美文雅,唱腔高亢委婉;表演轻松诙谐,风格洒脱大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鼓子秧歌传承人之一的杨克胜,自幼爱好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省、市、县汇演,先后培训鼓子秧歌队员数十名。特别是在商河鼓子秧歌的伞舞中的扛伞、插伞技艺高超,在表演中情绪饱满、热情奔放,扛伞如雄鹰展翅、傲气舒展,插伞潇洒飘逸、稳健豪放。

山东快书传承人之一的高绍清,1952年拜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杨立德先生为师,学到了"杨派十二字诀":"喷口脆,发音准,咬字清,行腔俏"。1956年起,高绍清先后在全国各地演出,作为杨派传人,高绍清多次在全国公益演出,被称为"杨老师再现"。现在高绍清仍在大观园晨光茶社为市民义务表演山东快书……

此次公布的"非遗"传承人还有济南面塑——何晓铮、董凤岐;花鞭鼓舞——张吉福;王皮戏——梁广斌;济南皮影戏——李兴时;东阿镇"福"牌阿胶制作技艺——周广森、杨福安;古琴(诸城派)——高培芬、朱子易;济南剪纸——栾月英;龙山黑陶制作技艺——刘德功;仲宫白酒传统酿制技艺——邢介平;评书(济南方言)——刘延广;梆鼓秧歌——何希庆;平阴渔鼓——朱世年;长清落子—— 徐立平;绣球灯——杨春生;加古通——王更新。

"活态"传承仍艰难

王皮戏是什么?许多人并不知道。

这是流传于平阴县的民间小戏。因为这种小戏仅存《十八大姐逗王皮》一个剧目,所以当地人称之为"王皮戏"。这个剧目的妙处在于,"正戏"开演之前,先以一段"跑灯"作为开场。"跑灯"人员众多,场面复杂,结构严谨,独立成章,可视为一个完整的民间灯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该戏唯一传人梁广斌告诉记者,再不抢救,这个"好玩意儿"就传不下去了。

有关专家认为,"非遗"的"核心"性表现在传承人身上。看到了他(她),才见到文化的"活"。最理想的境界就是这种"活态"传承。然而,随着民间艺人年龄老化,往下的传承人"青黄不接",显然这种"活态"传承十分艰难。

记者来到平阴县孔村镇郭柳沟村,年近七旬的平阴渔鼓唯一传人朱世年流着眼泪说,由于他痴迷渔鼓,不能像村里其他人一样靠经商、打工致富,加之老伴患癌症(已去世),现在家境相当困难。更让他痛心的是,没有人愿意跟他学鼓,自己这一大把年纪了,眼睛一闭,渔鼓也就绝了。

"非遗绝后"是件让人最心焦的事情。长清落子的唯一传人,是长清区归德镇后平村的徐立平,他今年72岁,目前也面临收徒难的问题,如果他不能唱了,落子也就断"根"了。"绝活"也就成了"绝唱"。

据了解,济南市此次公示的传承人确定后,将受到政府资助,保障其开展传习活动。还将通过系列培训、展演活动,让传承人与相关专家、学者以及对民间艺术有兴趣的年轻人结对子,促使民间艺术项目有效传承。

无疑这对于"活态"传承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有关专家认为,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让传承人像大学教授一样,享受固定的待遇,同时也要承担必须的责任,带好徒弟、配合民俗学者形成文本,肩负起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责任。如果力度增加到这个份上,相信让"非遗"一代代"活态"传承也就好办多了。

还有哪些"救命"方

记者来到历城区港沟镇中心小学,见一大群孩子们正在跳梆鼓秧歌。据该校负责人说,梆鼓秧歌上世纪30年代消亡,90年代又被重新发掘整理出来,曾在"全国新秧歌大赛"中夺得金奖。学校把秧歌引进校园,丰富了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活动内容,使孩子们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了体质。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和港沟镇中心小学一样,平阴县孝直镇宋柳沟小学的"少儿加古通"也在不断演出。加古通是当地一种民间舞蹈,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该舞蹈的动作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表演风趣幽默,步伐轻快,跳蹦富有弹性,动作刚健,韵律舒展,情绪热烈,孩子们十分喜爱。

"非遗"进入校园,传承问题就无忧了?其实不然,有关专家认为,传承中要保持"非遗"一定的"滋味",不可增加太多的"花架子",更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否则会被现代的东西"吃"掉。

前不久,济南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第四期"非遗"传习班又开课了,推出了剪纸、面塑、鲁绣三个具有泉城本土特色的传统艺术项目,由本市知名民间艺人授课。据该馆有关人士介绍,去年夏天办第一期时心里没底儿,没想到前来报名学习的还不少,市民中各个层次都有。再往下办,越来越好。这说明老百姓对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感兴趣。

兴趣不能同"非遗"传承人联系到一起,只能说传习班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技艺的舞台,给市民提供了一个了解"非遗"的平台。要确定传承人,传承人是某一种技术或技艺的有突出能力的代表者,只有让其真正把项目吃透,才能把我们珍贵的"非遗"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