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阳南曲》魅力长存

《长阳南曲》魅力长存

《长阳南曲》魅力长存
                                                                                                                             刘守华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我几次到长阳,都从民间艺人演唱的长阳南曲《渔家乐》中获得美妙的艺术享受。近期又拜读了田玉成编著的《长阳南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深受启迪。我对音乐艺术本是门外汉,却被长阳南曲舒缓轻柔的曲调和雅致脱俗的文辞所深深陶醉。这里就粗略地说说我的一点感受。
                                                                                                      一
《长阳南曲》一书所载研究文章告诉我们,这一曲种“历来为富户人家、高人雅士所唱,后期方在群众中流传。”“长阳南曲艺人一般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他们大都家庭生活较为富足,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好以高人雅士自居。他们自己往往‘看穿世事’,‘静养潜修’,便也嘲笑他人‘终日奔忙,枉费心机’。实际上这是长阳南曲中那些倡导‘脱却尘俗,与世无争’的文辞的思想内容深入了他们的灵魂,产生了潜移默化作用的效果。”这里所揭示的长阳南曲生存的文化语境值得我们予以特别关注。它的曲调也好,文辞也好,确实以情趣高雅悠闲显得不同凡响,超脱流俗。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们对这些艺术样式和艺术情趣都是采取轻蔑和排斥的态度,给它贴上“封建主义”、“资产阶段”的标签。今天应给以怎样的评价呢?从《长阳南曲》一书收录的近120个段子来看,除少量是礼仪性贺词这外,主体就是叙说历史故事和抒发人生情怀了。初看起来它主要是以唱故事如三国争斗、仁贵征东、打渔杀家、昭君和番等来吸引听众,而贯串其中的却是那种高雅脱俗的情怀,如:
看穿世事归涵养,你和我山水陶然情悠扬。叹只叹,万古名利犹如梦一场。可怜红尘无限苦,惹是惹非惹烦恼。看破世事为涵养,识透人情莫把家抛,世间上,争名夺利能值几毫?古今多少男子汉,但只见酒色财气无有下落。劝世人,除此四般莫把孽作。怎样评析这种情怀?我以为不能把它只作为这些南曲爱好者个人的悠闲情趣来看待。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体说来,我觉得这是中国道家道教文化思想的折射。
关于中国的思想文化主潮,一种流行意见是以儒学为代表,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是儒道互补。在人生哲学上,“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代表了儒家理念。而淡薄功名利禄,超脱世俗困扰,钟情乡野闲适生活,则渗透着道家道教的人生理念。林语堂先生讲儒家代表了中国人的现实主义精神,道家代表了中国人的浪漫主义精神。又说中国知识分子人生得意时信奉儒家,失意时皈依道家,是言之成理的。《长阳南曲》中那些“看破世事”的文辞,不用说有它一定消极性。可是它以渔樵耕读为乐,以亲近自然为乐,满足于简朴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文化享受,却又有其积极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物欲横流、人世纷扰加剧的情况下,这种境界更令人向往。《长阳南曲》唱段中的“钓得鲜鱼沽美酒,一无烦恼二无忧,风波浪里消岁月,荷叶林中度春秋”,正是以这种蕴含道家义理的闲情雅趣来打动游客被世事所纷扰的心灵。近期有一位道教学者撰文指出,道教对长生不死快乐逍遥的神仙世界的企求,实际上蕴含着关于“诗化人生”的理想。英国《泰晤士报》曾刊出一篇文章,说在西方过着富裕生活年轻人中,出现了“对名利没有兴趣”,而着力“寻找心灵的幸福与和谐”的“信奉道教的一代”。可见道家道教思想同现代文明发展并非风马牛不相及,反而呈现出某些契合之点,具有启发人们超脱时弊流俗、净化内心世界的积极作用。《长阳南曲》不仅为旧时代的高人雅士所喜爱,今天还能给人以沁人心脾的艺术享受,我觉得似乎可以从这方面给予合理解释。
长阳有着深厚的道教文化传统。龚发达、汪安全先生合著的《礼乐之典———长阳道教科仪音乐集》(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3年版)就告诉我们,本县的古射堂村就是一个幅射周边广大地区的道教信仰中心,道教文化在这里有着长期积累。《长阳南曲》中有些段子的文辞和曲调,同道士在斋醮活动中演唱的法曲常有不谋而合之处。南曲在长阳扎根,我以为同这里的道教文化根柢有着无法撇开内在关联。
                                                                                                                             二
《长阳南曲》的艺术魅力与价值,还可以从“雅俗对立”向“雅俗对流”的转变中求得说明。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曾有过“雅俗对立”的情形。过去学界是曾把它们作为阶级对抗的表征给予庸俗社会学的解说,于是对它们的社会艺术价值也相应地予以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作为互不相容的香花或毒草来看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错误地断定为不是你吃掉我,就是我吃掉你。我们今天来看《长阳南曲》中那些评说古人古事的段子,既赞叹先贤的智勇壮烈,又表现出对历史的冷静观察,确实达到了不流于媚俗的高雅,却经得起岁月的淘洗,至今仍耐人品味,较之时下艺术市场上对古人古事的“戏说”、“恶捁”要纯净得多。
这里我们还须指出,艺术领域的“雅俗对立”,常常走向两者的渗透融合即“雅俗对流”而合二为一。这取决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享受这些艺术品的需要和可能。旧时代只能为高人雅士所享用,不能不打上某些消极落后印记的《长阳南曲》,一旦被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和文艺家所钟爱而予以推陈出新的改造制作,便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了。
龚发达先生告诉我们:“1962年进行系统挖掘以后,县文工团先后创作演出《一把三弦》、《七叶一枝花》、《夜闯老虎滩》、《女双刀》等新段子,多次出席省、中央文艺会演,受到城乡广大观众的欢迎。中央、省电台先后播送。长阳南曲已扎根在全县人民心目中,许多业余宣传队也演唱长阳南曲。”这正好印证了清代一位诗人所称道的:“莫道曲高真和寡,他年到处有知音。”艺术的精粗雅俗之分是相对的,当人民群众改变自己历史命运,有了创造享用艺术的充分权利之后,在他们手中也就会改变传统艺术的命运。有着约两百年传承历史的《长阳南曲》,如今以鲜活姿态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国家名录,是长阳土家族人民用艺术智慧浇灌的一朵山野奇花,也是长阳县党政部门在文化工作中推陈出新的成功范例。
文章来源: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3)

[ 本帖最后由 tch_minda 于 2009-4-21 20:46 编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