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六分会场|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3)(4)

发言题目: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研究
——以阳信县庙五村为例

发言人:李泽鑫

发言内容: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新型发展方式,开辟了新型城镇化良性发展的新道路,通过田野调查以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着重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问题。以庙五村为例,对其历史演变、凌霄阁庙会、民俗信仰、鼓子秧歌的起源发展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使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创新性的文化要素有进一步认识。同时,理清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之间的互补性,初步实现民俗文化资源的持续、健康、有利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高效、合理发展,为最终两者的融合做好铺垫。以期为庙五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以及两者相统一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八会场也来串个场,我们领导已经发言完毕了唉
欢迎关注“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进入讨论环节,针对特色小镇和打造旅游知名度的话题,大家积极发言。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欢迎第八会场的小伙伴捧场~我们还在继续

TOP

本会场台湾学者好积极!!!鼓掌!!!

TOP

是哒~我真是去听了哒~

TOP

第三会场串个场~

TOP

来自台湾的老师们发表见解,针对发言人的内容,批评指正,引人思考。文化多样性,要切合其背景,具有人文关怀,如何复兴、治理地方的问题。竞争就是差异性,第一要义是优势和资本在哪里,有经济上的考虑,但不要失去原来的面孔。文化空间与公共空间,公共性在地作为主体来参与,身份认同是十分可贵的,振兴地方是什么力量在主导,会造成不同的差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林老师以台湾深坑臭豆腐为例,发表见解。

[ 本帖最后由 刘洁洁 于 2017-10-31 20:5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大家积极讨论,你来我往,十分精彩。传承与保护,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借鉴,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建设速度不能太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落后的村庄,文化并不落后,保存自己的传统比较好,不要着急开发,占有自己的优势,有些虽然格局在,但文化气息已经失去,而且出租的房屋作为商铺。以福建土楼,当地人失去自己的土地,开发没有考虑民生的问题;山西的张壁古堡是保护的成功案例,集体搬迁新社区,有自己原有的风俗、祭祀等,当地老人作为导游,对当地如数家珍,感到自豪。突出特色,是自己制胜的法宝。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老师们的发言十分精彩,在休息期间大家热闹讨论,交流学习。

TOP

16:00—18:00村落民俗与乡村建设调查与研究(4)

召集人:林全洲

杜韵红:生态博物馆的自我变革:一种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模式

刘百灵:洛阳明清时期乡村碑刻刍议

黄皓:民间家谱的当代沿承对记住“乡愁”的意义初探
——基于粤西地区天堂村仔刘氏和高要四甲黄氏两族的田野调查

沈昕 牛津 蔡海燕:徽州目连戏楹联的文化解读
——以祁门县环砂村目连戏楹联为例

刘旭青:谣谚的文化旅游广告功能——以浙江为例

肖志鹏:旅游开发对乡村民俗变迁影响——以贵阳市镇山村为例

唐韶军:“亮拳、玩拳、说拳”对村落社区的文化构建——基于冀南广宗县前魏村的梅花拳田野调查

[ 本帖最后由 刘洁洁 于 2017-10-29 16:04 编辑 ]

TOP

发言题目:生态博物馆的自我变革:一种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创新模式

发言人:杜韵红

发言内容:生态博物馆具有遗产地原址保护及环境整体保护的功能,在日常运行中通过开展社区参与及自身实践,以此保存历史记忆,促进文化传承。因此,生态博物馆对于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先天的优势。事实上,日益发展的新博物馆学理论不断冲击着传统博物馆的变革与创新,随着新博物馆学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传统博物馆如今已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通过转变博物馆的核心职能,把服务于观众放在首要位置,强调“以人为中心”, 改变了以往“以物为中心”的传统,让观众走进博物馆体验文化,感受文物,发挥文化属性的亲和作用,走进博物馆成为一种常态生活方式,逐步实现文化反哺于大众的宗旨。在中国本土业已落地生根的生态博物馆作为西方后工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在进入中国乡土社会后,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适应发展,但是,生态博物馆运营模式仍然滞后于村落文化的发展变迁及文化再生产的社会现实需求。本文重点讨论生态博物馆面临农耕文化遗产不断遭受全球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遗产濒临消失,业已落地的中国生态博物馆模式需不断调整突破,实现自我变革与创新,通过引入新博物馆学理论,将生态博物馆工具属性的作用移植进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中,以整体、活态、原生、村民参与为前提,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展演、生产与再生产,充分发挥乡土文化遗产的衍生、创新开发作用,在村落景观文化中通过观众与当地人的互动在场体验,实现对文化的整体保护,代际传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在新博物馆学理论背景下,生态博物馆展陈要更加强调当地民俗、历史记忆、地方性知识的叙事体现,进而促成文化系统的保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