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讨论

2017民间文学1课堂第8小组讨论

2017.10.18
讨论主题:
闽南语儿歌<天乌乌>的“前世今生”
————浅析传统民间文学的流行歌曲改编

选题原因:
当时去台湾期间,有很多同学都是闽南人,因此对于闽南文化有一定了解,在台期间也阅读了一些民间儿童文学的作品和介绍书籍,一本儿童民谣中的天乌乌
引起了我的兴趣,当时读到的时候就想起来孙燕姿的那首歌曲天黑黑。然后就随手去查了一下,发现那首歌创作歌曲的来源就是这个天乌乌这首闽南儿歌。

前人研究整理:
前人研究成果整理方面,前期我主要去查找了一下之前的研究者是否有关于这两者的比较性研究,在查找过大陆与港台的相关书籍与论文后,发现这个选题确实之前并未被研究过。
但是前人研究成果中有一些对于天乌乌童谣以及对于闽南语童谣的研究对于我这个选题确实有很大价值。这部分可以具体参见我的研究报告的文献回顾部分。

调研工作方面:
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展开的。一方面,纸质资料搜集,纸质材料主要是有关于天乌乌歌谣本身,以及其他的民谣在流行乐曲改编时候遇到的问题以及具有的优点。
我在中央大学图书馆搜集了很多闽南语歌谣的书籍以及闽南民间文学发展史的资料,也同时进行了论文的查阅以及搜集了很多网络的资料(包括台湾相关网站的一些资料)。
另一方面,我设计了一个网络问卷,有109个来自海峡两岸的小伙伴帮忙填写,问卷部分主要是有关于大家对于民谣的流行乐曲改编的接受度。

自我问题剖析
首先,我觉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我的案例较少。仅仅用一个案例,就是天乌乌民谣的流行乐曲改编来分析这个问题,可能不能特别有普遍性。想看看我们之后的调研过程中是否可以再加入一两个闽南歌谣案例;
其次,关于流行音乐改编部分感觉需要更加深入,可能还要请各位小伙伴一起出谋划策,头脑风暴,多想一些观点。

TOP

我最喜爱的一个神——虹神

虹神
李柯霓
(华中师范大学 文学院,2014213737)
一、虹神的属性
虹神与雷神、风神、雨神及云神均属气象神,但虹神和风神、云神一样,但其地位远不如雷神和雨神那样显赫,在上帝出现之前,虹神也曾是天界独立的自然神之一,也曾有过自己辉煌的历史。当上帝观念在人类意识中形成之后,虹神的地位也便随之下降,并变为上帝的从属神之一。
二、虹神的形态
其形态主要为“双首龙蛇形”,且这一形象从原始社会出现之初至商周秦汉都一直恒定不变。
究其形态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其一,从直觉感知的层面上来看,应源于客观现实中存在的主副虹(虹霓)并列出现的自然现象。虹,又名虹霓,是因阳光射入云雾水滴后经折射或反射而形成在雨幕上的七彩圆弧,所以又叫彩虹。另外还有一种在雾幕上形成的淡白色的虹叫“白虹”,常见的彩虹有主虹和副虹两种,若二者同时出现,则主虹在内侧,副虹在外侧,主虹称“虹”,副虹称“霓”,合称虹霓。在古书中都有所记载,如《淮南子.说山》云:“天二气则成虹。”,再如蔡邑《月令章句》:“虹,嫦辣也,阴阳交接之气,著于形色者也。雄曰虹,雌曰霓。”其二,从生物学层面上来看,上文中所谓的阴阳二气实际上又蕴含着主虹与副虹的雌雄两性。《毛诗正义》引《郭氏音义》云:“虹双出色鲜盛者为雄,雄曰虹;阁者为雌,雌曰霓。”《说文》云:“霓,屈虹、青赤或白色,阴气也。”主虹与副虹的色彩有鲜亮与灰暗之分,从而导致了借用生物学话语的雌雄两性界定。双体并列的细长形态又使虹霓具象化为合体双首龙的特定神像。山东沂水汉画中的虹体上有阴刻而成的两条相互交织缠绕的曲线更清晰地明示了两龙交合之状。阴阳交合,云雨发生,这便是古人将虹神塑造为合体双首龙的思想依据。其三,从神话传说层面看,这种雌雄神龙相交合的虹神观念,到后来又进一步演化成了“夫妻化虹”的美丽传说。如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一:“古语有之曰,古者有夫妻,荒年食菜而死,俱化成青绛,故俗呼美人虹。”其四,从性质与作业层面来看,人们所塑造的虹神与古代的龙蛇类动物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虹有可能是虚拟动物龙的具象化实体之一,也即虹是神龙的化身。而古人将彩虹神化为龙显然又是基于虹那细长而又弯曲的自然形态似龙,以及虹与雨水密切相关的自然属性与龙相同。
三、虹神的属性
其一,虹神饮水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之中,殷虚卜辞中已有虹饮河水的记载,如“又出虹,自北饮于河。”“亦又出虹,自饮于河。”这种虹神吸河水的传说自殷商延续至明清,不绝于典籍。《汉书·燕刺王刘旦传》云:“虹下属宫中,饮井水,井水竭。”;《古今图书集成》引《穷怪录》云:南北朝时“后魏明帝正光二年(521)夏六月,首阳山中有晚虹下饮溪泉。”;沈括《梦溪笔谈异事类》记载北宋时亦有虹入涧溪饮水的传说。清人郝雌行疏《山海经·海外东经》云:“虹有两首,能饮洞水,山行者或见之。”另外,在近现代的民间,一些民族仍存在这种“虹饮水”的传说。如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一书中说:“吾蜀乡人至今犹有虹有首饮水之说。”’再如纳西族的《创世纪》中亦有“长虹饮大江”的记载。
其二,雷龙传说。从虹的自然属性看,彩虹大都出现在雷雨过后,云消雾散之时,因此,在科学知识十分匾乏的古代,人们不了解彩虹形成的科学原理,就误认为虹与雷雨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联系。《山海经·海内东经》云:“雷泽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由此我们知道雷神的最初原形是龙蛇。雷电那勾曲蜿蜒之形是雷龙神话产生的基础。而令古人不解的是,为何有雷电时却不见彩虹,而彩虹出现时雷电又消失了?这一自然现象引起人们猜测与幻想,误以为虹是雷电幻化出来的另外一种形态。而雷电神即龙(蛇)神,于是,人们便将虹那细长弯曲的身躯,想象成一条龙(或蛇)的形状。
四、虹神的职能
人们把虹视为司雨之神。如《艺文》引《楚辞·天问》云:“虹霓纷其朝覆兮,夕淫淫而霖雨。” 武氏祠画像中的虹神与雷神、风伯、雨师相处一画中;徐州铜山大庙画像石中的虹神左边有雷神,右边有河伯;徐州邱州占城画像石中的虹神下边也是一辆鱼拉的河伯车;唐河针织厂墓中的虹神画像虽然是独立成幅,但它也与河伯车画像石同处于一个墓主室顶部。而虹为雨水神的观念在汉画中表现得最直接而又最生动的图像当属山东沂水画像石中的“虹神”:那如涤布般的雨水正从虹神两端的巨龙口中喷射而下,尝尽早灾之苦的黎民百姓们,怀着感恩涕零的虔诚心态,正头顶盆钵承接神灵大发慈悲而赐予他们的甘霖。由此更表明:
在汉代人的心目中,降雨是虹神的主要职责毋庸置疑。另外,宋黄休复《茹亭客话》卷五云:“韦中令镇蜀之日,与宾客宴于西亭,或暴风雨作,俄有虹霓自空而下,直入于亭……”在此段文字记载中,也显示出虹的司雨神性。而这种虹神司雨的观念发端于上古,又绵延至今,如现在民间仍广泛流传着“东虹晴,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的俗语。自古迄今,虹神的主要职能就是司雨水。所以,古人祭拜虹神的主要目的也就是祈求虹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们亦把虹视为祯样之兆。如《太平御览》卷14引《瑞应图》曰:“大虹竞天,握登见之,意感,生帝舜于姚墟。”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1云:“晋义熙初,晋陵薛愿,有虹饮其釜澳,须臾嗡响便竭。愿荤酒灌之,随投随涸,便吐金满釜,于是灾弊日祛而丰富岁臻。”此虽后起之说,然古人以虹见于人家为祯样吉兆则是不争的实事。而另一方面,亦有关于虹神为凶兆的说法。《春秋谧》云:“天投蜕,天下怨,海内乱。”由此,虹霓有时也是祸凶之兆。在古代,白虹(在雾幕上形成的一种淡白色的虹)的出现历来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如《艺文类聚》引《战国策》曰:“唐唯谓秦王曰:聂政刺韩僳,白虹贯日。”

TOP

华丽的蜕变,依靠的不是“水晶鞋”——《灰姑娘》故事的成长内涵

李柯霓
      谈及“灰姑娘”,我的脑海中总会不经意之间出现一位女生,准确地说是一位与我母亲年纪相仿的阿姨。现在的她,脸上虽已经被岁月打磨上了风霜的痕迹,却永远都是一副天真烂漫的文艺青年的模样,拥有着具有十几家分公司的美术培训机构与产业,一位疼爱自己的丈夫与在中央美院读书的儿子。而一切回到当初我刚刚认识她的时候,那时的她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那年,我刚刚读幼儿园,母亲送我去画画,而那时的阿姨,就如同我现在的年级,二十初满。刚刚大学毕业的她,纠结与迷茫。一方面,在当时的社会中对于艺术等的需求量较低,有其在一个较为普通的三四线城市;另一方面,阿姨也非所谓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对于她来时非常的艰难,生活给她的选择无非就是,如同大部分同龄人一样,找到一份与专业或是兴趣不太相关的职业,比较安逸稳定,不愁温饱便是好的,比如当个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或是做一位行政人员。而阿姨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道路,自己开一间画室,而白手起家的她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一路见证了这件小小画室,成长为两层楼的绘画学校,再到拥有十几个分公司的美术培训公司。就如同灰姑娘一般,无论在华丽的生活中亦或是在贫穷的境地里,都永远不服输,也不因为贫穷就看低自己。阿姨无论在那种环境之中,都会保持乐观,都会将仅有的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异常精致,十几年来一如既往的微笑,就像是她的事业一直都如同现在一样好。
       而对待爱情,阿姨的态度也对我的影响很大。爱情对于她来说是一种陪伴,而非一种依赖,也许这也是她能够几十年永远保持新鲜的关键所在。而灰姑娘也一样,爱情对于她来说似乎是更为关键的,如果不是这场梦幻的“王子的舞会”,她也许会永远尘封在灰暗的阁楼之中。或许有人认为灰姑娘的成功是来自仙女的帮助,又或许有人认为灰姑娘的成功来自于那双无意间留下的水晶鞋。但是这一切,都是与其自己的努力不无关系,她得知了王子的舞会之后,不是因为自己的卑微而低入尘埃中,反而是运用自己的努力,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阿姨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永远对社会抱有着美好的憧憬与希望,对于爱情保持着最初的纯真,几十年来与其相伴的丈夫,是与其爱好想和的,他也许在开始是比她社会地位更高的,作为一位律师,他拥有着更好的社会资源,而阿姨却也运用自己的努力达到与其平起平坐的社会地位,不做一个攀附的凌霄花。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一)

分享人:李柯霓

小葫芦
葫芦葫芦圆圆
里面坐个少年
葫芦葫芦长长
里面坐个姑娘
叫声少年姑娘
都来我家吃冰糖
冰糖脆,冰糖香
乖乖吃了白又胖
长大读书念文章
得中一个少年郎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二)

摘石榴
小闺女上树摘石榴,
树枝划破了花佩头,
回家给娘说,
娘给我买匹绸。
回家给爹说,
爹给我买头牛。
回家给哥说,
哥给我买个小叭狗。
回家给嫂说,
嫂给我买把扇子遮日头。
骑着牛,披着绸,
后头跟着小叭狗,
拿把扇儿乐悠悠。

口述者宋彩菊
采录者王建卫
1987年3月采录于老城镇东关小学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三)

小葫户
里边坐个少年
葫芦葫芦长长,
里边坐个姑娘
叫声少年姑娘,
都来我家吃冰糖。
冰糖脆,冰糖香,
乖乖吃了白又胖,
长大读书念文章,
得中一个状元郎。
口述者罗佩
采录者罗务本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四)

星·星月明

巩义市

星星,月明,
汇一篮烧饼,
你去瞧谁哩?

去瞧大姐的公公司
公公咋着啦?

他草帽上烧个大窟窿。

口述者刘兴芬
采录者刘庆照

1991年8月采录于·站街南窑湾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五)

小白菜

南阳市

小白菜,扑愣愣,
叫你老婆去买葱。
不会切,
叫你老婆买根铁
不会打,
叫你老婆去买马。
不会骑,
叫你老婆去买驴。
不会套,
叫你老婆去买哨。
不会吹,
吹你一鼻子灰。

口述者张文僚

TOP

家乡民间故事分享

 固始县文化馆原馆长曹家振,60多岁了,还清晰地记得多年前的往事:“上世纪80年代,我们发掘整理信阳民歌,却意外地收集到长篇叙事诗《郭丁香》。”

  这个意外的收获,2005年被中国民协列入“国家第一批五个重点抢救工程”项目之一,被诸多媒体誉为“汉民族生活史诗”,再一次打破了汉民族没有史诗的定论。

  时光已经接近岁尾。我们沿着大别山脉,自西向东,一路行来,在信阳民歌的海洋里徜徉多日,眼睛一闭,耳朵里就是民歌的咿呀之声。本来是一厢情愿地把《郭丁香》放在“信阳民歌”的大概念下,可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说:“它有民歌的成分,但民歌的概念远远涵盖不了它。固始民间艺人,用信阳民歌和民间曲艺为载体,代代传唱《郭丁香》,他们的记忆,成为汉民族文化创造力的见证。”

  “史诗”本是出自希腊文的外来语,传统定义和标准从《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样的希腊英雄史诗引申而来。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前三个国家都有民族史诗,唯中国没有,这令全世界史学家迷惑。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断言:“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史诗,因为他们的观察方式基本上是散文性的。”中国因没有“史诗”,在文化创造力上遭到贬抑,被有些史学家恶意地称作“这个民族是没有想像力的”。

  20世纪以来,中国相继发现了少数民族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然而,国内外学术界仍很悲观:汉族无史诗。

  这样的背景下,上世纪80年代初,湖北神农架群艺馆的干部胡崇峻,奔波于神农架的深山老林里,整理出3万多行的“汉族创世史诗”《黑暗传》,引发极大轰动,胡崇峻被誉为“中国的荷马”。

  几乎是同一时期,河南固始县文化馆的三名干部曹家振、彭化厚、李海华奔波在固始的偏远农村,开始搜集整理《郭丁香》,事实上,他们的田野调查,从1978年就开始了。

  “当时是全信阳开始搜集民歌,搜集者并未发现这个。1978年,李海华对我说,有些木匠唱的东西,有故事。彭化厚的文化基础很好,他感到这个东西很有价值。我们三个人开始跑着搜集。”时任文化馆馆长的曹家振说。

  三个人分头调查,将资料汇总后,整理出了1300句的故事梗概,当时曹家振不知道哪儿能用,寄到北京的《民间文学》。“稿子一寄过去,马上决定发,编辑部要原始的整理材料作证据,原始材料一寄出,《民间文学》加了个编者按,说是汉民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可喜发现。”

  1300句的第一次调查稿,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被收入《中国文学艺术大系·民间文学集》和《中国歌谣集成·河南卷》中。2005年,《郭丁香》开始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工作,经信阳市和固始县一年艰苦努力,长诗由原来的1300句整理到现在的4236句,《郭丁香》全貌初步展现。至此,对《郭丁香》的关注,从学术界扩展到了社会上。

  “灶王奶奶”郭丁香中国传统妇女的“形象大使”

  “从《郭丁香》的艺术表现上讲,它是罕见的珍品。结构篇幅宏伟,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平易生动,手法细腻逼真,人物活灵活现,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河南民协名誉主席、河南大学教授张振犁先生评价说。

  长诗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一个独特的女子郭丁香的形象。

  桑河弯弯长又长,桑山高高冈连冈。水绕桑山龙摆尾,山抱桑水凤朝阳。山前水后桑树林,林中有个郭家庄。郭家有个黄花女,从小起名叫丁香。

  郭丁香长得很美,又非常能干,因为媒人花言巧语,误嫁给了邻乡的浪荡子弟张万良。张好吃懒做,家里一贫如洗。生性善良的郭丁香面对现实,没有气馁,发誓俭朴持家、勤劳致富,尽快改善张家一穷二白的面貌。新婚的第二天,夫婿在睡懒觉,她出门开荒,随后动员张万良加入,很快有了自己的田地。春种秋收,收获累累,她开始养鸡养鸭,发展牲畜,很快积累起财富,让张家步入了“小康”。张万良小富即安,嫌干活辛苦,扔下妻子自己回家睡大觉。郭丁香任劳任怨,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让张家的财富迅速膨胀,3年时间使得张万良成为当地巨富。

  张家的暴富,引起张万良表嫂的垂涎。为占有这些财富,表嫂和算命先生勾结,利用郭丁香入门三年没有生育的事实,诬蔑郭丁香命里克夫、命中无子,并摆下酒宴,让自己的妹妹王妙香浓妆艳抹,在酒宴上尽情展露风骚,极尽挑逗之能事。浪荡子张万良春心荡漾,果然上钩,回家后借酒极力为难郭丁香,最后强行将郭丁香驱逐出门。郭丁香走投无路,投河自尽,被邻乡善良的范三郎救下。二人情投意合,相亲相爱,遂结为夫妻。夫妻二人同心协力,凭借勤劳和智慧,很快成为当地首富。与此同时,张万良与其新欢坐吃山空,家道迅速衰败,最后因为王妙香贪嘴,引发大火,张家家产随同张母、王妙香付之一炬,张万良侥幸逃生,却烧瞎了双眼,只得乞讨谋生。

  一日,浪子张万良乞讨到邻乡范家。郭丁香认出张万良,不仅没报复他,反而将其让进厨房(灶房),为其做了一碗自己拿手的面。张万良一吃面,回忆起前妻郭丁香的好处,痛悔不已。郭丁香说出自己的身份,历数张以前的不是。张万良羞愧难当,投入灶膛,当场自尽。郭丁香拦阻不及,只拉扯下张的一条腿和衣服上的一块破布。

  张万良魂魄投往阴曹地府,阎王查生死簿后拒收,让其转往天上玉皇大帝处。玉帝感念其悔过自新,封其为司灶之神,即民间所说的灶王爷,给郭丁香预留了灶王奶奶的神位。王妙香闻讯讨封,与郭丁香并列为灶王奶奶,成神后也痛改前非,为老百姓做起好事——这,就是《郭丁香》的主要内容。

  长久以来,“灶王爷休妻”先是作为故事在固始流传,后来演变为灶书(流行于民间的一个曲种),再演变成灶戏(地方稀缺剧种,也是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被整理为长篇叙事诗《郭丁香》,经历了一个长久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固始的民间木工艺人,把许多民间故事附会到郭丁香身上,郭丁香成为“箭垛式”的艺术形象,愈来愈丰满。这种发展,充分体现了民间文学的发展规律。

  大别山的小木匠集体创作长篇口头艺术

  “《郭丁香》起初是民间故事,很简单的一个人物故事。后来当地的木匠们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不断演绎、丰富,逐渐形成了一门地方文艺,就是灶书或灶戏。”固始县文联主席赵家义说。

  大别山过去是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林木多,制陶业不发达,陶器、瓷器很少见,家家户户的用具器皿,都以木器为主。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里的面盆、便盆乃至水桶、饭碗,还有不少是木制的。因此,这里的木匠也多。木匠吃百家饭,走到一个新地方,把外地的新闻、旧事带过去,讲给当地人听。讲完了,就开始哼唱他们在外面学来的小曲小调。唱完了,开始自编自唱一些故事、剧本,一边唱,一边添内容,日积月累,就形成了完整的故事或唱本,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灶书或灶戏。

  赵家义说:“这些故事,木匠们用说唱的方式传讲,叫做灶书;用曲艺的方式演绎,叫做灶戏。灶书和灶戏都叫做唱灶的,讲来讲去脱不了一个‘灶’字。它的听众也是以忙碌在锅前灶后的广大农村妇女为主,她们出不了家门,难得有唱灶的上门,那份高兴可以想见。”

  灶书起源于何时?没有任何书证资料。民间口碑考证,大致产生于明末清初,产生地点先是在固始城郊及东乡、北乡的部分村镇,很快便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商城、潢川等县,安徽的霍邱、阜南、金寨,湖北省麻城等县农村都有流传。上世纪50年代,走向衰亡。

  “清末到民国,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以前,固始的许多乡村,木匠艺人每天干完活,在东家厅堂和院落,招来东家老小和村里的妇女,演唱者拿一对弹性很好的软竹棍,打击倒扣的柳条笆斗,就唱起来,或者边敲灶鼓边转圈演唱。唱词中塑造了郭丁香这一朴实美丽能干的艺术形象,老百姓很喜爱,百听不厌。这就是灶书,民间叫唱灶。”信阳文联主席廖永亮说。

  研究者们说得不够细致、形象,当地老者给我们模拟演示说:木匠活中有一些重要工序,就是杀青和造型。这些工序就是将挺直的木条弯成弧形、弓形等。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用开水蒸煮,再就是火烤。这些都离不开厨房与灶台。木匠们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围绕在灶台前的妇女。他们一边演唱,一边干活,舞台就在灶台和木匠的工作台之间,观众,就是灶台前后的妇孺。

  这就出现了一个奇特的文化现象,即木匠唱灶,匠人与艺人两重身份集于一体。木匠不知不觉间担当了文化传承者的角色。灶书最盛时,甚至出现“木工不唱灶,手艺行不掉”。意思是不会唱灶,没人请你做木工活儿。木匠收徒弟时,还要看看嗓子好不好。“以灶书广告手艺,以手艺宣传灶书”,这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民间艺术的发展,同民间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固始县自鸦片战争后,县境以内史河、淮河航运开发,纺织业的发展促生了蚕桑和大麻的产销,外地商人流入,新型工业品对农村集镇市场开始渗透,打破了原来纯自然的经济格局,民间商品经济长足发展。一些中、小地主通过农商兼营,上升为家资暴富的大地主,他们大肆营造庄园,添置家具,为木工匠人拓展了广阔的行艺之所。”固始县文联主席赵家义说。

  老艺人刘玉武曾说:“我的师傅辈的李清、关邦亭、吴继荣、张国如、汪起山等,当年白天做工,晚间唱灶,搭上一个活东,短则一月,长者半载,整整一代,均是如此。”大地主旷日持久用工,为木工行艺造就了较好的环境。

  “木工做活,住在人家家里,不允许搞得乱七八糟。鬼故事、武打、荤故事等都不能唱,唱《郭丁香》是教育人与人为善的,所以这是保留节目。木工唱灶很迷人,大姑娘小媳妇都能给人拐走。所以做活的艺人,要求品行端正,不端正没人收你为徒。社会上对木工这个职业很看重,木工行业的道德要求也很严格。”固始县文化馆原馆长曹家振说。

  再从地域文化结构上讲,固始县私塾、学馆集中在县城或较大的镇上,乡村处于文化蛮荒区,农民终年困在黄土地上,道德观传统而朴素。“《郭丁香》通俗的语言、朴素的内容、简陋的演出形式和对传统道德观的弘扬,刚好适应了这种经济、文化和心理状态的需要,所以,它是完全在特定地域下的特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六)

月奶奶

采录于新郑县

月奶奶,黄巴巴,
八月十五上俺家。
俺家有个大西瓜,
足你吃,足你拿。
拿到河北瞧您大,
您大给你二分钱。
买个猴,翻跟头,

买个烘柿一吸溜儿。

口述者方珍魁
采录者刘秋波
1989年采录于县文联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七)

小扁食
小鹰食·包大葱。
我到姥娘家往一冬。
姥娘见丁多喜欢,
妗子见了瞅两眼。
妗子妗子你别瞅,
石榴开花俺就走。
走到山上有石榴,
走到河里有泥鳅。
娘的兄弟俺的舅,
不能不叫俺住个够。

口述者张玲

采录地点宁陵县

采录者张久亮
1987年9月采录于柳河堤弯村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八)

月亮头
平头县

月亮头,快出来,
小布衫子小脚鞋。
你一对,我一对,
咱俩穿上去赶会,
一赶赶到九月九,
开开大门摘石榴,
石榴树上卧斑鸠。
俺问斑鸠做啥饭?
擀面叶子打鸡蛋,
谁烧锅,黑老婆,
谁点灯,大学生,
谁吹灯,小蜜蜂,
嗡嗡嗡嗡怪好听。

口述者王氏
采录者赵爱丽

1987年10月采录于十字路乡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九)

打板栗
七月桃八月楂,
九月板栗笑哈哈。
金棍敲,银棍打,
欢声笑语遍田家。
女人合不上嘴,
老人笑掉牙,
男人忙收果,

捧着板栗不怕栗刺扎。

口述者王洪涛(本人记录)
1986年3月22日采录于青年乡卫庄村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十)

四二年
孟县
四二年,闹饥荒,
天军蝗灾不收粮
椿树叶,脸吃肿,
榆皮砸碎全吃光。
大挽花吃了肚子胀,
拾起雁屎胜里装。
仃本能,来清乡,
男女老少齐逃荒
皇协军,来逼粮
闯进家门一扫光。

TOP

河南民间文学选录(十一)

一杯酒,正月正,

红军要把中国兴

黄陂黄安闹革命。

革命起了几多载,
宣统败股到如今。
二杯酒,闹花灯,
红军要把中华兴。
若要高低推平等,
铲除土豪和劣绅。
三杯酒,三月三,
红军发展到河南。
李家南冲得了胜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