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麦盖提到北京,刀郎为童声嘉年华写续

从麦盖提到北京,刀郎为童声嘉年华写续

从麦盖提到北京,刀郎为童声嘉年华写续



  “五彩喀什噶尔”是继去年引起轰动的“五彩呼伦贝尔”之后的又一个由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组成的儿童艺术团。孩子们绝大多数是帕米尔高原和叶尔羌河畔的农牧民子弟,他们使用多种民族语言吟唱代代相传的童谣,还演出十余部多姿多彩的西域舞蹈。




  来自喀什噶尔的儿童歌舞
  呼伦贝尔的孩子们刚走,喀什噶尔的孩子们就来了。
  9月18日至21日,五彩传说系列——“五彩喀什噶尔”在北京保利剧院上演,来自新疆喀什噶尔的孩子们用稚嫩的歌喉和质朴的表演,通过合唱、舞蹈、游戏、祈福、赞颂和纪录片的形式,为首都人民描绘了难得一见的神秘遥远的高原生态文化。这是继去年引起轰动的“五彩呼伦贝尔”之后的又一个由少数民族的孩子们组成的儿童艺术团。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成立于2007年12月,现有41名成员,最小的5岁,最大的14岁。他们来自新疆喀什地区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以及维吾尔族的刀郎人、山里人两个部落。孩子们绝大多数是帕米尔高原和叶尔羌河畔的农牧民子弟,他们使用多种民族语言吟唱代代相传的童谣,还演出十余部多姿多彩的西域舞蹈。据介绍,《五彩传说——帕米尔高原的童谣》是《五彩传说——草原童年的歌谣》的姊妹篇。
  据艺术团的导演小喆介绍,寻找这些孩子的过程充满了艰辛,而同样艰辛的是寻找并保护那些濒临失传的帕米尔高原的民族乐舞。导演组跋山涉水,在高原和戈壁中寻找民间艺人,从他们那里一点一滴地收集当地的艺术元素。历经半年多的整理创作,才给观众呈现出一台原汁原味的高原儿童歌舞。小喆说:“从源头做起,从孩子做起,让少数民族文化薪尽火传,是‘五彩传说’的责任和使命。”
  麦盖提的刀郎故事
  “五彩喀什噶尔”中,有这样两个小刀郎人——莫尼热·玉素因和艾海提·莫明。据艺术团的班主任老师努尔巴哈尔介绍,两个孩子正是刀郎乐舞的传承人玉素因·亚亚和山·亚亚的孙女和孙子。
  由此,我们找到了他们的故事。
  叶尔羌河流域的荒僻和闭塞造就了刀郎人最原始的风情,他们把游牧中的情景演化成歌舞,这就是著名的刀郎舞、刀郎木卡姆和刀郎麦西热甫。应该说刀郎乐舞是刀郎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它记录了刀郎人最为久远的记忆,但在过去的无数日子里,它仅仅是刀郎人生活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刀郎文化才得以弘扬光大,从叶尔羌河畔走向了全国、全世界。
  1964年10月,从麦盖提到北京的路还很漫长——没有火车,汽车也很少,戈壁滩上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黄土路延伸着刀郎木卡姆艺人们的喜悦与向往。一生用唢呐吹奏刀郎木卡姆而闻名的曼苏尔·谢依合、卡龙琴演奏师司马义·艾买提,还有民间舞蹈家提来克·阿吾提、吾买尔·.吾斯曼要到首都北京演出了!临走时,村民们像送别出征的英雄一样把他们一直送到村口,祖祖辈辈只在乡村打麦场和小院落里自娱自乐的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和刀郎舞终于像鸟儿一样飞出叶尔羌河畔的树林子了!在那一年的全国少数民族艺术节上,这些辗转数千公里、走了半个月才到达首都的刀郎艺人首次亮相,用他们叶尔羌河水一样浩荡的乐声,风中胡杨般刚劲的舞姿倾倒了无数人。尤其是80岁高龄、银须飘拂的曼苏尔·谢依合那清澈美丽的唢呐声,更让首都人民终身难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看完演出后都高兴地接见了他们,并和他们合影留念,这是刀郎乐舞第一次“出山”,因它独特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一“出世”就让世人再也无法忘记。
  但是,就在1968 年,麦盖提县文工团解散,这些民间艺人只能返回故里以务农为生,刀郎乐舞又回到了民间自娱自乐的形式,在国内外艺术舞台上渐渐沉寂了下去。直到1980年,麦盖提县文工团才重新恢复,散落民间的老艺人又逐渐回到了舞台,并重新为世人所喜爱,刀郎艺人们不断收到邀请,开始在国内各大城市演出。刀郎乐舞与生俱来的豪放气质和自由天性使它很快像燎原的星火一样在全国蔓延开来。
  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孪生哥哥山·亚亚就是最早走出麦盖提的民间艺术家。玉素因·亚亚的汉语讲得不错,尽管偶尔也犯“把人拿来”的错误(应为把人叫来),但在当地的维吾尔人中还很少有,他自己说这全得益于多次去国内外演出。作为一个出色的民间艺人,玉素因·亚亚和他的哥哥从1983年就走出了胡杨深处的小村落,应邀到北京演出,他还清楚地记得那天是6月18日,天气晴朗。20年来,他已经到过了苏州、杭州、天津、上海、信阳、哈尔滨等城市,在中国最繁华和最热闹、充斥着各种文化艺术气息的大都市里,来自于新疆偏远乡村的民间歌手,敲起达甫(手鼓),用他最原始的声音和热情歌唱着,荡涤了灯红酒绿的浮华。最近两年,他们还经常受到国外的邀请,在日本、法国、荷兰等国演出,刀郎艺术也因此惊动了世界,成了麦盖提县的一个文化标志。在今年的第十三届全国青歌赛上,他们兄弟俩的孩子艾买尔 ·玉素因和买海提·艾山作为新一代刀郎传人和其他9个年轻艺人到北京参赛,又一举夺回了大赛的银奖。
  刀郎文化有传人
  今年4月,麦盖提刀郎组合在北京参加第13届青歌赛决赛的时候 , 笔者正好在麦盖提县采访,所到之处都能听到人们对他们的期盼和热爱。也从中深深感受到了刀郎艺术在这个县的根深叶茂,刀郎已经成为了麦盖提县的灵魂和立县的文化根基。县委书记王胜平说,麦盖提县将会把刀郎作为一张王牌打出去,不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文化教育,都以突出刀郎文化特色为主。让刀郎之乡处处充溢刀郎神韵。
  据介绍,为了弘扬刀郎文化,县里成立了民间刀郎艺术协会,并对民间艺人一一建立了档案,县财政为12名老刀郎艺人发放生活费、为刀郎艺人解决农转非指标和办理城镇户口,确定全县中小学生课间操跳刀郎乐舞等,还专门拨10万元专款用于培训年轻民间艺人;免掉了刀郎木卡姆艺人的义务工,同时采取年轻艺人在培训时间给报酬的形式培养刀郎木卡姆年轻接班人,这些接班人当中年龄小的只有11岁,最大的36岁。近几年来,麦盖提县培养刀郎木卡姆接班人共100余人,目前,全县共有刀郎木卡姆民间艺人350多人。
  麦盖提、莎车等刀郎文化传播地的县委、县政府在县域经济逐步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发扬刀郎文化,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搜集、挖掘散落民间的刀郎文化遗存,近几年来,仅这两个县就整理出版了《刀郎之魂》、《人文视野中的刀郎文化》、《刀郎》、《十二木卡姆歌词选》等著作,78岁的阿不都吉力力·肉孜就是刀郎人中最著名的卡龙琴师,在他家里还珍藏了一本1996年出版的《维吾尔刀郎木卡姆》歌词曲谱,这是他和其他几个刀郎艺人参与歌唱、弹奏并审定的,虽然他并不懂得曲谱,也不识字,但他仍很珍惜这本书,他觉得,这可能是传承刀郎文化最有效的途径了。由于世代相传的刀郎木卡姆全靠口传心授,凭记忆学习,所以一直没有曲谱,一个艺人去世了,就可能带走一段属于他的文化精髓。在漫长的岁月里,原本12套的刀郎木卡姆已经有3套失传。他以前还常常忧虑,害怕自己死后,子女和徒弟们还没有学全9套刀郎木卡姆。所幸的是现在有了书……
  第13届青歌赛上,麦盖提县刀郎组合获得银奖归来后,更具有戏剧性的是,玉素因·亚亚的孙女莫尼热·玉素因和艾山·亚亚的孙儿艾海提·莫明在去年被五彩喀什噶尔儿童艺术团选中。于是,如今他们和其他4个民族的小朋友一起,带着乡间响亮好听的童谣,带着刀郎歌舞走到了热闹繁华的大城市,走到了全国最顶级的大剧院——北京保利大剧院的舞台上。
  班主任努尔巴哈尔老师也是来自麦盖提县的刀郎老师,在艺术团里,她负责编刀郎舞。努尔巴哈尔说,小朋友们在玉素因·亚亚和山·亚亚两位老人的带领下,学刀郎舞学得特别快。特别是莫尼热·玉素因和艾海提·莫明,更是尽得祖父的真传,表演起来得心应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