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曾应枫《传统节日文化的校园传承》

曾应枫《传统节日文化的校园传承》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而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载体,多彩多姿的民间文化在传统节日中表现得蓬勃生辉。然而到了20世纪末,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存环境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挑战,不少的传统节日文化日渐式微,我们的后代对于传统的民间节日文化基本一无所知,他们不认识闻名海内外的广州波罗诞、广州龙舟节、广州乞巧节为何物,不知道扒龙舟、摆乞巧、做波罗鸡、波罗粽等传统的民间艺术缘出何处。

  文化自觉与增强身份认同

  “文化自觉”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要在校园传承传统节日文化,首先是校长等主要领导对自身本土节庆文化的感知和领悟,否则传承文化就无从谈起。

  珠村乞巧节2001年就开始恢复了,此后每年七夕,都是珠村最为热闹的节日。从2004年起,乐理明来到珠村小学任校长,就不断接触到了珠村的乞巧文化,并参与到珠村的乞巧文化节的活动中,他提出了“立足校本,依托社区,文化熏校”的办学策略,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初步形成了以乞巧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由此可见,校长的文化自觉和身份认同将是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传承的最关键所在。学校的校长、教员和学生把非物质文化视作自身的或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会加大力度给予传承与保护。

  共同参与中体验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冯骥才先生一再强调:“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民众才是文化遗产的真正主人。”这里说的“民众参与”与“自主参与”有三样要素:“人”,指社区居民的需求的满足、人际关系的经营和生活福祉之创造;“文”,指社区共同历史文化之延续,艺文活动之经营以及终身学习等;“地”,指地理环境的保育与特色发扬,在地性的延续。

  先看珠村小学2007至2008年参与广州乞巧文化节活动内容就可以发现,如果每个学校教育都能够起到传承传统、培育文化的作用,让年轻一代接触传统节日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教育和参与,使学生产生对传统节日的温情和敬意,培育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课题研究中提升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从二十世纪中期起我们的学校教育,有着明显淡化经典和摒弃传统节日文化的倾向,近二三十年,西方节日文化趁虚而入,在青少年中大大地抹去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因此学校教育就有责任担负起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重任。

  传统节日不仅增强人们相互交流、沟通,而且能够增加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传承从教学实践开始,实践使节庆文化知识赋予了真正的文化价值,面对民族的活态文化,作为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发展的事业来说,做好课题研究,出一本区域性的乡土教材是迫在眉睫的事。

  当青少年从小能够熟悉传统节日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精神内涵,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就有希望。

  (广东省民协副主席)

   (编辑:孙燕)

文字来源: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13106296-1.ht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