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铭铭:《人生史与人类学 》

王铭铭:《人生史与人类学 》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第1版 (2010年11月1日)
丛书名: “文化·中国与世界”新论
平装: 351页
语种: 简体中文
开本: 32
ISBN: 9787108035547, 7108035545

作者简介
    王铭铭,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类学评论》创刊主编。近作有:《中间圈:“藏彝走廊”与人类学的再构思》{2008)、《经验与心态——历史、世界想象与社会》(2007)、Empire and LocalWorlds、A Chinese M。de!for Long—Term Historical Anthropology(《帝国与地区性的世界》,2008)等等。曾于2000年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系访问教授,讲授博士课程“人类学的中国问题”,]998年6月至今担任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海外会员、英国《国际文化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学术编委。

目录
致谢
绪论
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
线条与结构,人物与境界——文明、历史形态与人生史
士、文章与大一统——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看人生史
参考文献

文摘
利奇可以说是试图一揽子解决这些问题的伟大人类学家之一。利奇的建树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在民族志内部加进动态过程(历史)的因素,二是试图将专注于个别群体研究的民族志改造为一种区域性的研究。他认为人生活的空间领域,一般超越个别群体或部落,在比较广大的空间领域中,人接触到的文化,是多类型的。人从他们临近的群体或部落中得到反观自身的文化模式,并经常要借着不同于自身的文化模式,来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使社会长期处在动态过程中。他的名著《上缅甸诸政治体制》一书,内容丰富,谈到的问题很多,但从上面说到的这两个方面,挑战了英国派自身的传统。后来,利奇大量引用法国学派的论点,宣称自己是结构人类学家,这都是有背景和根据的。

要认识一个学派的特征,最好的办法是理解他的批评者对它的批评。萨林斯从外在的角度批判了英国派,而利奇早已在他之前从内部批判了自己的学派。萨林斯认为英国派人类学不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它主张功能论,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局限于民族志。利奇的批判也有两方面,一方面针对它的“无历史”,另一方面针对它的“无他者”。

若要深入理解萨林斯与格尔兹的观念差异,最好的办法是比较前者大量关于王者来自社会之外的看法,与后者在《尼加拉》一书中描绘的发自社会之内的王的模式。二者之间的差异恰在于:萨林斯认为,文化是内外、上下合一的,而非内在一致的,在文化的观念体系与制度安排中,外在于社会的力量,被定义为“高等”的;格尔兹的理论则缺乏这一对文化复杂性的思考。
假使可以将萨林斯的思想形容成“他者为上”的文化论,则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从溪村引申出来的问题,是有帮助的。尽管溪村人也有自我中心主义的看法,但其仪式的观念和制度,展现出社会空间的“内小外大”逻辑。地方化的宗族,不过是历史上更大空间范围的宗族模式的地方实践;此外的道士、和尚、基督徒代表的世界,虽则可能被“内部人”贬低,但也被承认代表力量更大的文明体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