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四小组(高松朝)

三、《碧莲会》剧及其他
又有《碧莲会》一剧,论者多目之为明杂剧。《鸣野山房书目》卷三
子部乐府家杂剧类中著录“《名剧汇》共七十二本”,内载《碧莲会》,惜
未载作者名氏。⑨《远山堂剧品》未载此目,但《远山堂曲品》曾谓《草庐
记》:“内《黄鹤楼》二折,本之《碧莲会》剧”,又谓《试剑记》:“内一折,
全抄《碧莲会》剧。”⑩傅惜华先生在《明代杂剧全目》中云:“其题目正
名,均已不详。今日亦无流传之本。” 11
笔者则颇疑此《碧莲会》杂剧即为朱凯所撰《黄鹤楼》杂剧之别称。

TOP

如此看来,此残抄本第一折内容及所用宫调基本同于脉望馆钞本
《黄鹤楼》第一折;而第二折内容及所用宫调曲牌却又全同于《草庐记》
所演,包含有脉望馆本第二、三两折的内容,去除了关平送令箭的情节。
这两折在内容上是连贯的。而据剧中诸葛亮安排张飞伏兵芦花荡来
看,其下折当演周瑜追赶刘备,被张飞在芦花荡杀得大败。这一折内容
是梨园常演的昆曲散出之一,《缀白裘》收有《芦花荡》,王季烈《集成曲
谱》收有《花荡》,曲词关目基本相同。陈墨香疑此情节为朱凯剧作之
一折,是颇有见地的。因为《草庐记》第四十五折正是演此情节,张飞
所唱则为[北混江龙]套,也可证此曲是由北杂剧移植而来。在明人传
奇创作中,移植北杂剧入南曲是常见的现象,即在三国戏中,也可举出
诸多例子,此点嗣后将撰文详论之。由于北杂剧多为四折,陈墨香曾为
朱士凯的《黄鹤楼》四分中仅寻到三分而遗憾,参照《剧品》“北三折”
的著录,或许此作径为三折也未可知,其全貌已大略可见。

TOP

综上所述,三国戏目中有明杂剧《碧莲会》、《黄鹤楼》,清传奇《黄
鹤楼》的说法当不成立,此三种剧作实为一种,即朱凯所撰《黄鹤楼》。
我们更可进一步作出如下假设,朱凯在脉望馆抄本基础上,去除其情节
中冗赘、不合逻辑的部分,加写结尾,改写成三折《黄鹤楼》剧,《草庐
记》复又移植其剧。在后世的戏曲舞台上,折子戏占居了首要地位,其
第一折也渐失演,常演的是第二折黄鹤楼宴与第三折芦花荡气周瑜。
四、剧本与《三国志平话》及《三国演义》之关系
此剧所叙故事,在《三国志平话》中有些许影子,但《平话》所叙极
简,与杂剧情节关系不是很大。《平话》叙曹操赤壁兵败后,诸葛亮与
关羽往华容道追赶曹操。周瑜请刘备过江赴黄鹤楼宴。刘备的过江,
赵云向诸葛说是张飞之过,“军师有意斩张飞,众官告军师免死”。诸
葛差糜竺过江送信,云“得饱且饱,得醉即离”。刘备趁周瑜酒醉之际
轻松逃离。

TOP

《平话》不合史实处已甚多,戏曲则发挥更多,竟至于将后出名将
姜维,于此时生扯为刘备部下,与史实背离甚远。其关目安排亦可谓幼
稚朴拙,缺乏真实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戏曲体现的也是一种民间的
所谓“碧莲会”者,即指周瑜所设黄鹤楼之会。在脉望馆抄本中,周瑜
有“乘此机会,某设一计:俺这江东有一楼,名曰是黄鹤楼;设一会,乃
是碧莲会”之语;而《草庐记》中,周瑜有“昨日着甘宁去请玄德赴壁联
会”语;《大明天下春》则题作“碧联”。或许,“黄鹤楼”是该剧之正名,
“碧莲会”则是该剧之题目。黄鹤楼是赴宴之地点,碧莲会为宴会之名
称。这由《乐府红珊》和《大明天下春》所录题为《赴碧莲会》可证(《大
明天下春》中“莲”作“联”)。至于,为什么叫作“碧莲会”则比较费解。
《草庐记》中有“壁联”之说法,愚意以为“壁联”或为正字,乃因宴请客
人时暗设埋伏于壁中而得名,“碧莲”乃为同音。然无确证,尚待查考。

TOP

《远山堂剧品》虽未著录《碧莲会》,却著录有“《黄鹤楼》(北三
折)”,未题著者名氏,云:“浅近亦是词家所许,但韵致不遒上耳。北词
有一定之式,后二折删去数套,当不得为全调。” 12又,周贻白《中国戏曲
剧目初探》于清传奇类著录《黄鹤楼》,云存二折,北平程氏藏,演刘备、
周瑜事。 13陈翔华先生在《三国故事剧考略》中采此说,认为《黄鹤楼》
剧尚有同题材明杂剧、清传奇各一种 14,后之治三国戏之学者多采此
说。经仔细考辨,颇疑程氏所藏《黄鹤楼》即为祁氏所著录三折北杂剧
之传抄本。

TOP

程氏所藏抄本未注明抄写年月,杜颖陶认为此乃元人笔墨,并疑其
为朱凯所作,陈墨香赞同此论并激赏杜氏之眼力。 15
据陈墨香介绍,此残存之两折内容为:一折是周瑜上,说白中说出
要在黄鹤楼谋害刘备,差甘宁下书。刘备得书后,刘封力劝刘备过江赴
周瑜所设碧莲会。刘备走后,赵云埋怨刘封冒失,唱[混江龙]套。又
一折是,诸葛亮上,白云:因同关张到华容道追赶曹操,回来方知主公被
周瑜诳去。差姜维带了当年借东风的周瑜令箭,过江救驾。又派张飞
伏兵芦花荡,阻挡追兵,并云只许生擒,不许诛戮。周瑜、刘备于黄鹤楼
饮酒,比了许多古人,都是说白。姜维扮做渔人来到,周瑜要他做刺客,
姜维允诺。周瑜酒醉,姜维拿出令箭一支,救走刘备。周瑜带兵追赶。
这一折是一套[一枝花],为姜维所唱。并且,陈墨香曾录有其中《梁州
第七》一曲,曲牌及曲词全同于《草庐记》本。

TOP

朴素审美思想。在戏曲中,周瑜完全成了一个滑稽可笑的丑角式人物;
刘备也失去了其枭雄本色。如周瑜和刘备以论英雄来行酒令,周瑜几
次三番,只是想要刘备说出英雄是自己;而刘备明知周瑜此心,却宁愿
说自己是英雄也不说周瑜,直到最后,才被迫说英雄乃是周瑜。
在民间戏曲中,对周瑜设宴欲加害刘备而未能得逞这一题材颇为
感兴趣。除《黄鹤楼》之外,尚有《河梁会》,此剧未见于任何戏曲书簿
之记载,但在舞台上一直传演不衰。该剧的主要内容为:赤壁之战中,
诸葛亮羁留于东吴,周瑜欲收得关张为辅佐,故设计欲加害于刘备。关
羽的面貌特征过于突出,因此他抹白红脸,藏起美须,遮盖住卧蚕眉,改
扮成马头军,护卫刘备前去。周瑜欲于席间行加害之事时,关羽脱掉伪
装,震慑住周瑜。较之《黄鹤楼》,《河梁会》的诙谐喜剧色彩更浓。

TOP

罗贯中撰写《三国志通俗演义》时,虽采纳了很多民间野史传说的
内容,但多是与正史相羼杂的情节。而像《黄鹤楼》这种情节既朴拙简
单、又与史实完全无涉,人物又完全背离历史真实,且无法安排入其历
史叙事进程中的故事,则通通舍弃不用。即如《草庐记》,在吸收此剧
内容的同时,为照顾其剧作的逻辑性和真实性,也不得不将救驾者改为
孙乾。与《黄鹤楼》属同一性质,因而未被《演义》所取的故事尚有《寿
亭侯怒斩关平》、《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翼德大破杏林庄》、《张翼
德单战吕布》等剧。这大致也可说明,《演义》小说与民间戏曲在审美
品格上是有一定距离的。

TOP

在武汉著名的蛇山头上,新近矗
立起一座古雅迷人的五层飞檐楼阁,高
四十九米,四望如一,这就是重建的闻
名天下的黄鹤楼。最早的黄鹤楼据说是
三国时期所建,后来在战乱天灾中,历
经变迁,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是在清朝
光绪七年(1881年),遭火灾焚毁的。
蛇山古称黄鹤山,黄鹤楼因而得名。可
是,古人为黄鹤楼的得名,杜撰了不少
美好的故事。

TOP

南北朝时,传说仙人王子
安乘鹤经过这里。唐宋时,又传说三国
时蜀国的费伟成仙以后,常骑着黄鹤在
此休息。明清时,人们把黄鹤楼同八仙
之一的吕洞宾相连,说唐朝时吕洞宾经
常在这儿饮酒,却不付钱,店主人仍旧
照常供应,为此,吕洞宾非常高兴。

TOP

有一次,吕洞宾又来到店里,天气热,店
主人送上西瓜。吕洞宾就用瓜皮在墙上
画了一只鹤,然后唱起歌来,黄鹤就从
墙壁上飞了下来。这样就招来许多酒
客,每天在千人以上。几个月之后,酒
店主人赚钱达几百万。他用钱酬谢吕洞
宾,吕洞宾不要。店主人就修建了这
座楼,以示感谢。

TOP

黄鹤楼的这些动人的传说,招引
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墨客,到这儿吟
咏题画。其中以唐朝诗人崔颗写的(黄
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姜姜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TOP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
诗人辈出,如群星灿烂。他们写出大
量优美的诗篇,流传至今的,仅《全
唐诗》一书里,就有近五万首。这些
诗,反映了唐朝社会生活的丰富内
容,具有优美的艺术形式。其中的律
诗,是唐朝新出现的体裁。崔颧的这
首(黄鹤楼》,就是七言律诗。

TOP

崔颢生活在盛唐时期,留
传下来的诗作并不多,但质量却比较
高,以《黄鹤楼》为代表作。这首诗运
用了优美的神话传说,写出黄鹤楼的来
历、登楼所见以及触景生情引起的乡
愁。宋代人把这首诗推为唐人七律第
一。唐朝大诗人李白经过武昌,读了崔
颗的诗赞叹不已。传说他脱口读出“眼
前有景道不得,崔颜题诗在上头”的诗
句,遂搁笔不题。大约黄鹤楼边的“搁
笔亭”就是因此而建的。

TOP

李白(701一762年)是一位浪漫
主义的大诗人。他也生活在盛唐时期,
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漫游中度过,几乎
走遍了祖国大地。长期的漫游生活所受
到的大自然陶冶,使他写出大t描绘祖
国锦绣河山的诗篇。他的这些诗,豪迈
奔放,感情真挚,想像丰富,手法夸张,
语言生动轻快。以描绘祖国山川景致著
称的大诗人,怎能不写到黄鹤楼呢,当
然写过,而且他的十几首诗里都涉及到
黄鹤楼。象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
然之广陵》就是其中的一首: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准见长江天际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