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回复 29# 的帖子

嗯,一心想着消极因素容易走火入魔

TOP

引用:
原帖由 李卓璇 于 2014-11-12 00:23 发表
我觉得在我们的研究中,除了对董永“卖身葬父”这一孝举作出解释外,还是应该由此牵涉或者说引申到我们对于中国孝文化的思考,因为毕竟在当代,由于时代的巨变,卖身葬父这样的举动已经并不多见了,我们的关注点更多 ...
我也认为我们对董永孝的行为应该扩展到其他孝的行为,不只拘泥在这方面,当代孝文化的传承与改变也应该使我们有所领悟、反省,进而拓展到文化继承的整个过程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2 22:00 发表
我还有一个想法:董永因孝行感天受到奖赏,天帝派织女下来相助。将此作为孝行故事来颂扬,其中的功利心理比彩衣娱亲等故事要重得多啊。上层似乎在利用民众的这一心理,强化他们关于善有善报、奖惩分明的意识。这样的 ...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的行为,但潜意识并不代表真心,董永的孝传说里并未详细描述他与父亲生前之间的种种,我们无法判断他的孝是否真心,且我认为,他在父亲死后卖身葬父也并不代表他是真心的,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驱使,所以从现在看古代,对“孝”的真心度很难鉴定,促使“孝”行为的原因有多重,很模糊。反观现下,有人说自己有真心,只是能力所限,现实所迫,难尽其意;有人大肆作秀,社会上也极力鼓舞,孝文化仿佛只是孝行为的堆积,那真心是否还有意义?”孝心“里”心“字的价值几何?是否非要与一定的行为相匹配?

TOP

引用:
原帖由 宋月 于 2014-11-12 21:55 发表
我认为研究董永的“孝”一定不能拘泥于古代的道德观点,因为封建制度要求的“孝”带有愚孝的意味,而当代社会应当奉行的孝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民主基础上的,这二者的区别十分重要。
我同意,每个时代都有与它的时代相符合的行为规范,今天再提倡卖身救父也不正常,今天物质生活已不再是问题,我们更需要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空巢老人的现象更值得人们关注,需要经常打个电话,回家看看父母,更适应今天的社会规律。

TOP

董永对其父的情感在各代文本中也有不同的描写。在《董永变文》中,这种感情表现得愈加充分。“自叹福薄无兄弟,眼中眼泪数千行”、“见其骨肉齐哽咽,号啕大哭是寻常”,虽然只是哭泣,但也深化了这种孝的情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许师洁 于 2014-11-12 22:46 发表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 ...
赞同,除了在道德伦理上关注董永的孝,也应该在个人情感上关注董永的孝。这种情感上的孝是不是才能更好的受到维系和打动人心

TOP

董永的故事属于典型的感天偿债型孝感故事孝感故事。孝感故事在孝子故事中具有特别含义,它在天人感应的旗号下宣传孝道,强调孝为天意所钟,行孝天必佑之,天必福之 。在天命天意成为古人共识的社会环境中,孝感故事具有非常强烈的教化作用 。

TOP

引用:
原帖由 许师洁 于 2014-11-12 22:46 发表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 ...
师洁所说的“潜意识”的尽孝行为确实值得我们思考,我认为这种潜意识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基因的一部分,那么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到今天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和发展?今后又会怎样继续下去?都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TOP

在整理董永故事的各种版本时,我发现有一个比较特别,发上来给大家看一下
早以,咱博兴陈户村儿西南角儿有个大孝子,叫董永。
董永家里很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靠要饭过日子。有一年,董永他爹一下子得了重病,又没有钱扎裹,连冻带饿就死了,死了以后,又没有钱葬,董永就把自家卖了,给他爹下的葬。
董永卖身葬父,卖到哪里呢?就是咱博兴南里锦秋湖边傅家庄傅员外家里。傅员外家没有小厮,光一个十六七的女儿。这傅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丫头子陪着成天在后花园里绣楼上念书、写字儿、绣花儿。
有一天董永干完活,划着船玩儿,没寻思划到男人不能去的后花园里,可把他吓坏了,正巧儿,傅小姐从绣楼上看见他了。他早就听说董永是个好小伙子。这回儿一看还真不错,就有了爱慕之心。傅小姐见董永看着绣楼发呆,就在手绢儿上写了一首诗,包上石头,澎地一声拽到船边的水里呢。董永一愣,赶快捞上来一看,上头写着一首诗:“手拿石头击中流,一声震破湖中秋;千条万线终成眷,万颗明珠我不收。”动用看完时,羞得红了脸,心里真高兴。他见水边有棵老槐树,就摘了些槐叶,写上字,使荷包包起来,放在水里,顺水流漂过去。傅小姐看见了,叫丫头子捞上来,把树叶儿上的字连起来,也是一首诗:“茶饭虽香也无味儿,一片相思随流水;千条万线结成眷,槐叶石头当红媒。”打那,他俩就不断用槐叶石头表达心意。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的老槐树当媒人的事儿。
过了一年,傅员外给女儿找婆家,多么好的主儿她都不应。傅员外也看出女儿那意思来了,觉得董永老实,脾气儿好,又是个大孝子,就招了他当养老女婿。又待了一年,傅小姐生了个胖小厮,小两口儿恩恩爱爱,孝顺父母,日子过得可好了。
《惠民县志》

TOP

在这个故事里,织女变成员外家的小姐,助织还债变成了招赘为婿,从根本上说,改变董永困境的不再是天帝而是傅员外,得到奖赏的原因也不单纯是因为孝,还有他和小姐私相授受、情投意合,行赏者的身份变化了,这值得去思考一下。大家对此对此有没有些想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饶阳 于 2014-11-12 00:33 发表
而董永的孝与一般意义上的孝却是有所不同的,穷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由于穷,董永和其父母一直面临着生存问题,而此时董永的孝,最多的表现其实是让父母活下去。而现代的我们已经不再把生存问题看做主要问题了,更多 ...
我赞同饶阳的说法,我们的思路也要做调整,不仅仅是发现其中的消极因素,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董永故事找到适合我们民族的、符合当代社会环境的、可行的尽孝方式,这是我们课题的一个研究价值

TOP

引用:
原帖由 明淇 于 2014-11-12 22:00 发表
我还有一个想法:董永因孝行感天受到奖赏,天帝派织女下来相助。将此作为孝行故事来颂扬,其中的功利心理比彩衣娱亲等故事要重得多啊。上层似乎在利用民众的这一心理,强化他们关于善有善报、奖惩分明的意识。这样的 ...
我觉得应该有这种政治意识在内,每一种社会形态中所提倡的行为都含有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为上层统治阶级服务也是目的之一。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我觉得这可能与山东的某些传统有关,上门女婿在我们那还有很多,他们或许只是家里经济不好,但在女方家还是顶起一片天的,他们也是家里的一份子。

TOP

回复 40# 的帖子

或者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与小姐私定终身的穷小子始乱终弃的例子,董永卖身到傅员外家,与傅小姐暗生情愫,并且得到完满的结局,是否也侧面烘托了至“孝”的人在其他方面也是值得信赖的。

TOP

我在补充一下董永的孝感故事。董永故事在汉魏就广为流传,曹植诗灵芝篇有云: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机,东汉武梁祠画像石亦有董永图像永父坐独轮车即鹿车上手持鸠杖车上放置一陶罐。董永站立父前身朝脚下竹笥回首望父,董永上空有一仙女肩生双翼俯身朝下,独轮车右方一株树有一小孩正想爬树,图中有题曰:董永千乘人也 其为世人关注原因大抵有二:一是至孝;二是织女下嫁偿债。至孝的表现一是田亩劳作时鹿车载父自随;二是卖身为奴以葬父。这两点一般人确实难以做到。天使织女下降为妻织缣偿债这是孝感故事中独有的情节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地方,但董永织女结为临时夫妻只是故事情节的需要并不是故事的主脑不像黄梅戏天仙配完全演绎为一场爱情关目因此织女事了即归上天交差。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