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直播间】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年会第六组 学生专场

13:30—15:30 主持人:张志娟 总评人:陈泳超
发言人:
郝晓源 出版、刊物与学会:汤姆斯的民俗之路
(互评人:周瑜、朱卿)
李娟    傅山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调查报告——以中华傅山园为例
(互评人:张彰、王鑫)
李晓宁 从“民俗学是感受之学”看“田野作业”和“民俗志”
(互评人:高健、林海聪)
乔永娥 云南省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木亭节调查报告
(互评人:张多、孟丹丹)
苏长鸿 生态抗争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基于云南省X县反坝事件的思考
(互评人:林海聪、张玥)

TOP

出版、刊物与学会:汤姆斯的学术之路
   郝晓源  (北京师范大学)
摘 要:威廉•约翰•汤姆斯(William John Thoms)是“民俗”(Folk-Lore)一词的发明者,是民俗专栏的首创者,在其晚年参与创办英国民俗学会并担任学会主管直至去世。英国也因此被看做是民俗学的故乡。梳理汤姆斯的出版、刊物和创建民俗学会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其他研究者的研究材料,呈现出汤姆斯在民俗学上的成就与不足,这对民俗未来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当然,对于学者的评价应该站在时代的背景下予以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民俗;刊物;学会;文本;田野

周瑜评议:作者在文献搜集上下了功夫,但是问题有二:1、“民俗”概念虽然超脱于“文学”,但并没有很好的呈现。2、是否应该考虑中国学者的评价?
陈泳超老师评议:研究生写论文的目标是什么?写论文要力图有所创新,在学界已有基础上有所推进。本文的史料价值看到了,但是没有评论。

TOP

傅山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以中华傅山园为例

李娟  (华中师范大学)

摘 要: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问题是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傅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研究它的传承特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在傅山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官方、民众、学术界等各个层面的传承主体都有不同的传承侧重点。中华傅山园是2007年为了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而修建的一个综合性文化园,它在传承傅山文化方面形成了多层次相融合的传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民众层面主要从傅山信仰的角度传承,而官方层面则从其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以及其学术贡献的角度传承。与此同时,中华傅山园中还有佛道教人士参与园内的活动。可以说,中华傅山园的诸多功能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它就像傅山文化的一个集散地,不仅着吸引各个传承主体,也使他们把傅山文化带到各地。傅山文化因此获得了新的文化内涵,实现了重组与提升,变得更加有生命力了。

关键词:傅山文化;现代传承;中华傅山园;多层次相融合的传承体系

张多:本文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已经是论文,需要注意一下标题!
林海聪:注意PPT的展示和宣讲的重点。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从“民俗学是感受之学”看“田野作业”和“民俗志”
李晓宁 (北京师范大学)
摘 要:本文试在把“感受”看作民俗学的本质的基础上再看“田野作业”作为方法论和“民俗志”作为研究方式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性。三者具有学理上的内在一致性,对民俗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必然要求研究范式的更新,对“田野作业”和“民俗志”的再认识势在必行。民俗学者对于三者的重新理解和在具体研究中践行,将有利于民俗学摆脱由来日久的学科危机,实现民俗学与民众对话和与其他学科对话的目标。
关键词:民俗学;刘铁梁;感受之学;田野作业;方法论;民俗志;研究方式

高健以自己的亲身田野经历提出对感受的思考,在参与中怎样或者是否能感受到当地民众的感受?
林海聪: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民俗学是感受之学?与其他学科有和区别?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会场全景

会场全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持人与评议人

主持人与评议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云南省富宁县龙迈村高裤脚白彝木亭节调查报告
乔永娥 (云南大学)
摘 要:木亭节是龙迈村高裤脚白彝传统节日链中的重要一环。集中展现了铜鼓舞、木鼓舞、民族服饰、自然宗教祭祀祭祀等民俗文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木亭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龙迈村;高裤脚白彝;木亭节;民俗志


张多:写作应该更多的按照调查报告的体例规范。
用语上有些不规范,要用全称。
第二部分应该突出节日的准备。
时间要精确到分钟。
要描述清楚舞步,最好有图片呈现。
感受的前提是描述清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生态抗争中的权力博弈及其话语变迁
——基于云南省X县反坝事件的思考

苏长鸿  (华东师范大学)
摘 要:以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为政绩需求的民族地方同时又面临着加大工商业发展的任务,这二者无疑是矛盾的,矛盾产生的巨大张力促使着民族社区从内部到外部、从官方到民间不断地自省与调适,这个调适过程其实就是文化发现的过程,也是公民意识与文化保育价值观生成的必然过程,而由国家赋予的文化权如何落地成为社区民众真正的权力语法,这将继续在新的“开发”征程中展现它的张力,而这一过程相对于社会共识的凝聚来说,微妙而更加复杂。
关键词:水库移民;社会记忆;文化实践;非物权

林海聪:对“很民俗的行为”有不同的理解。
不同的叙事和不同的文本没有呈现清楚。
如果太看重权利的博弈容易忽略其他方面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陈泳超老师点评: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方法。调查报告要把对象准确全面细致的呈现出来,依靠调查的深度和表述的技巧。书评和论文要考虑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批判能力。写论文的时候要思考有什么创新点。 书评不能只述不评,要跟作者对话。要有问题,阐释问题,怎么理解?在学界相关领域可以发表一管之见。首先是个学者,而不是民俗学者。要转化成学术问题,放在学术史的脉络中。民俗靠文献是不够的,要依靠口头讲述。问题呈现大多是冰山一角,需要深挖。

田野调查技巧:话语采集分析其真实性和有效性,对世道人心的体悟。
对一个细节的重视可能就忽视了其他细节
要有框架性的东西,里面填充好即可

在说明某些问题上是有效的就可以。
小问题问很多个人
运用善意的谎言
最好有小团队

压抑自己感性的东西,客观陌生化,自我陌生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现代背景下地方节日的调查与研究
——以广西宾阳炮龙节为例

吴莹 (广西师范学院)
摘 要:宾阳炮龙节是广西最具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间节日之一,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节日活动主要由民间文化艺术巡游、吃灯酒、舞炮龙等组成。炮龙节的历史渊源和活动内容承载着深厚的传统内涵,融合了民间信仰、社会关系和民族精神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同时,炮龙节还具有娱乐宣泄、文化传承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该节日是历史传统与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民族文化产业化开发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地方节日;广西宾阳;炮龙节;文化内涵;社会功能

周之润:供品的排列有何内涵?没有阐释清楚
乔永娥:在社会功能上有更深入的挖掘,期待看到地方特色的东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探讨
谢周宏 衣晓龙
(浙江师范大学)
摘 要:民间组织,在传统社会中是作为民间各种形成稳定互动关系的人们共同体而存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民间组织依然能够延续其在传统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在角色的定位上,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组织既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也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而应该是联系二者的中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组织,尤其是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研究所为代表的个人工作室和以铜山斗牛场为代表的集体管理机构,便是作为一个中介出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和传承主体之间。它们的存在有助于保存、展示、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亦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口传心授的传承机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培养合格的传承人。同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民间组织内部存在的一些可能影响传承人保护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关键词:民间组织;传承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朱卿:传承人不是一种职业
题目太大,民间组织的范围很广
民间组织兼具传承与保护的功能,作为传承主体,受其不稳定性限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福建协和大学之民俗研究
张志娟
(北京大学)
围绕福建协和大学 的研究已很不少,有综合性的校史 ,亦有针对图书馆、编辑出版、教授群体、乡村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论文,其所办刊物《福建文化》早被视作该校福建文化研究的标志。 但从闽学会到福建文化研究会,到中国文化研究会,福建协和大学在民俗研究领域的成绩尚未得到学理层面的考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从地方拯救民族
——中国早期民俗学史的再解读

林海聪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民俗学自1918年北京大学歌谣征集运动的兴起以来,已经走过了近一百年的时光。随着学科史研究积累的日渐丰富、亲历者日记等文献材料的整理出版,关于早期民俗学发生史的研究已有诸多的深入挖掘与思考:或历时性民俗学史整体性回顾,或分时期的学术活动断据,或对重要领军人物的学术史进行梳理。 然而,上述诸多研究主要立足于民俗学的立场,侧重于挖掘其背后的民族主义思潮,部分观点仍有值得补充和修正之处。因此本文除了借助前贤研究重新梳理早期中国民俗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外,还希望尝试打破就民俗学谈民俗学的模式,将民俗学的发生背景放置在清末民初这一更为广泛的历史空间中重新进行一次审视,思考民俗学与乡土、地方和世界之间的关联性,寻找民俗学所具有的强大思想性。
一、“民众”的发现:学者对民众以文学与社会学的追问
1、国民性的“发现”:新学的引介与兴起
2、以歌谣“发现”民众心情
3、妙峰山之行:通过社会调查建构民族文化
二、“新国学”的建立:民俗文化对民族文化史的建构
三、风俗的“地方性”与“世界性”:地方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建构
1、清末民初地方志所体现的地方知识分子乡土观
2、乡土研究与地方文化的突出:民俗研究的“地方性”色彩
3、地方文化“走向”世界
四、结语:民俗学的“多歧路”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国“义门”文化与旌表制度
周 波 (中山大学)
摘 要:义门大家庭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殊的家庭制度形态,它表现为累世同居、共财共爨等特点。封建王朝有选择性地对义门大家庭进行旌表,一方面宣扬了与意识形态相符的社会风气和家庭文化,另一方面官方对民间进行权力下渗以达到基层社会控制的目的。“百犬同槽”是义门陈氏大家庭的分家传说,这个传说不但体现了儒家的孝义思想与公私观,而且说明了政治力量在义门大家庭存在和发展中的影响力。近现代社会以来,家庭制度在现代化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义门大家庭虽不复存在,但传统政治文化的思维方式使得国家旌表制度仍然不断地通过树立模范家庭来建构新的家庭文化,以期有助于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构模范家庭文化的过程中,国家、家庭与个人形成了紧密联系。
关键词:义门;五好家庭;旌表制度;文化建构

王明月:以义门陈氏一个家族为例进行研究是否能更加深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现代婚礼中的传统的回归
——安阳地区婚礼仪式变迁田野调查

周瑜 (上海大学)
婚礼,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部分。自古以来,中国人重婚礼,往往以婚礼的举办来确定一对新人的关系。举行婚礼是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它是使婚姻取得社会承认、接受社会监督转入重要的成人时期。从周代起确立的从议婚到完婚的六种礼节,即“六礼”,被历代社会所广外认可与沿用,并对各朝代的婚姻礼仪产生了重要影响,一直是传统婚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想意识的更新,我国的传统婚俗不断受到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影响,使整个婚姻习俗呈现出新旧并存、中西杂糅的新局面。安阳地区历史悠久,婚俗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在当下,安阳地区的传统婚俗却又重新受到人们的追捧。

高健:前面谈到的地区经济、地理概貌关系不大,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
标题及语言的运用规范。
引用的规范
亲迎是文献资料表述还是口头表述
照片模糊化处理。

李娟:材料的获取是从不同对象还是同一对象获取的?
以一个地区为例是否过大?选取某一个家族是否可以?
考虑民俗变迁的时候是否可以用民俗素等概念?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