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南江文化:串起散落的历史记忆

南江文化:串起散落的历史记忆

南江文化:串起散落的历史记忆


来源:南方杂志  2008-09-17 15:09:46  作者:许彬杉 何文哲 周小林


  

 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了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


南江文化“重现江湖”


    从广州向西北方向驱车200余公里就进入云浮市郁南地界。在进入郁南县城的必经之路上,有座江畔小镇引起记者的注意:美丽的小镇依山傍水,坐落在郁郁葱葱的山脚下,更重要的是,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南江口。

    “我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这里一直就叫做南江口。”岸边的一位老者向记者介绍说。而实际上根据史料记载,此地名的确立已经有千百年历史,这成为南江存在的有力证明。“其实建国前的广东地图中都标明了南江的水路和名称,只是在建国后易名为罗定江,南江名称被抹去,渐渐被人遗忘。”中山大学教授黄伟宗告诉记者。

    黄伟宗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珠江文化,现任珠江文化研究会会长。“珠江有多龙争珠之意,而古语有云‘珠光四射’,如今只有东、西、北三江,并不相符,因此必然有南江存在。”为此,以他为主的多方专家多次深入粤西调研考察,终于“解开谜底”。

    经专家考察证实,现在所谓的罗定江就是古时的南江。它发源于信宜县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等县市,在郁南南江口镇流入西江。为南江“正名”固然重要,但更令人兴奋的是流域内发现了独特的文化特征,专家们称之为“南江文化”。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但“南江文化”的论证已经步步深入。“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融合的特征。



用南江文化整合历史资源


    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奚谷壑之间。一年一度的“南江文化节”,是如今云浮乃至粤西人民重要的狂欢庆典。其中郁南禾楼舞更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作为南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之一,郁南禾楼舞源远流长,被誉为岭南民间舞蹈的“活化石”。据《广宁县志》所载,“肇庆府属,皆有跳禾楼之俗。”古时郁南属肇庆府,可见郁南禾楼舞,古来有之。

    “今天我们看到的禾楼舞,已不是原生态的形式。其原有的祭礼信仰功能已经淡化。”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教授叶春生主张让“活化石”真正“活”起来:“我们用现代的理念和技术、现代人容易接受的形式重新包装,完全可以创作出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傩舞。”

    除了禾楼舞,南江文化还有许多亮点,如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姐遗迹、文塔;还有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如何整合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近年来,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可行的线索和思路: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如今,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既方便了对外宣传,又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不失为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