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部研究民俗叙事的创新之作

一部研究民俗叙事的创新之作

——评《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
来源:2014-1-27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施军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由钟敬文等学者的理论倡导和研究实践,从民俗学来研究文学尤其是中国现当代小说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冲击力,出现了一些成果。在已有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罗宗宇教授的学术新著《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建——二十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以时代为经,以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为纬,从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角度对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进行梳理研究,提出个人识见。

  该书在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时,区别于以往的研究视角,聚焦于民俗文化与民族文化重建的内在关联,从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角度来展开研究,视角具有独特性。过去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小说中民俗生活相的展现和民俗审美的探讨方面,该书则在确立民俗叙事与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总体关联的基础上,视之为20世纪以来的知识事件与叙事审美冲动。在20世纪小说史的框架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分五章依次论述多种形态的民俗叙事;在每一章的研究中,又把该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状况作为大的叙事语境,择取这一时期典型作家的典型小说文本进行论析。在论析中,作者采用以史带论的方式,把握该时期居于主导且具有民族文化重建意味的特定民俗叙事,归类分析了启蒙民俗叙事、少数民族民俗叙事、革命民俗叙事、新风尚民俗叙事和寻根民俗叙事等类型,揭示出特定民俗叙事类型所呈现出的民族文化重建途径和特点,进而显现了小说作家自觉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及民族文化重建的主要历史线索和问题。

  从中华民族文化重建的角度来研究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研究对象自身具有学科交叉性,从而决定了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因此,该书的研究方法既有传统的历史研究和文本细读,又有叙事美学和文化学研究,特别是有区别于经典叙事学的新叙事学即文化和叙事研究相结合的文化叙事学研究。该书运用民俗文化学理论梳理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图景,但并不将小说视为认识民俗图景的资料文本,也不对小说中的民俗作民俗运动史考察,立足点始终落在文学。通过择取20世纪中国小说中具有民族文化重建意味的民俗叙事,勾勒了20世纪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小说中不同类型的民俗叙事就中华民族文化重建所持有的不同文化立场、建设路向,同时也揭示出了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在自身流变中所形成的叙事脉络、类型法则与策略,从而丰富了20世纪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把握方式。以对革命民俗叙事的研究为例,该书既梳理了从20年代的革命小说到30年代的左翼小说再到解放区小说中民俗叙事的内在承继和历史嬗变,又注意到了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话语交锋直至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建立问题,通过叙事分析与文化分析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历史的、文化的与美学把握的统一。

  视角的独特与方法的创新必然带来观点的创新。不必说该书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建这一新视角出发,对20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民俗叙事所作的历史梳理和文本发现,也不必说作者从多民族文学史观出发,将少数民族作家小说中的民俗叙事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从而得出新的论断,单以对多形态的民俗叙事所进行的分类归纳论述为例,作者就在民俗叙事研究中提出了一些个人的新识见。如第一章论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启蒙民俗叙事将其区分成民俗控制认同型与民俗控制反叛型两大类,进而认为启蒙民俗叙事有“旧俗”、“新风”两个选择基点和“婚恋习俗”一个选择核心,特别是将启蒙民俗叙事的叙事建构归结为选择、组织和评论三种方式,应当说都是切合文本和文化语境的个人识见。又如,在第四章“十七年”新风尚民俗叙事中对民俗叙事改造类型之一的创造性转化方式的论析,该书指出其借助民俗结构要素的位移来实现质变,也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文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