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从凡俗到神圣:中国汉地寺院的空间转化

从凡俗到神圣:中国汉地寺院的空间转化

从凡俗到神圣:中国汉地寺院的空间转化

段玉明


  寺院是供奉神像以及僧众进行宗教信仰活动的场所,但它不是普通的建筑汇聚地,除了可供居住、活动等基本用途外,它们还是一处不同凡俗的神圣空间。而此神圣的获得,既有一系列的技术性操作(如祝圣、象征等),也耗费了历代僧众无数的心力。有赖于此,寺院作为佛教的活动场所,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宗教效力。

  原初圣显是首选的寺院神圣化方式

  寺院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建筑物的空间占用,寺院的兴建则是神圣向凡俗挪用空间的意义转换过程。如伊利亚德所提醒的,由凡俗空间向神圣空间转化需要建构,而不是本然如此的自然结果。因此,其兴建绝不只是建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空间意义的转换,唯此方能理解其中建筑物的空间占用的神圣特性。

  以开封相国寺的兴建为例。李邕《大相国寺碑》中对此虽有记载,但较简略。更为详细的,则是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六《唐今东京相国寺慧云传》的记载。唐名僧慧云在开封建寺,宣称此地“有异气属天”,并称自己在其地的池沼中见到了弥勒兜率宫院的影像,从而赋予其地以佛经所谓“不思议之境界”的意义。显然,仅以个人的见闻不足以打造空间意义,慧云复至濮州报成寺摹铸弥勒佛像一尊,并准备安放在新建的寺内。这样,借助一些传说和摹铸弥勒佛像,即使寺院尚未开工,而此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已被先占。另外,据说寺院开工之时掘得古碑,载其地北齐时曾是寺院,名建国寺,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于天保六年所建。而其时又适逢唐睿宗李旦复位,其“建国”意义迎合时政,这才有了唐睿宗亲书“大相国寺”匾额。如此,在慧云的努力下,一个原本凡俗的空间最终有了神圣的意义。其对相国寺的建立显然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国寺的兴建,至少证实中国汉地的部分寺院在其落成之前曾有一个原初圣显过程。通过此过程,被寺院所占用的空间从其周围的空间全然超脱出来,成为一个神圣空间。


  移植式宣示是更为有效的寺院神圣化方式

  较之于原初圣显更有效的神圣化方法,被更广泛利用的空间意义转换方法,则是直接宣示某地的神圣特性——其中,既有本然的,也有移植的。前者如道教早期的“二十四治”、“洞天福地”等等,它们被转为道教活动场所乃是因为其本身就是传说中的仙真居处,或者天下非常特别的地方。此种方法需要接续中国传统文化,故对本土的道教而言也许游刃有余,但对外来的佛教而言则有难以使力的感觉。所以,佛教常常采用移植式宣示。即将别处的神圣特性通过宣示移植于某处,使其空间得以从凡俗之中蜕化出来,转成寺院兴建需要的神圣空间。如浙江杭州灵隐寺的肇始,据宋代元敬、元复所述《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卷一称,与东晋印度高僧慧理的一番言行关系紧密。“师名慧理,西竺人也,东晋咸和(326—334)初来游此土。至杭,见山岩秀丽,曰:‘吾国中天竺灵鹫山之一小朵,不知何年飞来?佛在世时,多为仙灵所隐。今此亦复尔耶?洞旧有黑白二猿。’遂呼之,应声而出,人始之信。飞来峰由是得名。师即地建两刹,先灵鹫,后灵隐。”同样,山西五台山、云南鸡足山,其神圣性的建立也都是附会了佛经中的相关记述,由是而将佛经赋予的神圣性移植了过来。就像云南鸡足山绝非佛经所载迦叶尊者入定的鸡足山,五台山清凉世界也决不是佛经记载的清凉世界一样,开山者都不过是借此而使它们实现了空间意义的转化而已。

  开光是较为普遍的寺院神圣化方式

  在信众眼里,寺院之所以非同凡俗,是因为它们所占用的空间都是被神圣意义建构过的。于是寺院及其建筑被千方百计地神圣化,成为诸多寺院脱俗入圣的不二法门。

  在既无原初圣显也无神圣宣示的情况下,寺院更为普遍的圣化方式是“开光”,开光原是一种造像制作成后开眼供奉的仪式,借此仪式而使泥塑木雕与其所代表的神佛发生通感。后被用到寺院的落成庆典上,通过此仪式而使寺院空间发生意义转化,变成佛教信徒认同的神圣之地。因为寺院必有造像,为其开光即是为诸像开光,故寺院落成开光又被称为“群开光”。

  按照伊利亚德的理论,无论是原初圣显还是神圣宣示,抑或开光、象征,目的都不外是为寺院祝圣。经此祝圣,神圣介入期间,寺院便与周围的凡俗空间分开,并产生本质差异。及至此时,由大小殿堂楼阁、廊庑庭院组成的寺院即已不再是普通的建筑,一种神圣的世界被建构起来。信众希望将自己的处所定居在“世界中心”,而此定点的发现与投射即相当于世界的创造。所有礼仪性的定向与神圣空间的建构,都具有宇宙创生论的意义。庙宇是宇宙山的复制品,建构了天与地之间最卓越的连接,其根基深深地向下延伸至“阴间”。这样,房子就不再单纯是一个建筑,或一个“可供居住的机器”,“它是一个宇宙,是人们借着模仿众神典范式的创造——即宇宙的创生,来为自己建构的宇宙”。于是,作为一个神圣空间,寺院具有了沟通三界的功能。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


2013-11-21 10:4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20日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学习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