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四分会场——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2013年11月17日)

第四分会场——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2013年11月17日)

第四分会场 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西安东方大酒店 8:00-9:15)


主持人与评议人:施立学


中原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 熔铸而成的陕北融合文化
郭冰庐(陕西省榆林学院 教授)
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的涵化融合既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又有相当多的差异。这首先就是文化的融合与民族的同化并不完全是同步演进的。因为在民族涵化融合过程中,从空间方面说,文化通过横向传播时会出现自始至终的相互干扰的现象。正是这个复杂的相互干扰的现象,才真正完成了吸纳和异化的历史使命。而另一方面,从时间方面说,从纵向传播上看,父辈传子辈,子辈传孙辈,“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如此代相传承的文化习惯一旦形成,则根深蒂固。所以在纵向传承中,又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使久经岁月,仍顽强地保留一些各民族固有的风尚习惯。这样,就为我们提供了陕北黄土农业半农业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熔铸而成的融合文化的历史遗留物。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从“敬神”到“祭祖”——微山湖湖区渔民宗族文化的建构
刁统菊 佘康乐(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
【摘 要】 明清以来,生活和生产环境的差异使得微山湖湖区渔民形成并传承着与陆居农民截然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信仰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后,渔民上岸聚居,在水上时期并不凸显的宗族文化遂开始冒头。作为渔民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老祖”从祖先的总称发展为涵盖了祖先和各类神灵的庞杂信仰体系,其中的宗族因素从被隐含到逐渐被凸显,与渔民从水上到陆上的迁移有关键联系。五年或十年一次的“敬神”仪式从改名开始,被渔民们建构为自己的宗族文化,宗族因素渐渐从原本统合在一起的因生产方式形成的敬神活动中独立出来,续家谱仪式也从祭祖与敬神的统一转变为单纯为了续谱和祭祖而举办,这满足了渔民不同于陆居农民的那种对群体历史感和归属感的格外迫切而深刻的追求。
【关键词】 老祖;续家谱;渔民;宗族
总结:渔民借助“敬神”这一传统仪式作为本体,将之转化为宗族大会,不仅仪式的名称从“敬神”改为“续家谱”,“祭祖”的内涵也被突出,“敬神”的意义逐渐淡化。续家谱仪式有效地帮助渔民树立了对群体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认同这样一种关键心态,因此这一仪式的变迁成为宗族历史和文化建构过程的核心。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陕西省合阳县金水沟西追往会调查——以西安为例
史耀增

内容提要:本文是关于陕西省合阳县金水沟西追往会的田野调查报告。在合阳民间有一句俗语:“澄县六月炸,合阳七月搁不下。”俗语中的“炸”与“搁不下”指的就是这种“追往会”。“追往”,应该是“追溯(追忆)以往”的意思。追往会不同一般的庙会,它首先着眼的是人,是人际关系的重温和加深;它选择在农历六七月农活相对较松的时候举行,让常年辛苦的农村人得到一种休息和愉悦;无论是地域的广泛,时间的密集,还是参与人数的众多,以至气氛的热烈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关键词 合阳;金水沟西;追往会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浙江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理念
黄芬(浙江农林大学文化学院民俗学科)

摘要:浙江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俗文化、生态哲学思想、伦理价值等构建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系统,也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在此基础上,探讨浙江民间艺术的现状与保护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浙江;民间艺术;文化生态
结语:保护民间艺术文化的生态环境,传承民间艺术的文化生态理念,以此建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桥梁,使浙江民间艺术更好地融入当今的时代和社会,释放其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与昂扬的生命力。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9:30-10:45 第四场 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主持人与评议人:曾荣


近现代烟台城市生活的构建
李凡
摘要:1861年烟台开埠,与此同时,烟台正式成为早期全球化殖民主义势力侵略的目标之一,被迅速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此背景下,烟台的商贸繁荣,近代工业兴起,城市建设和城市公共事业出现了现代化的趋势,与此相关的城市休闲文化、教育、医疗等文化事业向现代化转轨,构建起来了近现代的烟台城市生活。
关键词:烟台;城市生活;构建
总结:在新的城市生活建构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个人的文化认同到整个社区的文化认同的过程。烟台地处山东边陲,就文化而言,处于鲁文化圈的边缘,文化负担最轻,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烟台人对新的西方文化的认同,加速了近现代烟台城市生活的形成过程。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3-11-20 20:0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1# 的帖子

主持人背后的背景画很不错 嘛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TOP

从鄂地商贸看民俗之变迁
柳晓春(湖北武穴市文联杂志执行主编,市民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明清时期湖北武穴市商业集市繁茂,清乾隆辛未年《广济县志·风俗》载称:“广济临江三市(注:武穴、龙坪、田家镇),商贾杂处,鳞集辐辏;武穴俗名小汉口,其土人所贸易,以盐为大”。武穴当时的贸易市场,主要集中在刘家巷、后坝等街区,停泊刘家巷码头的载货民船,每日百只左右,市场贸易品种以食盐、谷米、麻棉为主。

不难看出明清时期武穴商贸繁荣,是鄂地商人的聚集地之一,徽商是这里的主要商户。这里又是吴地楚地货物的集散地,苧麻、棉花、桐油、烟叶等主要土特产品都是从这里出口国外。形成这样繁荣局面的因素很多,从地域位置来讲,武穴地处吴头楚尾长江北岸是主要因素,这就必然带来了鄂地商业在这里汇集交融和发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当代胶东农村的宗族习俗考察——以山东文登于氏宗族春节祭祖为个案
于晓雨(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2013 级硕士研究生)
【摘 要】:位于胶东半岛文登境内的于家口村至今仍保留着简单而正式的春节祭祖的活动,整个祭祖仪式以个体家庭为单位,从腊月二十三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由准备供品、迎祖先、祭祀祖先、送祖先等仪式构成。虽然受到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的春节祭祖仪式不如过去复杂、隆重,但它仍然是当地村民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2013年8月我们对胶东地区于氏祭祖活动的考察目的在于:第一,描述当地春节祭祖活动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变化及原因;第二,作为宗族制度中一项重要的活动,春节祭祖仪式在胶东地区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宗族在当地的历史变迁,祭祖仪式的简化、宗族物化标志的逐渐消失无不说明宗族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在该地区不断衰弱的现实。
【关键词】:胶东;于氏;宗族;春节祭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浅谈湖广稻作民俗
罗与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武穴市民协主席)
在漫长的水稻栽培历史中,经过人口的迁徙,文化的冲击、融合,鄂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而稻作民俗则是其中的一支奇葩。鄂地区的稻作民俗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对气候和作物丰歉的预测;二是稻作生产过程本身的习俗;三是祈求丰稔和对自然灾害的抗争。

稻作民俗是鄂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生态条件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的,稻作民俗像其它民俗一样是不断演进和发展变化的,其中很多具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一些带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如祈雨、祭神等等,这是因为稻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鄂地区的人们更加依赖于那些能导致下雨或干旱、歉收或丰收的神秘的超自然力量。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3-11-20 20:03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略论佛山民俗“行通济”的变迁
孙丽霞(佛山市博物馆)
【摘要】任何一个习俗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总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行通济”从清中期走到现在,几百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行通济”虽几经曲折,但顺应时代,不断变迁,这些变化大多是积极的,使它得已生存、发展下来。至今,“行通济”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民俗内涵,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积极的意义,成为广受民众喜欢,政府重视的佛山最大的民俗活动。
【关键词】民俗;行通济变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9:30-10:45 第四场 区域民俗的调查与研究

主持人与评议人:董秀团(云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满语满俗与东北方言
施立学(吉林省民俗学会)
满语,虽然遭到近一个多世纪的历史风暴的无情席卷,但满语文化并未消亡,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往往比这个民族自身具有更强的韧性与绵延力。

在表达思想感情和地方文化方面,方言比普通话往往更具优势。同乡人在外地相遇,互相认同最直接可靠的依据就是乡音。许多海外华人只能说某一种汉语方言,并不会说普通话。方言是联结他们与祖国的情感标志。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3-11-20 20:14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新关陇民俗文化研究导论
赵德利(宝鸡文理学院)
【摘要】关陇作为中古地域政治文化集团概念是由史学家陈寅恪提出并产生广泛影响,甘肃学者王知三等人借关陇概念描画关山龙山地区民俗文化特点亦有新见。陕西(高校)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关陇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立足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大局,遵循高校服务社会地方的办学与科研宗旨,将自己的研究范围确定在关中西部——陇东这一地理范围,从而形成新关陇地域文化研究区域。关中西部和陇东地区,方言接近,同属中原官话秦陇片;生活文化习惯十分相似,在饮食、居住、民间节庆及其文艺传承方面,甚至比关中东西部的差异更小。周秦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此地源远流长!
【关键词】关陇;民俗文化;方言;人文生态

综上所述,新关陇地区生活文化具有人文生态特点,人们既看重当下生活的富足安康,也延续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关陇地区的民众在尊重人肯定人的生命的前提下,坚守着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原则。这既是自然生态的延伸,又是在生存选择原则下,对人性人情最大限度的默许,对人生意义世界的承认。关陇民俗生活文化具有日常生活信仰性特点,是一种古今相合的生活方式,使生命、自然、社会相对和谐共生。虽然这种人文生态特性具有文化的保守性,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它为中国民众生活提供了保存尚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园区,自有其文化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地方传统的发明与地方核心地位的再造——以台儿庄古城的发明为例
王明远(枣庄学院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提要:时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视传统热衷古老文化的时期,古村落、古城、古镇也是受到了学者、官员、商人、百姓的青睐和礼遇,有这样传统的地方纷纷打起了这样的招牌,没有这样传统的地方正在想法设法,位于山东省南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便是一个这样的典型案例,有学者称这是假古董。这样的造城运动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有何意义?能否持久?本文就以台儿庄古城的重建为案例试图探讨一下传统发明的缘由、意义以及民俗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
核心结语:台儿庄古城的发明,与其说是一种传统的发明,不如说是当地精英主持的一场让枣庄重回历史中心的盛大仪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雷州民俗文化刍论
刘 岚(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副教授)
提要:雷州文化的独立地位之所以能获得认可,在根本上是源自于雷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光芒与魅力,而雷州文化的这种光芒与魅力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雷州民俗文化,得益于雷州民俗文化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色及丰富多样的形态,雷州民俗文化无疑是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保护、利用与建设的大背景下,探讨雷州民俗文化就显得十分必要且有意义。
结语:雷州民俗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在研究时需要研究者能以科学辩证的态度来对待,能客观地予以评价,以达到正确引导视听,唤起民众文化自觉,实现理19性认识并合理利用保护发展文化资源的目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商丘“火文化”民俗事象研究
王小块(商丘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提要:商丘具有“火文化”特征的民俗事象涉及内容较为复杂。从民俗分类上来说,既有关于社会生活的岁时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也有关于精神生活的游艺民俗和民俗观念。从所涉学科来说,又包含了诸如天文、历史、地理、文学、宗教信仰等领域。

结语:商丘燧人氏陵和阏伯台的存在,使得商丘的民俗事象具有着较其他地方更为明显的“火文化”特征。这些具有突出的“火”元素的民俗事象,揭示了“火文化”对商丘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商丘人基于对地上之火和天上“大火”的敬畏,进而对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和观测“大火”运行以授时的火正阏伯加以17崇拜和祭祀。这种来自于远古的民俗事象一直延续到现在。作为发明人工取火的燧人氏一组的主要活动区域、尧之火正阏伯祀大火的地方,商丘这一古老的地方见证着这一切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生活期间的一代代商丘人延续了体现着远古之“火”的众多民俗事象,他们一直保存着敬火、崇火、爱火的习俗,至今未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