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

第一分会场——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



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理论与实践(2)

主持与评议人:周福岩

发言人:
王 京        日本民俗学与中国——1939 年的变化
黄清喜     民俗学学科建设未来之门——以石邮傩日本调查为例
赵晓寰     澳大利亚、新西兰民俗研究概貌
张志娟     北京辅仁大学的民俗学教学与研究——以《民俗学志》(1942-1948)为中心
吴裕成     “希望为祖国民俗学事业的推进而努力”——钟敬文先生倡导报纸开设地方风土民俗版面
黄 佶         龙、凤的外文译法与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TOP

周福岩,男,1970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1995年于辽宁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乌丙安教授。1998年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民俗学博士学位,师从钟敬文教授。现为辽宁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民俗学专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获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社会学系作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俗与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民间传承与大众传播的文化比较、口承文艺美学与民众社会意识研究。主要学术兼职:中国民俗学会会员、辽宁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

  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俗与日常生活──关于民俗学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1998年以来主持并参与省级科研项目若干。现讲授中国民俗学、中国民俗学史、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当代西方社会人类学、当代西方社会哲学、符号学、民俗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等硕士生及本科生课程。

  2002年起连续评为辽宁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05年获辽宁大学首批优秀青年教师称号,2006年评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专著《民间故事的伦理思想研究──以耿村故事文本为对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编著4部;于国家核心学术期刊《民俗研究》、《人文杂志》、《民族文学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与批评》等发表论文20余篇,成果在国内学界产生广泛影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第二场马上开始,帅哥老师主持大家都来捧捧场啊

TOP

周老师说了,他尽量不罗嗦。嘿嘿

TOP

刚才第一场有老师反映说与生活很远,王京老师说了:“下面我所讲的更远”

TOP

 日本民俗学与中国——1939 年的变化

  王京

  北京大学日语系副教授

  王老师的发言以日本民俗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杂志《民间传承》、《旅行与传说》等为材料,将20世纪 3、40 年代日本民俗学与中国的关系进行量化,揭示出以 1939 年为界,这一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的事实。并挖掘相关资料,联系当时日本社会对中国关与的状况,剖析日本民俗学内部存在的动向,力图客观而全面地理解这一变化所具有的意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王老师在日本留学多年,对日本民俗学有很深的理解。要想了解日本民俗学的脉络,本文值得推荐。王老师对学术史的研究之后还会有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敬请期待

TOP

第二位发言人是曾经的黄师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在的黄老师(赣南师范学院)黄清喜。
他的论文题目是《民俗学学科建设未来之门——以石邮傩日本调查为例》。

科技在现代生产生活中运用广泛,民俗学作为一门“经世济民”的现代学科,要完成其学科建设的历史使命也应注重对现代科技的运用。目前国内大多数科研机构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数字化还只处于原始起步的保存阶段,而对保存后的继承、研发与弘扬还寥寥无几。蕨座数码艺术加工厂自主研发的三次元技术对日本传统艺能的记录、保存、保护、继承、研发和弘扬做出了突出贡献。当下,他们正利用三次元技术对石邮傩进行模拟人形表演的再造,为使学人认识到现代科技在民俗学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意义,本文以三次元的制作过程为例进行论述,以期为学人在学科建设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方面打开民俗学的未来之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黄老师是第一会场第一位制作了ppt的发言人。
他先介绍了他文章的写作背景——访学日本经历。他曾拜访田仲老师、山口老师和广田老师。然后介绍了石邮傩。石邮傩为江西省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吴氏的宗族傩。整个仪式由起傩、跳傩、搜傩、圆傩四部分组成。传统的傩事活动其时间是固定的。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起傩,起傩后则跳傩,一直跳到正月十六晚搜傩,搜傩之后就是圆傩,圆了傩,整个傩事活动就结束了。

TOP

黄师兄还有好多话要讲,可惜没有时间了……
超时了黄师兄还在说世界上最好的啤酒……

TOP

来,咱也干一个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澳大利亚、新西兰民俗研究概貌
赵晓寰(悉尼大学)
澳大利亚、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两国均曾为英国的殖民地,虽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萌发了民族和国民/国家意识,但国家、民族、社会和文化认同直到二战以后才得以确立。在这之前,澳新欧洲裔学者的民俗学研究大多采取宗主国之于殖民地这样的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视角来透视异于自身的“他者”———澳洲土著、新西兰的毛利人,以及包括华人在内的非欧裔移民。因此,二战之前的澳新两国的民俗学基本上 在 西方文化优越论下对他文化所进行的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研究,本质上是殖民主义的,具有文化帝国主义的 特征。这种情形二战后随着澳新两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国家认同的强化而改观。澳、新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在澳新两国的民族学学科发展阶段和研究取向上留下了了自己的烙印 。这个报告即是关于澳新两国民族学研究历史和现状简要陈述。必须承认,这里所报告的并非独创的、专题性研究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参考澳新两国民俗研究机构的公开(包括互联网)和内部出版物,同时也结合讲员自己曾经在新西兰从事的毛利民族,历史和文化传统研究的一段经历。

报告大致分下列五个部分:
1. 民俗学学科发展
2. 民俗学教研机构
3. 民俗学学历教育
4. 民俗学研究课题
5. 华人和华人文化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赵老师介绍了澳大利亚民俗学的发展远比不上中国民俗学的发展,没有我们这么多学者关注。这是很值得我们骄傲的 但是不能骄傲哦。澳大利亚民俗学的视角非常独特,特别注重现在的一些因素。

TOP

8分钟的时候,按铃的同学按了一下提醒时间,结果赵老师忘了说到哪了,嘿嘿,赵老师实在是太可爱了……
由于时间原因,新西兰就不介绍了

TOP

我们可爱的娟子姐发言啦 亲,你们都在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