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会议直播(8月27日))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会议直播(8月27日))

今天是论坛的最后一天,昨天晚上,华东师大的程鹏博士带领大家进行了沙龙,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童鞋介绍了自己学校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独立承担会务工作,付出辛劳,感谢你们。

TOP

乌老到场了,大家起立热烈欢迎。
乌爷爷对后辈们很关心,给大家依次发名片,询问学习工作情况。。。还让大家加他的微信!!!!

TOP

开始了!
第四小组
主持人:余红艳(江苏大学讲师,华东师大博士生)
评议人:耿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TOP

刘捷(山东大学博士生)
《日用类书与十六世纪的中国志书写》
十六世纪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开启了一个聚焦中国的民族志书写新时代,其中不乏被既有的历史民俗学所忽略的明代市民阶层生活场景及世俗知识。
以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为代表的中国志作品所具备的准确性与综合性皆得益于拉达神父从中国采购的中国文献,而这些从福建市集采购的文献正是在福州这样的明代大都市中热销的、以普通市民为受众的综合性日用类书,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无疑折射了那个时代的都市文化与西方人的“中国想像”之间的种种关系。

TOP

孟令法(温州大学硕士生)
《东京梦华录》与北宋时期的都市宗教信仰

“都市”与“城市”概念的界定和划分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都市民俗学也应该重视历史的维度,古代都市民俗也有重要研究价值。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写北宋都城开封的文人笔记。这部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宗教信仰的繁荣画面。在北宋的都城,不仅存在制度化的佛教、道教、袄教,还有以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为核心的普化宗教,它们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具有娱乐与经贸功能的群体行为。北宋都市的宗教信仰在依附于统治者的同时于外显的形式上表现出社会分层的印记,但这种层级结构并不能改变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依托的本质。

TOP

马向阳(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生)
《都市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以兰州市元宵节的“跨火”民俗为例》
都市民俗文化的发展关系到都市精神文化的层面和都市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识态度,也是都市精神风貌的一种象征。文章以兰州市跨火习俗为题材展开讨论。
都市民俗文化对都市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
向阳播放了一个视频,很给力哦!

TOP

张玥(云南大学硕士生)
《民俗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变迁》

辨析城市化语境与民俗变迁方式。

城市化是由人口集中、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生活方式、文化样式、思维模式等的转换。它表现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受城市影响并呈现趋同与单一化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淡化;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复杂;人的角色多样化等等。民俗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中必然有其特殊的变迁趋势,这包括了具体类别的民俗、既有民俗的变化与新民俗的产生、民俗的功能等各个方面。

TOP

程鹏(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本届论坛坛主)
《都市民俗学与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
·都市民俗学与城市民俗学的辨析
·古代中国都市民俗的记录与描述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恢复发展以来,都市民俗学就一直受到关注。但是研究成果仍然薄弱。
·都市里的民俗研究对应乡村民俗学方法指向,都市化的民俗研究对应传统民俗学方法指向。
·美日都市民俗学的发展经验。
·对中国都市民俗学发展的思考。

TOP

评议:耿敬教授
都市化的民俗和都市的民俗的区分。
现代化的民俗面临学术思维的转换,这相对于乡村民俗来说难度较大。
都市民俗的研究应该面对着新的生活方式。
都市的概念是什么?脱离农业与未脱离农业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民俗学新的活力就在于都市民俗学的开拓,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表象,而要深入新生活、新民诉背后的东西。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成熟需要从都市民俗学入手注入新的活力。

TOP

第五小组
主持人:王立阳(华东师大讲师、博士)
评议人:陈志勤(上海大学副教授)

TOP

林海聪(中山大学博士生)
《“神话叙事”:作为民众解读历史记忆的方式——围绕“毛泽东神话”展开的分析》

首先·回应了现代化与都市化的问题。

“毛泽东崇拜”是八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现代化“造神现象”,相伴而生的还有很多关于毛泽东的口述神话文本。因为民众将毛泽东视为“国家偶像”,因此在解读历史记忆时并不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而是将历史记忆塑造成一种理想化的神圣“乌托邦”。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空间营造,不仅没有为“神话叙事”祛魅,反而增加了神话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同时,由于毛泽东被塑造为一位多面相的英雄化人物,不同讲述主体的神话叙事故而体现出多重的历史观。

TOP

胡玉福(上海大学硕士生)
《都市民俗学对都市个体创造性知识的关注——以街头歌手的生存智慧为例》
上海人民公园附近的歌手。以及贴吧上歌手的帖子。
对表演场地的选择·:公共场所
充足的观众(人流量)
竞争者:同行、乞讨者等。
周围环境:热闹、安静、安全。
对街头干扰的应对:城管、竞争者、同行
与观众的互动:观众掌声的获取、观众打赏的获取
对都市个体创造性知识的关注

TOP

包建军(陕西师大硕士生)
《城市蒙古族祭灶习俗探索——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视点》
为什么选择蒙古族祭灶习俗与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
城市蒙古族祭灶的现状分析(仪式过程)
游牧文化进入都市生活之后,祭灶习俗随之改变。现在居民楼里面的的仪式简化、参与人员结构变化。
祭灶习俗变化发展的新趋势。

TOP

张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
《成年的烙印、勇敢的象征——台湾泰雅族人的纹面文化》
泰雅族概况
泰雅人纹面的起源与传说
纹面的过程、种类
纹面的风俗、禁忌
纹面的断裂和误解
拯救消失的纹面文化、拯救失落的精神

TOP

梁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
《试论苇索与注连绳的关系》
中国的苇索与日本的注连绳都悬挂于门户或者入口处,都形成了新年发生的民俗。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度。因此关于苇索与注连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注连绳是源于苇索。但仔细查证却发现这种说法缺乏合理的说明和有力的证据。本文从文献记载的整理分析入手,对两者物性与民俗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文献记载上并无继承之说,物性与民俗功能并不相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