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肃宁西泊庄吹糖人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肃宁西泊庄吹糖人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肃宁县付佐乡西泊庄村,有一个延续100多年的吹糖人群体。2011年底杨振其发起成立了糖人艺术团,到现在已发展到第六代传人。在家乡,他们走街串巷养家糊口;在国外,他们精心“吹”“捏”为国争光,守候着这份宝贵的文化财产。
    一吹一捏见功夫
    栩栩如生的钦差大臣、活灵活现的孙悟空、各式各样的家禽和牲畜……这些事物,经杨振其的手,都能很快跃然“糖”上。“吹糖人需要精巧的技术,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杨振其一边演示,一边讲解。
    “第一步是熬糖,吹糖人必须用麦芽糖,这种糖纯用粮食做成,没有任何添加剂。”熬糖的火也有讲究,必须是暗火,不能烧得太旺,熬成糖稀后,就要溜糖。溜糖时用手指把糖一小块一小块地反复揉捏,保证这一锅糖都不生硬,接下来就可以吹了。“以前只是吹糖人,现在我们又增加了捏糖人技术,这样以前不好吹出来的样子就可以捏出来了。”
    吹之前,要先制作一根吹管。揪下一团糖,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程度时,猛地折断糖棒,一根糖棒细管就制作完成。吹的力度全凭艺人的经验,力气不到位是吹不出想要的形状的。有些艺人吹糖人时,还会用模具,这样吹出来的更加标准。如果是捏糖人,就要先捏出身体的一部分,用支架固定好,分多次捏出身体各部分,最后用糖浆粘连,上色完成。
    不一会儿工夫,一个个造型各异的花鸟、人物等便呈现在大家面前,美不胜收。
    糖人吹到国内外
    杨振其的父亲杨宝坤,是西泊庄糖人艺术的第三代传人,生前创造了吹糖人的辉煌历史。1985年,杨宝坤应邀到美国访问,在迪斯尼乐园表演了180多场,得到了中外友人的认可。一时间,“糖人杨”声名远播。2000年,日本杉森美雪女士拜师杨宝坤,在肃宁住了半个月,每天来往于肃宁县城和西泊庄之间,从杨宝坤处学习了很多糖人技艺。
    杨宝坤去世后,他的儿子杨振其、杨振平继承了父亲的手艺。杨振其作为第四代传人,曾被省文化厅评为首批河北民间文化传承人,并多次随文化团体赴德国、西班牙、美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杨振其回忆:“在美国演出时,外国人看了我的糖人很是喜欢,电话预约不断,最多时一天卖到30多个,能卖1500元钱呢。在国外,既增长了见识,又把咱们中国这么好的东西介绍给外国人,我觉得很自豪。”
    百年绝活待后生
    2011年底,西泊庄成立了糖人艺术团,杨振其任团长。为使这门传统民间艺术得到保护和传承,焕发出新时代的活力,艺术团通过定期评比、培训、交流技艺,还制定了传艺计划。
    在西泊庄糖人艺术展厅内,按照艺术团成员的资质,排列着50余人的照片。指着这些照片,杨振其脸上却写满了忧虑:“目前,艺术团以第三代、四代传人居多,第五代传人年龄在30岁至50岁之间,只有十来个人。第六代传人就只有一个12岁的孩子了。这么好的技艺,真怕以后没人继承。”
    村党支部书记任树军介绍,前些年,糖人艺术是用来养家糊口的。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艺人在农忙时节参加生产劳动,冬春农闲时节走村串镇增加些家庭收入。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催生了大量高经济效益行业,这种手艺不仅吃苦、难学,经济效益也低,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了。用村里老百姓的一句话来说,“吹一年糖人不如养两只狐狸”,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做其他副业去了。
    值得欣慰的是,近日,西泊庄糖人技艺获评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省级。然而,这门优秀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西泊庄“糖人”艺术简介


西泊庄村的“吹糖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清末的任大印开始现在已是第六代传人,尤其是第三代传人杨宝坤吹的糖人由十几种发展到一百多种。1985年,杨宝坤应邀到美国访问,到迪斯尼乐园表演了180多场。被美国人称为河北“糖人杨”。 日本惟一从事糖人艺术的女性杉森美雪,2000年拜师杨宝坤。现在他的两个儿子杨振奇和杨振平也多次出访日本、德国、西班牙、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表演。
“吹糖人”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艺人自己熬制的饴糖,艺师们都有自己独到的配方和熬制方法,整个过程全凭经验来判断,所以积累的操作经验显得十分珍贵,必须经过苦练,手法要准确、造型要简洁生动。吹糖人的关键技术在吹和捏的功夫上,“吹糖人”的艺人将饴糖加热到适温时,揪下一团,揉成圆球,用食指沾上少量淀粉压一个深坑,收紧外口,快速拉出,拉到一定的细度时,猛地折断糖棒,此时,糖棒犹如细管,吹成薄皮中空的扁圆球状,再用灵巧多变的手法,捏出造型各异的花鸟鱼虫、人物百态等,有的还图上花花绿绿的颜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