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钩弋夫人的陵墓在——肃宁

钩弋夫人的陵墓在——肃宁

钩弋夫人尸骨之谜  毛永发
钩弋夫人庙遗址被盗

    因写《汉武帝得钩弋夫人于何时何地》一文,2009年5月10日,笔者来到肃宁的古武垣城。巧了,正钩弋夫人庙遗址上点种花生的雪村杨金峰老人。
说起钩弋夫人庙遗址被盗,老人一脸的惊讶和迷惑:“怎么就挖得那么准!盗坑南北长不过3米,宽不过1米,深有6米,在原大殿址中心部位。坑里有两个土蹬,底部分别向南面和北面挖了挖,就挖出了尸骨。尸骨散落在坑的四周。不见头骨和骨盆;大腿骨挺长,象是男人的。我填坑时发现,挖出的土填不满盗坑,象是把土也带走了。”
    听着老人的话,笔者更是不胜惊讶,满腹狐疑:钩弋庙遗址下面怎么会埋了死人呢? 
    回到家,发现“肃宁阳光网”已于2009年2月22日有“钩弋夫人庙被盗”的帖子:“听说垣城内的奶奶庙(遗址)在今春被盗,不知此事可真实?”“有人知道没有,钩弋夫人庙(遗址)已于2009年春节前被人盗墓。据了解是腊月二十六日被外地人挖的。当时一村民不知道是做什么的,也没有管;后来听说是盗墓人在盗墓,可后悔了,也晚了。不相信的可以到那去一观。庙(遗址)顶被挖一6米多深,宽1米,长2米长方形坑,具体挖出什么文物,不知道。本人曾亲自到那里所见。”“前几天,听说武垣古城的钩弋夫人庙遗址被盗挖。3月3日,我去看个究竟。登上庙遗址,果然发现盗洞。盗洞有3个,南面的盗洞呈圆形,中间和北面的盗洞为长方形。北面的盗洞已经陈旧,其余两个盗洞为新土,盗掘时间不长。盗洞不大,不象专业盗墓者所为。”  
看着网上的帖子,笔者突然意识到,盗墓者一定研读过有关钩弋夫人的文献,且比我们一般人甚至研究者研究的深入透彻! 
    为弄清挖出的骨骸是不是钩弋夫人的遗骨及来龙去脉,我们不得不重新研究有关钩弋夫人的文献。                                              
     钩弋夫人之死不是谜
    公元前88年的一天,武帝抓住钩弋夫人一个很小的过失,大发雷庭,厉声斥责。《史记》载:“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女不得活!’夫人死云阳宫。”《汉书》中记载:“钩弋婕妤从幸甘泉,有过见谴,以忧死,因葬云阳。”这一年,钩弋夫人不过二十五岁。在甘泉宫,汉武帝既不准钩弋认错,更不给其申辩的机会。对于钩弋夫人之死,《史记》中未载明死因,《汉书》中称其“以忧死“,以至钩弋夫人的死因似乎成了一个谜团。
    《史记》又载:其后(钩弋夫人死后)帝闲居,问左右曰:“人言云何?”左右对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也,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女不闻吕后邪?”“故诸为武帝生子者,无男女,其母无不谴死。”这说明,武帝在处死钩弋夫人的同时,将自己其他儿女的生母也都统统除掉了,钩弋只不过是这些人中的第一人而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十四·武帝后元元年》中则记载得明白多了:“后数日,帝谴责钩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赐死。”后来,汉武帝问外界对此事有何反应。侍从们回答说:人们议论纷纷,既然要立她的儿子当太子,为什么还要除去其母亲?汉武帝说:你们这些见识低下的人不会明白的,“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另据《汉武故事》载:“(钩弋夫人)从上至甘泉,因幸,告上曰:'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男七岁妾当死,今年必死,宫中多蛊气,必伤圣体。言终而卧,遂卒。”《汉武故事》的作者说,钩弋之死属于天意,并非武帝所杀。此纯为御用文人之语,不足信。

     汉武帝也有恻隐之心
    对于汉武帝残杀钩弋夫人一事,后世有不少评论。宋人徐钧在《钩弋夫人》一诗中写道:“名门尧母将传嗣,取鉴吕皇预杀身。燕翼贻谋宜有道,如何知义不知仁。”金人王若虚在《君事实辨》中,批评武帝的这种做法“违天理而拂人情”。明人张宁在《读史录·武帝》中说,“武帝此举,残忍不经,殊非正家裕后之义。”诸家都认为,汉武帝这样对待钩弋夫人这个无辜女子,实在是残忍无情,有失道义。
    其实这话也不全对。《汉武故事》中称:钩弋夫人死后,“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汉武帝为表达深感内疚之情,在甘泉宫前专门修建了通灵台,以示怀念,也不是一点儿人情味都没有。唐人张祜在《钩弋夫人词》中写道:“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从前两句诗中,我们还是看到了汉武帝恻隐之心。否则,他就不会“惆怅”,更不会“万金重更筑仙台”了。由此不难看出,在汉武帝心目中刘氏江山更重于钩弋夫人性命罢了。


尸骨疑云
    《列仙传》:钩弋夫人死后,“殡尸不冷,而香一月间。后昭帝即位,更葬之,棺内但有丝履。”
《搜神记》中称:“初,钩弋夫人有罪,以谴死,既殡,〖JP3〗尸不臭,而香闻十余里。因葬云陵,上哀悼之。又疑其非常人,乃发冢开视,棺空无尸,惟双履存。一云,昭帝即位,改葬之,棺空无尸,独丝履存焉。”《太平御览·第七部》                           

    《汉武帝故事》云:(钩弋夫人)“既殡,香闻十里,上疑非常人,发棺视之,无尸,仅余衣履。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
    三者所述矛盾处颇多,请读者自辨。但在“发棺无尸“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需要弄明白的倒是:是汉武帝发棺,还是汉昭帝发棺?这一点至关重要。
把钩弋夫人“更葬“于云陵,是汉昭帝即位后的事。《汉书·昭帝纪第七》记载明确:“秋七月,……追尊赵婕妤为皇太后,起云陵。”发棺改葬者自然是汉昭帝,而不是汉武帝。《汉武故事》说,因武帝怀疑钩弋是非常人,而掘墓开棺而视的记载,似缺乏说服力。
    既然发棺无尸,就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要问:钩弋夫人的遗体哪去了?
或许《列仙传》、《搜神记》、《武帝故事》所载“发棺无尸”并非空穴来风,倒是《史记》的记载更耐人寻味:《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夫人死云阳宫。……使者夜持棺往葬之,封识其处。”不难看出,钩弋夫人死于云阳宫后,不是白天,而是在月黑风高的晚上,使者抬着棺材,把钩弋夫人悄悄地草草埋葬的。且没有立碑,只是在坟头上做了个简单的标识而已。后世的众多读者,多无法理解汉武帝这种做法:怎么会这样?
    迹象表明,钩弋夫人发丧时,遗体根本没有入殓,所殓者,其衣履和大量香料而已。故有“香一月间”、“香闻十里”之说。

一个大胆的推测

    于是,笔者有个大胆的推测:钩弋夫人被送掖庭,临死前,汉武帝一定让人问她有什么要求。当时,钩弋的儿子弗陵才四五岁,可以想象,钩弋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定是要照顾好弗陵。第二个要求便是她的尸体的处理问题。钩弋无兄弟姐妹,母亲早逝,是在姑母的抚养下长大的;父亲被宫刑,蒙受奇辱;儿子尚幼,却象自己一样,过早失去了母亲和母爱。母子命运,怎么就这么苦呢?进皇宫后,耳闻目睹了宫廷的尔虞我诈,陈阿娇、卫子夫两个皇后的悲惨下场。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要步她们的后尘,无端被赐死。万念俱焚之下,不能不使她想到,儿时虽是寄人篱下,但有姑母的呵护,还是快乐的。家乡的小伙伴,一草一木,亲情友情,一股脑涌上了她的心头。而死后却要埋在异土他乡,孑然一身,孤苦伶仃。何如埋在故乡的土地上,和给她温暖的父老乡亲、儿时伙伴相伴相守?那里没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不用整日提心吊胆。想来想去,还是埋在故土好。所以,钩弋夫人提出尸埋故土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
    汉武帝出于恻隐之心,答应了她的请求。所以才有《史记》所载夜葬空棺的一幕。与此同时,钩弋的遗体却秘密地悄悄地偷运出宫,正在归乡的路上。日后,钩弋的遗体葬在了武垣城。汉昭帝即位后,起云陵的同时,建了钩弋庙。而之所以在墓上建庙,极有可能一为纪念,二为出于防盗的考虑
    三国的曹植在《辨道论》云:“钩弋死于云阳,而谓之尸逝柩空,其为虚妄甚矣哉。”(《博物志》卷五)汉武帝不但骗过了曹植,也骗过了读书人和天下人。但遗憾的是,却没能骗过两千年后的盗墓者。

    现在的问题是,武垣城钩弋庙遗址挖出的尸骸就一定是钩弋夫人的吗?因缺少了能鉴定性别的骨盆和年龄的头骨,使得这一问题变得扑朔迷离。但应该可以肯定,那具尸骸是一个女性。钩弋庙遗址现南北长45米,东西宽40米,高约2.5米。历两千年风雨,尚如此,不难想象其当年规模之大。如果庙址下埋的是一男性,当是王侯公卿一级的人物。依常理,王侯公卿多妻妾,死后不会孤身一人,应有合葬者,且应有地下建筑。可是,钩弋庙遗址下的死者并未发现合葬者,也没有地下建筑。所以,被埋葬者,定是一位地位相当显赫的女性,一般的女性,不会有那么大规模的坟墓。另外,两千多年前的武垣城仅一平方华里,如果没有显赫的地位是决不可能有葬于城中的资格。而之所以没有地下建筑,是因钩弋夫人的遗体是秘密运回埋葬的,未事声张。由此似可推定,墓中人应该是钩弋夫人。
    另据雪村杨金峰所述,死者“大腿骨挺长,像是男人的”,以此推断,葬者也应该是钩弋夫人。《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载:“昭帝始冠,长八尺二寸。”据现代研究者研究换算,西汉时的“八尺二寸”相当于现在的1.89米。从遗传学的角度看,儿子身材高大,是因父母身材高大。所以钩弋夫人应当是个高个儿女子,这符合“大腿骨挺长,象是男人的”描述。
    综上所述,似可以肯定,今陕西省淳化县境的云陵,是钩弋夫人的衣冠冢;而今肃宁武垣城遗址中的钩弋夫人庙遗址才是钩弋夫人的真正葬墓。当然,这有待对云陵的考古发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