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江大学非遗学社—中巴民俗文化交流研讨会直播平台

三、现代文化语境中端午节
年节习俗本身的仪式活动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作为一种独特民俗文化景观的端午节,其仪式活动在原初阶段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龙舟就有象征神灵的意义,这一点从各种资料中都可以找到有力的佐证,而竞渡过程中也有诸多的宗教性。端午插菖蒲、挂艾蒿是为避邪消灾。在历史嬗变中这些仪式的宗教性并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越来越淡化,最终变成社会性的世俗活动。这与中国文化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不无关系,社会世俗性取代宗教的神圣性也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屈原精神所具有的最广泛的社会性更是为仪式提供了强有力的背景支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社会性的仪式活动是传统文化及相关因素的现代载体,这种载体体现出文化内在演化的轨迹。仪式的现代性转换回应着端午节文化传承中固有的活动方式,这些仪式也是对古代民族性的一种现代主义表达。如龙舟竞渡成为现代体育竞赛项目和旅游活动内容等等,可见端午节举行的活动,已浸染了浓厚的现代文化色彩,那么,它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是否会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传统文化精神品格呢?我们在现实的景况中还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端午节的活动在一些地区也卷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创造环境,繁荣经济”的热潮,利用端午文化进行龙舟经济交易会和旅游活动,已成为端午节的重要内容,端午节明显地反映出商品经济时代的文明进步,对这种新的端午现象,作出决然的反对难免有不符合现代文化要求和反对进步的嫌疑,但我们所更为注重的是端午节习俗中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其商业价值。极易被忽略和掩盖的文化价值是无形的看不见的,但却具有超越时空的存在意义。商品经济价值却是一时一地的,具有片段性和瞬间性,它带给人类的往往只是物质上的而不是文化意义上的价值,事实上,这种原本带有强烈审美性的仪式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浸染了世俗功利性,如龙舟这一文化符号在一些地方成了商业广告的宣传材料,有些地方将龙舟本身也变成商品,饮雄黄酒成为某些商人推销其商品的借口。这里,不仅仅是文化意义的淘汰与选择,而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语境中为维护自身而作出的种种回应和努力,但能否使传统的文化意义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不被异化,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活动方式的可操作性,传统文化的自下而上的影响力以及对现代文化语境的阐释范围和表达结果。
根据两千年来屈原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所确立的不可移易的地位,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端午节无论形式如何变化,其根本的文化意义不会被改变。“水滨击鼓何喧阗,将相扣水求屈原。屈原已死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苏轼《竹枝词九章之三》)从苏轼的时代到当今又已近千年,人们仍然铭记屈原这位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文化巨人,以端午节的形式来纪念他是一种必然,与苏轼的时代所不同的是盛世没有哀歌,人们以此纪念屈原,同时也给纪念他的人们带来欢乐。

TOP

双语中…………现在翻译正在进行对孟老师的讲话进行翻译

TOP

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来点小插曲吧!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介绍巴国链接之异样风情

TOP

为了大家更好地对中巴进行了解、首先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基本概况进行介绍: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Islamic Republic Of Pkistan)位于南亚,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旁遮普族占63%,信德族占18%,帕坦族占11%,俾路支族占4%等。97%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封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追溯历史,最早居住在巴地区内的土著为达罗毗荼人,自东北和西南来到南亚定居的移民有雅利安人、希腊人、土耳其人、波斯人、阿富汗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这些居民通过长期的融合繁衍成为了今天巴国境内的四个主要民族。根据巴基斯坦真国父的“两个民族论”,巴基斯坦只有一个民族即穆斯林民族,非穆斯林和其他巴基斯坦人,如印度教徒、几度教徒等成为“少数教派”。他们的国家格言是:团结、信仰、纪律。
公元前30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产生于巴基斯坦境内,兴建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直至前2000年,生活在中亚的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达罗毗荼人,印度河文明逐渐衰亡。此后的“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开始向北转移。前600年起,波斯统治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前327年,亚历山大曾率军攻占过此地。大约公元前321年,被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占领。公元前230年,被案达罗的百乘王朝吞并了。此后被贵霜人统治,贵霜国王迦腻色迦当政时期(129-152年),王朝疆域扩至克什米尔和喜马拉雅山以北的莎车和和田。
8世纪初,阿拉伯军队征服巴基斯坦和印度,建立伊斯兰政权,并将伊斯兰教传入,使大批当地居民成为穆斯林。11世纪初,巴基斯坦西北部处于阿富汗加兹尼王朝统治之下。12世纪初,古尔王朝又取代了加兹尼王朝。1206年,库特布·艾伯克建立奴隶王朝,巴基斯坦和印度开始处于同一政权统治之下。此后300年间历经了6个王朝(德里苏丹王朝),直至1526年被莫卧尔王朝取代。
1757年后,巴基斯坦随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英国“分而治之”的政策使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冲突加剧。赛义德·阿赫默德·汗领导了阿利加尔运动,其继承者于1906年成立了“全印穆斯林联盟”,曾一度与国大党合作,共同争取印度的民族独立,但1928年合作破裂。1940年3月23日,穆罕默德·阿里·真纳领导下的穆斯林联盟在拉合尔召开全国会议,通过了建立巴基斯坦的决议。1947年6月,英国公布蒙巴顿方案,同意印巴分治。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改自治领为共和国,定国名为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巴基斯坦独立后,与印度因领土纠纷(即克什米尔问题)于1948年、1965年、1971年在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直接造成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1972年7月,双方签署了《西姆拉协定》,实现停火。此后双方多次会谈,但未达成任何协议,1989年起,双方不断交火,1998年5月巴基斯坦继印度之后进行了6次地下核试验,使紧张局势加剧。2003年4月,印巴两国先后表达了重新进行对话的意愿,11月25日在实际控制线停火。

TOP

下来是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交往:
巴基斯坦是最早承认我国的国家之一。1951年5月21日,中巴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建交以来,两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而且经过两国领导人及人民多年的努力,两国互为最坚定的盟友。

TOP

中巴建交初期,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与巴总理穆·阿里举行了两次友好会谈,双方一致认为应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两国总理的会谈对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和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隆会议后,两国高层往来逐渐增多。1956年10月,巴总理苏拉瓦底应邀正式访华。12月,周恩来总理访巴。一年内两国总理的成功互访,极大地推动了两国友好合作关系和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

TOP

言归正传:现在是提问环节
     在场与会人员对孟老师的发言进行提问

TOP

如何对待民俗文化中的现代商业成分的过分强调、这样是否会淡化传统?

TOP

孟老师回答民俗文化是共性中的个性、个性中的共性、它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有他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不可盲目的随从大众……

TOP

下面由巴国老师提问:
1、现在有很多民俗文化、也有很多人在庆祝、但是却大半人不知道为什么庆祝、究其深层原因是什么?

TOP

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他们的庆祝与其说是民俗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民族记忆的根

TOP

带着对民俗的热爱与探索,巴国老师继续提问
“既然不知道、那为什么不把传承文化写进教育中呢?”

TOP

研究、交流、传承民俗文化都是有选择过程的、
下面孟老师又详细从四个方面对民俗文化进行讲解
分别是:物质形态、制度形态、民俗形态、意识形态、

TOP

巴国老师的热情似乎还没有减退、他继续提问到
“如果把传统文化吸收进下一代的教育中、是否能成为更加了解下一代的契机?"

TOP

一代代的民俗交流、文化传承、一个民族国家保持文化的传承、
民俗是社会的、更是我们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保护、传承、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