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16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专题(2009年7月·昆明)

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大会昆明开幕 探讨文化多样性

2009年07月27日 13: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杨洋)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二十七日在中国昆明开幕,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国家民委主任杨晶、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以及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人类学、民族学学者齐聚此间,共襄盛举。

  据观察人士分析,中国将此次大会会场设于多民族共居的云南省省会昆明举办,旨在“向专家、学者乃至世界展示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族民众团结平等、和睦共处、共同发展的形象。”

  在开幕式上,回良玉致辞。他对瓦格斯一行来华表示欢迎,并感谢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为促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对外交流与合作所作的努力。回良玉说,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从中国国情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实施了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在内的一系列民族政策,不断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经过不懈努力,目前中国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人类学民族学作为重要的学科门类,在中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希望本届大会能够办成一次‘特色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国际学术盛会。”

  瓦格斯对中国政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筹备工作提供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认为第十六届大会一定会成为一届圆满成功的大会。

  据悉。在五天的会期中,除二十多场大会主旨发言和名家讲座外,大会还将组织一百五十六场学术专题会议及十九场影视专题会议,平均每天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近四十场。这些专题会议的议题涉及民族理论、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社会变迁、移民、语言、教育、家庭、妇女、儿童、建筑、企业责任、灵长类基因研究、古代DNA研究等多领域、多学科。会议期间,大会将组织展映人类学影视片,同时,还将举办若干场影视人类学学术专题会议。与此同时,大会还将分别召开国际联合会执委会工作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全体会议,举行国际联合会选举和确定下届大会举办地点等有关事宜。

  本届大会由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大学联合协办。

  从七月二十五日开始,大会已开展研究机构及个人学术展、国际联合会六十年回顾展、“多彩中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展”、中国人类学百年展、人类学民族学图书展、世界各国本土文化展等六个展览活动。这些活动将主要集中在云南大学举办,这所有八十余年历史的大学,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教学科研重镇。(完)

TOP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成立六十年

2009年07月02日 00: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一日电(记者 杨洋)作为即将在昆明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活动之一,为期一个月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六十周年回顾展”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历程展”六月三十日起在云南大学科技馆开展,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秘书长纳斯专门为展览开幕发来书面致词。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筹委会副主席周明甫说,两个展览正式开展,为本届大会的顺利举办开启了精彩的序幕,展览既收集了反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发展轨迹、历届大会场景和学术成果的丰富资料,也概括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这百余年中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潜力和光明前景,为全球参会学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历史和学术贡献的重要窗口。

  记者今天在展会现场看到,两个展览展出的大量实物、文稿、图片及影像资料,充分展示了国际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历程、发展轨迹和学术成果,让参观者了解联合会各个方面情况,如世界大会、中期会议,以及委员会会议等等。回顾展按内容划分为三个部分,在对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六十周年的历史进行回顾的同时,还展出中国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交往的历史,以及本届大会筹备历程。

  据大会组委会介绍,首届国际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于一九三四年在英国伦敦召开。一九四八年,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成立。一九六八年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世界大会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合二为一。今年适逢该组织成立六十周年,为此,承办方在大会期间特别策划了今次的回顾展,来对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的历史和贡献进行回顾,展览将持续到七月三十一日。

  据悉,经过五年的准备,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将于七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在昆明举行,全球六千多位专家学者将齐聚云南昆明,共同研究讨论人类学与民族学相关课题。(完)

TOP

云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水平在中国内地成领先地位

2009年07月28日 02:45 来源:中国新闻网 


    7月27日上午,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在昆明召开。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承办,大会主题为“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期间将举行主旨演讲、名家讲座、专题研讨、影视展映、学术考察和展览等学术活动,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参会。 中新社发 杨洋 摄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更多图片】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徐向良)“云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虽然起步晚,但通过多年努力,目前学术水平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人类学博物馆馆长何明今日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云南傣族研究全国第一;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多个‘第一’标志着云南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面的学术水平和地位已经走在全国前列。”据何明介绍,近年来,云南省在边疆民族社会稳定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民族经济学和民族政治学等理论研究方面均取得了较大突破,特别是在藏区调查、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工作。

  “目前,云南是全国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省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方面出版的专著和学术论文多次获得国家、省级奖项,以及正在筹建的藏区研究室等,都与云南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密不可分。”何明表示,云南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以西南及东南亚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国家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与民族地区发展措施提供了智力支持,为增进民族团结及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相互理解与交流、消除民族歧视等均作出了积极贡献。

  何明介绍说,云南省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起步较晚,但很快就进入了高潮。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云南已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重镇。此外,云南还在民族大调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二十七日在昆明开幕。在为期五天的会期中,来自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人类学、民族学学者将就“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大会主题展开广泛学术交流。(完)

TOP

六大展览立体呈现世界人类学和民族学

2009年07月28日 02: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七日电 (记者 保旭)作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主要活动,六个人类学民族学专题展览今日在云南大学全面开展。展览集中反映了世界各地民族社会变迁、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共同性,显示了人类和平与发展之路。

  据介绍,六大展览包括:“多彩中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展”、世界本土文化展、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图书展、研究机构及个人学术展、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六十年回顾展、中国人类学百年展。其中,“多彩中华——中国民族工作成就展”以丰富的实物、照片、翔实的资料和数据,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及其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社会的变迁、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关系以及中国政府为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世界本土文化展”展示了世界各国不同的地理环境、各自殊异的历史渊源、千差万别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绚丽多姿的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宗教信仰,展览强调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性,力图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促进人类和平和发展。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图书展”汇集了国内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出版物,突出展示介绍了中国民族及民族历史文化类的出版物。期间,还将举行民间工艺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

  “研究机构及个人学术展”展示了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教学和科研机构、学者个人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的学术和工作成果展示。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六十年回顾展”不仅对该联合会六十年的发展历史及学术成果进行回顾,同时还展出了中国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交往的历史,以及此次大会筹备历程。

  “中国人类学百年展”展示了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所取得的丰硕学术成就,以及民族学与人类学在中国社会变革与发展进程中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注、研究及应用。

  另外,人类学影视展映也于今日开始。由国际知名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通过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三百六十七部参展影片进行评审和遴选,最终确定二十三部入围影片,并将从中评出六部获奖影片。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二十七日在此间开幕,在五天的会期中,除了以上六大展览以外,还将举办二十多场大会主旨发言和名家讲座。同时,大会还将组织一百五十六场学术专题会议及十九场影视专题会议。(完)

TOP

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成就令世界瞩目

2009年07月28日 17: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昆明7月28日电 (记者 杨洋)正在此间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的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专家、本届联合会副主席景军教授二十八日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学术研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特别是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各国学者瞩目的成就。

  景军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人类学民族学的“话语权”在英语世界,但是中国学者在该领域同样取得了令西方学者瞩目的成就,如中国学者李安宅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对美国印第安人祖尼族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景军认为,中国学者并不是刻板学习西方,而是有所创新,中国学者的成就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提到香港和台湾学者在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成就,景军介绍,香港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始于殖民时代,最早的学者是英国学者,研究课题是从新界土地问题开始研究,是一种统治工具。有意思的是经过多年发展,在香港本土,该领域文化却成为批判殖民主义的一种文化。台湾则是因为半个世纪前,中国一批最优秀的学者,如李季、林春生等人类学家到台湾,使台湾在综合人类学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内地在综合人类学发展研究上有所建树,目前云南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国民族大学在人类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景军最后表示,中国文化有自信、有自觉;中国文化既多样又包容,多样性符合“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这一本届大会的主题。景军认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融合并不矛盾,各种文化应该互相包容,互相欣赏,和谐的前提是差异。“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一种文化,那么这个多彩的世界就失去了色彩。”

  据了解,景军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艾滋病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他于一九九四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博士学位,一九九四年至二000年在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任教并获得终身教职,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历史记忆、水库移民、生态抗争运动、弱势群体以及防治艾滋病问题,先后在世界二十多个大学演讲、研究或客座访问。(完)

TOP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高官盛赞中国民族政策

2009年07月29日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九日电 (记者 徐向良 保旭)“中国政府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和保护少数民族中实施的政策,在世界上是做得非常好的,值得向世界推荐。”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秘书长纳斯今日在此间接受媒体联合采访时盛赞中国民族政策。

  瓦格斯和纳斯均对中国的民族政策作出了积极评价。他们认为,研究学者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存在的意义,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面临着处理民族问题的相同情形,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知道如何处理好不同民族间的事务,但中国却做得非常好,中国的范例值得向世界各国推荐。

  瓦格斯说,此次到中国昆明参加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是他第三次来中国,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第一次到中国相比,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非常欣慰地在此次大会上看到了关于中国各民族的展览,少数民族人群的居住条件、生活品质有了很大的改善。”

  纳斯也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人群已经不再聚居在民族地区,而在城市定居,他们的民族风俗、信仰及生活习惯,可能会发生变化。这部分少数民族更值得民族学、人类学学者关注。

  正在此间举行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有来自世界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中国方面提出的“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大会主题,直面当今人类所面临的处境和问题,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广泛认同。(完)

TOP

中国专家:中国民族政策为世界提供“中国经验”

2009年07月29日 1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九日电 (张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今日在此间表示,中国在长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借鉴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成果,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解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和借鉴的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

  周明甫表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多姿的多元文化为人类学民族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人类学民族学在对族群关系、少数族裔、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人群的研究方面更加注重和维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从而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实现社会正义。

  由于诸多原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虽然自改革开放初恢复与重建以来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着学科体系不完备、研究领域狭窄、学科布局不完善等问题。对此,周明甫认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为解决世界所面临的一系列诸如民族、宗教、贫困、艾滋病、吸毒等热点、难点问题而努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走特色之路的范例,这本身就是对世界进步和人类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也应该与时俱进,为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和不和谐因素提出专业性的意见和建议,为相关社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完)

TOP

国际人类学专家热捧云南特色美食

2009年07月30日 02: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二十九日电(记者 保旭 徐向良)走进神奇美丽的云南,不仅会被迷人的风光所陶醉,而且还会被红土高原众多的少数民族美食所吸引。而这些美食也得到了专门研究食品人类学的现任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先生的赞誉。

  在云南生活着二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味美食,如彝族的砣砣肉、独龙族的石板粑粑、傣族的香茅草烤鸡、布朗族的酸肉、白族的木瓜炖鸡、拉祜族的剁橄榄等。而这些特色美食还有其内涵,包括通过食物能适应当地环境,有的还能起到医疗的效果,甚至吃一道菜就能了解一段优美的传说故事和久远的文化渊源。云南的少数民族还十分好客,有客人到家必盛情相待,客人吃喝得越多,主人家就越高兴。

  瓦格斯今日在此间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赞赏不已。他告诉记者,在世界很多地方,特色的美食越来越少,面临消亡,而这些美食恰恰对人类来说大有裨益,有的口感好;有的的营养价值高;还有的能够维持健康。“在中国,让我有了惊喜的发现,很多特色的美食不仅在原产地能吃到,就在昆明这样的大城市也能享用到,并且非常受欢迎。”

  瓦格斯表示,在中国吃到了原产自己家乡墨西哥的玉米、部分豆类等食物,还了解到这些食物在中国食用得十分广泛,对中国农村地区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这些都是人类学研究值得关注的地方。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秘书长纳斯对此也表示赞同。他称,正是如此,研究人类学民族学不仅仅是研究边远、落后的民族地区,更应该关注那些融合在大城市里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应该关注人数较多的民族的文化进程,才能最终做到人类的和谐发展。(完)

TOP

人类学者认为: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符合中国国情

新华社记者 程云杰 缪晓娟 李怀岩

2009年07月30日 08:47:14  来源:新华网



    “我一直以为中国人就是汉人。我怀疑,大多数西方人都像我一样对中华文化的多样性缺乏了解。”

    在昆明亲眼目睹了使用不同文字,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和传统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国际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皮特·戴维斯教授对华夏文明有了新的理解。

    与近千名海外人类学者一样,戴维斯专门来昆明出席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这场首次在中国举行的学术界“奥林匹克”为世界认知中国打开了一扇窗,透过学术交流、文化展览、田野考察和影视资料展映,人们不仅看到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力求保持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所面对的现实压力,也看到了中国在尊重历史和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和探索。

    联合会秘书长皮特·纳斯博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全球化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使世界在很多层面上趋同,这意味着一些弱势民族的文化和传统会流失。在中国内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必然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放弃自己的一部分传统。“但令人高兴的是,我们看到中国政府正努力在促进共同发展和保持多样化传统中寻求一种平衡。”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类学教授尼古拉斯·泰普在接受电子邮件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民族政策总体上是“令人赞赏的”,尽管在执行层面上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他说:“我认为,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对少数民族实施的积极差别政策。邓小平提出的改革开放使少数民族地区的观念更加开放,而中国的民族政策则积极鼓励少数民族保护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这位曾在中国进行多年田野调查的学者认同华夏文明的发展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和依存的结果,认同汉文化的兼收并蓄在中华文化的演变中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

    他说:“从我在中国观察经历的情况来看,一些少数民族居民都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逐渐放弃自己的传统。如果没有民族优惠政策来鼓励少数民族的认同感,一些民族传统会丢失得更快。”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博士指出,中国的民族政策是在尊重历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制定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包括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内容。

    何星亮说:“这种制度安排是为了促进各少数民族与占人口多数的汉族共同发展,因为华夏文化共属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它是超越地方和族群之上的璀璨文化。”

    历史研究表明,创造华夏文化的中原人融入了大量的北狄、匈奴、鲜卑、乌桓、突厥、回鹘、蒙古等北方民族及南方的苗蛮、百越等民族,并大量吸收了这些民族的文化。

    “即便是在中国最大的单一民族聚居区西藏,藏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第一位藏族人类学博士、藏学研究中心副总干事格勒说,“敦煌发现了大量文献证明吐蕃人积极学习唐文化和军事制度。藏族人离不开的茶叶也是从内地传来的。”

    格勒博士在此次大会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虽然藏族在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上都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但是它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

    何星亮也认为,在21世纪,中华文化的任务是既要保护多样性,又要增强同一性。他说:“如果只强调保护多样性,而不强调增强同一性,多样性和差异性将会逐步扩大,同一性或共同性将会逐步削弱。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就会受到损害。”

    联合会秘书长纳斯说:“全球化和民族自治是正在影响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两者之间,政府需要起到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这种统一要建立在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有必要增强公民意识。未来,中国各族人民的国民和世界公民意识也许会越来越强,这是非常重要的。” (完)

TOP

23部人类学影片在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展映

2009年07月28日 16:30:42  来源:新华网云南频道   


      新华网云南频道7月28日电(记者伍晓阳、缪晓娟)记者了解到,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期间将每天展映从世界各国征集和精选的23部人类学影片,从而以生动的形式和独特的叙述方式展示世界多元文化。

    据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周明甫介绍,展映影片系面向全球征集人类学影视作品,截至今年2月,共收到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62部影片。大会组织者邀请影视人类学、公共传媒、影视艺术、纪录片制作等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评选,最终精选出23部影片在大会期间展映。

    周明甫介绍说,本次影展的主题为“文化之眸”,入围的影视作品题材丰富,展现了全球化、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宗教、教育、法律、民间技艺、少数民族生活变迁等多种文化现象。其中许多作品是在长期的田野调查基础上拍摄完成。

    中国影视人类学学会主席揣振宇说,当今世界已经步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改变和扩展了人们的视听方式,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和学术研究。影视人类学的发展,将为多元文化理解乃至多元文化重建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据组委会消息,本次影视展映将持续到31日,并将在当日举行颁奖仪式,表彰6部优秀获奖影片和17部提名影片。(完)

TOP

多彩云南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硕果累累

2009年07月31日 02: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的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IUAES)第十六届大会于七月二十七日至三十一日在中国昆明举行。大会期间,六个人类学民族学专题展览在云南大学全面开展。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图书展”汇集了国内外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出版物,突出展示介绍了中国民族及民族历史文化类的出版物。图为参会代表们翻阅人类学与民族学图书。 中新社发 徐向良 摄


  中新社昆明七月三十日电 (记者 杨洋)“云南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历史悠久,并且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学术研究基地。这是本次大会选择在云南昆明召开的主要原因。”参与申办和筹备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工作的云南大学民族研究院院长何明今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何明说,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文化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省份,二十六个民族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语言、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等,使云南成为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资源丰富的沃土。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百年发展历程中,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不仅成为持续的研究热点,而且也是民族学人类学理论方法中国化的重要策源地,吸引着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开展研究。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吴文藻、费孝通、杨成志、凌纯声等著名学者曾先后在云南大学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的教学与科研,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结出硕果。如费孝通、张之毅的“云南三村”调查,许烺光在云南大理的调查,以及对傣族、纳西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的语言文字调查,奠定了云南省民族学人类学建设和发展的基础。

  多年以来,云南一直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重镇,云南本地的研究队伍和研究水平也获得了长足发展和提高。据介绍,经过对部分民族地区、部分民族长期跟踪调研的积淀,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形成了族别研究的突出优势,拥有不少权威专家,包括国内外同行公认的族别研究专家杜玉亭、杨福泉等著名学者。该院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民族志资料,其中,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在民族地区调查收集的大批田野调查资料、影像资料等,已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弥足珍贵的资料。作为云南省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机构,云南省社科院为完成云南民族识别、抢救各民族文化遗产,组织撰写出版了《云南少数民族概览》、“云南民族志研究系列”、“云南民族文化研究丛书”等一大批民族学与人类学论著。此外,该院学者在国外出版了《纳西宗教、社会性别和文化》等多种学术论著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丰富了国际民族学与人类学的内涵。

  作为云南省最高学府,云南大学建成的一批独具特色的研究基地,已成为展示和促进各民族和谐发展的窗口。云南大学伍马瑶人类学博物馆保存了二千多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特色的人类学信息及文化遗产。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已建设成为云南省乃至中国少数民族影视资料库和中国影视人类学的研究中心。从二00四年以来,该校十个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基地已先后完成了对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村寨的调查,调查成果已出版《中国民族村寨调查丛书》三十二册。云南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库采集保存着五十五个少数民族遗传信息资源。

  “目前,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民族关系和谐,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成效显著,是展示中国多彩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地区发展成就和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何明说。(完)

TOP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成果丰硕

2009年07月31日 15: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三十一日电(记者 杨洋)正在此间召开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世界大会将于今天落下帷幕,在五天的会期里,来自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三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大会学术成果硕果累累。

  据大会组委会负责人介绍,本届大会编辑出版了《今日人类学民族学论丛》中的第一本著作、由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秘书长纳斯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继焦主编的中、英文版《当今国际人类学》。此书集中展示了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原有的二十七个专业委员会及相应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联合会的组织机构、运作方式、主要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此外,让中国学者备感自豪的是本届大会编辑出版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文库》,收集了中国百年来近百名人类学民族学专家的精辟论著,展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百年来的发展轨迹。

  据悉,大会结束后还将对参加本届大会的几千名学者提交大会的论文进行优选出版,其数量可能达到数十本之多。“本次大会出版的学术著作涵盖了历史与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成果。” 大会组委会秘书长黄忠彩表示。

  本届大会同时印制了十卷本精美的大会论文摘要集,集中展示了世界各国学者为本届大会提交的五千多篇论文提要,反映了这些学者最近的研究动态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大会还向所有学者提交了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参加的《中国的民族事务》、《中国的民族文化》和《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发展》等三个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并制成光盘提供给全体参会学者。

  众多参会学者表示,“大会在昆明举办体现了中国学界在人类学民族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完)

TOP

国际人类学大会落幕 发表宣言保护文化多样性

2009年07月31日 16:0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昆明七月三十一日电 (记者 杨洋 徐向良)今日上午,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发表《国际人类学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昆明宣言》。《宣言》声明,要为保护文化多样性、共同繁荣的实现暨和谐的世界秩序的构建而努力奋斗。

  《昆明宣言》称:人类是生物进化及社会文化演变的结果,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命题,作为人类生活与生态环境互动卓越成果之一,文化多样性体现着人类独特的创新能力,同时作为群体互动交流的坚实基础及个人幸福感的不尽源泉而存在;国际社会必须尊重发展中国家、少数民族、弱势群体及底边社区参与经济发展的平等权利,同时必须尊重其文化资源、社会尊严及话语权利;社会文化歧视,对人类的道德暨社会的和谐造成严重伤害,应被视为人类的公敌并在世界各地受到谴责;不同文化群体的相互尊重与公平博弈乃是生态平衡、社会和谐共同繁荣的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即生态和谐、社会和谐与文化和谐为个体追求身心健康所提供的场域,属于是人类在目前和未来满足其需求的必由之路。

  据本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黄忠彩介绍,根据大会主题发表大会宣言,是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大会的惯例,按照本届大会“人类、发展和文化多样性”这一主题,大会筹委会早在二00六年就与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签署备忘录,共同推动大会发布《昆明宣言》,《昆明宣言》在三十日晚召开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全体会议上顺利通过。

  历时五天的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今天在昆明落下帷幕,大会以“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为主题,有主旨发言、专题会议、学术考察等多项议程,设置上百个学术专题,涉及文化、种族、宗教、语言、艾滋病、吸毒等内容,来自世界近一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四千多名专家学者参与大会。(完)

TOP

云南秀丽的乡村和多彩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国内外学者

云南秀丽的乡村和多彩民族文化深深吸引国内外学者
——国际人类学民族学大会学术考察侧记

发布时间 2009-07-31 07:50:33 星期五    来源:云南网





连日来,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组织开展的学术考察活动在昆明市石林县大糯黑村、弥勒县可邑村、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等地展开。 [本报记者孙晓云杨峥摄]

走进云南村寨参加田野学术考察,是我省承办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最吸引学者专家的一项活动。连日来,报名前往弥勒县可邑村、石林县糯黑村、通海县纳古镇、红塔区大营街的国内外学者因车辆爆满,不得不提前预订考察日期。耳闻目睹村民的生活、村寨的变迁,许多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保护的成效,对各民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事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许多启示。

精彩 展示彝乡今日风貌

7月29日一大早,弥勒县可邑村的陈映辉就与村老年协会的几十位老人早早来到村口的路旁,一遍遍地练习着“阿细跳月”舞步。其实,弹跳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伴着三弦和月琴,一招一式都早已是闻声而舞、娴熟化一了。然而,为了迎接前来可邑村学术考察的国内外专家学者,老人们不仅在弹唱中新加入了更热情的歌词,而且要求边歌边舞的老人脸上的笑容“更好一些”。已有74岁的陈映辉老人虽是银发飘飘,牙齿也有些脱落,但脸上的笑容仍灿若菊花。他们老两口守着1.2亩山地,靠种植、养殖业年均纯收入已有3000多元,吃穿不发愁。陈映辉说,他的彝族名字叫“巴士鲁若”,意思是能活过八十岁,这是老辈人对自己长寿的祝愿。面对幸福快乐的生活,他自信能够实现这一愿望。
作为石林县大糯黑村撒尼刺绣学术考察点之一,撒尼妇女张琼芬第一天接待宾客就喜出望外。国内外学者对她家陈列展示的各类撒尼刺绣品欣赏有加、爱不释手,一天就销售出价值上千元的产品。走进她家的小院落,手绣、机绣的手机袋、桌布、挎包到服装、壁挂等撒尼刺绣工艺品琳琅满目。从10岁起就学会“挑花绣朵”的张琼芬,今年才开始的撒尼刺绣品制作销售项目,不仅让她多了一条致富路,而且也让本民族工艺品远销四方,一年就可增收万把块钱。发自内心的喜悦,让她脸上时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从上世纪70年代初就走出村寨到西山镇当教师的昂学林自退休返乡后,开始了他的田园生活。在他家200多平方米的小院落里,两棵梨树果实累累,由政府资助1000元钱建起的小水窖,早已解决了家乡地处岩溶地区缺水的困难。家里的10多亩田地,每年的收入可达7000元。作为村上民族传统织麻户,昂学林的老伴每年织麻布销售也能收入6000多元。习惯看电视、看新闻的昂学林说,30多年前,村里的年均收入仅有三四百元,村民生活的变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尤其是对阿细人传统织布、刺绣、大三弦这些民族技艺的保护,不仅让阿细人的后代了解到民族的发展历程,也让更多村民在保护文化中成为受益者。

震撼 民族文化名不虚传

位于滇池之滨的云南民族博物馆连日来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馆内珍藏的民族文物,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技艺精湛的民族工艺品等,让参加学术考察的各国与会学者连声称奇,流连忘返。1995年建成开馆的云南民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族类博物馆和亚洲知名的博物馆。馆内珍藏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民族文物4万余套(件),其中民族服饰类文物为中国门类最齐全。为承担好学术考察的重任,博物馆除《民间美术》、《民族乐器》、《传统生产生活技术》、《民族民间面具》等基本陈列外,特意增设了《云南民族古籍文字展》、《云南少数民族60年工作成就展》,并设有专业的讲解员和志愿者。尽管已70多岁高龄,来自法国的人类学学者单泰陆(中文名字)教授却兴致勃勃地参观完了所有展览。“收获很大,非常特别,尤其是民族服饰、民族乐器做得非常好,这是历史的、真实的。”专门研究蒙古族的单教授用流畅的中文连声称好。来自湖北三峡大学的刘冰清教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彝族、苗族从纺线到织布这一流程特别感兴趣,“很生动,一目了然,是历史凝固下来的印记。”刘教授说。

糯黑彝族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者们展示了大糯黑村的生产生活用具、宗教信仰、民居建筑和民间手工艺等历史遗存。该村是云南省迄今彝族文化保存较为完好的村落之一,在这个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占全村人口99%以上的村寨里,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服饰、宗教信仰、民族习俗和节日,以及摔跤和斗牛等传统的体育项目基本保存完好。近几年,大糯黑村先后完成了寨门、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同时,石林县民族宗教局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文化,专门在县电视台开播了《跟我学彝文》节目,邀请当地的毕摩等彝族文化的前辈,对彝文文字、民俗、古籍进行介绍。县民宗局还与省民委合作设计了电脑彝文软件输入法,满足日常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学者们在深入糯黑村农户近距离家访时,独具魅力的撒尼刺绣、古朴神秘的毕摩文化、美轮美奂的大三弦制作工艺、栩栩如生的狮子头制作等,不仅令他们赞不绝口,也获取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信息。来自内蒙古的学者富光梅在观看糯黑村撒尼文艺演出时,情不自禁地用蒙语献上了一曲《陪你去看草原》,来自印度的学者深受感染,也高兴地登台献歌一曲。

探索 教授蹲点乡村田野

端坐在散发着新鲜松枝清香的可邑村文化活动中心里,来自国内外的上百名学者,深为“名誉村长”——云南大学彭多意教授的《少数民族社区治理能力建设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学术报告而吸引。已有350年历史的可邑村主体居民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由于地处岩溶地区、资源比较匮乏,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与中国许多农村一样,上世纪80年代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阿细人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家庭,而公益性事业和公共管理受到冷落。如何提高少数民族社区治理能力,基地在长达10年的建设中锁定《社区能力治理》项目,师生们挖“深井”,重实践,从记录村民日志开始,已整理出版了《变迁中的彝族社区——以可邑村为例》等学术著作和研究成果,并通过参与式培训,提高村民们治理村庄的能力。据彭多意介绍,在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的支持下,我省以在两个彝族自治州分别建设彝族文化村为契机,探讨在发展旅游业中恢复开发传统民族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带动更多民族地区发展的途径。在项目支持下,云大的师生们走进可邑村田野调查基地与群众对话交流,唤醒村民对旅游开发的文化自觉意识,不断提升村民治理社区的能力。从2001年以来,经村民选举组成的管理委员会,已成为引领全村从事旅游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的组织,村上还相继建立起阿细文化传习协会、旅游协会、老年协会等民间组织,使社区的管理充满活力并井井有条。其中,通过请毕摩等本族长老回忆阿细人祭火等传统节日的方式,学者们进行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从而丰富旅游文化活动。目前全村旅游业收入已达34万元。旅游项目促进了可邑村的繁荣发展,也增强了村民们的自信。过去不会或不愿讲汉语的阿细人,如今,连老人都能说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邀请前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来家做客。

“大糯黑村基层自治制度”是云大田野调查基地在学术考察期间,让国内外学者分享的经验。已在基地蹲点两年的陈学礼老师介绍说,这种自治制度是基于近年来村级组织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村级提留减少,公益事业如何规范管理而提出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村上就在石林县有关部门支持下,建立起小组管理制度。全村264户家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组长由各家各户轮流担任。主要管理各小组二三十户人家的政策传递、环境保护、宗教祭祀等公共事务。通过“人人有责”,调动村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也缓解了公共管理资金不足的困难。此外,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云大基地还将在糯黑村设立“阿诗玛文化课堂”,发动村民当教师,为村里的小学生传授和体验本民族传统文化开辟一块阵地。这一课堂从今年5月份就试点了两堂课,一是讲授大三弦的制作与弹跳,二是传统游戏的体验。将来还将设计生产节令、饮食、宗教祭祀等民族传统文化。“不指望每个人都是传承者,但要让孩子们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传承”,陈学礼对此很有信心。

思考 合力保护多样文化

旅游业市场的主要客源定位有哪些?祭火等原始宗教活动的恢复与历史的真实有区别吗?阿细人没有文字记载的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回忆是否能保持原汁原味?在学术报告会进行的互动交流中,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们纷纷举手,结合自己研究的领域在思考、交流。文化的传承不完全是复活,而是现代意义上的重组和重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中,各种文化都体现出了多样性。因此,人是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找到出路的,但必须在提升当地村民治理能力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选择。彭多意教授有问必答,理性地道出自己的见解。依靠民间力量来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在复原民族传统文化中曾经面临的困境是什么?云南大学在可邑村的探索,让前来考察的学者们有许多新的启示。来自成都体育学院从事体育史研究的聂嘨虎教授认为,民族文化传承确实存在着一种矛盾的现象,行为的传承主要是靠祖祖辈辈不断延续的活动来代代相传,而中国曾经经历过的“10年文革”,已使中国产生了文化断裂,靠部分老人来回忆复原的传承毕竟是有限的,因此,重构是公允的,只是必须把握好再创造的“度”,这样的选择社会应该可以接受。

“靠政府、靠人”是中山大学旅游规划与管理系孙九霞博士,在学术考察后对国内复兴民族传统文化获得的启示。她说,在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中,云南省的项目支持是非常重要的,相当于在唤醒村民文化自觉意识的同时,给他们一副“拐杖”。云南的实践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既有学者们热情而科学的“基地推动”,也有政府的技术资金支持,还有村民自身的积极努力,这种模式在全国都有着可借鉴的价值。武汉学者辛克靖已是第三次来云南,从事建筑美术专业研究的他感慨地说:“实地考察让我们了解到很多云南在民族建筑保护方面的信息。云南把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将民族的符号体现在民居上,这在全国都做得很突出,也体现出云南对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视,这有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云南组织的这种考察活动很有意义。看到当地民族文化保护得很好,当地的人们过得很快乐,心里感到特别高兴。”来自加拿大的学者玛莉露坦言自己的心声。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巴卡·取宾唐卡艺术展厅内,西南科技大学郝志伦教授用“震撼”来形容自己的感受。看到来自迪庆州德钦县的巴卡·取宾的个人展,以及巴卡和他的学校的故事,郝教授动情地说,云南是保留、积淀民族文化最丰富的地方。正是因为有了巴卡·取宾这样的文化传承人,文化才不会断裂,精神才能永存下来。
记者罗霞 陈云芬 李沙青(云南日报)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特色鲜明 国内外学者聚昆论道
--------------------------------------------------------------------------------

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特色鲜明 国内外学者聚昆论道

发布时间 2009-07-30 07:51:14 星期四    来源:云南网


“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界需要走向世界,与各国学者进行广泛交流,在沟通中寻找差距,在互动中寻求发展。”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六届大会组委会秘书长黄忠彩在接受采访时,对我国政府在2003年申办第十六届大会承办权的初衷做了概括。

他说,我国的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起步于上世纪初,并拥有一批为之献身的著名学者。而且,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我国所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相关民族政策,成功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与发展。为宣传我国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成就,让国际学界走进中国,耳闻目睹、亲身体验我国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巨大变化。同时,借鉴国际研究成果,加强应用研究,为我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供思想支撑。经过我国政府和学界的积极努力,在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第十五届大会上,各国专家学者一致投票同意,十六届大会定在中国云南的昆明举行。

因筹备这次大会已多次来过云南的黄忠彩说,每五年一届的大会已举办十五届,但只有两届曾在亚洲地区的印度和日本举办。此次选择云南,不仅在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为国内省份中最多;民族文化特别丰富多彩;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在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研究水平已走在国内学界的前沿。更重要的是云南省政府高度重视。昆明具有较高的开放程度,并举办过昆交会、世界园艺博览会等大型国际活动。事实证明,这些优势和经验,使我国首次承办这次特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具备了良好基础。“会议的顺利举办,得益于国家和云南省的多方努力。”回顾筹办历程,黄忠彩说,大会筹办之初,我国政府就给予高度重视,国家民委及有关部门与云南省通力合作,克服了许多难以预见的困难。大会筹委会等成员单位积极与国内外学界联系沟通,“大海捞针”似的与近10万个世界各国学者、1万个国际研究机构取得联系;借鉴学习国际惯例并与国情相结合;与云南省政府、云南大学及云南民族大学等密切配合,实现跨部门、跨省区、跨领域的沟通协调;多渠道筹资解决办会经费。从而使筹办本届大会这一全新的课题得以破解。

“筹备大会几年来,云南省多位省级领导都对大会给予高度关注,及时解决了昆明筹委会筹备期间的人、财、物、办公地点设置等问题。”对此,黄忠彩深有感触。再次走进大会承办地云南大学,他对整修一新、生机盎然的校园,较为完善的会议设施,甚至连重新制作的中英文场馆标识牌,都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为从多种角度来展示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水平和成果,大会组织了156场专题会议,吸引了来自国内外近4000名学者参会;组织的6个展览从内容到形式都十分丰富多彩;精心策划的影视展播尚属首创;邀请国际学界知名学者举行主旨发言、名家讲座等,这在历届大会都是少有的。同时,大会多渠道筹措资金资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参会学者,并组织近600名志愿者为参会学者服务。尤其是精选出石林县糯黑村、弥勒县可邑村等5个体现着云南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特色的学术考察点,让来自国内外的学界专家眼见为实地见证中国及云南将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足迹。使本届大会既参照国际惯例,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又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鲜明的特色,足以体现出我国成功举办此次大会的诚意和底气。

记者 罗 霞 陈云芬(云南日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