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我在书里发现bug啦?!求解答!!

我在书里发现bug啦?!求解答!!

现在还只在看刘守华老师和陈建宪老师的《民间文学教程》是不是没救了?!
扯远了…
我看到216页的(2005版本的)时候,其中说到藏族民歌的谐体,刘老师举例说“17s六世仓洋嘉描(疑为“仓央嘉措”)写作的情歌,就属于谐体。”但是例子给的又是“民间情歌中的一首”……然后我手机百度仓央嘉措的诗歌(大家都知道“非诚2”的“见与不见”把仓央嘉措炒火了,我就……),发现貌似不是刘老师在书里说的那样的特征……我有点凌乱了…到底这是书里的bug,还是用藏语来说的话,仓央嘉措的情歌可以看做谐体?!
求高人解答!
另外,表鄙视我…我真的在很努力看书…不是打酱油的…

TOP

我翻了一下刘老师这本书,在216页有说“谐体民歌为六言四句(有时六句)、三顿、双子尾,格律谨严。你说的那个“仓洋嘉描”,应该是“仓央嘉措”无误。但是,你说的《见与不见》的作者应该是扎西拉姆·多多,说是仓央嘉措的作品,估计是以讹传讹,你可以翻一下《疑似风月中集》,作者另有其人。所以说,最好是能找到仓央嘉措本人的真正诗集里的诗歌,比对,才可能有答案。

另外,藏族的民歌是分为“鲁”与“谐”(或者“协”)两种,其不同的地方在于:“鲁”是不舞之歌,“谐”是既歌且舞的短歌。实质上,两者一致。(论文,谈士杰:《琐议藏族谐体民歌》,页65-66,可在知网下载)所以,万建中老师的《民间文学引论》中提到“鲁体”分类中有“鲁”、“拉谐”、“卓”等。其特征是:每首有数段,多段回环对应,以二、三、四段为最常见。每段至少有两句,多至十多句,而以三、四、五句的比较流行。每段的句数是相等的;段与段之间相应的句子在意思、用词、节奏停顿上都有对应关系。(见该书页243,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第5版)。你可以按照上述情况,再分析一下仓央嘉措的情歌,会认同其情歌也是谐体的结论。

TOP

回复 2# 的帖子

谢谢前辈~
这两天在看万建中老师的这本书,明天翻翻去…
果然是开完会就有高人解疑了!!
另外,我还想请教一下前辈,就是看书的时候发现书中的内容一下引用这个人的这本书里的一句话,一下引用那个人的那本书的那句话…就像您解答的时候提供的那样…
ta(您)是怎么做到的呀?

TOP

我不也是看到你提问,才找相关书来看的么。反正多看书,多整理资料,总不吃亏吧。
另外,几本书互相比对阅读一下,你不就可以看出哪家意见比较主流,比较中肯了么。

TOP

忽忽…原来我的书是《新编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TOP

忘了在哪里看过,现在流行的所谓仓央嘉措情歌是一些当代人创作的流行歌曲,和原来那个无关;所以教程不一定错。不过这个仓央嘉措还真流行,大有席慕容汪国真卷土重来之势。

TOP

这种情况属于以讹传讹吧,所以引用文献和资料需要谨慎。
“二手”的引用,自然是有风险的。

TOP

回复 1# 的帖子

可以肯定的回复你,《见与不见》的作者确实不是仓央嘉措。我的导师是研究藏文献这方面的,我写关于仓央嘉措论文的时候翻了很多资料,并且和导师就目前流行的这些所谓的仓央嘉措的诗歌进行过探讨。《仓央嘉措情歌》在藏区脍炙人口的的原因之一就是采取了谐体民歌的形式,除个别六句、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即“四句六言三顿”,节奏响亮,琅琅上口,还可以用民歌曲调演唱,极富于音乐感。

TOP

回复 8# 的帖子

谢谢~
总感觉考研看的书,过目就忘。理论的还是要和实践联系起来才影响深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