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赵士林]走出人类的根本困惑

[赵士林]走出人类的根本困惑

走出人类的根本困惑
——评曹兴《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


□ 赵士林


《中国民族报》2008年9月9日

萨满教萨满做法 色音 摄



  《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是一部专门研究如何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学术专著,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是从研究世界热点问题入手,以中国成功经验为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重要模式,提出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宗教相通性精神模式。这不仅是一种理论探讨,也是对解决世界民族宗教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正如书中扉页所述本书试图探寻的问题是:当今最严重的世界性问题是什么?如何走出民族宗教冲突的现实误区?解决民族宗教冲突问题的相通精神是什么?怎样消解民族宗教冲突,汲取时代精神为人类服务?宗教和谐关系在中国的相通精神向人类启示了哪些真理?

  人间最为深厚的精神力量潜藏于信仰之中,因为从信仰中汲取出来的精神力量可使人达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地步。由于不同的联结点,使人们结成不同的社会群体。民族与宗教显然是其中的两个最难解的“死结”。不同的人们必然结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民族总是拥有自己的宗教,不同的民族宗教总是具有对内凝聚和对外识别的两大功能。如果民族力量与宗教力量联合起来,总会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从而制造出世界上最严重、最难解的冲突。因此,从民族学、政治学和宗教学的角度看,民族冲突与宗教冲突的合力打造了人间最难解、最严重的社会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说,民族宗教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最难解和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探讨民族宗教冲突的症结和寻找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出路恰恰是《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中国启示录》一书的主题。读罢此书,觉得有如下可贵的特点值得读者关注。

  第一,此书对人类文明冲突给予极致的关怀,研究民族冲突和宗教冲突的合力制造出人间最严重最深厚、最难解的冲突。欧洲从北爱尔兰问题到科索沃问题,亚洲从巴以冲突、库尔德人问题到印巴冲突、僧泰冲突以及车臣问题,无不显示出民族宗教冲突的严重性、惨烈性和难解性。此书的第一章较为全面地梳理并阐释了上述世界热点问题的根源与症结,显示出了著者的大悲意识,成为此书研究的逻辑起点。如果说,面对世界民族宗教冲突问题产生如此大悲意识并不能解决问题,那么试图探讨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则必须持有一种大慈的人文关怀。本书的研究重心志在寻求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方案、趋势及其出路,因此成为该书研究不断深入的根本进路。

  第二,运用逆向研究,本书的著者“意外”可喜地地发现,不仅应当注重“洋为中用”,而且也应当发现“中为洋用”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世界热点问题民族宗教冲突可以到中国已经历过的对民族宗教关系的解决的历史中吸取异常丰富的营养。此书的第2章,研究了“中华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凝聚铸造了中国先民的和谐社会,提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因在于和谐的民族与宗教关系”和“没有民族宗教关系的和谐不可能营造和谐的社会”等新颖的观点。第3章至第6章分别对中国儒佛关系、儒穆关系、儒耶关系和佛耶关系进行历史实证研究,探索在中国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此书这部分研究,运用了大量的史料说明了在解决民族宗教关系问题上中国成功的经验。在中国,宗教的互动关系走过的是一条如何融合、互利、共赢、并存的道路,而不像有些国家那样互相对抗、冲突的道路,因此可以说中国历史上解决民族宗教关系的宝贵经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解决民族宗教冲突提出了中国式方案。难怪书名冠以“中国启示录”的字眼。

  在探讨教际关系中,在中国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正价值的现象。如在儒佛关系研究中,探讨了在儒佛的良性互动关系孕育出了著名的理学、心学理论,从而明确了儒佛的良性互动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由于儒学不能满足关于生死问题等精神需要的缺陷而佛教刚好满足这一精神需要,因此为佛教在中国传播提供广阔空间。在儒穆关系研究中,研究了由中国和谐儒穆关系营造中国和谐社会的奥秘。中国历史上的儒穆关系主要是中国穆斯林与汉族、满族3者关系的历史合力。和外国穆斯林不同,中国的穆斯林各族既具有穆斯林的世界性,又拥有中国的民族性,由此决定中国的穆斯林具有多族源性的特点。在儒耶关系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儒耶的最初相遇主要发挥了相冲突的一面。中西方两种文化中心论的冲突导致了在康乾盛世时代基督教与中国宗教精神的礼仪之争,进而导致了中国进一步的闭关锁国。在佛耶关系的研究中,探索了佛耶相遇在中国的特殊关系,阐明了中国的佛耶关系主要发挥的不是宗教冲突的方面而是宗教相通的方面。在佛耶互动中,佛耶互益,佛教为基督徒提供了“破执精神”;基督教为佛教展示了宗教组织如何运用西方科技文化、基督教组织,推进社会发展的“入世精神”。

  第三,为了从根源上探讨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关键,此书大胆地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假设,即民族宗教冲突的化解与出路在于宗教相通性精神。可以说,“宗教相通性精神”是全书的核心观点。本书的著者不仅提出宗教相通性精神是一切宗教和教际关系共通的、具有正向价值的本质,这一本质必然展开为从民族宗教冲突走向和解、从不相容到相容、从宗教冲突演变为宗教对话、由宗教对立发展到统一的规律;而且也深入地分析了民族宗教冲突彰显了民族宗教良性互动的部分。正像文中所说,我们不能把宗教相通性精神单纯理解为理论研究者的主观理念,而应理解为世界各族教关系实际发展过程中隐含的客观实在,它是营造和谐宗教关系的重要客观基础;正是因为宗教相通性精神的存在,才使得建立和谐宗教关系成为可能,使不同宗教的相遇从冲突走向和解成为可能。正因为客观存在的宗教相通性精神的不断深入展开,才使得不同民族宗教良性精神得以不断提升。任何宗教只有与其他宗教进行交流才能不断丰富宗教相通性精神。书中还提出,实现宗教相通性精神是件很艰难的事情,需要很多苛刻条件,书中详尽分析了其中的诸多条件。饶有兴趣的是,本书的著者警示人们应深信宗教相通性精神对民族宗教关系作用的正价值性、有效性、合理性、正当性与合法性。

  在处理民族宗教关系方面,本书的著者也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论观点。民族宗教互动关系是学界重大研究课题。尽管许多学者已注意到了民族宗教互动关系的普遍性,但从学理上深入分析其内在关系依然还是巨大的学术空场。为此,本书的第11章从学界对民族宗教关系的共识的分析入手,阐释民族与宗教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大胆提出一些相关的理论设想,提出并分析了政教分离、族国分离(即民族与国家的分离)和族教分离(民族与宗教的部分分离)三大分离的理论问题;探索了民族宗教冲突的出路;研究了解决民族与宗教关系问题的几种理论方案,即民族宗教问题的政治化、文化化和去政治化问题。

  此书的最后,曹兴教授在研究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的信仰体系,即“因神而信,因信而行,因行而救。”他衷心希望那些卷入民族宗教冲突的人们走出冲突的困惑,也衷心祝福那些还未卷入可能卷入民族宗教冲突的人们引以为戒,避免陷入民族宗教冲突的渊薮。人类需要救赎,但人类救赎在化解民族宗教冲突的根本首先在于那种放弃夜郎自大、惟我独尊即固执于“我对你错”片面立场的那种精神,是可谓“因(精)神而信”,精神是信仰的根本。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才能在行动中,谋求并存的局面不是排除异己而是并存发展与和而不同的境遇,展现出放弃相互对抗谋求共存共生的姿态,处理相互关系时追求的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互利共赢,只有这样一种实践理性方能转化为一种化干戈为玉帛而达到和谐关系的行动,是可谓“因信而行”。人类救赎的根本在于神、信、行的三位一体,因神、信、行而得到救赎。最后才有可能道德拯救与救赎,是可谓“因行而救”。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