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节日多元化与风俗文化建设

谈节日多元化与风俗文化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11年04月27日 10:54 来源:光明日报

  “五一”将至,如何过节,不同年龄的人们有不同的选择。近年来,围绕节日的“土”、“洋”之争,节日多元化问题越来越突出,风俗文化建设成为我们回避不了的话题。

  我们面对现代文明,几乎不约而同地把现代文明的标志与西方文明简单等同起来。手机、电脑、高速公路、高铁、快递,以及相关的电子元素形成全新的文化生态,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文化发展中,创造力的基础在于记忆力与想象力的保持,而记忆力与传统节日的联系分外紧密。所以,不同民族极力保持自己的传统节日,作以保护自己的文化权利。

  三个节日系统所带来的文化冲突

  我们的社会在事实上存在并施行着三个节日系统,一个是西方文明影响下的现代国家节日体系,诸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以“一”字开头,强调了新的人民政权建立之后对于民族解放事业的记忆。无疑,这是必须的。同时,也有国内外并行的多种节日,诸如护士节、教师节以及爱牙日、无车日等,使得我们的公共生活充注越来越多的现代元素。

  第二个系统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即四时八节与二十四节气以及众多的民间信仰,它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在今天仍然成为乡村社会的基本时间单位,甚至保持着深厚的信仰。

  第三个系统主要流行于城市人群的青年群体之中,他们借西方文化生活中的节日表达狂欢的情绪。这些狂欢的文化内容被商家借用,无限扩大其商机,通过娱乐实现商业利益为条件的节日时间再分配;或许可以说,这是新的迷信,是对西方文明的迷信。

  三种形态构成风俗文化的三种基本节日系统,在给我们的文化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形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商业利益群体的咄咄逼人势态直接影响着民族记忆力与文化尊严的保持,从而形成新的文化发展与文化安全问题。年轻人醉心于欧美大片,醉心于今日有酒今日醉,自私、冷漠、极端的社会情绪日益促成社会道德与情操水准的全面堕落。许多人非常怀念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义务劳动、做好事不留名、互帮互助、见义勇为、拾金不昧那些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极其痛心于街头摔倒的老人不能被人扶起,见义勇为者受到嘲笑与误解等不公平遭遇。节日越来越多,文化生活却越来越不能很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风俗文化建设的严重性与紧迫性越来越突出。

  文化发展的三元互动

  多元是现代文明的概念,它告诉我们,文化具有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相互联系,成为社会生活中某个类别。今天,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共存的文化发展阶段,不同属性的文化现象与种类相互影响,表现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在这样的文化发展格局中,我们守护民族传统与直面现实、面向未来,坚持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既要有宽阔的胸襟,又要有自己的身份意识,不应该简单的把自己的传统等同于走向世界的障碍。事实上,如果我们失去了这些内容,我们作为民族的标志也就不存在了。

  文化发展表现出三元互动的规律,即文化发展中民间文化(民众主体)、传统文化(国家主体)与时尚文化(时代主体),对应于上面所说的民间节日、国家节日、商业背景下的时尚节日。三元互动,指此三种文化形态或者三种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共处于社会发展的文化生活整体之中,形成新的风俗文化建设内容。

  年轻人与传统文化的联系,常常成为国家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的关键。他们常常成为时尚的主体,可能离经叛道,也可能超越时代与自我等形式成为对自己文化发展的诉求,因而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被矫枉过正或被广而大之。所以,我们的风俗建设非常重视在年轻人这个特殊群体英雄人物的社会示范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当年的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雷锋、王杰、欧阳海、邢燕子、金训华、陈景润,他们成为时尚生活中英雄的同时,也成为风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诸如表现他们英雄事迹的年画、戏曲、电影和各种文学作品,走进千家万户,引导新时代风俗文化建设的潮流。我们的风俗建设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形式,成功培养教育了一代新人。其实,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寄托与表达的核心内容,都是我们民族崇尚的传统美德,他们自然成为我们民族优良传统的文化传承的主力。

  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现代文明)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可以有机结合,形成新的风俗文化,使民间文化得到新生。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今天成为我们保护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它体现为历史文化财富被保存,另一方面被时尚化,也被不断的国际化,如一些国家通过文化保护方式对其他民族文化资源的享用或掠夺,成为其社会发展中物质文明的最大受益者。这在事实上是不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人类文明共同繁荣的,其体现为文化生产与文化发展的相对阻碍,而其支持者或其存在基础,则不折不扣地正是文化资源的利益化。同时,古老的民间信仰在人文研究中曾经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而在社会发展中,它更多地被充当了愚昧、保守的重要区域;那么,传统文化的传播及强制性文化渗透的意义就更值得我们深入思索了。超强的稳定性几乎是所有历史上统治者的政治追求。

  用最优秀的现代文明充注传统文化,在全民族的文化控制与管理中是极其重要的。作为时尚类型,它常介乎现代文明与古老的习俗之间,但它更多地呈现为两极倾向,它一方面相当激切地吸收现代文明,更剧烈地冲荡传统生活,充分体现出趋进先锋;另一方面,它似乎更强烈地表现出对古老习俗的留恋。它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是,它本身的价值评估体系就是对传统的消解,对秩序的强化有着本能的排斥与挑战,代之传统价值评估体系的生活准则是不断的创新。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成为一个民族的尊严,传统形态的保护竟然不得不成为捍卫自己民族文化主权的手段,形成当前国际范围内文化竞争的尴尬。

  与农耕时代相比,今天的时尚对风俗文化的冲击是猛烈的,诸如电子产品和生物技术逼迫着我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当然,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并不是简单地能在冲击中保持和发展的,它需要恪守最为核心的内容,这就要求它面向民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时尚文化的流行与传统习俗相呼应,它才能真正流行;而传统习俗对时尚的充注,更刺激了社会文化和人们精神生活的多元发展。同时,时尚转换成习俗是可能的,这需要特殊的机遇。而且,时尚与习俗的划分不是很简单的,它们常常相融合于某一种具体事项。应该指出的是,现代风俗文化建设也决不应该简单的排斥时尚,而是应该密切关注时尚,甚至在必要时积极进行时尚与传统风俗的有机合成,这样才能真正有效促进文化的大繁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敢于并善于接纳所有优秀的文化,如我们常常讲,大唐时代长安流行胡乐,并没有使我们的文化出现萎缩。同样,胡乐被认同与选择,仍然是长安少年。年轻人总是外来文化享用的先锋,但重要的是,应该使年轻一代懂得自己的家底,懂得自己民族文化作为传统的价值与意义。 (高有鹏 执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