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

“中国白族百村影像民族志”

消息来自我校人类学系邓启耀教授博客: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 ... wspace-itemid-21016


背景:2009年下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组织当地摄影家,耗时一年,在七个省区,120多个村庄,拍摄对象逾万人,于2010年8月在第二届大理国际影会上公开展出了"白族百村群像"图片。这是全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发起的活动,主要用影像手段记录本民族当下的生活状态,拍摄的主体是少数民族村民,它是道地老百姓自己的合影。

对于影像民族志来说,白族百村群像已经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有必要将此项目进一步挖掘和延伸。在白族百村群像项目的基础上,我们建议增加专业性民族学人类学调查,采用影视人类学田野工作理论和方法,制作规范的影像民族志文本。尚可补充内容如:

1,老照片收集。通过图像呈现的村落史或家族史,可以深入到家家户户珍藏的老照片中寻访;

2,近百年白族村落的民族志调查。如美国著名学者许烺光、日本学者横山广子以及前辈白族学者的村落调查及图片,跟踪进行后续拍摄和研究。

3,村落生态环境。例如,从东北到西南的不同生存空间、从山地到平坝的不同生态环境。

4,生计模式。从事捕鱼、种地、手工艺、旅游业等不同生计模式的白族,实际情况怎样。

5,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细节。如特色食品,不同地区白族服饰的差异及其文化涵义解读等。

6,人生礼仪。诞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

7,社会结构。家庭、宗族、权力系统和社会分层。

8,族群关系。族际通婚及其和周边民族关系情况。如西藏的白族工匠村,要拍摄他们在八廓街租房、制作银器、开店、和藏族交往和在异地文化适应的情景,以及他们家乡家家户户都有的家庭作坊、工艺传承的民间方式、产供销一条龙分工合作的经营系统、开着卡车把老家制造的铜器运到西藏、再把从西藏挣的钱寄回家盖新房的故事。

9,宗教信仰。不同村子有不同的本主崇拜,佛教、道教等信仰情况、寺庙及神灵(如神像、纸马等)。

10,文化艺术。大本曲、霸王鞭舞蹈、洞经音乐、木雕、石雕、大理石工艺、金属工艺等。

11,道路。古道、新路、马帮和赶马人等。

12,集市贸易。三月街、骡马会等。

13,节日。

14,民间医药。民间医生、针灸、采药、葛根会、草药会等。

15,传统科技。有关天文地理、生态保护方面的本土知识系统,可通过一些可视性实物显现。

16,建筑。三坊一照壁、土掌房、桥梁等。注意细节,如梁栋结构、建筑装饰、建房仪式等。

17,道德律令。乡规民约、传统美德、恶行惩戒等。

18,其他。

初步计划为:

选取较有文化特色的100个白族村落进行后续调查,补充文字和图片资料。文字和图片主要结合白族百村群像中出现的人物,补充深入访谈的村落故事和人物故事。图片按影像民族志要求,全面拍摄。

但出版时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每本书突出某一方面,凸显最有特色的文化节点。

每本约8-10万字,250-300图。其中,白族百村群像统一为封面和内页跨页作品。共出版100本,分3年出齐。

著作采取主编统筹、撰稿人责任制和经费包干。主编负责制定研究方案、撰写计划并统修全书;撰稿人承担具体子项目的调查研究和撰稿工作、文稿署名,但主编有权修改文稿。子项目要求研究者在第一次实地调查结束后两周内,根据对田野点的大致理解,提交2-3个突出某一文化特色的撰写提纲,说明准备着重撰写的选题方向。经编委会总体协调后提出撰写建议,然后在此基础上撰文,并提供来自现场可供出版用的高质图片及相关数据。文字须避免面面俱到的一般性陈述,把内在的学术追求化为富有现场感的描述。即"山茶风格"(指1994-2000年我们主编的《山茶.人文地理》杂志):学者的功底,记者的敏锐,作家的手笔。具体说就是:

1,在场:作者必须在场,是以不同身份进入现场,而且是2011年的现场。在场就不要冒充上帝或"隐形人"式的伪"客观"。现场状态,当事人当时的反应,访谈者或参与观察者的亲身感受,都是当下现场的一部分。

2,叙事风格:是纪实的,是有实感的实录。用你看到的事实和你自己的语言说话,写一是一,二是二的文字,文字表达要实在而有温度。可以借鉴他人的观察经验和分析角度,但避免过度引经据典用别人的话来说你看见的事。

3,学术指标:所谓"学术"有装饰的或伪装的,如现在流行的术语包装模式,把转译和借用的术语一拿开就没有料了。我们期望的学术,是在相关学术要素、问题意识和讨论深度或新度的内在含量中体现。

第一批参加考察者1月进入田野,3月提交初步写作提纲,编委会选择后6月交稿,列入首批出版计划。本丛书已经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二批参加考察者2011年7-8月进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