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苦读之谜zz

苦读之谜zz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145097327/

关于名牌学府,有两类新闻耳熟能详。一类是谁谁如何被名校录取,即当代版的状元及第;另一类是名校里的学生都是怎样刻苦攻读,即异域版的头悬梁锥刺股。这两类故事,细究主题重复情节雷同,不过是人物学校换换名字(其实以学校而言,也不过那几间),在中文读者群里,却是长盛不衰且流布广远,不但很热卖,关键是卖得理直气壮,炮制故事的欢喜赞叹的转载推荐的,貌似都很认同这类传奇所兜售的讯息。这里我想谈谈第二类故事,因为几天前刚看到一篇,不是哈佛图书馆墙上的格言,这回地点换到了剑桥。

这一篇题为“剑桥的学生有多用功”的网文(http://www.douban.com/note/137485375/),是一位在剑桥大学访问的中国学者的随笔。文章主旨,一言以蔽之,剑桥之所以是剑桥,归根结底在于学生的勤奋用功。用功到什么地步?答案是超乎想象。举例说来,老师布置学生看某一课题,却并未提供书目,言下之意,图书馆里有关这个课题的所有书都要看。大概一百多本吧,一名博士生说。他的策略是每本书看前一半。不幸的是,有一次导师问他一个问题,他一头雾水,导师说,就在某某书第某某页——恰好是后半本。听闻如此,更兼置身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目睹不分昼夜伏案的学子,或走在深夜的路上,看见路边灯火通明的房间,拥挤的书堆中坐着打字的教授,都让这位学者由衷慨叹:苦读乃是王道,学生教授皆然。

那些没说出来的话,我猜,哪怕听起来像不可能的任务,哪怕我们并不肯定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或者究竟做到没有,状元及第千古不变的心诀,仍是头悬梁锥刺股。

说是励志故事也好,名校揭秘也好,此类文字在我读来总隐隐有一种科举遗气。科举作为制度废除已逾百年,然而科举作为一种思维与心理模式依然阴魂不散。试想晚间剑桥的小径如何幽静怡人,夜阑一灯如豆一卷在手如何惬意寻常,图书馆彻夜开放,校园又多夜游物种,抑或越夜越精神,抑或功课大限临近,一宿不眠又何奇之有?看人读书,中国人带着怎样一种眼光去看,对他人读书的景象作出怎样一番解读,那些隐伏的先见与显豁的结论,在一则则透着传奇色彩的名校见闻录里,格外耐人寻味。

我正借题发挥的这一篇剑桥随感,不得不说,作者一番好意用心良苦。作为一位旁观者,虽可见其对英国学院体制了解有限,但并无刻意夸张赚人眼球之嫌。只是换了我,我想,我会提出截然不同的一套问题。熬个通宵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不是能够长年累月这么做?读三五本或百十本书不是问题,问题是最后有多少变成了你自己的学问,通过这些阅读你又获得了怎样的创见与成长?回答导师的提问,答不答得上来,导师满意与否,我也认为终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所读的书、你与导师的讨论是不是有助于你的学识的积累和独到的思考?更进一步说,在我看来,读哪一所学校并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在这所学校读到了一些什么,这种种努力与经验是不是你跨进这所学校选择这种生活所想要交换的东西?

友人曾劝我写写哥大的图书馆,一直记得,还没写是因为还没想好怎么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励志传奇恕我无法提供——我在哥大尚不曾遇到超人。身边读研究院的同学,生活都很正常,吃饭睡觉,读书写作,如此而已。图书馆里伏案小睡者不时有之,不眠不休彰显“苦读”精神之斗士,倒真想不起来有谁。我与好些朋友在这些图书馆里所分享的,是一种有分量却并不旨在将人压垮的生活,一种看似谨严却活泼而饶有乐趣的生活,一种恬淡清简却自有其丰腴滋润之处的生活。简言之,一种悦读人生——我不知“苦读”为何物,又何以值得趋之若鹜。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我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一贯如此。

写到此处,想起我曾看到的最具煽情效果的一则名校英雄传记:一个极度用功的耶鲁博士生(中国人)在图书馆里读书读到晕倒,记录此事的是另一位耶鲁博士生(也是中国人),用极钦敬的口吻。那是六七年前看到的一则博文,这种视学如归的精神,至今依然不解。我固执地以为,读书读到晕倒,天哪,恐怕既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手里那本书吧?



2011.04.11 早報專欄

TOP

如果读书只是为了掉掉书袋,甚或以此苦行僧姿态标明用功之极,则电脑可是超级无敌手了。
行成于思,行胜于言或胜于读。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