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杨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的保护任重道远

杨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体育的保护任重道远

  2011-03-26 22:47:00 来源: 天津网(天津) 

       “天津的民间武术天津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主题讲座,特别邀请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委员、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杨祥全主任主讲。3月26日上午9时,在天津图书馆报告厅开讲。这是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非遗处、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图书馆等单位共同主办的海津讲坛系列讲座一零六讲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八讲。

  主讲人杨祥全博士,自幼习武,精陈式太极拳。是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后、武术学者。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委员、《武术科学》编委会委员;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评审专家。现任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杨祥全博士文武双全,在习武的同时潜心研究中华武术和体育运动历史,并不断总结提高,把民族传统体育学作为研究方向,著书立说,发扬光大。其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先后出版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论丛》等著作十五部。撰写论文三十余篇,曾获各种大奖,多次入选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东北亚体育史学会论文报告会、体育文化论坛等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报告、会议主持人。2009年,杨祥全博士受中国武术研究院邀请为《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的审稿专家并作为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的技术总监协助进行教学片的拍摄工作。

  杨祥全博士结合自己多年深入细致的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工作的研究成果,就如何民族振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开始了今天的讲座。深入浅出的以太极拳和拳击进行东西方体育比较,从身体形态、动作特征、技术特点、生理机制、练功方式、训练方法、理论基础、战略选择、社会属性、比试方法等十个方面分析、说明了东西方体育属于不同的技术与理论体系,号召大家一定要提高和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好好继承和保护我们的民族体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博士深刻解读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历史渊源是“能击善舞”的军事武术,军事武术是武术之根,传统武术是武术之源。打练合一的形成是历史套路,远踢近打贴身摔的中国武术是综合的实用技术。展示是竞技体育的符号功能,体育的真正功能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杨博士详细阐述了天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天津文化表现为多元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是运河文化的一部分,天津武术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杨博士认为,武术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体育是交叉的关系。武术强调个性,是对个性的张扬,多种文化的汇聚极易产生文化创新,天津是一个多种文化汇聚的地方,这种“文化杂交”后的自我超越在武术方面表现的特别明显。

  杨博士详细介绍了天津回族尚武典型标志的重刀武术、唯一的少林武术分支北少林武术、富有文化底蕴的无极拳、中日武术文化交流的活标本独流苗刀、七大太极拳流派之一的李氏太极拳、先后天有别的程式高派八卦掌等。天津还流传着特别多的小拳种,民俗民间体育项目之多超乎人们的想象,甚至不为一些民族传统体育研究者所了解。这些事实足以说明,津门武术文化是独立的文化区,而不是燕赵文化的亚区。天津武术被划归于燕赵武术文化区内,实际上是对天津武术文化的一种误读,是由于天津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及兼容性强、辐射性太弱而引起的一种误会。杨博士的真知灼见引起了全场听众的广泛共鸣。长久的历史积淀、重要的地理位置、尚武的社会风气使天津的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津味,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已经引起了天津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现代生活方式和竞技武术的冲击以及传统武术自身的原因,传统武术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拳种濒临消亡的危险,传统“武术大规模存在的基础已经动摇或已经不复存在”,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传统武术,已经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杨博士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如:武术打包申请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按照内在规律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进一步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促使健身名家走向前台;体育强国必先建设强大的国家,构建合理、有效的医疗保障体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委员会等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强调文化多样性的今天,寻找文化传统,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传统武术,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人类精神家园。

  杨博士语重心长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最后应广大听众的要求,以一套漂亮的太极拳招式结束了今天的讲座。

  作者:张少华

  (本文来源:天津网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