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安德明]家乡——中国现代民俗学的一个起点和支点

家乡民俗学,又是一个民俗学的分支!
民俗学自身都难保,又鼓捣出来这样一个“私生子”,忧也。
反观之,有家乡民俗学,就有他乡或异乡民俗学,家乡的范围有多大?村?镇?乡?县?省?国家?
什么是家乡?这本身是一个复杂问题。父母的出生地?自己的?祖籍地?所有的故乡不过是异乡罢了。
可能与人类学一样,放之四海而皆准,家乡民俗学、他乡民俗学、乡镇民俗学、省市民俗学……真正达到了“学”的层次,有了理论体系,学科设置?!如此民俗“学”的泛滥不见得是好事。
其次,家乡民俗学,不过是人类学中自观、他观或局内人、局外人的一个翻版。高丙中先生曾写过民俗学存在人类学倾向的论文,我们能否在兼容他学之长的同时,搞点自己的东西。这或许是整个民俗学界关注、反思的问题。

TOP

“学”的泛滥并不意味着民俗学的博大茁壮。
现在有不断“发展壮大”隐患,有了家乡民俗学,城市民俗学、乡村民俗学、异乡民俗学也会跟风,这是地域来分类,如果以族群分类,单单国内就会多出56个族群民俗学,更不要说平时津津乐道的建筑、饮食、服饰、岁时、信仰等众多分类,以时间来划,如主题所说的现代民俗学下,还可分出古代(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当代、未来等。
……
表面上繁荣一片,实质隐患重重。如楼上说到的分田分地,到人家自留地里抢占地盘,人家未必认可,弄不好倒蚀一把。
人类学也有这种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学科主动与之联姻,而非民俗学般被动介入,主因或许在于人类学本身有独身秘笈:田野理论优势,且呈不断演进的态势;其他学科与人类学联姻也未伤及自身学术体系及地位,如的历史人类学,历史学视为自身学科体系的子部分,相得益彰,相行不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