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瓶子夜话1:民俗学应如何和史学做斗争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我倒忘了,东瓶先生也是做学术史的
其实为一门学科做史也根据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像民俗学这种历史较短的现代学科,做学术史当然很有意义,而且极难。为何?理论和方法没有形成范式啊。做学术史就等于是要把各种成果提上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但文学不同。给文学研究本身做史的,一般较少。要么就是文艺理论史,要么就是文学史。
文艺理论史和美学几乎重叠,总结起来需要哲学功底,一般的文学研究者想做也做不了。
所以文学界做史的,多做文学史。很多文学史就是把某一时期发表的文学作品一本一本地介绍过去。
我过去一个老师,写中国小说史的,他几年间一共看了300多本小说。
在他的书里你可以找到每本书的内容介绍,很全的,像词典一样。
所以我们后来上课用资料,为省事就不用专门去看那些小说,只看他的书就行了。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20 20:32 发表


这一刀・・・见血了。
学术史,一样会出错,而且未必引用率高啊。只是如果做得扎实,有用的时间可以长一些。
希望做学术史不是因为其他的做不下去。

TOP

西瓶女史,大家对你导师顾彬教授及其中国文学研究也应该是感兴趣的,什么时候你也介绍一下?
他关注过中国民间文学吗?或者说,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论及过民间文学吗?

TOP

顾彬是我博士导师,我可不敢乱加评说。
只透露一点:他眼里绝对没有民间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
他的10卷本中国文学史,是不包括这两类文学的。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OMG,好悲哀……
西瓶MM,轮到你给你导师上课了~~毋庸置疑~~~

TOP

是啊,我博士毕业口试的题目一是《诗经》,二是梁漱冥。我曾试着用葛兰言的理论,把国风中的民歌当成上古风俗资料来讲,他听了直皱眉头,不过出于对葛氏的尊敬,倒没讲什么。等到讲梁漱冥时,听我说梁从佛教入门,后来又钻研西方哲学,最后还是在儒家哲学里面找到了终身的幸福,他更不高兴。因为他是虔诚的基督徒,认为只有在上帝那里才有幸福。结果我口试才得2分(最好是1分)

TOP

且就有关民俗学和史学分家的问题,答景春师兄如下:
1)愚MM认为,民俗学不是大祭坛,更不是供桌上一碗羹,哪路神灵都可以来“尚飨”。其他学科的同行一起来参与研究,当然是大好事,要打开大门欢迎,但他们首先要认清民俗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关心的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目前的民俗学之所以给人以大祭坛的印象,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学术规范还不够鲜明,在学科建设上还需要来自其他学科的学术支持。反过来看,民俗学者想要进入其他学科,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像叶涛老师和师兄这样能够成功地跻身于高手云集的宗教学界的,恐怕都是极少数吧?
2)其他学科的方法掺入民俗学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只能是掺入而不能压倒。理想的图景是,民俗学有一个自己的理论与方法的主体,然后就可以自由地采集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经验与成果了。
3)什么叫“历史性问题”呢?民俗学当然也是要研究历史的,比如民俗史,关心的是某种民俗现象的历史发展与历史传承,是民俗学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我的确不认为,建构某个久远的历史阶段的民俗体系,是一件可能的事情。而且我也倾向于把这一任务让给文化史学。文化史学作为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充分利用文献学和考古学的长处,所以在研究古代社会风俗方面,比民俗学家更占优势。当然,以后如果民俗学非常强大,把文化史学从史学中拉出来,归入自己的阵营也未尝不可。
4)民俗史的研究方法,应与一般史学的研究方法有所区别。这方面我不是专家,师兄更有发言权。我只是模糊觉得,二者的研究切入点和所使用的材料等等,都应该是有所不同的。
我这是抛砖引玉,师兄你才是这方面的专家,望不吝赐教!

[ 本帖最后由 王霄冰 于 2010-1-24 00:39 编辑 ]

TOP

是滴,民俗学应该有自己完备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它还没有;应该有明确的研究范围,却也边界不清楚。那就只好借鉴、开放、等待。等待新的规范和共识的形成。

TOP

霄冰老师的博士导师敢情是大名鼎鼎的顾彬教授啊?
看来请您来做西瓶还真是请对了,叶秘书长慧眼如炬擢猛将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9 21:35 发表
原谅我激动之余的插楼行为。这个“瓶子夜话”栏目实在是太好。
王京老师,继续。
为什么是王京老师而不是王霄冰呢?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21 10:32 发表

为什么是王京老师而不是王霄冰呢?
二王花瓶,BOTH继续

TOP

这贴子看得我。
景春老师是我嫡亲的师兄,霄冰老师也称景春为师兄。那这意思是我得称霄冰老师为师姐?但似乎又不对。

TOP

引用:
原帖由 小猫快跑咯 于 2010-1-19 23:25 发表
民俗学不能跟在史学后面跑,不能跟在社会学后面跑,不能跟在人类学后面跑,民俗学应该有自己的跑道、自己的选手、自己的跑步方式和规则,这样才能平等对话。
同意一半。
我们必须有自己的选手和自己的跑步方式,
但你不能另立跑道和另立规则。

我们必须在当代通行的学术规则下来玩民俗学的游戏,才有可能得到当代学术的认可。
关起门来玩自己的游戏,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谁不会呀?

一定加强与大学术的对话,
要在对话中以比别人更高、更强的方式赢得对方的尊重。
而不是关起门来,自立为王。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21 10:36 发表
这贴子看得我。
景春老师是我嫡亲的师兄,霄冰老师也称景春为师兄。那这意思是我得称霄冰老师为师姐?但似乎又不对。
似乎对头。我跟王霄冰称兄道妹,不仅因为我们都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应用文字研究中心,她向我的博士导师詹鄞鑫教授学习过,还因为我们共同的老师陈勤建。陈老师是她的博士后答辩(评议)老师。王霄冰,人在德国,国内的学术渊源深厚着呢,民俗学界大名鼎鼎的陶立璠老师是她的硕士导师。

TOP

引用:
原帖由 黄景春 于 2010-1-21 11:16 发表



  似乎对头。我跟王霄冰称兄道妹,不仅因为我们都出自华东师范大学应用文字研究中心,她向我的博士导师詹鄞鑫教授学习过,还因为我们共同的老师陈勤建。陈老师是她的博士后答辩(评议)老师。王霄冰,人在德国 ...
还真是华丽而深厚的学术渊源啊。
本科:霄冰老师自己来补
硕士:陶立璠教授
博士:顾彬教授
博士后:臧克和教授

额滴神呀。。。。

TOP

还是我来搬吧

我们西瓶版主华丽的学术历程:  
        1988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1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民俗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硕士导师:陶立璠。
  1992-1997 留学日本并在爱媛县国际贸易中心任职。
  1998-2003 德国波恩大学攻读汉学博士学位,副修民族学和日本学。
  2004 获得德国波恩大学汉学专业博士学位(Ph.D.)。博士导师:顾彬(Wolfgang Kubin)。
  2003-2004 留校担任顾彬教授的科研助手。
  2004-2005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字专业博士后。
  2005-2008 德国慕尼黑大学亚洲学院汉学研究所课题研究员(助理教授待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