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界限谁也说不清

引用:
原帖由 刘晓春 于 2010-1-16 22:17 发表

本无意参加论坛的辩论,因为损耗精力。
但爱东兄提到我的名字,即便是陈年旧账,也有必要交代几句。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是田野派,我至今认为,田野调查是民俗学者的基本功,尽管有许多大家从来不做田野。各人有 ...
俺绝对同意晓春的几点说明。

关于“告别田野”之说,大家不要只看字面意思哦~~那在当时提出也是有“语境”的~~~

TOP

回复 61# 的帖子

本来我也想做个提醒回复的,但没敢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6 08:24 发表

这句话出自我八年前的一篇小文章,
口号是刘晓春兄提出来的,被我借用做了文章标题。
但我当时还有一个副标题“——关于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策略与方法的反思”,发表的时候被叶涛兄给略去了。

这篇论文的意思 ...
爱东的《告别田野》,从发表起就争议不断,我也跟着提高了知名度——此段公案中屡屡会牵扯到我当时的武断,害的爱东因我而背了不少黑锅。我稍后会在博客中专文谈谈当时的背景,以及我个人对民俗学田野与文献的看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0-1-17 11:17 发表


爱东的《告别田野》,从发表起就争议不断,我也跟着提高了知名度——此段公案中屡屡会牵扯到我当时的武断,害的爱东因我而背了不少黑锅。我稍后会在博客中专文谈谈当时的背景,以及我个人对民俗学田野与文献的看 ...
期待中!

TOP

回复 57# 的帖子

小熊老师抬爱了。批评意见,请双霞一定替我收集一下。拜托!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京 于 2010-1-17 15:28 发表
小熊老师抬爱了。批评意见,请双霞一定替我收集一下。拜托!
呵呵,王老师太过谦虚了。批评没有,赞誉倒是有一些。

TOP

忙了一天,刚回到家。
上面的讨论,好象没什么需要我回答的问题。
那就顶一下吧。

TOP

爱东真是能挑起话题的人。故语新知,对于民俗学人来说,仍然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中国民俗学界已经是热闹场,大家都在赶集,却不知道赶什么集。
我只谈一点,就研究对象而言,人类学的对象无疑是相对较广泛的,凡是涉及人类的事情,只要你用心站在你所研究对象的视角来多看问题,应该都是人类学关心的对象。而民俗学的研究对象相对就小多了,一篇可以称作政治人类学的作品,却未必能叫政治民俗学的作品。

TOP

谈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刘铁梁的“非物质性还是身体性?——关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思考”一文中也有不同的思考,引用一段:

最近,在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研究基地所办的刊物《文化遗产》上,是今年第二期还是第三期我记不清了,有一篇文章是日本的一个学者写的,叫做《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就是民俗学吗?》。他所针对的问题,不是考虑民俗学是不是应该以民俗为考虑对象,而是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把遗产作为对象,而遗产里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体等同于民俗遗产。日本人曾提出一个叫无形文化遗产,那么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相当于日本的无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就差不多相当于民俗遗产。既然民俗学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面临的是同一个对象,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象是民俗,民俗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民俗,那么民俗学能够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那样来对待自己的学术研究对象吗?他的基本观点是,民俗就是民俗,不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只是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民俗学主要是一种研究方法,与其说是在研究民俗,不如说是在通过民俗来研究当前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当前的一些社会的情状,和人的生活状态,人的生活感受等问题。
他还以柳田先生的检讨为主要内容,认为柳田恰好是以民俗为研究方法的,而不是以民俗为研究对象。他非常审慎地从柳田先生文集的当中找了若干证据,证明柳田始终就没承认自己是个民俗学家。比方说,柳田早期提出来一个词叫“乡土研究”,他为什么不说他是民俗学,而非常执着地坚持叫“乡土研究”?后来民俗学已经非常发达了,人们都把柳田作为自己的领袖和开拓者,柳田没有公开拒绝和大家一起合作,但是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研究路线,甚至还在有些时候说请原谅我,我先不参加你们的民俗学会。柳田曾将我们今天称作民俗的东西作了个分类,但并没有说民俗学就是以这个范围分类的对象来作为研究对象,怕一旦确定了以此为研究对象以后,必然要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系统的研究方法等等,再提出一套东西来。柳田认为,一旦提出那些东西来,以后可能就不是柳田所关心的学问,就等于人们给自己作了一个套,让自己给钻进去了。他以对柳田思想的理解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主要思想,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情景下,我们民俗学要特别回到柳田,回到通过民俗来研究而不是研究民俗,这对我们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要永远警惕我们以为不成学术问题的一些理念,或者是一些基本的前提,这些可能正是我们不断要进行反思的。

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NewsID=3736 - 网页快照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引用:
原帖由 jinguochen 于 2010-1-17 23:34 发表
爱东真是能挑起话题的人。故语新知,对于民俗学人来说,仍然是很有意思的。因为中国民俗学界已经是热闹场,大家都在赶集,却不知道赶什么集。
...
  目的正在于此。

TOP

引用:
原帖由 恩施土家 于 2010-1-15 18:20 发表
――兼与施爱东博士商榷
转自陈金文老师博客
     内容摘要:施爱东在《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一文中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关系;民俗学界学科取向多元化的现状;当前形势下民俗学者选择研究课题时的趋利性考虑;民俗 ...
从叶涛处得知施博士在这里朝花夕拾,匆忙赶过来。首先谢谢恩施土家把我的文章贴出来。施博士既然愿意继续商榷,鄙人也就只好奉陪。不过,因为鄙人是小学校的教书匠,又要监考,又要改卷,不比帝国高级科研单位的大学者清闲,故还是请施博士先发弘论吧。我会尽快回应的。

TOP

呵呵,我等得脖子都等长了,也没等到金文兄冒个泡。
等我等得屁股起茧了,金文兄这才杀将出来,给我一个回马枪。

这几天跟王京斗法,把脑袋给斗糊涂了。
容我也休息几天。

金文兄的文章,能不能也像我一样,另起一帖,分章贴出?
这样大家好有针对性的就一个个小问题展开更充分的讨论?

TOP

引用:
原帖由 施爱东 于 2010-1-18 15:53 发表
呵呵,我等得脖子都等长了,也没等到金文兄冒个泡。
等我等得屁股起茧了,金文兄这才杀将出来,给我一个回马枪。

这几天跟王京斗法,把脑袋给斗糊涂了。
容我也休息几天。

金文兄的文章,能不能也像我一样, ...
施兄如此望穿秋水,真有点一日三秋的味道。因为就“民俗学是否具有独立学科性质”的话题老兄没有提出新的论据,我目前自然也无以回应。不过,既然来到坛上,还是聊几句再走吧。可能有点像讲课,这是职业病,大家可不要以为我得了妄想症哦。
首先,还是谈谈这篇拙作。说到这篇文章虽然意犹未尽,觉得还有可以补充的地方,但感觉底气还是很足的。我觉得老兄不会怀疑愚对民俗学基本理论的熟谙程度,同时,在近几年我也反复阅读了几本中、西方民俗学、人类学著作,民俗学如布鲁范德著《美国民俗学》、博尔尼的《民俗学手册》等;人类学如王铭铭的《人类学是什么》、弗思的《人文类型》、格尔茨的《文化的阐释》、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讲演录》等。可能没完全读懂,但肯定不是一点都没弄懂。在写作过程中,不断请这些学术前辈或名人出来为我说话,底气自然很足。兄能言善辩,鼓舌如簧,被你忽悠得神魂颠倒者帅哥有之,美女有之(很让人羡慕吆 ),愚没有长期的积累,哪敢与兄叫阵?我看老兄这一次纵有回天之力也难翻盘,不过也无须自刎以谢你的粉丝们,关老爷还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呢!(待续)

[ 本帖最后由 陈金文 于 2010-1-18 17:24 编辑 ]

TOP

陈金文老师上来就不同一般,先把施老师吓唬住,再出招。
我们等着看好戏呢。

TOP

陈老师看的书很基础啊,都是小的上硕士一年级时导师让读的,那时可能没读懂。看看陈老师是怎么用这些书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