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中国民俗学的那一张张的脸(12)(13)(14)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1-16 12:28 发表
岂是写写就能成的?柯老曾在博客中谈及对民间生活经验和智慧的调查,我自己也曾有过做这个课题的打算,还跟柯老探讨了一番,柯老甚是支持,并表示愿意提供支持和帮助。后来由于忙于毕业论文而耽搁至今,竟是一丝丝起 ...
这个点子太珍贵了!!!

TOP

回复 166# 的帖子

要不咱们合伙攒这个事?到时候少不得要上门拜会叨扰柯先生了。

TOP

回复 167# 的帖子

先申请个课题,就有干劲了,哈哈

TOP

鼓足勇气继续写

TOP

19、叶舒宪

这是我本科时代的外国文学和东方文学研究的老师。那时候风华正茂的叶老师,讲堂上口若悬河,对印度史诗研究让同学们听的如醉如痴。通常上他的课一定要去占座位。而且往往去得稍迟一点,前三排都被女生占了。他的公开课更是空前的火爆。因为报他的人太多,学校一般的教室盛不下,只好改在全校开大会放电影的大礼堂里。那是1988年的事情了。那时候的叶老师30出头,被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私下称为师大四大才子之首。当毕业后,我就听说叶老师到海南大学工作去了。在山东闯荡的那会儿,我还经常通信和叶老师交流,他有信必复。而且当我做了报纸副刊编辑后,他几乎成为我副刊上的人类学和民俗学方面的专栏作家。每每有各类田野文章以优美的随笔呈现。有一段时间时间,我看了大量的人类学书籍,并知道33岁的时候叶老师是因为到北京师范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时候,从图书馆里读到了《金枝》以此做契机,决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的,那年我想我也可以。因此经常请教老师,并大量地读了他的几乎所有出版的著作。
很多时候,命运并不能总是按你所愿地进行。我在辞职考博和攻读博士的时候,叶老师已经调到中国社科院工作了。我博士论文是关于对中国小说母题研究的,当时请教过叶老师,2006年的8月,当我毕业不久,中国国际神话学年会在郑州举行,叶老师邀请我去参加,那是我头一回参加现当代文学研究以外的学术会议。那次会议上,我见到国内外非常有名的神话学研究专家。那时候我发现近20年的叶老师竟然还是那么年轻。学术也许有驻颜术,它能让一个长期心无旁骛的人保持青春。
郑州会议后,我对民俗和神话开始了彻底的关注。成为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叛徒。那时候,张士闪老师正好也到我们所工作成为我的领导,正式将我引入民俗之途。
叶老师为人谦虚低调。他经常会将自己的一些刚完成的近作发给我,让我能最近距离地学习他最新的研究动向,同时我也知道,他知道我正独自上路,极需要学术转向时的引导和帮助。私下里我们的同学们还在讨论,这个老师,这个20多年前的老师,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持续20多年的时间里还维持着这么强大的创造力和学术活力。所有的同学,包括现在已经成为博导的同学们也都在佩服这样的老师。有一句话是关于他的:叶舒宪出书的速度比我们看书还要快。此话不虚!

TOP

我已经帮将此文转发给叶舒宪老师了。

TOP

又是一位大牛~

TOP

回复 171# 的帖子

哈哈,忘记了爱东兄和他是一个单位的了。世界如此之小。

TOP

看到马兄写的柯扬老师,想起前年天津年会时的一面之缘。要说有缘,就有点烟缘吧。
那天上午开幕式搞完后,一伙烟鬼出来在会议室门外吐云驾雾。柯扬老师也出来了,从口袋里掏出一包烟,分发给大家,还热情地介绍说这是兰州烟,味道醇厚。细细品味,果然好烟,味道醇绵平实。我就借机与柯老攀谈起来,听老先生讲兰州的气候,还有当年读书时的情景。乌丙安先生与柯老师一起读过书。一只烟吸完,也就到了开会的时间。中午吃饭过后又见着柯老师,我兜里装了两包烟,是云南红河烟,敬送给先生一包。先生仔细看了下,说云南烟,以前也抽过,口感不错,只是这几年很少抽了。他也拿了包兰州烟送给我,说这样就公平了,且这样一交换,不只是你的我的了,文化意义也在交换,交流也是一种交换。
今年南昌年会没见着柯先生,但先生平和沉静的长者风范一直留存心底。
遥祝柯先生安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人人都来写就好了。多亲切啊

TOP

主要是补注呵!
抽烟有害健康!好在坛中相隔,不然这个人间烟火也搞得乌烟瘴气地,影响不好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原来老弟是烟中神仙

TOP

留待认识更多大拿后,继续

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啊

TOP

关注着呢。。。

TOP

回复 17# 的帖子

呵呵,虽然不曾认识所描写的人,但是还能看出栩栩如生,那人似乎迎面走来!
R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