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亲历德尔文部落格萨尔文化史诗村表演现场

亲历德尔文部落格萨尔文化史诗村表演现场

  说明:2009年7月30日,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俗有“写不完的格萨尔艺人”之称的格日尖参与果洛州政府的措杰多吉等组织史诗村二十多位说唱艺人在史诗村演唱,当时来自达日县红科尔寺的红科尔活佛带领上海的佛家弟子前来参观,他的弟子有上海市的高层领导、各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等,红科尔活佛被认为是格萨尔大将丹玛的转世,在当地有着崇高的威望和声誉。我也在著名艺人格日尖参的邀请下参加了此次活动,在现场亲身体验了艺人说唱和表演活动。

  在没有交待正式表演之前,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我曾经见过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表演,因为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很难用汉语详细介绍深层次的文化意义,只能将我的所见所闻力所能及地用汉语呈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2002年我在西北民族大学读《格萨尔》学硕士,2002年7月份在西宁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格萨尔》学术研讨会,会上玉树来的年轻艺人达娃扎巴曾做了现场表演。他当时只有21岁,是一位神授艺人,他说唱前在一个小碗里盛了一碗大米,念诵了祈愿文就开始说唱,会上给他十分钟时间演唱,但他越说越快越唱越激动,根本就停止不了自己也无法控制,最后从主席台上被硬拉下了带到了会议厅旁边的休息室,他还在滔滔不绝地说唱持续了半个小时还没有停下来,旁边的人掐着他的右手大拇指那边,他才被迫终止演唱,说只有掐住他的大拇指这样才能关闭命脉而停止说唱,但他的脸色发紫发青,表情痛苦。那次给我的印象颇深。开会期间,我们还到青海湖畔旅游观光,并观看过《格萨尔》藏戏《赛马称王》的马背藏戏,之后我又去了青海贵德的罗汉堂参加《格萨尔》纪念馆的开光仪式,当地也有《格萨尔》艺术团,在开光仪式那天他们也表演了《格萨尔》说唱,表演者的穿着打扮跟汉地唱大戏的有点像,当时没有具体的问题意识也没有注意这些细节。从贵德返回西宁,又赶往青海果洛参加玛域《格萨尔》文化艺术界。在艺术界上来自查朗寺和龙恩寺等寺的《格萨尔》艺术团表演了《格萨尔》马背藏戏,晚上又有篝火晚会,甘德县著名的“说不完的《格萨尔》说唱艺人阿旺仁增演唱了《格萨尔》史诗中的“马赞”,同时,“画不完的《格萨尔》艺人阿吾噶洛”当场就在画了一幅《格萨尔》唐卡。之后,格日尖参也书写了一段《格萨尔》,也进行了现场表演。另外,还有来自果洛州民师的学生们的舞蹈表演等。那次人特别多,场面也非常宏大,整个赛马场上人山人海,参加者有来自远近的牧民、各大小寺院的僧侣、外来的带着猎奇心理的旅游者、背包客,还有省级和当地的媒体,不凡看见外国人的身影,但我没有想到这次去史诗村能同时接触到男女老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以及不同类型的《格萨尔》艺人。(待续,将与照片一并奉上)

TOP

严重期待~~

TOP

太神奇了 期待

TOP

杨恩洪老师多次讲到这个部落的史诗传承~~

TOP

回复 1# 的帖子

这种史诗演唱活动确实应该称为“表演”,不归为“演述”为宜。

TOP

有关格萨尔说唱艺人方面,感兴趣的可进一步阅读杨恩洪老师的《民间诗神——格萨尔说唱艺人》一书。

TOP

“表演”与“演述”有什么区别?请各位大侠指点!

TOP

亲历德尔文部落格萨尔文化史诗村表演现场2

2009年7月29日下午,格日尖参就从果洛州赶到甘德县史诗村部署第二天的工作,当时他并没有告诉我具体事宜,只是让我在第二天早上赶到甘德县城。我在果洛州访谈格日尖参时就住在他们家,他的爱人达热吉非常热情好客,平易近人。次日早晨六点多时她将我叫醒,开始为我熬煮奶茶,准备早饭。那天早晨,天是阴的,而且下着小雨,我打的去了车站,很顺利地赶上了一辆正要出发的面包车,只差一人,等上我刚好出发。

从果洛州到甘德县城大约需要两个多小时,期间一直下着雨,一会儿大,一会儿小。我坐在副驾驶位置,后面的乘客全是穿着藏袍的牧民,其中一个老阿妈带着一个十一二岁左右的男孩,他是个哑巴,看上去非常可怜。我在闲聊之中顺便问问后面的老阿妈是否喜欢听《格萨尔》时,她说我们这里老少都喜欢听,甘德县的德尔文部落中有很多人都会说唱呢,但她不知道我正要赶往那里参加他们的活动。途中,司机一直播放着僧人诵经的录音磁带,其中有《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度母经》等。我做过好几趟车的司机都喜欢播放诵经的磁带,他们说这样做是为了祈求平安,避免出车祸等,可见对莲花生大师的信仰在这里很普及。我们早上八点从州上出发,十点过一点就到了甘德县城,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我只好到街头的小卖部避雨,顺便用公用电话给格日尖参打电话。他让我在车站那里等着,等会儿来接我。甘德县城并不大,因为下雨,街道上到处都是水和泥浆,我在路边等他来接我,旁边的好几个司机都过来问我是否去州上,我只是笑笑很客气地说我刚从州上回来。

我在路旁等了好久,只见一辆白色的本田越野车开过来,一直在鸣喇叭,司机好像在给我打招呼,我也做了个打招呼的手势确认他是在给我打招呼,司机点点头。我赶紧走过去,看见副驾驶座位上坐着一位穿着黄色衬衣的僧人,从他的穿着看肯定是个大活佛,后来得知他就是白玉寺的寺主喇嘛南卡。格日尖参坐在后面,还有一个女的带了个孩子。我们直接驱车去了玛域格萨尔文化史诗村藏餐城,我当时并不知道要去这里干什么,反正格日尖参说让我跟着他就是了。这会儿雨下得特别大,藏餐城门口停放着许多名车,越野车等,很多人在雨中忙碌,看来他们已经在昨天准备好了。我跟喇嘛南卡、格日尖参一起去了一个小亭子,一位年轻英武的活佛和喇嘛南卡行碰头见面礼,后来又来了一个头发卷曲四十左右的男子,也穿着僧服,格日尖参介绍说他是洛桑奥赛。原来,那个年轻英武的活佛就是红科寺的活佛,今天是他请喇嘛南卡等人吃饭,然后到史诗村看表演。(待续,先给大家讲述一下去采访的田野历程,好辛苦呀。大夏天的我全副武装,在高原上还感到冷,其实田野并不是我们坐在书斋中的浪漫想象那么美,那么简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引用:
原帖由 圣地妙音 于 2009-12-28 23:06 发表
有关格萨尔说唱艺人方面,感兴趣的可进一步阅读杨恩洪老师的《民间诗神——格萨尔说唱艺人》一书。
是的,那是一本开山之作~~
此后她还撰有田野研究报告《人在旅途──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寻访散记》 (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杨老师最近正在“续写”格萨尔史诗艺人,她已经跟踪研究数十年了。

TOP

  《人在旅途──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寻访散记》

  

  作 者: 杨恩洪

  出版日期: 2007年5月

  字 数: 160千字

  出版单位: 广西人民出版社

  论著提要:

  自1967年大学毕业至今,上了多少次高原已经数不清了。我有日记的习惯,下乡做田野调查时就更加认真地写日记。几十年下来,除调查记录本外,日记本也存了一大摞。这次在接到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稿约后,翻出这些本子,才发现其中记录的许多人和事自己已经淡忘了。因此应该归功于我的这支不太懒惰的笔,它记录了许多在调查背后发生的事,忠实地记录了我,作为一位汉族女学者在造访高原时的心路历程,以及在与藏、土等民族的人们的交往过程中结下的深情厚谊。“尊重与理解”是我在民族地区工作多年遵循的信条。我想把它们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二十一年前,当我开始步入《格萨尔》抢救与研究领域,我选择了一个苦差事——去寻访说唱艺人。其实当时的初衷主要是为了抢救,随着寻访工作的深入,研究的不断展开,我认识到这一研究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最后艺人研究成了我终身的课题。对于当初的选择我至今无怨无悔。

  二十年来积累的艺人资料,尤其是那些已经辞世的艺人照片和资料,如今显得非常珍贵,它们正在引起国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为影视界所频频引用。2004年5月,“格萨尔艺人及其说唱传统”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候选项目向文化部申报,说明艺人及其说唱传统的保护及研究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本书讲述的故事虽然只是二十年来我从事田野调查的一些片断,其中大部分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但它们却是我们研究旅途的一个缩影。

  我要真诚感谢许多年来,在我进行田野调研的时候,给我以关怀及无私帮助的藏区各级领导及朋友、同事和司机们,没有他们的帮助我将一事无成。我还要感谢广西人民出版社及廖明君先生,是他们高屋建瓴设计了这套“西部田野书系”,在东西部之间、各民族之间架起了沟通与理解的桥梁, 我想这套图文并茂的丛书已经超越了学术范畴,将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在这里我要真诚地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赵彦红女士,是她对本书的修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通过她审慎、辛勤的劳动,使本书得以面世。

  该田野研究报告系 《文化田野图文系列丛书·西部田野书系》(黑白图文版)之一。


    中英文目录:

总序
Series Editor"s Foreword

一、田野调查── 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1
Doing Fieldwork:An Endless Passage
1. 抢救史诗一一别无选择 /4
2. 走出书斋 /5
3. 艰难之旅 /6
4. 并不孤单 /9
5. 总在旅途 /9

二、寻访艺人一一刻不容缓 /10
Looking for Epic Storyteller and Singer:No Time to Delay
1. 昂日的顾虑 /11
2. 访土族艺人 /12
3. 枪手喇嘛 /18

三、玉树之行 /22
A Field Trip to Jyekundo
1. 抄本世家一一嘎鲁、布特杂 /25
2. 丹仲艺人一一江永群佩 /29
3. 巴仲艺人一一尕松洛珠/32
4.《格萨尔》在玉树的流传 /35
5. 文成公主庙 /39
6.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 /42

四、昌都之行 /46
Trekking in Chamdo
1. 圆光艺人一一卡察扎巴•阿旺嘉措 /51
2. 访塔新和扎巴森格 /61
3. 德格一一再次见到卓玛拉措 /68
4. 走向康定 /72

五、那曲之行 /78
Crossing Nagchu Grassland
1. 七年后的师生聚会 /81
2. 访巫师艺人阿达尔 /83
3. 巴青的艺人次旺俊美 /89
4. 最年轻的艺人一一次仁占堆 /92
5. 索县一一玉梅的家乡一一一个家族出了三位《格萨尔》说唱艺人 /95
6. 走向拉萨 /108
7. 拜谒著名艺人扎巴头盖骨 /110
8. 桑珠的心愿 /113

六、果洛之行 /117
Travel to Golog
1. 书写艺人昂亲多杰 /119
2. 活佛艺人昂日 /124
3. 掘藏艺人格日坚参 /126
4. 画师嘎日洛 /128
5. 果洛的北京嘉姆 ( 汉族女子 )/129

后记 /134
Postscrip


文章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TOP

引用:
原帖由 圣地妙音 于 2009-12-28 23:08 发表
“表演”与“演述”有什么区别?请各位大侠指点!
这是我的看法。
一时半会儿回答起来还比较费劲。
已是深夜,明日一早要返所上班。
容后几日再作一些回应吧~~

大家不妨也议论议论吧~~

回头聊。。。

TOP

引用:
原帖由 silver 于 2009-12-28 23:44 发表


是的,那是一本开山之作~~
此后她还撰有田野研究报告《人在旅途──藏族〈格萨尔王传〉说唱艺人寻访散记》 (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7)
杨老师最近正在“续写”格萨尔史诗艺人,她已经跟踪研究数十年了。
是啊,她采访的有些艺人已经去世了,最近几年又出了很多新的艺人,我这次去采访时也遇到几位七、八岁的小艺人,就在德尔文部落,如果杨老师有去果洛,期待新的补充资料。谢谢巴莫老师补充介绍,我没有买到那本书,在图书馆复印了一本,非常感人,强烈推荐这本书。

TOP

有时间也要读读,很新鲜的书

TOP

《格萨尔》这十年:保护原生态说唱环境最重要

来源:中国民族报 更新时间:2010-1-9 11:05:58 点击数:13
    《格萨尔》,大家已经不陌生了。自几年前网上传出开发网络游戏《格萨尔王传》的消息,网友们纷纷开始关注;2009年,著名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正式出版,更让社会各界熟知了这部藏族和蒙古族共同创造的史诗。逐渐地,“《格萨尔》颠覆了黑格尔‘中国没有史诗’的论断”,“《格萨尔》是迄今为止篇幅最长的、内容浩瀚的活态史诗”……这些观点越来越深入人心。

    2009年12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的第六届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会议公布了“全国《格萨尔》工作大事记”,“纵观30年的工作”,现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诺布旺丹说:“近十年可以说是《格萨尔》走向世界的十年,是《格萨尔》研究从宏观进入微观的十年,是《格萨尔》从学者视野走向大众视野的十年。”同时,2000年到2009年又是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飞速前进的十年,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来势汹汹、波澜壮阔的十年。

    娴熟操作电脑录入的掘藏艺人

    大约十几年前,格日尖参还生活在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甘德县。当时他是一位而立之年的地道的藏族牧民,终日靠放牧为生,同时他又是远近闻名的《格萨尔》掘藏艺人。而当时不曾想到的是,他的生活因杨恩洪(原全国《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诺布旺丹等人的到访,在10年间发生了重大改变。

    上世纪90年代,正在参与《格萨尔》田野作业的杨恩洪、诺布旺丹等一批学者来到甘德县,目的就是寻访《格萨尔》艺人、搜集失散在民间的《格萨尔》手抄本。在那以前,诺布旺丹等人已经寻访到不少《格萨尔》神授艺人。据不完全统计,记录在案的艺人有120多人;通过录音、录像获得的艺人说唱文本达5000小时;获得的大量珍贵的手抄本资料仅内容互不重叠的就达230多部,1500万字。来到素有“格萨尔史诗村”之称的甘德县德尔文部落。听闻当地有一位流浪游吟诗人,享誉整个部落,诺布旺丹随他的前辈学者们找到了他,也就是被称为“写不完的格萨尔”艺人的格日尖参。

    当时,学界对掘藏艺人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起初他们还想用录音、录像等方法来记录格日尖参说唱的史诗,但是,问题出现了。掘藏艺人的特点并非像神授艺人一样用口头演述,而是用文字把藏在心中的“故事之宝”表达出来。上世纪80年代末,格日尖参独自前往各地朝觐圣山圣湖,游览名胜古迹。从朝山回来以后,人变得怪怪的,总觉得心里憋得慌,很想写点有关《格萨尔》方面的东西,一股强大的创作欲望在催促着他。当初,作为牧民的格日尖参,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没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心中的《格萨尔》。但由于他自幼聪慧,加之热心学者们的鼓励和鞭策,在很短的时间内,他就掌握了藏文的书写。有一天,他的创作欲终于爆发了,他拿起手中之笔,经过几天的创作,写下了洋洋30万字的《格萨尔王传·敦氏预言授记》。后来,杨恩洪、诺布旺丹等有关专家对他再次进行深度访谈时,他已经可以用娴熟的文字笔墨精准地表达出他心中的“故事宝”了。经专家鉴定,他撰写的故事文本情节完整、语言流畅,属于《格萨尔》文本群中较为少见的掘藏故事文本,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现在,格日尖参不再放牧了。他已经成为果洛州群众艺术馆的一名工作人员,并且写了20多部500万字的《格萨尔》。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格日尖参的工作还在继续。

    去年9月,阿来在京为新书《格萨尔王》举行首发式,请来了格日尖参现场表演书写《格萨尔》。再次见到格日尖参,诺布旺丹说:“不惑之年的他与10年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他有了自己的办公室和电脑,他能熟练地操作电脑,使用软件。现在,格日尖参可以用电脑直接写出他心中的《格萨尔》。”

    来自联合国的好消息

    2009年6月初,诺布旺丹收到了一封让他精神振奋的信函。信函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寄出,信中对我国提名的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萨尔史诗传统”作了如下描述:中国西北部的藏族、蒙古族和土族社区中共同流传的《格萨尔》故事,由一代代艺人杰出的口头艺术才华以韵散兼行的方式用串珠结构讲述着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完成人间使命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在藏族地区,史诗艺人辅以服饰、道具(例如帽子和铜镜等)说唱;蒙古族史诗艺人则多是师徒相传,演唱时多使用马头琴或四胡伴奏,融汇了好来宝及本子故事的说书风格。史诗的演唱伴随着诸如烟祭、默想、入神等独特的仪式实践植入社区的宗教和日常生活中,如在诞生礼上演唱格萨尔王从天国降生的段落。众多的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不仅作为传统的一分子成为乡村社区的娱乐方式,而且对听众起着传授历史、宗教、习俗、道德和科学的作用。

    这是作为“格萨尔史诗传统”申遗项目联络人的诺布旺丹从2008年10月开始第三次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来信。第三封信明确表示 “格萨尔史诗传统”符合代表作名录的条件。“至此”,诺布旺丹说:“申遗的基调基本已定,接下来就等候最后的佳音了。”

    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过程,是漫长又艰难的。诺布旺丹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已经开始对《格萨尔》的研究进行积累。改革开放直到上世纪末,学者们的努力为保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格萨尔研究机构和格萨尔学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诺布旺丹认为,21世纪可以说是保护工作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我国的《格萨尔》从此开始走向世界。标志这一转折的事件则是2001年在巴黎召开的第3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将 “《格萨尔》千周年纪念”列为2002—200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参与项目。据介绍,该项目与雨果诞辰、普希金诞辰等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活动并列,而且“《格萨尔》千周年纪念”是当时我国唯一进入该项目的活动。

    2004年,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申报开始,领导小组决定联合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等共同申报《格萨尔》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诺布旺丹说,整个申遗的主要工作是准备相关材料,包括近40页的表格文本、10分钟的申遗视频材料、10张申遗资料照片,还有2小时的补充性视频文件和30张图片等中英文各两份。当时距完成时间只有短短1个月,所有的课题组成员都心里没底。昼夜奋战,文本工作进行得相对顺利,但是10分钟的视频文件和2小时的视频资料以及《格萨尔》传承人的授权书尚无进展。在紧张的准备工作中,课题组联系到了一家曾经专门拍摄过《格萨尔》纪录片的公司,他们存有大量高质量的《格萨尔》及其艺人的视频资料。经协商,公司领导答应帮忙制作这两种视频文件。20天后,一部高质量的、震撼人心的申遗陈述片制作出来。它不但较全面而生动地表现了各类《格萨尔》艺人的演述风格,而且反映了《格萨尔》这部史诗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种种挑战。

    然而,事与愿违,一年多之后的 “名录”项目名单内并不见《格萨尔》。申遗的挫折并没有给课题组成员带来压力,相反,他们重整旗鼓,开始面对即将到来的另一个挑战:申请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于有扎实的文本资料基础,这次申报国家级名录很轻松地通过了。到2008年7月,《格萨尔》向联合国申遗的工作再一次被提到议事日程上。

    2009年“十一”前夕,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传来喜讯,“格萨尔史诗传统”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政府及有关机构、专家学者历时5年协调各方力量、精心准备文案、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以及社会各界一直广泛关注的“格萨尔史诗传统”申遗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活鱼要在水里看

    在努力完成申遗工作的同时,我国的《格萨尔》保护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表现在由基础性研究转向艺人的专题性研究。诺布旺丹说:“我们在喜忧参半的实践中摸索出了有效的保护途径。”

    诺布旺丹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个令他担忧的艺人。“为了保护说唱艺人,我们曾经让艺人迁往条件优越的大城市,让他们在文化单位任职。”比如西藏那曲著名神授女艺人玉梅,她年轻时曾有一次做梦梦见神虎和魔鬼虎,然后大病一场,几个月痊愈之后就能说唱70多部《格萨尔》。专家鉴定其为典型的神授艺人,于是让25岁的她在西藏社科院任职。20多年过去了,今年8月,诺布旺丹在拉萨见到玉梅,遗憾的是,她已经基本不会说唱了。诺布旺丹说:“因为她离开了原生态说唱环境,到拉萨这样喧嚣的闹市,思维方式和想象力都有所改变,她的记忆、灵感和母语表达能力也退化了。”这件事情告诉人们,保护艺人不能让他们离开原本的文化环境。2009年3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将青海省果洛州甘德县德尔文部落命名为“格萨尔文化之乡”,也就是“史诗村”。“史诗村”相对封闭,文化相对原生态,建立这样的史诗村就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对艺人生活的文化环境的原生态进行保护。

    所谓“活鱼要在水里看”,这正是我国格萨尔保护工作在多年的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理念。

    现如今,《格萨尔》的保护工作已经形成了政府主导,学者与社会力量齐头并进的局面。刚刚闭幕的第六届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在接下来的5年里,政府、学界、社会,三股力量将拧成一股绳,共同完成申遗后的保护工作,即在以往所取得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做好著名艺人说唱本的记录、整理和出版工作,即建立艺人档案数据库,加强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强研究机构的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建设,建立《格萨尔》博物馆展示《格萨尔》文物,开辟表演空间和传习场所。另外,根据《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保护工作的通知》具体要求,史诗流传地区的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将会加强领导,将《格萨尔》工作纳入当前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纳入当地党委、政府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规划,纳入当地财政预算。

    再过一个十年,《格萨尔》保护将再上几个台阶?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王婧姝 诺布旺丹

TOP

“活鱼要在水里看”。
这话好象是刘魁立先生说过呵?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