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讨论]日食与传说:文献记载·古代仪式·民间记忆 [打印本页]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19 10:26     标题: [讨论]日食与传说:文献记载·古代仪式·民间记忆

古代关于日食的仪式

搜狐IT 2009年07月03日 来源:博闻网

  

[attach]3526[/attach]


日全食
图片来源:NASA



  由于古人不明白日食发生的真正原因,因此一旦发生日食,就会有许多仪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点结束。在中国,每当日食发生时,民间总会以敲锣打鼓的方式祈求太阳出现。由于日全食的时间通常很短(至多七分半钟) ,所以在人们敲敲打打后,太阳可能就会马上重现,从而人们的惊恐才被抚平。此时,朝廷也会有所行动。

  中国人认为天代表大自然,太阳在大自然中有着最崇高的地位,而皇帝称为天子,意为上天派来管理人民的人。  

     因此,天便会通过太阳表面上的现象来警告其地上的代理人──天子,明示他做错什么事情、有什么事情要小心等等。根据《避镇殿》记载,汉朝每当发生日食时,皇帝就不到大殿上早朝,而是到偏殿旁的小殿进行早朝,并且一切从简。

  人们究竟是何时开始日食救护的,现在还不清楚,据前面提到的《尚书•胤征》来看,似乎夏代便已经如此。在人们能够预测日食的日期后,相应的救护仪式也就脱离了原来的慌忙应急,而变得准备充裕且复杂了。例如,汉代的日食救护仪式是“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日变,执事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这种仪式,较之先秦时期,所行礼数也复杂得多。

  到了晋代,救日仪式变得非常繁复而程式化:自晋受命,日月将交会,太史乃上合朔,尚书先事三日,宣摄内外戒严。挚虞《决疑》提到:“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日将蚀,天子素服进正殿,内外严警。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日复常,乃罢。”这样的仪式,堪称盛大隆重,以前那种临时措施不可与之同日而语。在这里,如果没有预先的演练,很难做到有条不紊,何况还要“先事三日,宣摄内外戒严”,所以,倘若没有事先作出日食的预测,是不可能有这等规模的仪式的。自晋朝以后的朝代,日食救护仪式虽然有所变化,但就其规模与程式而言,基本上与晋朝类似,这与日食预报准确性提高有很大的关系。

  随着日食预报的精确化,在各地举行的救护仪式也变得正规、繁复。例如清代的日食救护礼仪就经历了这样一种变化:“日食救护,顺治元年定制,遇日食,京朝文武百官俱赴礼部救护。康熙十四年改由钦天监推算时刻分秒,礼部会同验准,行知各省官司其仪。凡遇日食,八旗满蒙汉军都统副都统率属在所部警备,行救护礼,顺天府则饬役赴部,……”之所以这一时期各地的救日仪式正规化,是天文学的进步分不开的。这时的钦天监不仅能准确预报日食,还能够根据有关原理推算出各地日食具体发生时刻及食分。由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清朝天文学的发达程度远胜于其前历代王朝,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日食,所以清朝才得以将地方救日仪式归入国家礼制。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20

我国古代对于日食的珍贵记载

来源:博闻网 时间:2009年07月17日




  日食,尤其是日全食是最引人注目的天象之一。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记载,已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仅从春秋时代算起到清代乾隆年间,我国史书记录的日食就约有近千次,这是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而最早有关日食的记载是《尚书·胤征》,书中说道:“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据天文学家和史学家考证,这次日食大概发生与夏代中康时期,约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这段文字记录了日食发生期间,乐官击鼓、啬夫急跑取币、百姓奔走匆忙举行日食救护仪式,而当时的天文官羲和因沉湎酒色,重大天象发生仍无所知,后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这样一件事。虽然没有“日食”二字,但这则记录被证认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就是著名的“书经日食”,也称“仲康日食”。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记载有五次,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14至公元前12世纪之间的日食。在《诗经·小雅》中,也有日食纪事:“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据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到了汉代,人们不仅简单地记载日食发生的时间,而且对日食发生时太阳的位置、起讫时刻和全部见食时间、日食的食分(即日面被食部分占整个日面的比例)以及初亏时太阳所起的方位等,都进行了明确的记录。同时,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用油盆代替了水盆对日食进行观测。在汉朝的墓中就挖出许多石头,这些石头上刻画有日月星辰的图形,其中就有“日月合璧”,即太阳与月亮重叠在一起,这也是当时对日食的记录。

  在元朝,郭守敬已经能够利用小孔成像法能夠准确测量食分。到了明朝末年,天文学家徐光启开始用望远镜观察日食。

  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我国夏、商、周这三个朝代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对其进行明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比如两千多年前的一次日食纪录,在上世纪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知道,周懿王是西周王朝从武王算起的第七位天子,但 “懿王元年”是哪一年,却从没有确切的记录。在古本《竹书纪年》中,有这样一段简短的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天文学家认为,“天再旦”即在黎明时发生的一次日食,使“天亮了两次”。为了验证是否会出现这种现象,1997年3月9日在新疆北部组织的日全食观测网,60位观测者从18个不同地点观测,写出35份报告,最后证明了黎明时发生的日全食确实会产生“天再旦”的现象。现在计算出公元前899年有一次这样的日食,从而推测出懿王元年就是公元前899年,中国的有确切纪年的历史随之向前推进了58年。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23

古代日食二三事

李淳风知天不惧命预报日食  



来源:北京天文馆网· 2009中国日全食专题



[attach]3522[/attach]



李淳风像




       中国在汉朝时,已能对日、月食做出大致的预报了,在以后的朝代里,随着对日、月运行规律认识的加深,对日、月食的预报也越来越精确。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全盛时代,天文历法科学在唐代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法、观测仪器、天象记录等方面都出现了总结性的或突破性的成果。李淳风就是这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奇人。
       唐代初年,国家行用的历法是《戊寅元历》,25岁的李淳风对它做了仔细研究,发现这部历法存在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提出修改方案。唐太宗李世民很开明,立刻派人考察,发现李淳风言之有理,于是采纳了他的7条建议。中国传统历法的编撰是一门极其艰深的学问,一般学者都不敢问津,而李淳风年纪轻轻就对历法编撰这么有见识,自然要得到皇帝的褒奖,于是他被选派入太史局任职。因成就卓著,李淳风于公元641年被委任为太史丞(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公元648年升为太史令(相当于文化科技部长)。
       李淳风既能指出《戊寅元历》有那么多失误,自然要以编撰新历法为己任。他综合前人许多历法的优点,又融入自己的新见解,终于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献给朝廷。
       那时已发现,按《戊寅元历》预报未来的日、月食,经常出现明显的误差。而李淳风对自己的新历法却充满了信心。有一年,李淳风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朝廷按旧历法颁布的历书中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
       既然是太史丞预报的,太宗李世民就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就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让文武百官准备好救护仪式。可是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李世民不高兴地说:“李淳风,如果日食不出现,你可是欺君之罪!”欺君之罪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如果没有日食,我甘愿受死。”李世民又等了一会,等不及了,对李淳风说:“我看你赶紧回家一趟,与老婆孩子告别吧!别让我们白等啦!”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说:“圣上请看,等到日光再走半指,照到这里时,日食就出现了。”果然,过一小会,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跟他说的时间丝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这时,李淳风擦擦头上的冷汗,对李世民说:“臣的新历法,对以前的日食,百试百灵,今天又验证了刚刚发生的日食,可见是精密无比的,愿圣上尽快下诏颁用新历,方能顺天知命、利国安邦。”李世民从此对李淳风的历法大为欣赏。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此故事见于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正因为李淳风编撰的历法精密,他有这份自信,才敢冒风险预报这次前人漏报的日食。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已经能预报了,说明人们已经知道它是自然现象,为什么还要搞救护仪式?这反映了在人们认识提高的同时,封建体制和传统意识的相对稳定和滞后性。到明末和清朝,这个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按传统观念,日食是上天的告警,统治者必须举行仪式救护,另一方面,天文学家对日、月、地的运行已了解的很透彻,日月食已能精确预报,说明它们与地上的人事没关系。比如到清朝,虽然仍有庞大的司天机构,历法和天文仪器的精密度也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天文官对政治的影响却大大降低了,除了历法颁布仍是皇家的大事外,朝廷对天象的关注只剩下一些象征意义而已,据说清廷皇帝率百官举行日食救护仪式时,许多官员都躲在后面聊天,钦天监的管理也前所未有的松懈,连天文生观测日、月食都偷懒,经常不去观测,只是将预报的时间抄来报上去了事。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25

阻止了一场战争的日食



来源:北京天文馆·2009日全食专题



[attach]3523[/attach]



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家泰勒斯



       公元前6世纪~7世纪,在伊朗高原上,居住着米底人,建立起一个米底王国。米底王国一度很强盛,向西征服了亚述帝国,占领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然后继续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了新邻居吕底亚王国。
       吕底亚王国濒临爱琴海东岸,即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的西北部,也是个很强盛的小王国。面对侵略,吕底亚人拿起武器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今柯孜勒河)一带展开激烈的战斗。脚下的土地被他们争来夺去,战役一个接着一个,就这样一打就是五年,双方士兵大量阵亡,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明知这样耗下去只会两败俱伤,但谁也不愿先退让求和。
       一天,两军对阵,激烈的厮杀一直持续到太阳偏西,阳光照射到盔甲上,闪现出一道道刀光剑影。忽然,士兵们发现,一个黑影闯进入圆圆的日面,把太阳一点一点地吞食,眩目的太阳光盘逐渐减少,大地的亮度慢慢减弱,好像黄昏提前来到。随即,太阳全被吞没,顿时天昏地暗,仿佛夜幕突然降临,一些亮星在昏暗的天空中闪烁着。士兵们从来没见到过这种景象,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在茫茫的“黑夜”中停止了厮杀。
       虽然过了不久,太阳就重新出现,日食很快就结束了,但双方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他们两国的战争而发出的警告,仗不能再打下去了。双方的首领经过一番商讨以后,决定握手言和,签订了永久的和平契约。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偶然遭遇一次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根据背景信息,天文学家早就推算出这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
       这部书中还记载说,在爱琴海东岸米利都的著名学者泰勒斯预报了这次日全食。米利都属于古希腊城邦,此时,古希腊的文明正跨入自己的辉煌时代,泰勒斯作为一个先驱者,在哲学、数学、天文学、工程、政治等领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因此,如果说世界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是谁,应该非泰勒斯莫属。泰勒斯预知了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于是,他向交战两国宣布:“上天对这场战争十分厌恶,将用遮盖太阳的办法来向你们示警,若你们再不休战,将有大难临头。”那时普通人对日食的成因都不甚了了,更不用说相信日食的预报了,所以双方都不理会泰勒斯的警告,直到交战时真的发生了日食,他们才对泰勒斯心悦诚服,从此结束了战争。
       泰勒斯是怎样预知这次日食的呢?难道他那时就精确掌握了日、月运行的规律?后人对此做过种种考证,推测泰勒斯可能是使用古巴比伦人发现的沙罗周期(即:日、月食经过18年11天又8小时以后会重复出现)来预报的。不过沙罗周期只是个近似周期,特别是日全食,全食带很窄,同一周期里每次发生的位置都不一样。看来,如果说泰勒斯作了预报的话,也是侥幸说对,因为全食带恰好落在两国交战的战场上。
       所以,泰勒斯是否真能预报日食,现在尚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泰勒斯真的作出了精确的预报,于是进一步认为:古希腊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或者干脆说人类科学诞生于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不管是不是真的如此,从这种说法至少可看出,对日、月食的认识和成功预报是人类历史上多么重大的事件!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28

[田兆元]中国日食文化漫谈

  作者:田兆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7-19




         (7月22日日全食,大家都在谈科学。我摘录一些资料,谈一点相关的文化问题,以引起大家的兴趣)



         日食,这是天文现象,但是,在古代,这是一个政治与社会问题,更是一个信仰问题。关于日食的风俗多多,现列出一些,以为深入研究者提供一些资料。
         由于古代存在日神崇拜,日食现象,致使太阳蒙难,当然要引起恐惧。而在国家形态下,太阳与君王关系密切,而君王又是一国之主,日食就关系到君王的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命运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出现日食,首先应该是君王不道,政局紊乱,得罪上天了,因此降罪天下,不仅仅是一般的警示问题。或者上天要惩罚人类,把太阳吞灭。另外的说法则是坏神,恶怪的破坏,要跟人作对。比如天狗食日说。
         无论是天罚,还是恶怪作乱,面对日食,都要采取行动,即救助,所谓救日。
         救日的礼仪,历来是很丰富的。主要有这样一些:

         一,祈祷,告上天忏悔其罪,请求赦罪;
         二,击鼓等,具体是告知上天的呼号,还是驱走恶怪的阵势,看具体情况;
         三,民间击鼓,放鞭炮等,属于驱赶恶魔的仪式。

         下面列举一些材料,来看看历史的面对日食的一些做法和观念。

         夏代的一次日食,也就是历史上记载清楚地一次日食,见于《尚书·胤征》:

         说是夏代仲康时期,天文之官羲和荒废职守,饮酒放逸,结果日食了,还找不到他们的人──他们应该主办救日的事情的,结果只好把他们杀了。书中写道: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瞀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

        辰不集于房,即是日食。文中记载了击鼓,众人奔走的恐慌景象。

         古代对于日食的解释: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职。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是故男教不修,阳事不得,适见于天,日为之食;妇顺不修,阴事不得,适见于天,月为之食。是故日食则天子素服而修六官之职,荡天下之阳事;月食则后素服而修六宫之职,荡天下之阴事。故天子与后,犹日之与月、阴之与阳,相须而后成者也。天子修男教,父道也;后修女顺,母道也。故曰:天子之与后,犹父之与母也。故为天王服斩衰,服父之义也;为后服资衰,服母之义也。

──《礼记·昏义》


        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说的解释。日食是君王的问题,月食是王后的问题。

         再看一份救日的告天之文:

         天子臣某,谨承皇戒,退避正居,思行愆误。阳精有弊,已政类弃,正事去非,释苛禁,不敢直命,遗臣钦喻。已绝国害之谴,近以绪尽力宣文,思维表道,愿得修政,以奉宗祖,追往翼今,勉开嘉纪。纵太阳精,以兴日宝。(据《开元占经》十引《春秋感精符》)

         日食而反思政务不佳,表示愿意修正错误,应该是不错的。天子自称臣,称日宝,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但董仲舒写祝文,反倒是有点责怪上天,董仲舒《救日食祝》云:熠熠大明,谶灭无光,奈何以阴侵阳,以卑侵尊?太阳当然是阳,是尊,按照他的说法,是不应该日食的。

         关于救日的仪式,我们看一段文献资料:

         凡救日蚀者,著赤帻,以助阳也。日将蚀,天子素服避正殿,内外严警。太史登灵台,伺候日变,便伐鼓于门。闻鼓音,侍臣皆著赤帻,带剑入侍。三台令史以上皆各持剑,立其户前。卫尉卿驱驰绕宫,伺察守备。周而复始,亦伐鼓于社,用周礼也。又以赤丝为绳以系社,祝史陈辞以责之。社,勾龙之神,天子之上公,故陈辞以责之。日复常,乃罢。(挚虞文,见晋书)
         这是比较完整的古代救日的礼仪,大家穿得红彤彤的,帮助太阳恢复。伐鼓,带剑。为什么要在社里举行呢?这里的解释很有意思,社是天子的上公,没有尽到责任,竟然出现日食了,社也就有责任,所以要责备社神。这个有点不讲道理了。我过去是认为社是连接上天的场所,重要仪式当然要在社里举行,现在挚虞先生这样说,大概是后来一些皇帝为了开拓罪责的借口。
         另外,救日不可以用牲,而可以用币,这也是常规。

         《谷梁传》这样写道:
        鼓,礼也;用牲,非礼也。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鼓、三兵;大夫击门,士击柝,言充其阳也。

         据此,我们可见古代日食礼俗的一般情况。

         孔子与曾子讨论与日食相关的问题:

         曾子问曰:「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四。」请问之。曰:「大庙火,日食,后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如诸侯皆在而日食,则从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与其兵。大庙火,则从天子救火,不以方色与兵。」曾子问曰:「诸侯相见,揖让入门,不得终礼,废者几?」孔子曰:「六。」请问之。曰:「天子崩,大庙火,日食,后夫人之丧,雨沾服失容,则废。」曾子问曰:「天子尝禘郊社五祀之祭,簠簋既陈,天子崩,后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废。」曾子问曰:「当祭而日食,太庙火,其祭也如之何?」孔子曰:「接祭而已矣。如牲至,未杀,则废。天子崩,未殡,五祀之祭不行;既殡而祭,其祭也,尸入,三饭不侑,酳不酢而已矣。自启至于反哭,五祀之祭不行;已葬而祭,祝毕献而已。」

──《礼记·曾子问》


         这是关于拜见天子,诸侯相见,祭祀等情况下碰到日食该怎么办的问题。空间日食和大庙起火时一样大的问题。

        天狗食日的问题,这个传说起源应该很晚了,似与外来文化有关。有关传说是目连的母亲所为。这个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天狗食月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晕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来自问问,出处不详,地域也不详。



       这是我们民间的通常说法,看来,民间和皇家对于日食的说法是不一样的。

        关于日食的材料很丰富,史书的天文志,礼志都会有记载,各族各国都有关于日食的传说,其风俗真是丰富多彩。



文章来源:蜥蜴残梦──田兆元之suntree 2009-07-19 08:41:59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31

关于日全食的记忆

陶立璠

从田野到书斋——陶立璠空间  2009-07-19 21:56:04 / 个人分类:闲客日志



        7月22日在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看到日全食。据媒体报道,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地方居住生活,这种日全食奇观400年才能遇到一次。没想到这样的奇观居然让我遇到和经历过。

        我的家乡在甘肃农村,记得还是我七八岁时,大约是1945年和1946年间吧,具体哪一年实在说不清楚了。只记得有一天,原来还是晴空万里,突然间天空中的太阳一点点变黑,到了中午时分,大地变得如同黑夜,还能看到满天的星星,日全食发生了。此时,村里的人们一片恐慌,大人们纷纷走上屋顶,敲着铜盆和各种响器,不住地大声呼喊,这大概就是民间所说的天狗吃太阳了,人们想用手中的响器和呼喊声惊吓天狗,救出太阳。这样的时刻,家中的长辈赶忙给我们小孩每人一枚铜钱,让我们乘着日全食时,在石头上磨光。据说这样这枚铜钱戴在小孩身上可以避邪。于是我们在惊慌中不敢怠慢,奋力磨钱。大人们还一再警告我们,此时千万不能用手指指太阳,不然手指会生脓疮。

        这次经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遇到大量关于日适合月食的民间传说,其中以天狗吃月亮、天狗吃太阳最为著名。这一传说又与目连救母的佛教故事结合在一起,读来十分有趣。其实类似天狗吃月亮、太阳的传说在世界许多民族中都有流传。只是日全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由于古人不明原因,于是就给日食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

        去年的8月1日,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发生日全食。观测的最佳地区是新疆的乌鲁木齐、哈密和甘肃的玉门。我的家乡虽位于西北的河西走廊,但不在日全食运行线上,可能只能观测到日偏食。所以我相信400年遇到一次是真的。真想到上海、杭州再经历一次,但又想还是留下儿时的美好记忆。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34

让天文官丢了脑袋的“仲康日食”  

来源:北京天文馆·2009日全食专题



[attach]3524[/attach]



《尚书》中记载的“仲康日食”



        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设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进行天象的观测了。其目的,一是了解日、月的运行规律,制定尽可能精密的历法以满足农业社会从事农耕的需要;第二个原因比较复杂,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是“天人合一”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有人格的神,天帝支配着人间,在支配过程中,天帝经常通过星象上的变化给人间以预兆和警告,因此,各代朝廷都有庞大的司天机构日夜监视这些天象的变化。天文官作为人间君王“通天”的媒介和信使,地位和威望都非同一般。由于天文官举足轻重的位置,朝廷对于天文官的期望往往很高,天文官也时刻不敢懈怠。
        话说夏朝之时,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国势刚从前朝太康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很有些“中兴”的气象。这年的金秋季节,麦浪滚滚,晴空万里,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悬在天空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是“天狗吃太阳”了!百姓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凶险天象,个个惊恐万状,急忙聚集起来敲盆打锣,按过去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对这一天象最为恐惧的还是朝廷和天子,因为“天狗吃太阳”预示着国家将有灾难发生,可能会危及帝王的地位或生命。那时,朝廷已经形成一套“救日”仪式,每当发生“天狗吃太阳”时,监视天象的天文官羲和要在第一时间观测到,然后立刻以最快的速度上报朝廷,随后天子马上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可这次,时间过去了好久,大家眼看着太阳一点点消失,无尽的黑夜就要笼罩大地了,文武百官和仲康大帝都已聚到宫殿前了,却独不见羲和的身影。已经错过了最佳救护时间,仲康大帝顾不得多想,连忙主持开始了救护之礼。
        殿内殿外一片忙乱,宫中乐官急急忙忙敲响了救日的鼓声,主管钱币的官匆匆地赶往钱库去取钱,其他官员也慌慌张张跑来跑去安排仪式,这时天色越来越暗,突然,天地一下子陷入黑夜,几步之内难辨人影,太阳被天狗彻底吞吃了。仲康大帝率众官跪倒在地,一遍遍地乞求上天宽恕,这一瞬间,人人心中都十分恐惧,心想因为没有及时救护,太阳可能永远不出来了,大夏王朝的末日到了。
        不知过了多久,就在人们感到彻底绝望时,太阳的西边缘露出了一点亮光,大地也逐渐明亮起来,日盘露出得越来越多,天狗终于把太阳吐出来了!仲康大帝和文武百官这才舒了一口气。
        “天狗吃太阳”终于结束,仲康大帝这时才发现,天文官羲和到现在也没露面,发生了这么大的事,身负重任的羲和居然不见人影,仲康大帝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寻找。
        几个差役赶到清台(当时的天文观测台),好不容易在清台旁守夜的小屋里找到了羲和。这位重任在肩的天文官居然在呼呼大睡,一问羲和的下属,才知道羲和昨天喝了一夜的酒,此刻仍然烂醉如泥,差役们不敢耽搁,架起羲和塞进车子,把他送进宫中。
        到了殿上,跪倒在天子面前,羲和还是混混沌沌,不知几分人事。仲康大帝问明情况,才知原来是羲和酗酒误事,顿时大怒,立刻下令将羲和推出斩了首。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里,这是国人第一本书,所以名字就叫《书》,到汉代被称作《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后因为成了儒家的重要经典,又被称作《书经》。其中《胤征篇》说:
        “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厥”即“其”,季秋是秋天的第三个月——夏历的九月,“辰”指日月之会,房是房宿,即天蝎座β、δ诸星,“辰弗集于房”即日月在房宿合朔时出现了问题,那时大概还没有“日食”一词,所以只好这样描述性地说明。瞽是乐官,啬夫是掌管钱币的官,庶人即百姓。乐官击鼓、啬夫急跑取币、百姓奔走都是在匆忙举行日食救护仪式。尸,主管,羲和尸位素餐,发生了重大天象还不知道,结果丢了性命。
        虽然没有“日食”二字,这则记录也早就被证认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当然还有几次日食也比较符合《尚书》中的记录,具体是哪一次,尚无定论)。
         看了这个故事,不要以为在中国古代做天文官是非常危险,说掉脑袋就掉脑袋的。像羲和这样酗酒渎职的天文主管,几乎是个空前绝后的例子。由于天文官的特殊身份,君王一般对他们是宽容、礼遇的,不像对其他官员那样动辄“推出午门斩首”,后来的各朝代,除了极个别陷入狱案的情况,天文官很少有被杀头的。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42

2009年7月22日将发生本世纪时间最长的日全食

北京天文馆 2009-06-19 10:37:34


 

 

[attach]3525[/attach]




        即将发生在2009年7月22日的这次日全食,可见全食的时间为本世纪最长,且必将创下观测人口最多的纪录。这一自然奇观可谓举世瞩目、万众期盼,定会将同样百年一遇的国际天文年推向高潮。更加振奋人心的是,本次日全食陆上观测条件最好的地区位于我国长江流域,这无疑是继08奥运之后的又一盛世,并为建国60周年大庆和10世博会增添浓烈的喜庆气氛。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着本次日食全食带扫过的区域,看看那些地方可以看到这一壮观天象。

        7月22日星期三,北京时间8时53分,随着太阳的升起,印度西海岸上,日全食开始上演。最初的全食见食时间只有三分多钟,随着见食区域东移,全食时间也会逐渐加长。全食带横穿印度后,会扫过尼泊尔东南部,孟加拉国西北部,穿过布丹后进入我国,开始将近3000千米的行程,期间还会擦过缅甸最北端的一角。全食带在我国将先后经过西藏藏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等12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随后,全食带进入大海,最终于北京时间12时17分左右在辽阔的东南太平洋海域结束。本次日全食在地球上可见的全过程长达3小时25分钟,掩食带全长15150千米,平均宽度230千米,覆盖了整个地球表面的0.71%。其中可以观测到全食时间最长的地点位于太平洋中,太阳当时的地平高度为86°,全食可持续6分39秒。要知道,在一个固定位置观测日全食,最长的见食时间差不多为7分40秒,而很少会有日全食能达到或接近这一理论值。全食的见食时间除了与食甚时太阳的地平高度,以及与全食带中心线的距离有关外,当时月球视面的大小则是更重要的因素。这次日食发生期间,月球正处于近地点附近,视直径可达34′,而去年8月1日日全食发生时月球的视直径仅为32.5′。

        除了见食时间长,本次日全食另一大特点就是全食带内人口密集。印度和我国都是人口大国,长江中下游沿岸也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因此我们可以较为方便地在全食区域内开展各种观测活动。便捷的交通使大家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及时转移观测地点,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保证观测者有较好的休息和用餐环境,并且在观赏日全食的同时能好好放松一下,多处著名的景观和建筑也将为我们的日全食照片增添更多闪光点。下表就为大家列举了全食带区域内一些较为适合观测点的见食情况,希望能有所帮助。虽然我国全境都可见日偏食,但本次壮观的日全食盛景希望诸位都不要错过,因为下次我国境内可见观测条件不错的日全食可要等到2035年了。最后预祝大家的日全食观测圆满成功,请尽情享受它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吧!


地点


日食各特殊点时间(北京时间)


食甚太阳地平高度


初亏


食既


食甚


生光


复圆


成都天府广场


8:07:06


9:11:12


9:12:47


9:14:24


10:26:22


36.0°


重庆解放碑


8:07:59


9:13:16


9:15:18


9:17:20


10:30:48


38.7°


武汉黄鹤楼


8:14:53


9:24:01


9:26:42


9:29:22


10:46:19


47.8°


黄山莲花峰(海拔1873米)


8:18:56


9:30:56


9:33:14


9:35:33


10:54:56


52.6°


安吉天荒坪(海拔885米)


8:20:46


9:33:02


9:35:50


9:38:40


10:57:58


54.3°


杭州西湖断桥


8:21:24


9:34:13


9:36:53


9:39:33


10:59:19


55.0°


嘉兴乌镇


8:21:59


9:34:34


9:37:29


9:40:25


10:59:47


55.4°


上海外滩


8:23:27


9:36:51


9:39:19


9:41:49


11:01:39


56.5°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45



北京天文馆·2009日全食专题



http://www.eclipse2009.cn/index.htm




日全食相关链接

专业日食网站

2009 日食直播网站

2009 爱好者的日食网站

2008 北京天文馆日全食网站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51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

民俗学博客·资讯  发布时间: 2009-7-19 22:58 | 作者: 国务院办公厅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19日 02:11 |




  中新网7月19日电 据中国政府网报道,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妥善做好应对7月22日日全食的工作。

  《通知》称,由于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会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为妥善做好应对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加强科普宣传,做好相关预案和应对准备,加强旅游和观测的组织与管理,并强化值守应急。

  通知全文如下:

  

国 务 院 办 公 厅

  关于妥善做好应对日全食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明电[2009]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

  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和紫金山天文台预测,7月22日将发生日全食现象。本次日全食持续时间长、涉及区域广,从日食初亏到复原长达两个小时,其中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可达6分钟左右,全食带覆盖印度中部、缅甸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广大地区,偏食带则覆盖我国全境。这次日全食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观测观赏带来难得机遇。同时,由于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会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也可能在部分人群中产生迷信猜测和心理恐慌。为妥善做好应对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科普宣传

  各级科技部门和科协组织要充分利用此次日全食为科普宣传提供的良好机会,组织相关专家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广泛开展天文知识科普宣传活动,对日全食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说明,对相关防范知识进行宣传普及。宣传工作要深入农村、山区、林区等偏远地区,消除部分群众的迷信和恐惧心理。同时,要注重对科学观测方式方法的宣传教育,避免造成观测人员视觉损伤。请中央和地方各级宣传部门和媒体给予大力支持。

  二、做好相关预案和应对准备

  针对日全食发生期间因天空亮度骤暗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请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完善相关预案,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工作。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通信、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要及早做好安排部署,确保安全、畅通;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要做好充分准备,日全食发生时及时开启城市道路照明设备;医疗卫生部门要注意防范光线不足对医疗救治的不利影响;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监测,及时做好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城市高空作业、建筑施工等作业单位要提前通知施工人员,并制订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质检、工商部门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观测器材进行依法查处;公安部门要做好日全食可能引发的社会治安等问题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防止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

  三、加强旅游和观测的组织与管理

  一些地方已将这次日全食观测作为旅游活动进行组织,有关地区和旅游部门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大量观测人员聚集情况,提前做出安排部署,切实做好游客数量、交通住宿和天文观测设施使用等预警信息发布工作,引导游客合理选择观测地点。要加强对观测活动的组织管理,制订合理的人群疏散等应急预案,妥善做好安全保卫工作,严防发生拥堵、踩踏等事件。

  四、强化值守应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关注此次日全食事件,切实加强值守应急,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要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力量,妥善高效处置,最大程度降低和减轻日全食造成的不利影响。重大情况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国务院报告。

  附件: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日全食对社会影响的专业论证报告》

  

国务院办公厅

  2009年7月10日



  附件:

  

日全食对社会影响的专业论证报告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




  2009年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地区将可观测到百年内最为壮观的日全食天象,包括科学界、教育界以及民间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对这次日全食进行观测和观赏。本次日全食也将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意义

  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的天象,它是人们研究太阳大气的极佳机会。通常人们肉眼所见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之外的太阳大气-色球层和日冕,都被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光球表面,在暗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呈现出太阳大气分层中的中红色色球和银白色日冕,天文学家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刻对相关天文学、物理学等问题进行观测研究:

  (一)日全食期间可以组织对太阳色球和日冕进行比空间望远镜和其他地面望远镜更多波段(包括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射电微波波段)和更高分辨率的成像和谱连续观测,从而研究有关太阳色球和日冕大气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甚至其动力学演化,为建立更为精确的日冕大气模型提供准确的观测依据,为恒星物理、日地空间物理、空间天气预报研究提供基础性的第一手数据。

  (二)日全食期间可以组织对水星轨道内小行星、近地小天体等的搜索和研究,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近地空间安全等提供依据和保障。

  (三)日全食期间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寻找答案。在历次的日全食观测中,科学家们都一直孜孜不倦地为这些基础的物理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四)在日全食期间还可以对地球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规律进行高时间分辨率的详细观测研究。

  因此在每次可观测到日全食的地区,来自中国科学院各天文台站、各高校天文学研究组等都组织了一系列观测,并取得了大量观测结果,极大地推动着相关科学问题的发展。今年的日全食期间,除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将组织相应的观测活动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及有关国家的科学家也将到我国杭州及周边地区从事观测研究工作。

  二、科普教育意义

  在地球上的同一个城市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大约每375年只有1次左右,同时还因为天气的影响,实际能观测到日全食的机会就更小。正因为其出现的机会不多,又发生在人类未知的天上,同时还会引起当地气温下降、湿度上升等异常现象,一些人往往对这种天象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因此,在日全食现象发生前后,充分利用电视、报纸、互联网以及图书、图片展览等现代媒体技术向社会大众进行及时、准确、生动、形象的科普宣传和教育,是破除迷信思想、激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们的科学热情、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而且,今年又正好被联合国设立为国际天文年。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曾经发生过三次有利于观测的日全食,一次是1980年在昆明、贵阳等西南城市;一次是1997年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这两次日全食的全食带范围都非常小,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并不是非常便利,因而这两次日全食观测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大。第三次日全食发生于2008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我国新疆、甘肃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部分地区组织了中小学生和民众的观测和观赏,收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2009年7月22日的这次日全食,从日食初亏到复圆长达两个多小时,全食带宽度可达250公里,日全食的持续时间最长可达6分钟左右,这是1814-2309年之间中国境内可观测到的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活动。同时,这也是世界历史上覆盖人口最多的一次日全食,全食带将覆盖印度中部、缅甸以及我国长江流域等广大人口稠密地区,其中包括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成都、重庆、武汉、合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而与这次日全食对应的偏食带则覆盖了我国全境,从最南端的曾母暗沙(食分约为20%)到最北端的漠河地区(食分约为30%),即使是远离日全食中心的北京,食分也将达73%。因此,这是一次影响我国全境的天象活动,通过科学部门、教育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通力合作、协调部署、合理组织,可以在全国掀起一次规模宏大的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

  三、社会影响

  本次日全食对社会层面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积极影响。通过科普宣传教育,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激发民众热爱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对提升我国国民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日全食期间,中国科学院天文学有关研究机构将联合当地政府,举办多点互动的科普活动,藉此大力普及科学知识,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2009年5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年国际天文年日全食观测和科学普及活动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天文学会会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向铜陵、桐城、黟县、嘉兴、苏州、高淳、常州、无锡等八个观测条件较好的城市颁发了"2009年日全食指定观测点"的牌匾和证书。这些处于全食带中心线的城市已经结合当地文化特点,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日全食观测和科普活动。届时,中央电视台也将在多个频道组织实况转播。

  (二)不利影响。全食带区域从食既(太阳亮光突然消失)到生光(太阳亮光突然出现),时长短至1分钟、长至6分多钟。期间大地由突然变黑暗转向突然变明亮,很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1.公众视力安全问题。日全食过程中,很多人会进行观测。在食既之前,太阳依然很明亮。不正当地使用观测眼镜或直接目视太阳都会造成失明等视觉损伤。尤其是生光瞬间,太阳突然增亮。有组织的观测者可能还沉浸在肉眼能看见日冕的兴奋之中,因此会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眼睛(甚至失明);尤其在偏远地区,人们可能因太阳的短暂消失而好奇地观望。这时,太阳的再次突然显露很可能会灼伤眼睛。因此,在观看日食过程时,有条件的可使用专用的日食镜片,没有条件者可使用其他方式保护眼睛,比如用墨均匀涂黑的玻璃,均匀曝光的胶片,烧电焊时用的护目镜等。

  2.交通安全问题。日全食发生时在机场、高速公路等交通枢纽附近有可能引起交通拥堵乃至撞车等意外事故,驾驶员亦可能会因分散注意力而引发交通事故。

  3.生产作业问题。日全食发生时大地突然变黑、气温下降15-20度、湿度明显上升,在热岛效应严重的大城市可能导致降水、风力、风速的变化,从而引发诸如高空作业、建筑施工等的安全问题。

  4.通讯安全问题。在日全食期间电离层会出现扰动,从而可能导致通信中断或受干扰,而且大量游客通过互联网发送有关日食的信息等,可能导致网络通信受阻等。

  5.社会治安问题。日食引起人群注意力分散、日全食短暂黑夜现象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

  6.医疗业安全。医院的供电、照明等如应对不及时,有可能发生病人慌乱、医疗过程差错等问题。

  上述不利影响可以通过科学部门与生产管理部门的沟通,并通过合理安排进行规避。为此,我们建议政府动员各部门积极准备宣传、科学引导观赏、谨慎防范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使得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数百年难遇的科普良机来提高全民族科学素养、增加民众对科学的兴趣。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54

中国有关日全食的传说

搜狐IT 2009年07月03日16:58 来源:  博闻网





  日全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古人由于不明原因,于是就给日食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于是世界各地就有了许多关于日食的传说和迷信。

  由于日食发生时,原本光芒万丈的太阳圆面在不知不觉中突然缺了一块,随之缺损部分越来越大,最后完全消失,而在黑色太阳的周围还会呈现出平时看不见的光芒。动物以为黑夜降临,于是会出现夜行动物出动、飞鸟归巢之类的反常景象。在古代,人们因缺乏科学知识而变得恐慌,害怕大地上的生命会因此而灭绝,所以几乎古代所有的文明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

  在中国,“天狗蚀日”的传说便广为流传。中国民间传说中,日食是“天狗”吞食太阳造成的。有时这只“天狗”会把太阳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人们为了拯救太阳,便会敲响器以救之。据说响器的声音大作,就会吓得天狗把太阳吐出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便聚众敲锣打鼓、大放鞭炮,以轰走“天狗”、“挽救”太阳。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19 23:59

世界各地的日食的有趣传说

来源:博闻网 2009-07-19 01:58:34




        在古代,人们不知道日全食发生的原理是什么,所以每当日全食出现的时候,他们都认为这是一种超自然现象,是灾难降临的先兆。面对日食,人们都充满恐惧,并试图用各种方法去抚慰神灵,求其庇护。日全食是一种罕见的天象,古人由于不明原因,于是就给日食赋予了许多神秘色彩。于是世界各地就有了许多关于日食的传说和迷信。

        由于日食发生时,原本光芒万丈的太阳圆面在不知不觉中突然缺了一块,随之缺损部分越来越大,最后完全消失,而在黑色太阳的周围还会呈现出平时看不见的光芒。动物以为黑夜降临,于是会出现夜行动物出动、飞鸟归巢之类的反常景象。在古代,人们因缺乏科学知识而变得恐慌,害怕大地上的生命会因此而灭绝,所以几乎古代所有的文明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

        在中国,“天狗蚀日”的传说便广为流传。中国民间传说中,日食是“天狗”吞食太阳造成的。有时这只“天狗”会把太阳吞到自己的肚子里。人们为了拯救太阳,便会敲响器以救之。据说响器的声音大作,就会吓得天狗把太阳吐出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便聚众敲锣打鼓、大放鞭炮,以轰走“天狗”、“挽救”太阳。

        中国有“天狗食日”的传说,无独有偶,国外也有许多类似的传说。日食发生时,妖怪吃掉太阳,也许是全球大部分地区对日食最流行的古老传说了。

        其中斯堪的纳维亚人部族认为这只妖怪是天狼;越南人说是只青蛙;阿根廷人说那是只美洲虎;西伯利亚人说是吸血僵尸;印度人则认为食日的是怪兽。而每当日食,阿斯特克人的女人都会歇斯底里地叫喊,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魔鬼即将降临世间吃掉人类的信号。对于日食发生的原因,斯堪的纳维亚人认为是两只叫做“斯科尔”和“海蒂”的天狼在互相追逐;在印度神话中,人们把太阳的突然“消失”归咎于一个叫做“拉胡”的魔鬼,认为是它把太阳咬了一口,从而造成日食天象。

        世界上人们对待日食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美国的奥吉布瓦印第安人在日食发生时会向天发射带火焰的箭,意图是“再度点燃”太阳;日本历史上曾有规定:在日食当天可停止工作,囚犯可获大赦。涉及日全食的迷信之说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少数人相信。如印度报纸曾告诫孕妇在日全食期间不要外出,以免出生的孩子成为盲童或有兔唇;而日食前煮的食物是不干净的,应该扔掉;在有些地方,人们仍然认为日食会使水产生有毒的水蒸气,因此每逢日食都会事先将盛放食物和水的容器倒扣过来,等等。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20 00:18

西南少数民族有关日食月食的传说





       布朗族认为是蛤蟆吃了日月:太阳、月亮和蛤蟆原是兄弟,吃饭时经常吵架,两个哥哥都欺负弟弟,用筷子把它打得全身变黑。老三变黑后,觉得无面与世共居,于是决定到海里去。临走时对两个哥哥说,并不是我怕你们俩,以后有机会,我会在世人面前丢你们的脸。后来,蛤蟆就找日最红、月最圆的那一天,张开大嘴,一口把太阳和月亮吞进肚里,然后又慢慢吐出来。日月之食就是这样形成的。

       佤族《天上怎样会有月蚀》说的是月蚀是因为豺狗咬月亮早成的:月亮偷走了艾奈的灵芝草,他派豺狗上天去追寻,月亮死赖,豺狗就咬她,咬一次,就发生一次月蚀。后来通天的木柱给虫蛀断了,豺狗再也下不来了,就永远地留在了月亮上,经常去咬月亮。于是,月蚀就不断地发生。

      此外,傣族认为是月宫里的金青蛙为了在与月亮妹妹相会时不让她看到自己丑陋的面容而用手遮挡了月光;哈尼族认为是猎狗吃了日月;彝族阿细人认为老虎吃了日月;傈僳族认为月蚀是狮子狗吃了月亮;白族神话《天狗追仙草》说是天狗咬了日月;苦聪人认为老虎吃了太阳、天狗吃了月亮。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0 01:41

改变历史的日全食

严锋
  
东方早报 2009-7-19




[attach]3527[/attach]



日全食



  日全食虽是罕见的天象,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

  严 锋

  2009年7月22日,一次数百年难遇的日全食将横扫长江中下游流域。日全食虽是罕见的天象,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这一次的日全食,又会唤醒我们什么样的记忆?

  

  有史以来最有名的一次日全食,记录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第一卷第七十四节:

  吕底亚人和美地亚人之间就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继续了五年。在这期间,美地亚人多次战胜吕底亚人,而吕底亚人也多次战胜美地亚人。他们常常也相互进行夜战,然而,他们双方仍然分不出胜负来。在第六个年头的一次会战中,战争正在进行时,发生了一件偶然的事件,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米利都人泰勒斯曾向伊奥尼亚人预言了这个事件。他向他们预言在哪一年会有这样的事件发生,而实际上这话应验了。美地亚人和吕底亚人看到白天变成了黑夜,便停止了战争,而他们双方便都十分切望达成和平的协议了。

  古人对天象的敬畏,竟至于化干戈为玉帛,看来迷信也并非只有负面的意义。但这也是科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展现伟大的力量。现代天文学推算这一次日食发生在公元前585年。成功预测这一次日食的泰勒斯,是希腊的七哲之一,七哲中每个人都特别以一句格言而闻名;传说泰勒斯的格言是:“水是最好的”——他相信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常常被看成是最早的哲学家,但是罗素认为他更像一个科学家,在数学、天文学、工程等领域都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泰勒斯用什么办法来预测日食?这倒并非由于他已经完全掌握了日月运行的秘密。泰勒斯认为地球是一个扁平的圆盘,漂浮在一片巨大的海洋之中。月亮和太阳也是一些圆盘,在地球的上方移动。有的时候,它们恰巧排成一线,月亮挡在太阳和地球之中,这时候日食就发生了。这个宇宙模型和我们今天的不太一样,但是很奇怪,如果拥有丰富的观测数据,再荒谬的宇宙模型,也常常能做出一些正确的预测。

  泰勒斯的家乡米利都与吕底亚是联盟,吕底亚与巴比伦有着文化上的密切关系,而巴比伦人,拥有今天也令人惊叹的天文知识。巴比伦人在公元前三十世纪的后期就已经有了历法。他们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测得很准确,朔望月的误差只有0.44秒,近点月的误差只有3.6秒,对五大行星的会合周期也测得很准。巴比伦人发现了日月食的周期,叫做“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为十八年零十一天多一点,即6585.32天。知道了沙罗周期,就可以对日食进行预测了,当然你还是不知道它究竟会发生在什么地方。所以泰勒斯的成功,也有一半是瞎蒙的因素在里面。

  

  巴比伦人说他天文强,中国人就笑了。

  古代中国人对天文的重视,举世无二。顾炎武在《日知录》开首就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顾炎武这里举到的都是《诗经》中的名句,他是把《诗经》当作天文学著作来读了。中国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前天文现象最精确的观测者和记录的最好保存者,有着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日食记载,《春秋》所记的二百四十二年中,有史可考的日食记录有三十七次。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日食的观测和推算,因为中国人相信天和人相互通连,交相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在上天所显示的各种天象中,日食是最严重的警示,表明统治者失德败政,需要赶快行动起来,进行各种各样的自律、检讨和补救。这就是《史记·天官书》里所说的:“日变(日食)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公元前178年,发生了一次日食,汉文帝为此下诏:“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人主不德,布政不均,则天示之灾以戒不治。乃十一月晦,日有食之,谪见于天,灾孰大焉!肤获保宗庙,以微眇之身托于士民君王之上,天下治乱,在予一人,唯二三执政,犹吾股肱也。朕下不能治育群生,上以累三光之明,其不德大矣。”

  因日食而下罪己诏,汉文帝开中国皇帝自我反省的先河,到后来逐渐固定成一种政治操作。《资治通鉴》记载,公元719年出现日食,唐玄宗“素服以俟变,彻乐减膳,命中书、门下察系囚,赈饥乏, 劝农功。”日食发生后要“修政”,包括减免税赋,赈济贫弱,大赦囚犯,虚心纳言等等。日食也是对军事失利的预兆,日食之后不宜用兵,在这一点上和希腊人的心理是相通的。

  通常我们会很容易认为古代中国皇帝的权力大到无边,其实聪明的中国人怎会心甘情愿让统治者成为脱缰的野马,他们自有一些别出心裁的约束办法。用日食来吓唬皇帝,这种想法其实相当不坏。北宋的名臣富弼一语道破其中的真谛:“人君所畏惟天,若不畏天,何事不可为?”

  正因为日食承载了那么多的恐惧和期盼,我们可以理解它和中国历史千丝万缕的联系了。《尚书·胤征》讲述了中国最早的日食故事,天文官羲和因为贪酒漏报了日食,带来杀身之祸。羲和的后任们从此战战兢兢,竭尽最大的努力去寻找日食的秘密。公元前一世纪,《太初历》以一百三十五个朔望月为交食周期,到公元762年的《五纪历》中,已经采用了三百五十八个朔望月的纽康周期,比西方早十一个世纪。

  但是他们预报得越准确,越是说明这个世界自有其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规律,皇帝恐怕也就越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对日食精确的计算和预测,是在十七世纪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之后才真正实现的。到十九世纪,对日全食的研究进入黄金时期。借助日益强大的观测仪器和手段,科学家对太阳的结构组成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日全食时显现的日冕、日珥、色球层成为不可多得的观测对象。随着交通的发达,人们也不再守株待兔地对日全食发出千年一叹,而是主动出击,“逐日族”由此产生,并结出丰硕成果。

  1868年8月18日,印度发生日食。法国天文学家詹森长途跋涉来到印度。日全食开始后,他把分光镜对准了日珥,看到了几条亮线:红线和蓝线是氢的谱线。而那条黄线呢?他相信这是一种新的元素“太阳元素”——氦。9月19日詹森给巴黎科学院发信报告自己的发现。因为远隔重洋,这封信10月26日才到巴黎科学院。

  没想到英国有一个科学家罗克耶,用电磁分光术的方法也获得了同样的发现。他在1868年10月20日给巴黎科学院写了一封信,也在10月26日到达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同一天收到了同样的两封关于发现太阳上新元素的信,也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巧事了。

  日全食也激发了文人雅士的浓厚兴趣。美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最后的莫希干人》的作者詹姆士·库柏回忆他看过的一次日全食:“我从未曾目睹如此壮观的景象。日全食给我上了一课,让我体验到什么是渺小和谦卑。”库柏看到狱卒把死刑犯人也从囚房中带出来,让他们最后体会一下那最难得的风景,这本身也是极奇异的景观了。

  1878年7月13日,托马斯·爱迪生离开纽约,赴怀俄明州的罗林斯观看日全食。他随身带了一架他所发明的微动仪。这架仪器设计精密,构思巧妙,与望远镜结合起来,可以精确测量来自不同方向的光源产生热量的微小变动,这变动可以小到华氏五万分之一度。爱迪生想用它来测量日冕的红外辐射,并推断其温度。

  不幸的是,爱迪生百密一疏,把他的奇妙仪器安置在了一个鸡棚旁边,等到了食甚之时,天昏地暗,鸡们误以为安息之时已到,纷纷归笼,严重地妨碍了爱迪生的工作,使得观测结果不尽如人意。不过他还是向美国科协提交了一份相关的论文。日食结束以后,爱迪生在罗林斯钓鱼消遣,收获颇丰。8月26日,他回到新泽西的实验室,第二天开始试制电灯泡。

  下面的事情大家就都很熟悉了。爱迪生试验了六千种不同材料,寻找可以耐久的电灯丝,都不太理想。后来他想起自己在罗林斯的时候,不小心折断了一根竹制鱼竿,随手扔进篝火。他想起来那裂开的竹丝燃烧得格外明亮,也格外持久。也许竹丝是理想的灯丝材料?

  辉煌的日全食,点亮一个小灯泡。这故事如果是神话的话,那也是古老的神话在近代的一线美妙的余光。

  

  步入二十世纪,人类拥有越来越多先进的观测太阳的手段,日全食的科学意义逐渐式微,开始沦为单纯的观赏对象和科学教育的工具。但是一个重大事件又让日全食成为关注的焦点。

  1905年,一个瑞士专利局的职员发表三篇论文,改变了物理学的面貌,也改变了我们这个世界的面貌。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问世之后,引起轩然大波。这是一种全新的宇宙观,彻底挑战人类已有的常识。根据这种理论,引力能使光线弯曲。爱因斯坦认为检验的最好方法是日全食,因为太阳质量巨大,能使遥远星球发来的光线产生显著弯曲。平时太阳光太强,遮蔽了微弱的星光,而日全食的时候太阳正好被挡住,成为绝佳的观测时机。只要把太阳周围星域的照片与同一星域远离太阳时的照片进行比较,就可以测出弯曲的程度。爱因斯坦预测其数值是0.87弧秒。幸运的是,一开始并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人有兴趣进行验证。爱因斯坦在1915年又提出广义相对论,把弯曲值修改为1.75弧秒。

  科学家知道1919年5月29日会有一个绝佳的机会来考验爱因斯坦。这一次日全食正好在毕宿星团,群星容易为望远镜所见。1917年,尽管战事吃紧,而且爱因斯坦是敌对阵营的科学家,英国皇家天文学家弗兰克·戴森还是成功劝说政府资助观测。停战后不久,验证相对论的日食观测团开始远足。他们一共分为两队,安德鲁·克伦默林与查尔斯·戴维森去巴西,亚瑟·爱丁顿与爱德温·柯丁汉去非洲几内亚湾的西岸普林斯比。

  戴森行前与两组队员会面,对他们说,测量可能有两种结果:光线弯曲1.75弧秒,证明爱因斯坦理论;弯曲0.87弧秒,大家重新回到牛顿。柯丁汉问,如果是爱因斯坦预测数值的两倍呢?戴森说,那爱丁顿肯定会发疯,你们就自己回来吧。

  两队的运气都不好,连续几个月阴雨连绵。爱丁顿这一队,到了日食的当天,依然乌云密布。食甚前十八分钟,太阳露头,但是仍在云中出没。爱丁顿后来说,他一直在紧张地换底片,根本没有时间欣赏日食,就看了一眼,也还是看乌云还能给他多少时间。最终检查结果,有两张底片上留下了五颗星。他测量了其中一颗,就对柯丁汉说:你们不用单独回家了。爱丁顿队的测量结果是1.61弧秒,误差0.30弧秒。

  1919年11月6日,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合公布结果,大厅中挤满了人,大家都知道一个时代正在结束,墙上牛顿的巨幅画像凝视着他们。皇家学会主席汤普森(电子的发现者)宣布广义相对论得到实验证实,并盛赞爱因斯坦的科学思想是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

  这也许是日全食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的最后一个重要角色,一个最成功角色,一次最出彩的演出。■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0 08:45     标题: 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生性好佛,为人善良。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身为娘娘,生性暴戾,为人好恶。 有一次,目连之母突然心血来潮,想出了一个恶主意:和尚念佛吃素。我要作弄他们一下,开晕吃狗肉。她吩咐做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说是素馒头,要到寺院去施斋。目连知道了这事,劝说母亲不听,忙叫人去通知了寺院方丈。方丈就准备了三百六十只素馒头。藏在每个和尚的袈裟袖子里。目连之母来施斋,发给每个和尚一个狗肉馒头。和尚在饭前念佛时,用袖子里的素馒头将狗肉馒头调换了一下,然后吃了下去。目连之母见和尚们个个吃了她的馒头,“嘿嘿”拍手大笑说:“今日和尚开晕啦!和尚吃狗肉馒头啦!”方丈双手合十,连声念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事后,将三百六十只狗肉馒头,在寺院后面用土埋了。 这事被天上玉帝知道后,十分震怒。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是个孝子,得知母亲打入地狱。他日夜修炼,终于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投生凡间作乱。玉帝大怒,令目连下凡投身为黄巢。后来“黄巢杀人八百万”,传说就是来收这批从地狱逃出来的恶鬼。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因十分痛恨玉帝,就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帐。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这只恶狗没日没夜地追呀追!她追到月亮,就将月亮一口吞下去;追到太阳,也将太阳一口吞下去。不过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最怕锣鼓、燃放爆竹,吓得恶狗吞下的太阳、月亮,又只好吐了出来。太阳、月亮获救后,又日月齐辉,重新运行。恶狗不甘心又追赶上去,这样一次又一次就形成了天上的日蚀和月蚀。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直到现在,每逢日蚀、月蚀时,不少城乡百姓还流传着敲锣击鼓、燃放爆竹来赶跑天狗的习俗。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7-20 12:49

“天文盛宴”日全食

2009年07月17日 11:04 来源:解放军报


  22日日全食:我们的“天文盛宴”

  日前,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预报,22日我国将出现500年一遇的大日食奇观,这次日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可超过6分钟。

  天文专家介绍说,月球行经太阳和地球之间会遮住太阳从而发生日食现象。其中日全食极为罕见,要求地球、月球和太阳精确地处于同一直线上。据了解,日食过程分五个阶段,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从初亏到复圆历时两个多小时。

  本次日全食有三大特点值得关注:一是最精彩的全食持续时间很长。就全世界范围来说,本次日食是141年间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二是整条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日食带首先从不丹国西边进入我国西藏和云南,随后扫向四川和重庆,接着进入湖北和安徽;又向东扫向江苏和上海,最后从浙江的舟山群岛入海而东去。三是这次日全食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全国大部分地区将能观赏到日全食,预期观赏人数会超过千万。  

  在最精彩的几分钟全食时间内,公众可欣赏到日全食六大迷人景象:一、钻石环弧光乍现。在日全食将要开始时,日面的东边缘只剩下窄窄的一段亮弧,发出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强光照耀下的钻石戒指,这就是美丽的“钻石环”。二、贝利珠璀璨夺目。紧接着出现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高悬于漆黑天空中璀璨夺目的“珍珠”——贝利珠,这种星空中的“极品宝石”稍现即逝,通常只出现一两秒钟。三、俯视大地飞影惊魂。在日全食食既(即月球开始将太阳完全遮挡)之前,日全食地区的观测者如果站在很高处俯瞰大地,就能看到如科幻电影中的黑影,在大地上从西向东飞驰而去,惊心动魄。四、仰观日轮仪态醉人。此时再举头仰望,只见一轮黑色的月影,在朦胧光环的护卫下,悬于高高的星空,在这一轮月影的边上是玫瑰红的光圈,那是色球,色球上面跳动一些熊熊燃烧的烈焰,有如排山倒海般地从太阳表面喷出来,这是弧状的日珥,它们看起来不算大,其实已升腾到离太阳表面几万千米、乃至十几万千米的高度。五、久违水星露真容。此时,在隐身日轮东边不远处是平时难得露面的水星,在这黑色圆盘西边较远处则是光华四射的金星和红色的火星。六、远眺地平若梦幻。在日全食的“夜空”之下,有时可观赏到南、北地平线上泛着仿若日落后的橙红色,并让大地景物披上淡淡的梦幻色彩。东、西方地平线上有时会出现锥状阴影,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撼。

  本报记者 宋轩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7-20 12:57

日全食将影响我国短波通讯卫星导航与定位等系统
2009-07-17 09:33:31  来源:中国天气网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将对我国短波通讯、卫星导航与定位等系统产生数小时的影响

一、7月22日日全食简况

2009年7月22日上午8时左右,将发生一次历史罕见的日全食。此次全食带从不丹进入我国境内,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河南、江西、江苏、上海、浙江等长江流域地区,我国其他地区均可观测到日偏食(如图1所示)。日全食会引起电离层天气显著变化,从而对通讯、导航、定位等无线电系统产生影响。


图1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我国可见全食区域图,其中蓝色线之间的区域为全食带,红色线为日全食中心带。



二、日食期间电离层天气变化

分析计算表明,本次日全食将在北纬20?-40?区域内造成电离层空洞(如图2所示),电子浓度下降幅度可超过40%。


图2 北京时间7月22日9:30时刻300km高度电子浓度下降百分比预报


图3 给出了武汉地区日食前后电离层临频*及GPS信号时间延迟变化曲线。日食带经过我国主要城市的电离层临频预报见表1。


图3 武汉地区日食前后临频及GPS信号(L1频率)时间延迟变化预报。图中蓝线从左到右分别指示日食开始、食甚和日食结束三个时间。



表1日全食带经过我国主要城市在日食期间的电离层临频预报



三、对技术系统的影响

预计2009年7月22日日食期间,从日食开始到食甚,电离层电子浓度逐渐下降,将导致短波通讯最大可用频率下降达30%以上,经过日食带电离层的电波路径被显著改变,并对GPS单频接收系统的导航定位精度产生明显影响;从食甚到日食结束,上述影响逐渐减小,数小时后影响消失。

四、应对措施

建议在日食发生前1小时至日食后3小时内,航空、航天、测绘、勘探等部门避免进行高精度作业,通讯部门注意调整海南对新疆、西藏等地的短波通讯频率,日食带所覆盖的城市注意调整其短波通讯频率,避免进行野外探险或考察活动。(来源: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

注:“电离层临频”是指垂直向上发射的无线电波能够被电离层F区(高度范围约为140-600公里)反射的最大频率。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7-20 13:04

日食面面观

2009-07-20 10:23:42  来源:《气象知识》杂志



[attach]3530[/attach]



2008年新疆伊吾贝利珠(资料图片)



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发布的消息,7月22日,我国长江流域将发生21世纪可看到的月亮遮挡太阳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此次日全食将从22日上午8时4分左右开始,自西向东经过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上海11个省区市。那么到底什么是日食?它的成因又是什么?日全食何以罕见?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观测它呢?

日食的成因

日食是一种天文现象,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在谈到这几种日食的成因前,我们先看看月球的影子,以及它和地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月球的影子分为本影、半影和伪本影,本影和伪本影都是呈锥状和较暗黑的。
地球和月球的运行轨道是橢圆形的,因此,太阳、地球和月球三個天体的相互距离随时都在变化着,而月球的本影长度也跟月球和太阳间距离远近而改变。离太阳越远,本影锥就越长,相反离太阳越近,本影锥就越短。同样地,太阳的视角径也可从离地球最远时的31\'28\'\',变到离地球最近时的32\'32\'\',而月球的视角径亦可由29\'22\'\'增大至33\'26\'\'。换句话说,当月球离地球较近时,看起來便会比太阳大一些,这就是为什么月球可以完全遮盖太阳的道理。 明白了这个相互关系后,我们再来看看这几种日食的成因。

日偏食

当月球的半影扫过地球表面,而被它所扫过的地方,人们看到太阳的一部份被遮盖了,另一部份仍发出光芒,这就是日偏食。偏食的程度要视乎太阳被遮部份的大小,被遮部份愈大,偏食的程度也愈大。

日全食

当月球本影锥的长度超过月地距离时,本影锥便扫到地面,被本影锥扫过的地带,叫全食带,在食带內人们可看到整個太阳被遮盖了,这便是日全食。

日环食

当月球本影锥的长度比月地距离小時,本影扫不到地面,而是它延长出的伪本影锥扫到地面,被伪本影扫过的地带叫环食带。在食带內,人们可以看到太阳中央部份被遮盖了,只留下一圈狭窄的光环,这就是日环食。

全环食

全环食只发生在地球表面与月球本影尖端很接近的情況下,或者月球与地球表面的距离和月本影的长度很接近的情形下。这时当月球伪本影扫到地面某一地区,在这里产生了日环食,而随着月影的移动,过一些时间,月球本影达到地球表面另一地区,这里就发生了日全食,而后月球本影离开地面,又是月球伪本影扫过地球表面另一地区,这里又发生日环食。它的顺序是环食──全食──环食,即为全环食。

罕见的日全食

日全食是日、月、地三体位置处于特殊相位时的天象。当地球、太阳、月球三者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同时月球距离地球较近时,处于月球本影地区的人们可以看到太阳被月亮完全挡住,称日全食。由于月亮的影锥又细又长,所以当它落到地球表面时,所占的面积很小,至多不会超过地球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它的直径最大也只有二百六十多千米,由于全食带是一条狭窄的影带,据估计,平均每200~300年,某一地区或城市才有机会被全食带扫过,所以,对住在一个城市的人来说,一生可能未看到过一次日全食。

一次日全食的全过程主要包括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5个时期。

初亏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月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
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
食既以后,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达到食甚。

生光
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倍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复圆
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另外在日食发生的短短几分钟里,还有三个非常美丽的景象是不容错过的,那就是日冕、钻石环和贝利珠。

日冕
如果我们离太阳近一些,会发现太阳实际上就是一个火球。日冕是太阳最外围大气,平日里由于日冕的光芒相比较太阳而言要弱的多,我们是看不到的。日全食时,月亮遮住了太阳,黑暗的太阳外围是银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似地扣在太阳上,我们就叫它称为日冕。

钻石环/ 贝利珠
在太阳将要被月亮完全挡住时,在日面的东边缘会突然出现一弧像钻石似的光芒,好像钻石戒指上引人注目的闪耀光芒,这就是钻石环(Diamond Ring),同时在瞬间形成为一串发光的亮点,像一串光辉夺目的珍珠高高地悬挂在漆黑的天空中,这种现象叫做珍珠食,英国天文学家贝利最早描述了这种现象,因此又称为贝利珠(Baily Beads)。这是由于月球表面有许多崎岖不平的山峰,当阳光照射到月球边缘时,就形成了贝利珠现象。贝利珠出现的时间很短,通常只有一二秒钟,紧接着太阳光就全部被遮盖住而发生日全食了。

正确观测日全食
使用安全的观测设备,掌握正确的观测技巧对于每一个日全食观测者是十分重要的。在食既之前,太阳依然很明亮,错误使用观测眼镜或直接目视太阳都会造成失明等视觉损伤。
而在食甚结束后生光的瞬间,太阳突然增亮,观测者可能还沉浸在肉眼能看到的兴奋之中,不小心就会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眼睛,甚至失明。所以如果没有提前做好相应准备,天文奇观极有可能变成一柄伤人的“双刃剑”。 以下是几点观看时须注意的小知识供大家参考:

1.要使用专业的日食观测眼镜。每观测3分钟,要让眼睛休息30秒以上。
2.要使用小孔成像观测。利用两块板子,在其中一块板子上挖一个小洞,让阳光穿过这个小洞投影到另一块板子上。或者取一张纸扎几个小洞,投射到地面或者墙上有同样的效果。
3.要使用望远镜投影观测。手不要乱晃,否则太阳的影子会来回跑。并且千万不要拿着望远镜直接看太阳,如果用望远镜直接看太阳,一定要用滤光镜。
4.全食阶段当太阳完全遮蔽是才可以用肉眼观测太阳。

(作者:贺楠)

编辑:tolunay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09-7-20 13:15

要把日食一网打尽的感觉呵。继续日食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0 18:50     标题: 视频:观看日全食有禁忌 专家介绍观测方法

视频:观看日全食有禁忌 专家介绍观测方法
http://news.qq.com/a/20090719/000532.htm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0 18:54     标题: 日食趣闻

日食趣闻



在过往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由于对日食认识的局限,曾经出现过无数神话与 传说,而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也曾出于需要,散布和渲染过种种 恐惧。如今,科学的发展已经使人们对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了 更真切的了解。以下所录,是数则与日食有关的传说和趣闻。

▲全球大部分地区对日食最流行的古老传说———妖怪 吃掉太阳。

▲阿斯特克人(墨西哥印第安人)每见日食,女人都歇斯 底里地惊叫,因为他们认为这是魔鬼即将降临世间吃掉人类的 信号。

▲斯堪的纳维亚人部族认为日食是天狼食日;越南人说那 大妖怪是只大青蛙;阿根廷人说那是只美洲虎;西伯利亚人说 是个吸血僵尸;印度人则说是怪兽。

▲美国的奥吉布瓦印第安人在日食发生时会向天发射带火 焰的箭,意图是“再度点燃”太阳。

▲日本历史上曾有规定:在日食当天可停止工作,囚犯可 获大赦。

▲日食甚至曾令一次古代战役以和解告终。古希腊历史学 家希罗多德如此著述:公元前585年吕底亚人和米提亚人交战, 决战当天战场上空突然发生日食,双方见状,马上宣布休战, 重建太平盛世。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0 18:55     标题: 日月食史话和传说

日月食史话和传说

       即使对中国这样领土颇为广阔的国家来说,日全食也是难得一见的。在最近的40年内,中国共发生了3次日全食,即1968年9月22日的新疆日全食,1980年2月16日云南、贵州的日全食,以及1997年3月9日黑龙江漠河地区的日全食。幸运的是,在今明两年内中国将会发生两次日全食。
    科学家们为科研需要观测日月食,公众带着好奇心欣赏日月食美景。然而,为了认识日月食的奥秘,人类至少探索了300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各类天象中,当推日食的出现最受人关注。原本明亮而又完美无缺的太阳圆面在不知不觉中突然缺了一块,随之缺损部分越来越大,最后甚至完全漆黑一片,而在黑色太阳的周围还会呈现出平时看不见的光芒。动物以为黑夜降临,于是会出现鸡鸣狗叫、飞鸟归巢之类的慌乱景象。古人因缺乏科学知识,不明其所以然而颇感惊恐,在中国诸如“天狗吃太阳”之类的说法便广为流传,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对此深信不疑,于是便聚众敲锣打鼓、大放鞭炮,以轰走“天狗”、“挽救”太阳。最后,人们自然如愿以偿,于是类似的做法便长期流传了下来。
    在古代中国,人们认为日属阳,象征帝王,而月属阴,象征百姓。如汉光武帝在建武七年(即公元31年)曾下诏曰:“月者民象,日者君象,近顷以来,日月失次,阴阳颠倒。民之有衍,亦君德有亏??????”日食被看作上苍显示阴盛阳衰的征兆,而及时抢救太阳便成为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如《穀梁传》中便有涉及日食的记载:“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由此足见日食发生之际人间往往一片慌乱,在今人看来那时的景象真是既热闹又颇为可笑。
    日食出现往往令古人产生恐惧,并视作凶兆,尤其是同战争相联系。亚述编年史中记载了公元前763年6月15日的一次日食,有关铭文上写道“亚述城发生叛乱。九月(注:指犹太历第九个月),太阳被蚀”。不过,历史上日食天象也曾为人间消弭战争。生活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曾依据日全食出现的周期性,推算出公元前585 年5 月28 日会发生日全食。其时,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的亚洲部分)地区吕底亚人和米太人之间的战争已长达五年,久久不能平息。为此,泰勒斯刻意编了一个善良的谎言,称上帝对这场无谓的战争极其恼怒,将要用发生日食来警示世人。结果,日食如期而至,当太阳被月球完全遮去、白天几成黑夜之时,战争双方的首脑和士兵们极度恐慌,他们认为这意味着“天变”,是上帝在发怒,于是战斗便停了下来,两个部族即此解甲言和,重归于好。
    涉及日全食的迷信之说流传甚广,至今仍有少数人相信。如印度报纸曾告诫孕妇在日全食期间不要外出,以免出生的孩子成为盲童或有兔唇;日食前煮的食物是不干净的,应该扔掉,等等。
    月食发生在夜间,景象自然远不如日食那样蔚为壮观。然而,古人同样不懂得月食发生的科学道理,看到一轮明月逐渐失去光辉,同样会心怀恐惧并深感不安,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社会活动,如战争等。
    据记载,公元前413年,生活在地中海上西西里岛东南面的叙拉库斯人和雅典人开战。某日,入侵的雅典舰队准备尽快进占敌方的港口,而面对强敌守卫城市的当地军队和百姓打算撤退。是夜恰好发生了月食,雅典人以为月食的出现于战事大为不利而改变了进攻的日期,结果使叙拉库斯人有时间增强兵力,最后入侵的雅典舰队全军覆没,一败涂地。
    另一个涉及月全食的广为流传的故事与著名航海家哥伦布有关。1492年哥伦布在远航中,因缺乏淡水和食物而落难于牙买加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并向岛上人求助,但当地人不愿给这些不速之客补充食物,这使哥伦布船队陷入困境。碰巧,哥伦布算定此时很快会发生月全食,于是他对岛上的人说,如果他们不供给船队食物和淡水,上帝将会发怒并把月亮变黑。月全食果然发生了,明亮的月光渐渐消退,天空逐渐黑了下来,最后归于一片黑暗。缺乏科学知识的土著人对此极为害怕,很快为哥伦布他们送来食物,并祈求他设法解救这一“灾难”。哥伦布不失时机地说,上帝已经宽恕了他们的无知。随着月亮逐渐复圆,一轮满月终于再现,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一来岛上纯朴的土著人便对哥伦布敬若神明,一直供给他们最好的食物,船队也就渡过了难关。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0 19:04     标题: 世界各地历年完美日食图集

世界各地历年完美日食图集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包括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日食有五大看点:贝利珠、色球层、日珥、日冕、天空与环境。

http://news.ifeng.com/history/vp/200907/0720_5626_1258781_13.shtml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1 11:36

据媒体报道,明天(22日)长江流域地区云雨天气,500年一遇,却遇上云雨天气,扫兴呀。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1 22:44

日食传说:天狗还是蟒蛇食日? 恋人互相追逐?

2009年07月21日 08:05 来源:长江商报 


  日全食几分钟 温度下降15C°

  原来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缺了一块儿,接下来缺口越来越大,直至整个太阳完全消失,红太阳竟然成了“黑太阳”。太阳被“吃了”?白天变黑夜了?……在古代,由于缺乏科学知识,当日食出现时,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都被认为是一种凶兆,曾经也出现无数神话与传说。

  在7月22日日全食来临之前,湖北省天文学会副理事长高布锡为读者讲述了人类探索日食的经历。

  高布锡说,日食是太阳圆面被月球遮掩的现象。由于太阳与地球、月亮与地球的距离有些许变化,月亮投向地球的影子略有长短,形成的日食也分为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几类。

  日偏食与日环食的过程和日全食大致相同,但没有食既和生光这两个关键的环节,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因此日偏食和日环食的可欣赏度不可和日全食相提并论。

  有资料记载,1901年至1999年,全世界范围内发生共计228次日食记录中,日偏食78次,日环食73次,日全食71次,混合食6次,主要的三种日食发生的几率差不多,而混合食明显最为罕见。

  在日食的发生过程中,太阳和月球相对位置改变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月球运动。每次日食,月球总是从太阳视面的西边缘进入,逐渐遮挡太阳,最后从东面移出。高布锡说:“在日全食的那几分钟,温度会下降15C°~20 C°,气压也会有变化,风力加大,对高空作业有影响。”

  7月22日即将出现的日全食,究竟是多少年一遇?高布锡分析:“对于一个定点来说,日全食出现一次的时间通常是300年到400年,在不同地点出现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

  高布锡介绍,这次日全食带有230多公里,长江东行,成都、重庆、武汉、合肥、杭州、上海等许多大城市都在全食带内,中国大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偏食。

  “从全球范围来看,日全食并不罕见。但问题在于,日食发生时,只有在地球上某一条狭长的‘食带’上的人才能看到,而不像月食发生时,近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一睹为快。”高布锡解释道,日全食“平均每300年一次”,是要加限定词的,即“对某地来说”。

  高布锡说,日全食无论多少年一遇,可以确定的是,它是非常壮观瑰丽的天文奇景,对于大多数武汉人而言,一生也许就这一次观赏机会,值得为它驻足。

  日食传说·天狗食日

  释迦摩尼十位弟子中有一位名叫“目连”的公子,十分孝顺母亲,但是,目连之母却生性暴戾。天上玉帝知道后,将目连之母打下十八层地狱,变成一只恶狗,永世不得超生。 目连日夜修炼,成了地藏菩萨。为救母亲,他用锡杖打开地狱门,目连之母和全部恶鬼都逃出地狱。

  目连之母变成的恶狗,逃出地狱后,窜到天庭去找玉帝算账。她在天上找不到玉帝,就去追赶太阳和月亮,想将它们吞吃了,让天上人间变成一片黑暗世界。民间就叫“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亮”。

  日食传说·各地

  斯堪的纳维亚人则认为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两只叫做“斯科尔”和“海蒂”的天狼在互相追逐。

  印度神话中,人们把太阳的突然消失归咎于一个叫做“拉胡”的魔鬼,认为是它把太阳咬了一口,造成日食。

  印加人相信,神话中有只称为Ccoa或K'owa的猫,它只要一甩尾巴,就能呼风唤雨。而日食(当地称为Inti Jiwana)和月食则是Ccoa发怒的表现。

  古埃及的太阳教徒相信,存在着一只食日(指太阳神Ra)的蟒蛇Apep。另外有些埃及传说记载,日食的发生是因为一只想在天庭称霸的秃鹰企图夺走太阳神的光芒。

  非洲一些民族认为,太阳和月亮本是一对恋人,他们追逐时就发生了日食。

  日食传说·记录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找到了日食的规律,并学会用文字记录日食发生的全过程。

  公元前1961年 第一次有记录的日食

  《尚书·胤征篇》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夏朝仲康时代有一次“天狗吃日”,这时侯,天官应向朝廷上报,并让天子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为酗酒误事,没有在第一时间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上报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斩。

  这次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很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被称作“书经日食”、“仲康日食”,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中国汉朝 基本预报日、月食

  唐朝的天文历法科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李淳风就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一位精通天文、历算、阴阳之说的奇人。

  李淳风认为,大唐盛行的《戊寅元历》有诸多失误,他于是自编了一部全新的历法,献给朝廷。

  有一年,李淳风按自己的历法计算,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而朝廷按旧历法颁布的历书中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他就把自己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结果证实李淳风的历法预言正确。到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1868年 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在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冉桑在观测日全食时,看到日珥光谱里有一条奇特的黄线。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虽然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元素。后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Helium(氦),源于古希腊语,是“太阳元素”的意思。

  1919年 科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次日全食

  1801年,德国天文学家Soldner根据牛顿理论预言,当光线经过太阳附近时,受到引力的作用会发生偏折。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是1919年5月29日,英国爱丁顿的验证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当时拍摄了日全食期间太阳附近的恒星,并与非日食期间拍摄的同一天区的恒星位置进行对比,测定了太阳引力造成的星光的偏折。

  1997年 20世纪中国境内最后一次日全食

  1997年3月9日,在中国的“北极”——漠河,20世纪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500年才回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日全食和亮彗星这两种特殊的天象的发生和出现,十分罕见。

  ◇链接

  过去1034年间 武汉4次邂逅日全食

  从公元975年至2009年的1034年间,武汉共经历4次日全食,分别是:1575年(明神宗万历三年)5月10日下午2时20分开始,持续时间为4分23秒;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2月3日下午2时07分开始,持续2分04秒;1941年9月21日12时21分开始,持续3分05秒;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持续约5分半钟。相比之下,今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的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达5分15秒。

  据史料记载,上次具备这样良好观测条件的日全食已经是400多年前的明朝嘉靖年间了。

  本报记者 何辉 王荣海

  实习生 肖伟英 张灵灵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1 22:45

引用:
原帖由 陶立璠 于 2009-7-21 11:36 发表
据媒体报道,明天(22日)长江流域地区云雨天气,500年一遇,却遇上云雨天气,扫兴呀。
看见报道了,真是遗憾呀。

好像有的地方要提前采取人工强降雨的办法。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1 23:02

百年一遇日全食牵动众人 电视万里大“追日”

搜狐 2009年07月21日09:3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钟天阳


.  7月22日上午7时40分到11时20分,东方卫视将与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合作,采取境外多点连续接力的形式,直播上海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经国家天文台预测,7月22日上午,亚洲地区将发生一次壮观的日全食。



全食带始于印度西海岸,再沿着长江流域自西向东,成都、武汉、杭州、上海等城市都在全食带内,堪称21世纪中国人能看到的最壮观天象之一。据测算,上一次上海地区的日全食是1575年,而下次再光临上海将是2309年。

  为了让广大电视观众全面领略日全食奇观,当天上午7时40分到11时20分,东方卫视将与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合作,采取境外多点连续接力的形式,直播上海数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带领观众从南亚次大陆到太平洋之滨纵横万里。这是上海电视直播史上,首次以电视形式全程记录并同步直播的重大天象活动。为了满足上海市民欣赏这一天文奇观,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将在全市地铁车站、地铁车厢、公交车和公交站点及楼宇电视中同步转播。

  本次直播由东方卫视、上海电视台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新浪网策划推出。首次在新闻直播中动用数字高清视频信号,在境内境外共设立十多个直播点,采用观测点图像直播、记者连线、权威专家评说等方式全景展示。其中,印度西海岸是本次日全食造访地球的第一站。印度直播点位置选择在古吉拉特邦海文纳加市附近的哈姆海特海湾的西岸。北京时间8时50分左右,“追日”特派记者将首先为观众带来印度境内观看到黑太阳日出的奇妙景观。中国内地的直播点首站设在西藏日喀则地区,然后自西向东递进,分别在成都、武汉、铜陵、上海、浙江设立直播点,进行多点接力直播。上海作为本次“电视追日”的重点,电视新闻中心分别在外滩、东方明珠以及中国内地最后一个观赏日全食地点的洋山深水港等多处设立直播点。除此以外,本次“追日”的最后一站将和日本NHK电视台合作,该直播点设在太平洋上航行的“太平洋维纳斯”号上,同时这里也是本次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地点,届时日全食的时间将达6分39秒。

  直播过程中,电视台将邀请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君亮和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江晓原教授,为观众进行日全食基础知识、观测方法的科学普及,介绍与日食关联的人文历史常识,同时还将针对2009年国际天文年的各项活动和2009年其他天文奇观,普及天文学及相关学科知识。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1 23:55

“大日食”明天上演 中国各地迎候天文奇观

2009年07月21日 2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一日电 五百年一遇的“大日食”天文奇观将于二十二日在中国上演,中国各地积极迎接此次日全食的科研、科普和观测欣赏。

  中国有望首次获得长时间日全食内冕像

  中新社记者朱晓颖在南京报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追日”观测项目“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今天告诉记者,此次观测项目之一的“白光日冕十七点观测”有望首次获得日食期间长达四十分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内冕像。

  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全食时,“黑暗太阳”外围银白色的光芒像帽子一样扣在太阳上,因此被称为日冕。日冕的范围很大,接近太阳表面的那部分日冕称内冕。

  全球天文爱好者“押宝”苏州观日食

  中新社记者周建琳在苏州报道:来自日本、欧美、香港、台湾为主的三千名天文爱好者今天陆续抵达苏州,期待明天上午在此间目睹人类百年时间里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苏州一直被认为是这次观看日全食最佳地点,中国权威的紫金山天文台把这里当作是这次观看日全食联合行动的协调中心,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众多天文学家和爱好者。但此间天气预报也认为,二十二日上午日全食观测期间,作为最佳观测点之一的苏州阴雨天的概率较大,局部地区可能伴随有阵雨或雷雨天气。

  “由于是大范围的系统性降水,采取人工消云的办法,效果也不是很好。”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副主席方成今天在苏州表示,“人工消云的可能性已经基本排除。”这就意味着明天“押宝”苏州的海内外天文爱好者极有可能与日全食“失之交臂”。

  广东梅州妥善准备应对日全食影响

  中新社记者杨草原在梅州报道:记者今天向广东梅州有关部门了解到,梅州民众可欣赏到二十一世纪最大食分日偏食,最佳观测时间预计在二十二日九时三十分前后。

  此次日全食虽然为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观测欣赏带来难得机遇,但是日全食期间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等可能会对交通运输、生产作业、通信安全、社会治安等带来一定影响。为了梅州广大民众生活有序安全,梅州市有关部门迅速行动,妥善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应对日全食。梅州市公安交警支队将安排警力、警车加大对国、省道和重点风景区的动态巡查,并针对登山路段、广场周边等人群比较集中的地方专门制定应急预案。

  广东东莞“追日团”出发赴安徽

  中新社记者李映民在东莞报道:五百年一遇的大日全食奇观在东莞旅游业界迅疾刮起了一股“追日风”。由东莞国旅特别策划推出的“日全食体验团”八十名游客二十一日上午出发,前往安徽铜陵开始日全食之旅。

  据悉,铜陵为今年日全食最佳观测站之一,铜陵非常接近日全食中心线,其日全食的持续时间将达五分四十四秒之久。现场将让大家利用专用眼镜观赏,由专人指导观赏“日全食”奇景。

  东莞国旅负责人介绍,“日全食体验团”除了观赏日全食外,行程还特别安排了畅游中国著名旅游胜地——黄山。

  山西气象部门:宅中或是最佳观测点

  中新社记者张恩在太原报道:山西省气象局今天公布二十二日当地日偏食的观测时间。据山西省气象局副局长张洪涛介绍,由于太原市不在此次日全食带上,所以当日食发生时,当地市民只能观看到日偏食。预计太阳初亏从八时十九分二十三秒开始,被月亮遮挡最大时发生在九时二十六分二十七秒,十时三十九分三十五秒太阳复圆,整个过程将持续两个多小时。

  张洪涛称,由于此次日食发生范围大,市民只需到室外就可观赏,自家阳台也许就是最佳观测点。

  此间有天文爱好者因在太原看不到日全食景观感到遗憾。此间有消息称,据北京天文馆推测,明年一月十五日左右,与此次程度相仿的日偏食将会再次“光临”山西。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2 00:00

中国主要城市日全食见食时间表公布

搜狐 2009年07月21日13:45   来源:中国广播网

  中广网北京7月21日消息 22日我国将迎来500年一遇的日全食。为让处于全食带的公众更好地观测此次日全食,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历算室公布了我国主要城市日全食见食时间表。

  历算专家、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成灼介绍,此次日全食首先从我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扫向四川的康定、雅安、峨眉山、乐山、眉山、成都、资阳、自贡、内江、遂宁、南充、广安、达州和重庆的市区、郊市县、涪陵、万州,接着进入湖北的恩施、宜昌、荆门、荆州、孝感、咸宁、武汉、黄石、麻城和江西的九江、安徽的六安、桐城、安庆、合肥、九华山、黄山、芜湖、马鞍山、宣城,又向东扫向江苏的高淳、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全市(仅崇明岛西北一角除外)。

最后指向浙江的湖州、杭州、绍兴、嘉兴、宁波,并从舟山群岛入海而东去。

  日全食过程分五个阶段,即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日食从初亏到复圆历时两个多小时,但是最精彩的全食持续时间却很短。而全食终时刻减去全食始时刻就是全食持续时间。

  以下是我国主要城市日全食见食时间表:

  地名初亏 全食始(食既) 食甚 全食终(生光) 复圆

  上海 8时23分25秒 9时36分44秒 9时39分16秒 9时41分49秒 11时01分36秒

  重庆 8时07分54秒 9时12分59秒 9时15分08秒 9时17分17秒 10时30分34秒

  常州 8时21分44秒 9时35分23秒 9时36分28秒 9时37分34秒 10时57分55秒

  无锡 8时22分03秒 9时35分10秒 9时37分05秒 9时39分01秒 10时58分48秒

  苏州 8时22分21秒 9时35分13秒 9时37分41秒 9时40分10秒 10时59分41秒

  杭州 8时21分26秒 9时34分11秒 9时36分55秒 9时39分40秒 10时59分21秒

  宁波 8时23分07秒 9时37分20秒 9时39分34秒 9时41分50秒 11时02分44秒

  嘉兴 8时22分20秒 9时35分01秒 9时37分59秒 9时40分57秒 11时00分21秒

  湖州 8时21分31秒 9时33分50秒 9时36分45秒 9时39分41秒 10时58分50秒

  绍兴 8时21分52秒 9时35分19秒 9时37分42秒 9时40分05秒 11时00分26秒

  舟山 8时23分54秒 9时38分01秒 9时40分38秒 9时43分16秒 11时03分53秒

  合肥 8时18分39秒 9时30分48秒 9时31分48秒 9时32分49秒 10时52分07秒

  芜湖 8时19分37秒 9时31分06秒 9时33分38秒 9时36分10秒 10时54分45秒

  马鞍山 8时19分57秒 9时32分15秒 9时33分52秒 9时35分29秒 10时54分47秒

  铜陵 8时18分49秒 9时29分47秒 9时32分39秒 9时35分31秒 10时53分46秒

  安庆 8时17分46秒 9时28分30秒 9时31分15秒 9时34分01秒 10时52分15秒

  黄山 8时18分58秒 9时32分40秒 9时33分29秒 9时34分19秒 10时55分27秒

  巢湖 8时19分10秒 9时30分47秒 9时32分46秒 9时34分46秒 10时53分29秒

  六安 8时17分45秒 9时28分58秒 9时30分29秒 9时32分00秒 10时50分31秒

  宣州 8时19分55秒 9时31分26秒 9时34分17秒 9时37分10秒 10时55分47秒

  贵池 8时18分19秒 9时29分13秒 9时32分03秒 9时34分54秒 10时53分10秒

  九江 8时16分19秒 9时28分46秒 9时29分23秒 9时30分00秒 10时50分15秒

  武汉 8时14分53秒 9时23分56秒 9时26分39秒 9时29分24秒 10时46分15秒

  黄石 8时15分31秒 9时25分32秒 9时27分53秒 9时30分16秒 10时48分05秒

  荆州 8时12分48秒 9时20分47秒 9时23分21秒 9时25分57秒 10时41分56秒

  宜昌 8时12分11秒 9时19分27秒 9时22分07秒 9时24分48秒 10时40分01秒

  荆门 8时13分09秒 9时20分58秒 9时23分32秒 9时26分07秒 10时41分48秒

  鄂州 8时15分25秒 9时25分00秒 9时27分37秒 9时30分14秒 10时47分37秒

  孝感 8时14分41秒 9时23分25秒 9时26分08秒 9时28分53秒 10时45分22秒

  黄冈 8时15分25秒 9时24分56秒 9时27分35秒 9时30分15秒 10时47分33秒

  咸宁 8时14分35秒 9时24分52秒 9时26分31秒 9时28分12秒 10时46分26秒

  随州 8时14分36秒 9时24分08秒 9时25分30秒 9时26分53秒 10时44分02秒

  恩施 8时10分28秒 9时16分50秒 9时19分23秒 9时21分58秒 10时36分26秒

  成都 8时07分05秒 9时11分06秒 9时12分47秒 9时14分29秒 10时26分22秒

  自贡 8时06分44秒 9时10分55秒 9时13分01秒 9时15分07秒 10时27分27秒

  遂宁 8时07分51秒 9时12分09秒 9时14分25秒 9时16分43秒 10时28分59秒

  内江 8时07分01秒 9时11分08秒 9时13分26秒 9时15分45秒 10时27分59秒

  乐山 8时06分15秒 9时09分31秒 9时11分54秒 9时14分19秒 10时25分38秒

  南充 8时08分22秒 9时13分10秒 9时15分12秒 9时17分15秒 10时30分00秒

  广安 8时08分30秒 9时13分16秒 9时15分42秒 9时18分09秒 10时30分56秒

  达州 8时09分34秒 9时15分44秒 9时17分07秒 9时18分30秒 10时32分34秒

  雅安 8时06分05秒 9时08分57秒 9时11分16秒 9时13分36秒 10时24分24秒

  眉山 8时06分35秒 9时09分52秒 9时12分14秒 9时14分38秒 10时25分53秒

  资阳 8时07分05秒 9时10分46秒 9时13分11秒 9时15分37秒 10时27分18秒

  康定 8时05分34秒 9时08分06秒 9时10分10秒 9时12分16秒 10时22分38秒
作者: karin    时间: 2009-7-22 00:01

西藏千年藏历准确推算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观

搜狐 2009年07月21日20:17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拉萨7月21日电(颜园园 斯郎曲西)西藏天文历算研究人员去年初已准确推算出了22日将发生的500年一遇日全食,与紫金山天文台公布的结果十分相近。

  记者看到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68岁的藏族天文历算专家贡嘎仁增,在一只木制沙盘上用铁笔划着各种弯曲的藏文“数字”,当一个结果出现后就随手抹去并进行下一轮运算。

通过这种已具有千年历史的星算学演算公式,他和同伴们推算出了长江大日食的发生和观测地点。

  这些2008年1月得出的研究成果,刊载于同年9月出版的《西藏天文气象历算》一书。

  “7月22日8时5分将发生日全食,10时30分左右开始复原。西藏大部分地区、四川甘孜和成都、云南德钦、上海、杭州等地都能看到日食现象。”贡嘎仁增举着这本长条状的藏文书籍高声朗读。

  这本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每年都要编制的藏历,还成功预测过历史上发生的多次天文现象。它不仅是西藏百姓的生产生活指导书,气象部门也以藏历作为天气预报的重要参考依据,西藏的新闻媒体播报来自气象部门和藏历的两种天气预报。

  自1916年拉萨门孜康(藏医历算局)成立起,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从未间断过每年一册的编制工作。据统计,藏历年发行量达10多万册,有时甚至高达30多万册。除西藏外,还远销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的藏族聚居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家。

  无需高精度天文望远镜和电脑,只需一只简陋的木板沙盘和一段细铁丝,天文历算研究所的专家们能预测各种天象、来年的旱涝、何时播种等。

  尽管在外人看来很是神秘,在西藏天文历算研究所副所长次旦多吉看来,这不过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如推算日全食的方式就是一种“古老的算术”,沙盘是一种类似于“算盘”的古老运算工具,而日月盈亏和行星的运行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一定的演算公式,就可以算出结果。

  次旦多吉介绍说,演算的过程非常复杂,结果是增进式的、需要不断修正。尽管目前这种演算也可以通过电脑完成,但他们还是更愿意在传统的沙盘上完成,电脑的结果只作为一个校正的数据。

  贡嘎仁增从事藏历天文历算研究已经有50多年。他说,藏历已有上千年历史,是藏族千百年生产生活经验的系统总结。它融合了内地和印度的相关历算方法,可以纪年、纪月、纪日,还能预报天文现象、天气趋势和自然灾害,有针对性地指导不同地区的农耕牧作,传授不同时令采集数百种中藏药的知识,甚至还总结了一年四季人体的脉象变化规律等。

  为了提高藏历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天文历算专家不仅要收集大量现成的物候谚语资料,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还要深入农村牧区,考察分析最新的气候变化、地理变迁和老百姓的发现,跟踪验证已发布藏历的准确程度,对各项预报进行必要的更正和调节。

  在藏族传统里,日月食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无腭的星宿在吃太阳”,过去藏族百姓通过吆喝、放鞭炮和祭祀等方式驱赶他们。

  但次旦多吉指出,日月食是一种自然的天文现象,认为是“不祥之兆”或是“发生地震的先兆”等说法,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

  贡嘎仁增说,2010年的藏历已编写完成,并即将出版。其中有两个天文现象的预测:2010年1月1日2时55分至3时59分西藏将发生月偏食;2011年1月4日17时20分至17时50分将发生日偏食。
作者: 陶立璠    时间: 2009-7-22 18:00     标题: 葛剑雄:中国古代社会为何视日食为灾难?

葛剑雄:中国古代社会为何视日食为灾难?
2009年07月22日 东方早报

晴朗的天空阳光灿烂,忽然一个阴影开始遮蔽阳光,天空渐渐暗淡,太阳完全没入阴影,天上现出点点星星,大地一片昏暗。毫无准备的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灾难,有人以为末日来临,惊恐得匍匐在地;有人以为天降处罚,跪地求饶;有人不知所措,号呼奔走;有人举火照明,有人鸣锣击鼓;连鸡犬也不得安宁。没过多久,天色渐明,太阳重现,就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人们悲极而喜,纷纷叩谢上苍的庇佑,也有人依然忧心忡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天降奇祸。
这是古人描述的日食发生后的情景。在人类对日食的原理还不了解时,也不可能对日食的发生作出预测预报,出现这样的情况毫不奇怪。尽管日食是一种正常的天象,但每次能观察到日全食的地方不过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只占地球面积很少的一部分,并且那些地方未必有人居住,观察时还会受到时间和气候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生中能看到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不可能积累多少直接的经验。即使以往见过,或者听长者说过,一旦日全食真的出现,还是免不了会产生恐惧。
奇特的日全食更会引起震惊。在中国史书《竹书纪年》中就记载着这样一项重大事件:“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懿王元年,在郑这个天上,早上天亮了两次。)
这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却千真万确,并且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1997年3月9日在新疆观察到了一次类似的日全食:早上日出前,天已大亮,这时日全食发生了,天空重新变得黑暗,星星闪烁,然后第二次天亮。有了这样的实证,科学家断言,“天再旦”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5时28分,今陕西华县(当时的郑)一带可见到此次日全食,于是当地人产生天亮了两次的错觉。这无疑是从未见过的“灾异”,值得载入历史。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是国家、部族、家族以至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当人们还不具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时,只能尽力观察自然的变化,包括天象、星象的演变,以便作出解释或判断。
相传尧已经设立“掌天地四时”的专职天文官,负责观察天象,由四个人分别驻在东西南北四个地方,通过观测太阳和星宿来推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具体日期,以利农事。《尚书·胤征》记载:夏王仲康时(约公元前2050年前后)发生了一次日食,由于天文官羲、和二氏沉湎酒色,疏于观测,居然没有及时作出预报,以致引起全国震恐。
尽管这些传说还没有得到充足的证据证实,但到春秋时期,史官已对日食作了完整的记录。
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二年间,发生了三十六次日食,每次都有年月日的记载。照理说,日食不会像其他自然灾害那样给人类带来直接损害,既然有了预报,大可不必再惊慌,为什么还会被视为不祥,当作灾呢?
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所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对于春秋期间的日食,《史记·天官书》解释为:“天子微,诸侯力政,五伯(霸)代兴,更为主命。自是之后,众暴寡,大并小。秦、楚、吴、越,夷狄也,为强伯(霸)。田氏篡齐,三家分晋,并为战国,争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数屠,因以饥馑疾疫焦苦。”
《汉书·天文志》讲得更加具体:“杀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三十六次日食居然会对应三十六位国君被杀,而且从此天下大乱。《汉书·五行志》已将日食列为灾异,具体记载了西汉两百一十二年间的五十二次日食。
其实天文官和史官心里都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日食后该增加德行,月食后该减少刑罚,异常星象后应该讲究和谐)。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
就这一点而言,日食对中国古代社会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在今天,日食现象已经为科学理论所完全解释清楚, 稍具科学素养者都不会相信“天人感应”论,它作为一个小小的历史话题,已经留存在故纸堆中,供少部分好古者翻检、猎奇。
(作者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20

网友恶搞日全食大搜集:太阳对月亮说我爱你!

2009年07月23日09: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就像是一部免费的大片,片尾刚一结束,网友们就通过QQ群、BBS、博客等形式在网上掀起一股娱乐日全食的浪潮。

  知音体

  网友一辈子的文青:

  太阳对月亮说:我爱你!

  月亮对太阳说:嗯,讨厌!

  太阳对月亮说:我要当着地球的面发誓:娶你,永远和你在一起!

  月亮对太阳说:你真坏,弄得地球上那些哈板儿都把我们俩个盯到起!

  网友寒雨轩:

  地球对月亮说:“你娃太不够义气了嘛!我们杂说嘛,也是一个系的三!”

  月亮对地球说:“你想咋嘛!”

  地球又对月亮说:“你咋能在我和太阳之间当个第三者喃!把我在他眼里的地位都霸占完了!”

  月亮害羞的说:“那我把她还给你嘛!”说完月亮就走了。





  然后回过头对太阳说了一句:“五百年之后见!”

  网友遗忘:

  太阳寄给地球一封信写道:“我只是换件衣服,让月亮帮忙遮一下,结果你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兴师动众来看我换衣服,再说,你们看就看嘛,还拿个黑片片把眼睛挡起假装没看,虚伪!你们当我是傻的啊?我要告你们性骚扰!!!

  网友莱特:

  月亮追太阳500年才追上,只可惜才亲热了几分钟就完事了!

  递点子

  网友hero:

  “紧急通知”:由于今天天亮了两次,要求各单位职工工资按两天的计发。天黑时没睡觉的,登上楼台,扒在窗前,戴着眼镜,东张西望的除外。

  网友很乖:

  特大好消息:据说日食的时候太阳,月亮,地球会形成一条直线,根据万有引力原理,到时候地球的引力会减弱,日食的时候大家都去买菜,称菜的会比平时的多,不要错过这个500年一遇的大好机遇哦。

  网友黑眼圈:

  日全食启示录:1、太阳虽然很大很牛X,但有时还是会被比它小N多倍的东西掩盖。

  2、新闻上所说的成都有20%的几率看到日全食是错误,事实证明这个几率是0%。

  3、当两个球体重叠在一起的时候,引发的另外一个现象是地球上的“球迷”突然增多了。

  4、日全食证明靠反射人家的光终究还是人家的陪衬。

  5、这次天文现象主要功劳是月亮的,但还是冠了太阳的名,这说明教授发表学生的论文冠自己的名字是合乎天理的。

  雷人版

  网友太阳:

  有四个麻友酣战麻将一整宿,眼看天就亮了,继续战斗,一会儿天又黑了。其中一个麻友说,“呀,怎么这么快天又黑了?”“管他的,继续战斗。”另一麻友说。六分钟后,天又亮了。一麻友急了:“你们出牌也太慢了,一把牌打了一个通宵。”

  网友万老师:

  重庆电视台在日食时对话:

  主持人与专家在重庆食既的对话一两句:

  主持人: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画面全黑了……

  3秒之后

  主持人:还是全黑,教授请问这是为什么?

  专家:这个……好像是信号中断了

  主持人:好,现在我们稍微休息一下马上回来

  网友秋天的颜色:

  今天早上朋友打电话告诉我下午不能到我家了,他要在家看日全食,并且用炫耀的口吻说他家有天文望远镜,我说拿到我家一起看嘛。谁知道这位仁兄居然说了一句天下最让人狂笑的话:不行的,我们家的人晚上要一起看!!!!!

  网友蝶儛:

  偶今天看的时候遇到乌云,听见一个人说:哪个拿个杆杆把云挑开嘛。

  智力题

  网友游客:

  智力测试:谁第一个知道会发生日全食?

  答:歌手韩磊。他几年前就知道,因为他写了首歌《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他还想看日全食。 (来源:成都晚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21

郑州出现罕见“七月飞雪” 专家称和日食有关

2009年07月23日09:50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记者李岚实习生吴琼 昨天,郑州市侯寨乡南岗刘村的许多村民,看到了罕见的“七月飞雪”。郑州市气象台的专家称,此次下雪与日全食有关。

  昨天上午8时50分,南岗刘村的曲女士在家门口和七名村民一起纳凉时,突然感觉身上落了许多白色晶状体的颗粒,她伸手一摸,颗粒很快就融化了。

正在纳闷时,突然听到大街上有人在喊:“下雪了!”她赶紧伸出双手从空中去接这些雪粒,由于手温太高,雪粒一落在手上,很快就化掉了。

  该村村民梁国彦说,当时他正在家门口与邻居们聊天,听到“刷刷”的声响,抬头一看,天上正在下雪,雪粒像味精一样,细细地往下落,很多村民都出来看稀罕。降雪的时间有3分钟左右,但却成了全村人当天议论的话题。村民们十分奇怪,为何7月盛夏会下雪呢?

  带着村民的疑问,记者采访了郑州市气象台台长李社宗。李台长说,昨天侯寨乡南岗刘村出现短时间的降雪,与日全食有关。在日全食到来时,由于太阳被遮挡,温度在短时间内会突然下降,局部出现冰晶体。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25

日食:从迷信到科学再到狂欢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7月22日 17:22



  日全食全过程



  日珥



  天文学家爱丁顿



  日食:从迷信到科学再到狂欢

  预报:古代天学家的职责

  古代皇家天学家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预报日食。此事非同小可,如果失职,就有被杀头的危险!最著名的记载见于《尚书·胤征》:
  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此即著名的“书经日食”。羲和(相传为帝尧所任命的皇家天学官员,是否实有其人尚不可考)因沉湎于酒,未能对一次日食作出预报,结果引起了混乱。这一失职行为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注意这里“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预报日食发生之时太早或太迟就要“杀无赦”)之语,若古时真有这样的“政典”,未免十分可怕。从后代有关史料来看,这两句话大致是言过其实的。
  关于上面这段历史记载,有西方学者解读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羲和,因为酗酒,未能及时预报一次日食,就受到了死刑的惩罚,从此以后中国的天文学史再也不敢玩忽职守了——所以中国人留下了如此丰富的天象记载。这段有点“戏说”色彩的解读,大体还是正确的,尽管玩忽职守的天文学家在中国也不是那么难以想像的。
  日食之所以需要预报,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需要在日食发生时进行盛大的“禳救”仪式,而这种巫术仪式是需要事先准备的。


  检验历法:
  日食在古代的科学意义

  中国古代天学家还赋予日食一种现代话语中的“科学”意义——用日食来检验历法的准确程度。
  关于中国古代历法,许多人常有误解。可能是因为最初在翻译西文calendar一词时,随手用了中文里一个现成词汇“历法”,造成了这样的后果。其实能够和该词正确对应的现成中文词汇应该是“历谱”。由于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将“历法”对应于calendar——即俗语所谓的“月份牌”,就渐渐忘记了在中文词汇中“历法”这个词的本意。
  其实中国古代的历法,与西文的正确对应应该是mathematical astronomy,即“数理天文学”。因为中国古代的历法,完全是为了用数学方式描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即所谓“七政”)的运行规律。至于排出一份历谱(“月份牌”),那只是历法中附带的小菜一碟。因此历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天学中真正“科学”的东西——尽管这科学工具是为“通天”巫术服务的,就像今天某些算命者手中的电脑。
  中国古代天学家也能够在相当精确的程度上预报日食。例如,根据现代学者研究,唐代中国人对日食的预报,已经只有半小时到一小时之间的误差。考虑到日食发生的频率(每个世纪平均发生236.7次,对同一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可见到一次日偏食,但要300多年才能见到一次日全食),这样的预报在古代已经足以令人满意了。
  由于在中国传统历法中,采用若干基本周期持续叠加的数值模型,来描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这七个天体的运行,从历元(起算点)开始,越往后的年份叠加次数越多。而任何周期都是有误差的,随着叠加次数的增加,误差就会积累,这就是中国古代为何不断进行“改历”(制作新历法,改用新历法)的原因。
  在上述七个天体中,太阳的运动最简单,故最容易掌握;月亮的运动最复杂,故最难以掌握。而日食是因为月亮遮住太阳造成的,这就要求同时对太阳和月亮两个天体的运动都精确掌握,才可能正确预报一次日食。于是古人很自然地将日食视为检验历法准确程度的标尺。如果有不同的历法出现竞争,就大家各自推算一次日食,届时看谁的推算与实际观测结果最为吻合——误差当然总是有的,但误差小的就胜出。
  如果我们将“检验历法”视为日食的科学意义,那么这个科学意义在中国至少已经有两千年历史了。


  在科学与迷信之间
  不过,到了后世,如果日食预报失败,也有“转祸为福”之法,例如《新唐书》卷二七“历志三·下”记载:
  (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朔,于历当蚀太半,时东封泰山,还次梁、宋间,皇帝撤-,不举乐,不盖,素服,日亦不蚀。时群臣与八荒君长之来助祭者……不可胜数,皆奉寿称庆,肃然神服。
  东封泰山,即所谓“封禅”,被认为是极大功德,历史上只有少数帝王获得进行此事的资格。归途中预报的日食届时没有发生,被解释为皇帝“德之动天”,所以群臣称庆。但毕竟不可否认,这次日食预报是错误的,对此如何解释?
  唐代僧一行——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天学家之一,有著名的《大衍历议》,其中特别讨论了“当食不食”问题。对于上引玄宗封禅归途中这次当食不食,他的解释是:“虽算术乖舛,不宜如此,然后知德之动天,不俟终日矣。”他表示相信,在上古的太平盛世,各种“天变”可能都不存在(这是古代天学家普遍的信念):
  然则古之太平,日不蚀,星不孛(不出现彗星),盖有之矣。
  在他看来,历法无论怎样精密,也不可能使日食预报绝对准确。
  到了20世纪“科学昌明”的年代,关于日食也还能找出相当“文化”的八卦来。例如,1936年的日食,各国派出观测队前往日本北海道北见国枝幸郡海滨的一个小村庄枝幸村进行观测,当地的小学“枝幸寻常高等小学校”为日食观测时能有晴天而贴出了一篇《祈晴文》(《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十九日日全食北海道队观测报告》中有照片,照片中《祈晴文》的文字清晰可读),其中谈到日食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以及此次观测机会之“千岁一遇”,因此祈求上天降恩放晴。天文观测本是科学,求雨祈晴则是迷信,但在这个具体事件上,两者竟可以直接结合起来——以迷信形式,表科学热情,真是相当奇妙的事情。


  1919年日全食:
  科学意义之社会建构
  日食有史以来最重大的科学意义,“呈现”于1919年。
  1912年,爱因斯坦发现空间是弯曲的,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偏折,1915年他计算出,日食时太阳边缘的星光偏折值是1.74角秒(在此之前,有人将光微粒视为有质量的粒子,也能够计算出0.87角秒的偏折值)。
  适逢其会,1919年5月29日将有日全食发生,人们当然指望在这次日食时一举将爱因斯坦的预言验证出个真假来——爱因斯坦本人则早已确信他的理论肯定是正确的。英国组织了两支日食观测队,一支前往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Sobral),另一支就是著名的爱丁顿爵士(Arthur Stanley Eddington)参加的,前往非洲几内亚海湾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日食后过了几个月,观测结果归算出来了:分别是1.98“±0.12”和1.61“±0.30”,后面这个数值是爱丁顿那一队的结果。于是宣布:已经成功验证了爱因斯坦的预言。这个说法此后一直在公众中流行。
  爱丁顿那时已有崇高的学术地位,他是剑桥大学天文学和实验物理学终身教授、剑桥大学天文台台长、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这些辉煌的科学头衔,加上他被视为“第一个用英语宣讲相对论的科学家”,使得媒体和公众都对他前往普林西比岛观测日食验证广义相对论一事,充满了期待和信任。相传他获得盛誉之后,有媒体问他全世界是否只有三个人真正懂得相对论?他居然反问道:“那第三个人是谁?”
  然而后来的研究表明,这曲“成功验证广义相对论”的凯歌,很大程度上是爱丁顿和媒体共同“社会建构”起来的。
  日食时太阳边缘的星光偏折,当时是依靠照相来体现的,但影响照相底片成像的因素很多,比如温度变化等等。1919年日食观测的照相底片,其实并不能归算出足以精确验证爱因斯坦预言的光线篇折值。
  此后在1922年、1929年、1936年、1947年和1952年发生日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偏折的观测,公布的结果都与爱因斯坦的预言互有出入。直到1973年6月30日的日全食,美国人在毛里塔尼亚的欣盖提沙漠绿洲中,得到了1.66“±0.18”的偏折值。1974~1975年间,天文学家用甚长基线干涉仪,在可见光波段之外,精密观测了太阳对三个射电源辐射造成的偏折,得到1.761“±0.016”的偏折值。这才终于以误差小于1%的精度证实了爱因斯坦的预言。


  科学意义之消解
  在西方现代科学中,日食同样具有上述检验功能——看对太阳和月亮运动的描述是否精确。在现代天文学中,这种描述是以天体力学为基础的。不过因为这种描述在现代天文学中早已不是问题,所以已经没有人关注这一点了。
  当天体物理学成为现代天文学的主流之后,日食有了一个新的科学意义——在日食时观测日冕。因为日冕平时是观测不到的。不幸的是,1931年法国人发明了“日冕仪”,可以在任何时候造成“人造日食”来观测日冕,于是日食的这个科学意义又被消解。
  可以这么说,到1975年,爱因斯坦关于引力空间弯曲导致光线偏折的预言被精确验证之后,日食的科学意义已经消解殆尽。
  如今日食倒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现在是媒体和公众的“科普嘉年华”。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科学史系主任)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作者:江晓原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27

日全食:科技与天文奇观在太阳上邂逅






  日全食:现代科技和天文奇观在太阳上的邂逅

  370年一轮回;科学价值非同一般;2035年再见

  在日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似乎不是逐渐地变暗,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黑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作为一位天文学家,7月22日发生在中国境内的日全食对于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来说,已经期待了很久。因为他的研究方向正好是理论太阳物理以及对各种太阳活动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实际上与天上的群星一样,是一颗普通的自己能发光的星。但是,它比其他的恒星距离我们要近得多。”这也意味着对太阳的各种研究,很有可能会使人们对遥远恒星甚至宇宙的认识更进一步。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林隽说:“不论对科学家还是天文爱好者,日全食都是一次观测太阳的绝佳机会。”


  370年一轮回
  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日全食观测,是1919年5月29日爱丁顿验证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当时,英国剑桥天文台爱丁顿博士成功地取得了日食观测资料,经过仔细测量、分析和计算,得到的偏转角为1.64角秒,这一数值和爱因斯坦理论上预言的1.75角秒非常接近。这就无可辩驳地验证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
  从整个地球来讲,日食甚至日全食的发生概率并不是很低。科学计算表明:每年都有2~4次日食,个别年份还可能发生5次。仅就日全食而言,大约每100年发生65次,平均1年多也会有一次。
  但是,每次能够看到全食的只是一条宽度为两三百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1%,大约需要375年才能够让整个地球表面都轮上一次。因而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地方来说,日全食就成了难得一见的自然奇观,有统计表明,同一地点两次看到日全食,大约平均间隔370多年。
  “平均每次全食的最长时间也只有3分30秒。”林隽说,“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持续的时间长,因此很多科学家也认为这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一次日全食。”
  这一次日全食从印度西部开始,月影将花费8分钟时间扫过印度。再扫过尼泊尔最南部和孟加拉国极北部,经过不丹国的大部分,穿越缅甸北部,擦过西藏一角(察隅),进入云南,最终,在太平洋东部结束。全食带面积只占地球表面的0.71%,而且很大一部分在海上。因此,这一次日全食的最佳观测地点在我国。
  7月22日,月亮离地球的距离会比平时近,而太阳离地球比平时远,从地球观测,月亮的直径看起来比太阳大了接近8%,因此日全食的时间就特别长。
  “这次在日全食的中心点,持续时间最长可以超过6分半钟,是1991年到2132年间全世界日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不过,只有在太平洋里观测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时长,对于我国陆地观测,上海可以达到5分钟,这是1814年以来在我国境内能够看到的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林隽解释说。
  “通过肉眼,人们一般只能看到太阳的光球表面,有时可以看到太阳上的黑子。对太阳内部的认识,是科学家通过各方面科学研究的结果,现在都还在不断地加深认识。太阳外部的色球、日珥、日冕等现象,人类最早也是在日全食期间才可能看到和进行研究的。”林隽说。


  科学价值非同一般
  科学家们最初对日食的观测研究是从天体力学的角度进行的。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光学、天体分光学和照相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食观测才转而研究太阳本身的物理状态。
  太阳是太阳系大家族的中心,它已经存在了大约50亿年,现在正处于旺盛的“青壮年”时期。林隽形容说,看起来太阳表面就像煮开了的一锅大米粥,有着不断上下翻腾的“米粒”状结构,并且有着强的磁场。
  利用日食,人们可以观测平时不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天象,最明显的就是观测太阳周围的亮环,也就是太阳的大气层——日冕。
  “日全食阶段是用肉眼观看日冕的独一无二的机会。当月球将十分耀眼的太阳完全挡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看到日冕,日冕也和黑子一样有着11年的变化周期。”林隽说。
  白光日冕照相是日全食观测的经典项目,它对研究日冕的亮度、形态、日冕精细结构(如冕流、拱状结构、冕洞等)、日冕磁场等均有重要意义。日冕是太阳大气的最外层,非常稀薄、暗弱,亮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即使在日偏食和日环食的时候也看不到它。
  林隽介绍说,在日食观测史上真正能成功得到理想的白光日冕照相也并不多,这是因为要成功获得这样的照片对仪器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在较高的光学空间分辨率条件下,要有几米长的长焦距照相机;其次,对所有的内冕特征都要有一个合适的曝光时间;再次,需要一块合适的径向减光板,以弥补内外日冕强度的不均匀性。使用精心设计的径向减光板,天文学家可以拍到1~6个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日冕白光照片。
  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类科学卫星上天和空间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SOHO卫星上天后,在非日食期间可以观测到20个太阳半径范围内的日冕,使人们的眼界大大地开阔。
  日冕白光偏振观测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科学家在1871年就发现日冕白光存在偏振光,而且有较高的偏振性,这跟大气磁场有关。因此,在日食观测时白光偏振观测几乎是一个传统项目,科学家认为光的偏振可能是日冕大气中自由电子的“汤姆逊散射”引起的。
  林隽说:“该项观测主要研究日冕的偏振方向,偏振随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太阳两个极区和赤道区偏振的差异,日冕偏振度沿太阳半径方向的变化等,并从观测上验证‘汤姆逊散射’机制,研究日冕高偏振度的精细结构。”
  而光谱观测需要采用光谱仪器(也称摄谱仪)进行,它是将日冕像成在光谱仪的狭缝面上,这样将只有小部分日冕光从狭缝进入光谱仪内,并通过光栅分光,按不同的波长排开,形成一条彩色的光谱带,然后,科学家们会将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波段会聚成光谱像,并拍摄成照片。
  由于日冕光度较弱,日冕的光谱观测比白光和偏振观测要更困难一些。要研究太阳日冕内的物理性质,如日冕温度、电子密度、物质运动速度、化学组成和元素丰度等,都离不开光谱观测。
  “通过对谱线形状的测量计算并借助某些理论指导,可以导出日冕内某些重要的物理参数,进而推测太阳日冕的物理状态。科学家通过日冕光谱研究发现日冕的温度高达几百万度,这是人们难以想象的高温。”林隽说。
  闪光光谱观测是日食中最困难的观测项目。太阳色球层是太阳光球层上面的大气薄层,厚度仅约2000公里左右,只有当月轮快要把日轮完全掩食完的一瞬间和日轮快要从月轮背后露出的一瞬间,太阳色球层才有机会显露出来,仅有十多秒的时间可以利用。
  “由于这项观测的难度大,成功获得闪光光谱的日食观测资料并不多。”林隽说,我国的天文学家首次取得闪光光谱资料是在1980年云南日全食期间。2008年在我国甘肃日全食中,中科院云南天文台的天文学家不但成功观测到太阳色球的闪光谱,而且得到色球光谱的偏振观测资料,这是国外天文学家多年来想做而未能成功的项目,因此引起国际上极大的关注。
  闪光光谱(包括连续谱)观测资料是极其宝贵的,对它的处理和分析研究可获得太阳色球层的大气模型,即大气内温度、密度、速度、化学元素及丰度等重要物理量随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


  2035年再见
  “从去年开始,就陆续有国外的科学家和我联系,想来中国看这次日全食。”因为机会十分难得,林隽也早就作好了观测的准备,但为了能让公众更为科学地观测这次难得的日全食,林隽放弃了去现场的机会,选择了在媒体上当嘉宾。
  “下一次我国境内再能见到日全食则要等到26年后的2035年,还只有西藏等边远地区才能看到。”林隽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已经完全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日食,以及每次日食大致过程是什么样的。
  在全食出现前的两三分钟里,天光的变化似乎不是逐渐地,而是像坐滑梯一样突然降了下来。月亮的影子也像一朵飞云的影子一样,从西边迅速地飘了过来,又黑又快。
  林隽认为,全食阶段是观测中最有意义的。比如,红色的、比日冕稍亮一点的喷发日珥,离太阳始终很近的水星,还有包括金星在内的几颗亮星陪伴,都是观测中的关注点。
  “这一次,水星在太阳东面,离开太阳大约10度——也就是说,向前伸开你的手臂,大概一拳头宽的距离。而金星在太阳西面大约44度。地平线附近,则似乎是傍晚的景色。”林隽说。
  虽然不能亲临现场,但林隽并不感到太遗憾。
  “我国天体物理研究水平的进步是巨大的,连国外的科学家都在感叹,也意识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工作是不能忽略的。”林隽表示。
  “目前,我国非常重视天文学发展。比如,正在建设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它在国家重大需求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林隽认为,天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观测,一旦拥有更为先进的观测仪器,也就等于比其他国家先行了一步。
  “日全食很难得,但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起一部分青少年对天文的兴趣,这对未来我国天文学研究储备人才,意义十分重大。”林隽说。

  《科学时报》 (2009-7-22 A3 每周聚焦)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43

日全食天黑时动物们反应各异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3日 18:18  东方网-文汇报


  300年一遇的日全食天象奇观,昨日上午光顾了我国长江流域。生活在上海野生动物园内,来自世界各地有代表性的二百余种一万多头(只)的动物们如何度过这一时刻,日全食对它们影响到底有多大?

  同属猫科的老虎、狮子和往常一样,上午8:00从笼舍里出来,各自在活动区域内“转悠”。日全食来临,天色渐黑,它们并无归笼之意,大都就地微闭眼睛躺卧休息。而猎豹则三三两两“打道回府”,天放亮,便又从笼内出来开始“新的一天”。

  金丝猴家族猴群和全雄猴群,平时关系比较紧张,互相之间经常会发生“战争”。当日全食来临之前,两个猴群平安相处,天渐渐黑下来时,开始互相追打,胆大的猴显得尤其兴奋,而胆小的猴则惊恐地叫几声躲到一旁。天放亮后,战火平息,猴子们情绪渐渐稳定。

  黑猩猩是人类近亲,对于这百年不遇的天象奇观,似乎不予理会。9:30是平时进早餐时间,当天黑下来时,饲养员和平时一样,给它们投喂喜欢吃的水果、窝窝头等美食时,它们借着灯光,美美地慢慢细嚼起来。

  大象、犀牛、长颈鹿对突然天黑并不感到惊奇和恐慌,该干啥还干啥。而熊与梅花鹿在天黑时,站立不动,活动明显减少。相对而言,由于“光”的原因,日全食对禽兽类动物的影响要比畜兽类动物的影响要大些。在百鸟园里,天黑前,这里是鸟的乐园,叽叽喳喳一片喧闹景象。天黑以后,整个鸟园都“鸦雀无声”,一片寂静。来自非洲、美洲的上百只火烈鸟,此时刚开始共进早餐,还没用完餐,天却渐渐黑下来,误以为天黑该归寨了,便纷纷停食,成群结队地往平时休闲、谈情说爱的驻地——袖珍火山岛迁移。天放亮,它们方知被“戏弄”,纷纷回到原处继续进餐。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45

重庆日全食最美:贝利珠、钻石环、日冕一个都没少


来源:《扬子晚报》



  22日8时09分至10时30分左右(自7点钟位置顺时针至6点钟位置)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拍摄到的日全食全过程。 新华社发


  作为全国三大日全食观测直播点之一,重庆大学虎溪校区昨天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由于天气原因,重庆昨天也成为全国最好的一个直播点,来自国家天文台的关彤在日食前后也给记者讲解了此次日全食的三大精彩之处,用他的话说,“哪怕只是眨眼一秒,也会错过最精彩的画面而带来遗憾。”


  最早发出初亏信号
  昨天早上7点30分,记者来到位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的国家天文台日全食多路联合直播重庆站点,四台天文望远镜已经瞄准了刚升起不久的太阳,其中两台最大的望远镜已经连接好了电脑。
  早上8点零7分,太阳从右上角开始缺了一个口子,初亏的影像从重庆大学传送到国家天文台,这也是全国首先传送初亏影像的站点。
  8点45分,重庆大学观测点的画面传向全球直播,随着太阳渐渐变小,直播站点的平台上明显已经感觉阳光弱了下来,开始还大汗淋漓的人们开始感受到阵阵清风,气温也逐步下降。


  眨眼可能错过精彩
  9点整,就在即将进入食既之前,专家提前告知记者,在太阳完全被遮住之前的几秒,太阳的光芒已经变弱,就应该摘下日食观测镜,用肉眼直接观看最精彩的贝利珠和钻石环。“这个时候千万不要眨眼,一眨眼可能就错过了最精彩的部分。”大家都屏住呼吸,在9点13分,太阳被完全遮住的瞬间,记者摘下眼镜时眨了一下眼,太阳就被完全遮住,记者第一次错过了贝利珠和钻石环的景象。
  “大家可以看一下头顶,原本冬季星空才看得到的金星就在我们头顶。”在专家的指点下,大家抬头寻找星星。“看到了,在那里,好亮啊!”人们爆发出激动的掌声。


  日冕美景很精彩
  而在太阳完全被遮住后,地平线和天空交接的远处也出现了淡淡的彩霞,一阵阵风从直播点的平台上吹过,大家都静静地盯着太阳。“这是日冕的整个光环,也很漂亮。”9点16分,专家告诉记者,太阳要露出头了,生光的那一刹那同样精彩。
  大家都盯着太阳,9点17分,在生光的一刹那,璀璨的贝利珠和闪烁的钻石环先后出现,记者这一次没有错过,尽管只是一瞬间,但大家都被日全食的美丽景象震撼了,专家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了起来。


  重庆日全食影像最漂亮
  来自国家天文台的专家关彤表示,尽管之前已经找了很多以前日全食的录像来看,但这次亲眼所见,他也倍感震撼:“特别是钻石环和贝利珠的那一瞬间,感觉很特别。”
  据重庆大学虎溪校区直播站点专家介绍,在中国三个核心直播站点中,重庆最先传出了此次日全食的信号,而且也是最好的信号,从初亏开始一直到生光的整个过程,国家天文台采用重庆直播站点的信号最多。同时,由于此次日全食过程中重庆天气一直都很晴朗,非常适宜观测,专家表示,此次重庆发出的日全食影像是全世界最美、最好的。


  日全食时间算得分秒不差
  1秒不差,日全食如约降临山城,为什么日全食时间预报比天气预报准得多呢?关彤表示,日全食是由于地球、月亮和太阳之间运动到一条线上时形成的天文现象,就像数学里的几何题目一样,对于日全食的预测,更准确地说是计算,就显得十分容易,只要计算出地球和月球的轨道,通过牛顿运动定律计算出太阳、月亮和地球在三维空间里的运动状态,通过计算机计算就能将日全食发生和结束的时间精确到秒。(重庆晨报供稿)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3 22:53

百年修得同船渡 今朝见证日全食  

2009年07月23日 11:33:35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武汉7月23日电(周钢 刘路)22日,不少人选择这一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进行婚姻登记,让日全食见证他们的爱情。武汉市婚姻登记中心负责人介绍,22日全市18个婚姻登记处登记结婚的新人有360对,比平时多了100多对。

    22日上午8点多,在江岸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帅小伙秦岭和漂亮女友庄毅在日全食期间完成了从恋爱到婚姻的转变,数百年一遇的天文现象为他们做了见证。

    “选择在日全食这天结婚,就是告诉彼此缘分来之不易,要好好珍惜,也给今后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两人兴奋地说。

    据江岸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童康喜主任介绍,22日来登记的新人有20多对,其中许多都是刻意选择日全食当天去登记结婚的。童康喜说,平时每天来办理结婚登记的新人只有10多对,因为有日全食发生,来登记的新人比平时多了一倍。

    武昌区婚姻登记中心22日登记结婚的新人有30多对,其中有3对是来登记复婚的。今年42岁的张先生与妻子3年前因家庭琐事离婚。“我们俩通过3年的冷静思考,都觉得彼此不能分离,因此选择了日全食这个难忘的日子作纪念日,告诫自己,我们要百年好合、永结同心。”张先生说。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23 23:45

搜狐专题:日全食下的科普盛宴:怎么变了味?



[attach]3541[/attach]



http://news.sohu.com/s2009/sundancer/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23 23:59

日食民俗:敲锣打鼓救太阳

发布时间:2009-07-22 10:43 来源: 中新网  



     
    有关“日食”和“月食”,民间流传着许多风俗。武汉地区民间有哪些习俗呢?关于1941年的那次日全食,又留下了怎样的记载?为此,本报专访了“武汉通”徐明庭。

  记者:在武汉民间,人们管日全食叫“天狗吃日头”。据说,过去每当发生日全食或月全食时,人们就会感到非常惊慌,往往要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至动用一切可以敲击出声的响器来救月亮或太阳。真有这样的事吗?

  徐明庭:有。过去人比较迷信,尤其是一些老人。

  68年前,武汉上空发生日全食时,我家就住在汉口法租界,前门是吕钦使街(今洞庭街下段);后门是八大家(今滨江里)。可能这一带居民的文化素质较高,在日食的过程中,没有听到敲打响器的。事后听到从硚口等地来人说:“为了从天狗口中救出日头,锣鼓喧天,鞭炮轰鸣,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相关地方史志

  无此次日全食记载

  记者:《尚书·胤征篇》中有一个故事:夏朝仲康时代有一次“天狗吃日”,这时候,天官应向朝廷上报,并让天子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向上天贡献钱币以把太阳重新召回,但天官羲和因为酗酒误事,没有在第一时间观测到这一天文现象上报朝廷,惹怒了大帝,羲和被斩。这次记录也早就被认证为是一次日食记录,而且是中国最早的记录,被称为“书经日食”、“仲康日食”。1941年的日全食,武汉地方史志上是否有记载?

  徐明庭:我曾经查阅了1990年出版的《武汉市志·大事记》、《武汉市志·科学志》、《汉阳县志》和《武昌县志》,这4部新修的志书里,都没有1941年9月21日武汉地区日全食的记载。湖北省其他在当年可以看到日全食的地方,新修的志书中不知会不会漏记这件事。为了存史,我把当年湖北省可以看到日全食的28个地方的地名照录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竹溪、竹山、保康、远安、荆门、宜城、钟祥、潜江、京山、天门、应城、沔阳、汉川、嘉鱼、蒲圻、崇阳、咸宁、通山、武昌、汉口、汉阳、大冶、蕲春、阳新、武安堰、乐乡关、金口、贺胜桥。

  1941年看到全食的时间,湖北大概是上午11时20分到正午12时。

  68年前的《日食简记》

  记忆犹新

  记者:当时市面上是否有介绍日全食方面的科普书籍?

  徐明庭:有。记得当时在重庆的四舅,就曾在日全食发生前的9月中旬,专门给我寄来了天文学家陈遵妫的新著《日食简记》。

  书中写道:“就中国地方来说,过去约400年内,中午能够见全食的不过4次;至于中午附近在黄河长江一带人口稠密的地区能看见全食者,500年只有两次:—次是1542年8月21日,即明嘉靖二十一年七月己酉;一次就是今年。”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75岁的祖父也没有见过日全食。

  记者蒋太旭 实习生舒江雯

  链接

  千年之约,武汉四次邂逅日全食

  从公元975年至2009年的1034年间,武汉共经历4次日全食,分别是:

  1575年(明神宗万历三年)5月10日下午2时20分开始,持续时间为4分23秒;

  1641年(明思宗崇祯十四年)12月3日下午2时07分开始,持续时间2分04秒;

  1941年9月21日12时21分开始,持续3分05秒;

  2009年7月22日上午9时23分开始,持续约5分半钟。

  中国20世纪的7次日全食

  1907年1月14日 在西藏中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昆仑山附近、河西走廊、黑龙江西北部、清政府时的内蒙(现在的蒙古)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24秒。未见观测记录。

  1936年6月19日 在黑龙江北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31秒。中国当时曾派出两支队伍出国观测,一支赴日本北海道,一支赴苏联伯力。

  1941年9月21日 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湖北、江西、福建、台湾等地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3分21秒。抗战时期,山河破碎,国外定制的观测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紫金山一路西迁到昆明。在中国组成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观测地点在甘肃临洮,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进行天文和地磁观测。除福建崇安天阴而导致天文观测失败之外,其余观测均取得了圆满成功。

  1943年2月4日 在黑龙江东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2分39秒,未见观测记录。

  1968年9月22日 在新疆西部出现,全食持续时间为0分39秒。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日全食综合观测。当时的交通条件还不发达,观测者们先是坐了3天3夜的火车到达乌鲁木齐,然后乘汽车走了7天才到达目的地——新疆喀什和伊犁市昭苏镇进行观测。

  1980年2月16日 在云南、贵州出现,全食时间为4分07秒。中科院组织了多个观测队伍,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还在现场拍摄了日食观测活动全过程。

  1997年3月9日 在中国的“北极”——漠河,出现我国境内可见的最后一次日全食,与2500年才回归一次的海尔-波普彗星同现苍穹。“黑太阳”和大彗星的世纪之约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天文爱好者的兴趣,并且由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进行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现场直播。

  实习生陶若恒费慧/整理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24 00:03

中国古代“救日”仪式:因不了解而被视为灾难

发布时间:2009-07-22 10:22 来源: 中新网  


  

    由于不了解日食形成的原理,古代人对日食的出现非常恐惧,因此,世界各国都有应对日食的习俗方法。比如,在中国,人们以为太阳被妖怪吃了,一旦发生了日食,人们就会敲锣打鼓出来“拯救”太阳。类似的仪式,延续了几千年,也成了世界各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日食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天象。过去民间对月食比较关注,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那是古人不了解天文知识,所以才想象出了这样的一种说法,表达一种情感。《尚书》中的《胤征篇》记载的“仲康日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据现代天文方法推算,那次日食发生在中午,全食带恰好穿过中原地区。

  不论是日食,还是月食,在过去都被看成是一种灾难性的天象,但是人们又讲不出其中的道理。

  据我了解,对于日食,在古代有“救日”的传说,民间和朝廷都会有所行动。因为古代发生日食时人们会恐慌,他们认为太阳如果从此消失的话,大地上的生命将注定灭绝,所以古代几乎所有的民族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因此一旦发生日食,就会有许多仪式,祈求平安和日食早点结束。在中国,民间会以敲锣打鼓的方式祈求太阳出现。由于日全食的时间通常很短,人们敲敲打打后,太阳可能就会马上重现,从而人们的惊恐就会被抚平。

  人们究竟是何时开始日食救护的,现在还不清楚。和民间不同,在朝廷这一方面,能够预测日食的日期后,相应的救护仪式也就脱离了原来的慌忙应急,而变得准备充裕且复杂了。例如,汉代的日食救护仪式是“日有变,割羊以祠社,用救日。日变,执事冠长冠,衣皂单衣,绛领袖缘中衣,绛裤袜以行礼,如故事”。这种仪式,较之先秦时期,所行礼数要复杂得多。

  在古代,人们很早就对日食等天象进行了关注,也有很多的记载,并逐渐了解到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也渐渐能正确对待这种现象。对于日食、月食,从过去的迷信到现在的科学认识,也是民俗知识走向科学的一种表现。
作者: silver    时间: 2009-7-24 00:18

回顾与展望中国境内日全食:20世纪共发生7次



中新网 2009年07月22日 09:20




  1941年日全食的西北观测队




  1980年日全食观测队在云南向当地兄弟民族进行科普宣传




  1997年日全食漠河三中观测现场



  整个20世纪,在我国一共发生过7次日全食。

  1907年1月14日的日全食时值清末,虽然河西走廊、内蒙、黑龙江均可见食,最长食延时间2分多钟,但官方未见记载。在上海只能见到日偏食,法国传教士在佘山天文台拍摄了中国的第一套日食照片。
  1936年6月19日,在中苏边境以及日本北部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也是2分多钟。中国天文学会组派两支队伍出国观测。一支赴日本北海道,由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余青松领队,成功拍摄到了日冕照片和关键时段的日食影片。另一支赴苏联伯力,张钰哲和李珩两人前往,虽说阴天致使计划失败,但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1941年9月21日的全食带从新疆入境,途经青、甘、陕、鄂、赣、闽、浙等省,最长食延3分多钟,观测条件较好。然此时正值抗战艰难时期,大片国土沦陷,国外定制的仪器无法运到,天文研究所也从南京迁往昆明。即便如此,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还是组织了两个观测队。西北队前往甘肃临洮,由张钰哲、高鲁带领,沿途举办日食图片展览、科普演讲并放映科学影片,最终取得多项科学成果,并摄制了日食进程的电影;东南队前往福建崇安,测到了全食时的地磁变化数据。
  1943年2月5日,在黑龙江东部有一次最长食延1分40秒的全食,但当时不可能前往观测。
  1968年9月22日傍晚,新疆西部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仅20多秒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首次发生日全食,我国组织了大规模、多学科的综合观测:驻在伊犁市昭苏镇的昭苏观测队进行光学观测,南疆的喀什观测队进行射电观测,另外还有地球物理和气象等部分,中国天文学家还首次尝试在飞行高度超过11000米的飞机上进行日食观测。总的说来,这次观测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
  1980年2月16日傍晚6点左右,云、贵地区发生日全食,最长食延接近2分钟,太阳地平高度等观测条件也比1968年好得多。其时改革开放伊始,科学界春意盎然,中国科学院组织各路队伍,进行太阳的光学和射电观测,地球电离层、地磁和引力场测量,以及研究日全食期间的天气变化。光学观测地点选择在瑞丽县境内的营盘山,射电观测点在云南天文台凤凰山观测站,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在现场拍摄了日食观测活动全过程的纪录片。中国科协还组织了京沪等地的中学生到云南观测,而当地村村寨寨的人们都带着墨镜观测日食,场面委实感人。
  1997年3月9日日食的全食带,从新疆北端扫过蒙古,经过黑龙江的极北部,终结于北冰洋。漠河县是全食带上中国境内惟一的城市,当时太阳高度也适中,故成为最佳观测地点,最长食延约2分半钟。日食时适逢世人关注的海尔-波普彗星也高悬天际。包括来自台湾和港澳地区的3000多名中外专家和爱好者聚集在我国北部边陲的这个小城,观测场面相当壮观。中央电视台和黑龙江电视台还进行了现场直播。这次日全食研究的科学成果,后来汇编成了《日全食与近地环境》一书。
  2008年8月1日,在新疆、甘肃地区迎来了21世纪我国可见的首次日全食。人们对此记忆犹新,此处不再赘述。而在今年过后,中国境内下一次经过多个大中城市的日全食就要等到2035年9月2日了,届时全食带沿嘉峪关、包头、大同、北京、秦皇岛一线往东入海,但食延大多不足2分钟。然后就是2060年4月30日,日全食经过新疆的阿克苏、青海的西宁,到兰州结束。
  由此足见,今年7月22日日全食的观测条件何其优越!
作者: 放牛班的课堂    时间: 2009-7-24 23:52

印度占星师预言日全食将导致美国对伊朗动武

2009年07月22日11:54  来源:人民网-《环球时报》

  据美国《世界日报》21日报道,印度占星师预测,日全食22日出现时,全球将出现暴力与混乱。许多迷信与信仰宗教的人认为,这可能是世界末日的凶兆。

  在印度神话中,妖魔罗喉(Rahu)与计都(Ketu)会在日食时“吞噬”太阳,熄灭生物赖以维生的阳光,造成食物与水不可食用。因此,他们建议孕妇待在室内,避免产下畸形儿,并鼓励信徒当天禁食、净身,最好能到圣河沐浴。在印度的新德里,妇科医生古尔说,日食的传说在印度根深柢固,有些产妇本来安排22日剖腹生产,现在要求改期。

  报道称,有的星相家危言耸听的预测,日全食后的几天,世界将爆发暴力与混乱。一名印度政治人物可能死亡、西方与伊朗的紧张关系可能升高,甚至演变成美国对伊朗动武。

  据报道,8.5亿印度教徒中的许多人仍然相信,日食是邪恶战胜了正义,魔鬼吃掉了太阳神。在日食期间,印度教寺庙将关闭。为驱赶恶魔,印度教徒会在恒河水中沐浴或者在其他圣河和圣湖沐浴,并吟唱特别的咒语。(阅读更多精彩内容,请登陆环球网www.huanqiu.com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5 01:14

电影中的日食

□本报记者/王臻青

中新网  2009年07月23日 10:00 来源:辽宁日报



  7月22日,21世纪第一个最长的日全食奇观出现了!这次日全食带比较宽,经过我国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除了直接能观赏到日全食的地区外,在我国其他地区均能看到日偏食。

  上海是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点之一,正在上海拍摄新片《用心跳》的导演关锦鹏与摄影师杜可风决定将这天文奇景摄入电影中,作为该片的一大看点。胡军、廖凡等主演的《用心跳》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6个剧团演员穿越时空来到2009年,并完成一场师徒联演才能 “回到过去”的故事。当得知7月22日会有日全食奇观出现时,关锦鹏导演便开始在上海选择数个合适地点,以便在云层最薄的状态下,捕捉最完美的日全食景观。关锦鹏希望能够尽量记录下这些画面,纳入影片剧情中,他认为此举很有意义。

  7月22日当天,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举办了以“天文”为主题的电影宣传活动。那么,与日食有关的故事片有哪些呢?中外影片中的日食什么样?对故事发展又起到哪些作用呢?

  张艺谋导演处女作《红高粱》堪称经典,也许观众还能够回忆起影片中有关日食的影像与情节。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非常重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如今当我们提到《红高粱》时,眼前会瞬间闪现影片中的主色调大红色。与铺满整个画面的红色相对应的是,巩俐饰演的“我奶奶”因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牺牲时,“日食”现象突然出现。 《红高粱》中出现的与日食有关的画面与情节颇具戏剧性,对故事情节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

  与《红高粱》中增强艺术效果的作用不同,在影片《尼娜》、《绝代妖姬》中出现的“日食”,则是开篇的点睛之笔。印度与英国合拍片《尼娜》颇具奇幻色彩,该片讲述了一个日食的日子,5岁的尼娜在伦敦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视力与双亲。20年后,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奇迹出现了,尼娜恢复了视力,同时尼娜也被赋予了超自然的力量……《尼娜》是一部关于年轻女性努力探索那些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影片。在影片伊始,就出现了日食的镜头,从而将观众瞬间带入影片特定的情境中。

  法国影片《绝代妖姬》在影片开始同样运用了日食奇观展开故事。画面中沉郁的黑,遮天蔽日,西班牙国王的宫廷花园里,头戴长长假发的菲利普五世眼神倦怠,只有歌手法拉内利的歌声是他唯一的安慰。菲利普五世轻握着法拉内利的手,低语:“快把太阳召回吧! ”歌声响起,国王展露笑颜……

  在《鹰狼传奇》、《古墓丽影》两部美国影片中,日食则是推进故事发展的重要一环。《鹰狼传奇》由饰演过超人的克里斯托弗·里夫与优雅迷人的米歇尔·菲佛联袂主演。该片讲述中世纪一对相爱的情侣,在嫉妒的大主教从中作梗下,以魔咒将两人化为永不能相聚的野狼与鹰女。夜晚,他是一匹狼;白昼,她是一只鹰。两人无法以人形相见,除非能解除加诸于身的邪恶魔咒。最终,一位少年利用日食协助两人破除了魔咒。这是一个充满刺激、悬疑的魔幻爱情故事。日食在《鹰狼传奇》中被赋予了奇幻色彩。

  在《古墓丽影》中,与日全食有关的情节是该片的关键所在。该片根据受全球电脑游戏迷喜爱的游戏改编而成。这部在亚洲拍摄的好莱坞大片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讲述了考古学家之女劳拉,为了破坏邪恶组织的阴谋,勇闯神秘古墓,寻找打开时间和空间的钥匙,拯救人类的传奇故事。故事发生在48小时之内,在48小时后,劳拉如果找不到那神秘钥匙,天空将出现日全食现象,而这时邪恶组织的力量将达到巅峰。最终,劳拉在日食刚出现时便找到了神秘钥匙,拯救了人类。

  就像日全食现象中的贝利珠、钻石环、日冕、日珥一样神奇,与日食有关的故事片,无一例外都是传奇故事。□本报记者/王臻青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7 14:23

猫猫狗狗也懂看日食?

--------------------------------------------------------------------------------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7-26 作者:瘦驼


  22日的日全食发生之前,在不少观测指南中可以看到这样一句:建议各家狗主人拴紧自己的爱犬,最好把它锁在亮着灯的屋子里,以免日全食发生时狗儿惊慌失措引发事故。现在,22日已过,貌似媒体上并没集中出现宠物狗受惊引发事故的报道。难道是因为这次日全食发生时,全食带经过地区的天气状况大都不很理想吗?

  动物对日食的态度,这得先从比较接近我们的动物看起。1994年11月3日,一条窄窄的全食带扫过南美洲,途经智利圣地亚哥动物园。两位动物学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家动物园的两群埃及狒狒身上。埃及狒狒是一种社会动物,与人类有颇多相似之处。从11月1日起,两位科学家开始密切观察记录狒狒们的活动,为的是获取对照数据。由于日食发生在当地时间8点42分到10点45分之间,因此科学家们就特别统计了狒狒们在每天这个时段的活动———打闹、进食、理毛等等。日全食如约而至,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数据。经过统计,他们发现狒狒的行为在日食发生时的确有变化:活动减少,威胁和攻击行为减少,理毛行为增加。总的来说,狒狒们表现得很有城府,它们并没有对天上发生的事情产生太大的兴趣。这个结果大抵没有超出科学家的预测,因为对其他的灵长类动物在日食发生期间的观察,结果大同小异。只不过有些黑猩猩在日食发生时出现了登高的行为,它们爬上了笼子里最高的一个树杈。

  牛是陆地上数目最多的大型动物,奶牛会对日食作出什么反应呢?1999年8月11日,欧洲可以观测到一次日全食。当时,四位英国科学家钻进牛棚,将12头荷斯坦奶牛分做四组观察这些黑白花家伙的进食和反刍情况。日食发生时这些奶牛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不过日食结束后的那一天,这些奶牛的进食时间下降到平均水平的80%。不过,此前这些奶牛就有进食时间减少的趋势,很难将此与日食联系起来。

  那纯野生的动物又会有何表现呢?2001年6月21日的日全食,最佳观测地点在非洲的津巴布韦,天文学家穆丁(Murdin,P)在观赏日全食之余留意了周围的野生动物。他发现狮子和斑马一切如常,倒是一群河马有点骚动。河马本来就不是安分的动物,这可能仅仅是偶然现象。穆丁还发现鸟的反应各异,苍鹭仿佛周围什么也没发生一样,而白鹭、黑腰朱鹮、噪犀鸟和牛椋鸟纷纷飞回栖息地休息,本来该晚上出来活动的猫头鹰也叫唤了起来。

  2006年3月29日日全食发生时,希腊的一些科学家来到海上,他们发现当天突然黑下来的时候,一般只有晚上才来到海面的一些桡足类浮游生物比如哲水蚤和剑水蚤开始从深水中上浮,而其他桡足类没有这类反应。

  至于被特别点名的狗,倒出人意料地没有引起太多科学家的研究热情。相比地震前动物的异常行为现象,日食期间动物的表现本不应该成为“话题”。汇总诸多文献和目击报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日食对动物的生活影响甚微,产生的那些影响都可以归结为光照变暗引发的动物本能反应。事实上,上述奶牛和海洋浮游生物的研究正是科学家们在借助日全食这个难得的机会探寻动物与光照关系。

  似乎可以就此下结论说,日全食并不会引起动物的“异常”活动,不过我好像忘了统计很多“异常”表现:有的动物在日食发生时会敲击身边的物品发出巨大的噪声,还有动物会长距离迁徙到日食发生的地点观看———人啊,真是种奇怪的动物。

  

  □瘦驼(山东 生物研究者)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7 14:24

日全食带来新认识

--------------------------------------------------------------------------------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7-26 作者:孙正凡


  日全食发生的时候,天地暗淡无光;全食期间如同夜晚降临,黑太阳周围围绕着白色的日冕,寻常不得见的水星和金星、冬夜的星空出现在“夜空”,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日全食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会揭露许多宇宙的秘密。

  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通过月食的观测等证据,推断出来大地是个球体,并推断月亮也是球体。公元前190年3月14日,天文学家依巴谷(Hipparchus)发现,日食在他的出生地尼斯(Nice)及附近的达达尼尔海峡都可以看到全食,而在同一经度上的亚历山大城则只能看到太阳直径被遮挡4/5。这说明在两地看月亮,它的视位置是有差异的,就像我们用两只眼睛轮流看放在眼前的手指,它的位置仿佛发生了变化,这在天文学上称为视差。从而依巴谷就知道,两地(相当于两只“眼睛”)对月亮的张角是太阳直径(30角秒)的4/5,这样就得到了一个三角形。利用这个关系,依巴谷根据两地的纬度,计算出来月亮离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2倍—74倍。这是人类第一次知道了天体的距离,在科学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

  1869年日全食期间,美国天文学家哈克尼斯(Harkness)在太阳的大气层———日冕的光谱中发现了一条绿色谱线。科学家猜测这可能又是在地球上未发现的一种新元素,因为它存在于日冕中,就用日冕的名字命名了它;但直到上世纪20年代,元素周期表已经被填满,还是找不到它的位置。上世纪30年代初,物理学家鲍恩(Bowen)终于破解了这个谜团。他从理论上指出,这并不是新元素,而是普通元素如铁、钙等剥离掉多个外层电子之后形成,这类谱线在量子物理上被称为“禁线”。日冕气体非常稀薄,但温度却高达百万度,铁原子在这样的高温下失去9个、10个电子,就可以发射这类谱线。

  这样,通过“神秘元素”揭示出来日冕的一种奇异的性质:如果把太阳比做一个“炉子”的话,按照我们的日常经验,离炉子越远,温度就会越低,但太阳却是一个反常的“炉子”,离开太阳越远,日冕的温度就越高,太阳本体的温度才不到6000度,但日冕的温度高达数百万度,这个“炉子”是怎么把它周围的大气加热到百万度高温的?这个谜团至今仍未得到解决。

  日冕的亮度只有太阳本体的百万分之一。在地球上,只有发生日全食的时候才能看得到。它呈现银白色,像是太阳的一顶帽子。日冕的形状同太阳活动有关,在太阳活动比较活跃的年份,日冕在各个方向上都有分布,大致呈圆形,而在太阳比较宁静的年份形状比较扁,主要沿着赤道方面分布。由于磁场的存在,日冕呈现丰富的结构,在两极很像磁铁吸附铁屑形成的花纹,在赤道方向则如同被风吹动的羽毛。

  有些科学家怀疑,从太阳本体喷发产生的磁场如同一条绳索,挟裹能量冲向太空,然后在日冕层中释放,从而将日冕加热到难以想象的高温。但是具体是如何加热的,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所以每逢日全食发生的时候,天文学家们总是奔赴每一个可见日全食的地点,目的就是取得日冕的长时间变化资料,希望能够破解这个谜团。

  □孙正凡(上海 天文学博士)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27 14:24

何日全食再来?

--------------------------------------------------------------------------------
新京报 发布时间: 2009-07-26 作者:蔡斯


  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天气情况不是很理想,所以这次号称“历史上观看人数最多的日全食”可能就要落空了。同时,华北、华南的很多人,看到的只是日偏食而已。这张封面照片就是《新知周刊》专栏作者瘦驼在山东烟台拍摄制作的。那么,究竟过多少年,我们可以再看到一次日全食呢?让专业人士来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22日当天,上海阴云密布,偏食阶段太阳从云缝中偶尔露出头,最壮观的全食阶段却变成了长达五六分钟的“雨夜”———老天爷给上海市民和各地专程赶来的爱好者们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在很多其他城市,人们也只能体验到白昼变黑夜的奇景,却无法看到日全食,留下了不小的遗憾。白昼变黑夜,何时它才会再次光临?如果按照一般说法,每隔18年又11.3天就会重复发生一次日食,可为什么我们的经验并没有如此频繁,以至于这次日食被称为“300年一遇”?

  这个18年又11.3天,说的是沙罗周期规律。早在巴比伦时代,人们就已经将它作为指导日月食观测的重要法则。它与月球的几种运行周期有关:朔望月,月相变化周期,约29.530588天;交点月,月球经过同一黄白交点的时间间隔,约27.21222天;近点月,月球经过近地点的平均周期为27.55455天。沙罗周期就是这几种运动周期的“公倍数”,约等于223个朔望月,242个交点月或239个近点月,也就是6585.32天(18.032年)。

  换言之,每经过6585.32天,月亮就会处在轨道参数大致相同的交点上,日、月、地三者处在类似的“几何位置”上,所以每隔这么长时间,就会发生一次日食。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0.32意味着每次日食相比于上一次都要向西移动约120度,所以这个预报是针对全球的,对于某一地来说,连续发生两次日全食的机会并不多,看偏食的机会更多一些。

  从沙罗周期的定义中可以看到,242个交点月与223个朔望月之间约0.32天的差值,使得每过一个沙罗周期,月亮的位置离交点向东偏离0.5度,日、月、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当差别越来越大,超过一定的范围,月球的阴影就不会落在地球上,日食也就不再发生了。所以用沙罗周期预言日食的“有效期”是有限的。以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为例,我们可以预言,在前后五六百年的时间段里,每向前或者向后推约6585天,就会发生一次相似的日食。1955年,荷兰天文学家范登堡在他的《日月食的周期性与变化规律》中将这样以沙罗周期为间隔的连续发生的日食或月食归为同一系列,称为“沙罗食系”。

  每个沙罗食系都是从极地附近的一次日偏食开始,逐步发展为日全食,然后在相对的一极重新退化为日偏食,最终结束。一个食系大约持续1226年到1550年,包括69次到87次日食,其中40到60次中心食(全食或环食)。

  在一个沙罗周期内,平均会发生71次日月食,其中43次为日食,28次为月食。也就是说,任何一时间内,总有约40多个沙罗食系在进行中。对于中国来说,21世纪共可以看到8次日全食,分别是2008、2009、2034、2035、2060、2063、2088、2089年,观测条件比较好的,也只有2035、2089年,到那个时候,我们才能再次感受“白昼变黑夜”的壮美奇观。

  

  □蔡斯(上海 科普作家)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30 11:33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7月29日   

300年一遇的日全食让我审美疲劳
——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直播节目回顾
■江晓原

--------------------------------------------------------------------------------

  这次2009年7月22日的长江流域“大日全食”,因为其全食带非常罕见地经过许多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如重庆、武汉、成都、上海等地,因而万民瞩目,媒体更是全方位进行报导和炒作,顿时将日食变成一场全民的狂欢。这就埋下了电视台大型日全食直播节目遭受恶评的种子——因为公众的胃口已经被吊得极高了。偏偏到了这一天天公不作美,阴云遮蔽了印度、西藏、成都、武汉、上海等处的天空,令人大失所望。

  为了这次“大日全食”,东方卫视、山西卫视、上海电视台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新浪网,筹备了大型直播节目,我受邀担任直播节目的嘉宾。直播节目从7月22日早上7点4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11点20分才结束。谁知这天中午,网上就出现了题为“SMG日全食直播专家雷人语录”的帖子,帖子收集了十几段直播过程中男女主持人和我的“雷人”对话。这些对话给人的印象是,在直播过程中,我和男女主持人“冰火两重天”——主持人竭力营造狂欢气氛,而我却经常泼冷水、煞风景,并纠正主持人的错误。到了第二天,这份“雷人语录”已经在各大热门网站上到处传播,在大量跟帖中,两位主持人备受诟病指责讽刺嘲笑。7月23日上海《新闻晨报》刊登了对我的访谈,在访谈中我为两位主持人表示抱不平,我认为他们工作非常认真,也竭力想将直播搞好,大家不应求全责备。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次直播节目,确实不能算很成功,但与其用口水板砖发泄对主持人或电视台的不满,不如心平气和地检讨一下原因。我想到如下几点:

  一、重庆问题。直播节目事先向印度、西藏、武汉、成都等处派出了记者,但因为重庆一向以天阴多雨著称,所以从一开始就没有被考虑,谁知届时上述各处,包括上海本地,都遭遇阴雨天气,只有重庆却在日食过程中一直天晴,这是大大的失算。后来从重庆当地获得了电视图像,却又因为技术上的问题而未能在最应该播出的时刻播出。

  二、主题问题。本来,在媒体的持续炒作之下,公众对此次“大日全食”已经高度关注,他们的好奇心、时尚感、娱乐欲,都已经被煽动起来,一场欢腾热烈的“科普嘉年华”已经呼之欲出。所以直播节目竭力营造和反映这种狂欢气氛的预设,最初应该说是正确的。但是到日食时几处重要地点都是阴雨,就应该及时转换主题——阴雨必定使期望极高的公众感到大煞风景,狂欢已经不太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节目仍然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极力要将预想中的狂欢气氛营造出来,那就吃力不讨好了。此时正确的应对,应该是少询问各地群众的情况,而尽可能多提供重庆、安吉等晴朗或多云地区的图像信号,让电视观众好歹能够从电视上将日食看清楚,看完整。

  三、直播中的谈话问题。由于此次直播要求在东西数千公里长的“前线”上与本部配合,在技术上有相当的难度,电视台和导播、主持人看来都从一开始就将最大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个方面,结果就忽略了对日食本身有关方面的注意,所以主持人问出了几个被网友认为很傻的问题。其实我们事先还准备了不少内容,但主持人后来都没来得及问。

  至于我和男女主持人在情绪和态度上“冰火两重天”,有些网友猜测是因为我不高兴、我嫌主持人太傻、甚至是我“鄙视”主持人等等,这当然完全不是事实。事实上,我和两位主持人相处并无任何不快。

  但是这次直播过程中,我确实一直没有兴奋的感觉。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刻意营造狂欢气氛,再说我也没有义务参与营造气氛,我的任务是提供相对专业的答案、说明或评论,所以应该理性些。另一方面,我之所以在节目中兴奋不起来,是因为关于这次“大日全食”我已经接受了报纸、杂志和电视台的许多次采访,真的是审美疲劳了。这和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过度沟通”有点类似——如果谈话双方都对将要进行的谈话内容了然于心,谈话时就会索然无味。当然,此次这种状态的出现,是电视台和我都无法控制的。

  最后,顺便说说日食“××年一遇”的问题。关于此次日全食,到底多少年一遇,就有好几种说法。媒体曾问我这些说法有何依据,我的看法是:多半有依据,但是没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果你现在去访问NASA网站,就可以看到那上面已经将前后一万年(公元前3999年到公元6000年)的日食都推算出来了,你只要有耐心,对这些日食加上适当的限制(比如,“全食6分19秒以上”),你就可以弄出各种各样的“××年一遇”,估计想要500年就500年,想要1000年就1000年。

  如果一定要讲讲“××年一遇”,那我推荐相对比较有意义的一款:根据统计数据,在地球上同一个地点,平均每300年左右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注意这只是统计平均,具体到每次日食,间隔年份可以和300出入颇大。

  所以,对于此次长江流域的“大日全食”,各地都可以说是“300年一遇”。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30 11:34

中华读书报 日期: 2009年7月29日   


从上天的训诫到造物主的礼物
——关于日食的科学、历史和文化

■钮卫星

--------------------------------------------------------------------------------

  开普勒在1605年说过:“日食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如果我们真正去理解开普勒的“礼物”的说法,就会明白其意义不在于为爱好者和媒体提供了一个狂欢的理由,而在于它给天文学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开普勒在1605年说过:“日食是造物主送给我们的礼物。”人们对待2009年7月22日日全食的心情,确实就像在接受一件稀罕的礼物。早在日食发生之前的许多日子里,媒体已经进行了广泛的造势和炒作。观看人口史无前例:200多公里宽的全食带穿过人口稠密的长江流域,将有三亿人可观看日全食;全食时间实属罕见:将近6分钟的全食时间为本世纪最长日全食;日全食的稀罕性也毫无疑问地被着重强调,人们争论的只是在一个固定地方看到一次日全食到底是300年一遇还是500年一遇。

  在各种媒体的鼓动下,人们的热情也被调动到空前高涨的程度。天文爱好者们纷纷添置精致的器材准备留下精彩瞬间。各种日食观测眼镜热销乃至脱销。交通方便的长江流域大中城市和各处景点吸引来无数国内外追日族,形成了一拨日食旅游的商机。沿全食带飞行的航班也被订满,日食发烧友们要在空中感受更长时间的全食。

  日食发生的那2个多小时,特别是食甚前后的那5分多钟,观众和媒体把这一日食狂欢节推向了高潮。电视台派出的记者分布在全食带的多个地点,从印度西海岸到西藏亚东、四川成都、重庆、武汉、长沙、浙江安吉,一直到上海的各个角落,伴随着实地记者们激动得有点语无伦次的描述,各地的画面以多窗口的方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观众们足不出户也可以参加这一狂欢。

  虽然天空不作美,有些地方因为阴雨天气,人们没有能够完整地领略日全食奇观,但2009年7月22日的上午,人们无论是亲身体会还是从电视中观看,都尽情地享受了造物主的礼物带来的奇妙体验。

1

  然而,日食并不是一开始就被看做是一件来自造物主的礼物,在更长的时间里,它被当做是一种来自上天的训诫。古巴比伦人很早就开始关注日食这种天象了,他们认为日食是上天对人间事务表达不满时发出的一种信号。所以古巴比伦人很勤奋地记录着包括日食在内的各种天象,最终他们在好几个世纪的天象记录中发现了某些天象是周期性出现的,于是发展出了预报天象的方法。现代研究者认为,古巴比伦人或许能够利用18年的沙罗周期来预报月食,但对日食恐怕还不能成功预报。

  后起的希腊文明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那里学习到了天文学知识。在希罗多德的《历史》中记载着一次著名的日食。说公元前585年5月28日这天,吕底亚人(Lydians)和米堤亚人(Medes)正在哈律斯河(现土耳其境内)边鏖战,白天突然变成了黑夜,他们都认为这是上天不满他们双方互相残杀、要他们停止战斗的征兆,于是双方缔结了和约。希罗多德还提到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约前624—546)曾经预先警告过爱奥尼亚人,在他确定的这个日子里白天会变成黑夜。对于泰勒斯有没有能力预言这样一次日全食,在现代学者们之间是颇有争议的。有人认为他可能利用了古巴比伦星占学家编制的星历表做出的预言,也有人将此仅仅看做是传说。

  中国古代对日食这种罕见和重大天象的关注程度,丝毫不亚于古巴比伦人。中国古人也把日食看做是上天对人间事务的一种干预,特别地,是对帝王不当行为的一种训诫,所以历代天文学家都非常勤勉地记录着日食这种天象。根据《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的统计,古代文献中记录的日食共计有1600多条。其中经常被提起的最早日食记载就是所谓的“《书经》日食”。

  据《尚书·夏书·胤征》记载,夏王朝(2070BC-1600BC)的第四位君主仲康在位时,天文官员“羲和”酗酒误事,废时乱日,致使日食发生时应对失措,救日场面混乱。胤侯前往征讨,作《胤征》。其中提到:

  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

  《胤征》篇中记载的内容因为涉及到《尚书》真伪问题,是否可靠,尚有争议。譬如对交食预报的“先时”和“不及时”一般来说在夏代是无从谈起的。但是从《春秋左传》昭公十七年“日有食之”条引《夏书》这条记载并解释为日食以后,古今学者大多认为这是发生了一次日食。

  先秦文献中保存了不少可靠的日食记录。譬如“《诗经》日食”和“《春秋》日食”。《诗经·小雅》中的“十月之交”篇中同时记载了一次日食和一次月食: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这里月食被认为是“常”,日食被认为是“不藏”,反映了该诗作者对日食和月食的星占含义是差别对待的。

  《春秋》中记录了37次日食,宣公(608BC-591BC)以前15次,有7次记明发生在朔日;成公(590BC-573BC)以后22次,全部记明发生在朔日。经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这37次日食中实际发生的有33次。这些结果说明成公以后的春秋历法对朔的推求已经达到相当准确的程度。

  以上的“书经日食”和“诗经日食”还为历史年代学研究提供了线索。因为日食是能够比较精确地回推的天象,所以历代有不少学者试图利用这两次上古的日食记载来确定日食发生时对应的历史事件的年代。但是因为推算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复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以这两次日食发生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

2

  日食被古人当做上天的训诫,但这并不妨碍古代的天文学家努力去窥测天意,试图掌握日食发生的精确规律。但是在汉以前,中国古代应该还没有能力准确预报日食的发生。《京房·日食占》中说:“日之将蚀也,……置盆水庭中,平旦至暮视之。”这段话告诉了我们一种古人观测日食的方法,也透露了当时没有能力精确预报日食发生的时刻,所以要从早到晚守候着。

  到了西汉,基本上已经把月食看做是一种周期性发生的天象了,对日食则还没有达到规律性的认识。《史记·天官书》中有了“月食始日,五月者六,六月者五,五月复六,六月者一,而五月者五。凡百十三月而复始。故月蚀,常也;日蚀,为不臧也”的记载。虽然这段记载文字有错漏,但可以看出太史令司马迁(约145BC-约87BC)认识到了月食是周期性的天象,而日食却是无规律可循。刘歆(约53BC-23AD)在《三统历》中提出以135月有23次月食,首推月食周期,但尚无日食周期的推算。

  到两汉时期,对月亮运行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了月日行度数的概念,事实上等价于恒星月的概念。刘向(约77BC-6BC)在《洪范五行传》中提出“月行九道术”,学者们认为这是对“月行迟疾”的正确认识,也即掌握了近点月的概念。东汉贾逵(30AD-101AD)在论历时也提出:“率一月移故所疾处三度,九岁九道一复。”这些认识,是在秦汉以前的大量实际观测和理论摸索基础上获得的,也为后代历法中定朔的推算和日食的预报做好了准备。

  要精确预报日食,除了精确掌握月亮的视运动规律之外,还需要精确掌握太阳的视运动规律。中国古代的历法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认为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是均匀的,一天走一度。而太阳实际上在黄道上的视运动速度有快有慢,这样按照匀速运动就不能准确推算它在黄道上的位置,精确预报日食也就无从谈起。直到北齐张子信发现了太阳周年视运动的不均匀性,然后隋代的历法家才发展出来对太阳周年视运动不均匀的修正表,精确的日食预报才成为可能。

  于是到了初唐时期,李淳风拿日食预报跟唐太宗赌命的故事才有可能“编造”出来。事出自刘餗的《隋唐嘉话》:

  太史令李淳风校新历成,奏太阳合日蚀当既,于占不吉。太宗不悦,曰:“日或不蚀,卿将何以自处。”曰:“有如不蚀,则臣请死之。”及期,帝候日于庭,谓淳风曰:“吾放汝与妻子别。”对以尚早一刻,指表影曰:“至此蚀矣。”如言而蚀,不差毫发。

  真实发生的事件是否如此有戏剧性,暂且不论。但这个故事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时历法家预报日食的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了。

  古人相信太阳是天子的象征,发生日食是上天对人间天子的训诫,要求其改正行为方面存在的错误。所以明君如唐太宗者,听说会有日食发生,也会不高兴。那么当日食能够进行精确预报之后,日食预报成了最精密的历法推算项目,日食所具有的那种星占含义,是否就失效了呢?答案是:不!

  且看这样一幅天人互动的生动图景:开元十三年十二月庚戌朔(726年1月8日),唐玄宗正在东封泰山完毕后返回京师的半路上,按照当时历法推算,这天应当发生大食分的日偏食。于是玄宗皇帝在这天不吃饭、不听音乐、不打太阳伞、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如此这般一番做作后,日食居然没有发生。当时跟去封泰山的群臣与八荒君长都“奉寿称庆,肃然神服”。日后被称为一代名相的张九龄当时也上了《贺太阳不亏状》这样的马屁奏章:

  右今月朔,太史奏太阳亏,据诸家历,皆蚀十分以上,……今朔之辰,应蚀不蚀。陛下闻日有变,斋戒精诚,外宽政刑,内广仁惠,圣德日慎,灾祥自弭。若无表应,何谓大明?臣等不胜感庆之至,谨奉状陈贺以闻。仍望宣付史馆,以垂来裔。

  唐代大天文学家僧一行认为这次日食没有发生,一定是皇帝的德行感动了上天。因此大唐天子借这次所谓的“日应食不食”又进一步确立了他的崇高威望。

  一行在《大衍历议·日蚀议》中说:“使日蚀皆不可以常数求,则无以稽历数之疏密。”很多现代作者都引用到这里,以说明一行具有了日食是历法疏密的检验标准这种很有现代“科学”味道的思想,实际上一行还有很重要的后半句:“若皆可以常数求,则无以知政教之休咎。”现在看来,一行的这段话非常典型地表达了他的历学思想,这种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一行一方面指出可以通过日食预报准确与否来评判一部历法的优劣;另一方面又认为日食是不可能都用规律去求出来的,如果都能用规律把日食求出来,那么上天就失去了对人君的警示或褒奖手段。所以在一行这样的历算大家眼里,对交食的推求显然不是一项纯粹的对自然规律的探索,而是为政治服务的一种手段。

  现在我们知道开元十三年的日食是确实发生的。这是一次最大食分为0.922的日环食,最大食分时本影落在北纬17.9°、东经34.3°,最大食分发生的时刻是北京时间17:13,当时太阳已经下山。因此这次日食只是不能被中国中原地区的观测者观测到而已。

  一行对待日食的这种二元论态度是中国古代对待天变的两种态度集合在了一身。一方面,中国古代有一种出自荀子的“天行有常”的思想;另一方面,日食在“神道设教”方面的意义始终在被强调,而且往往是主流。北宋王安石锐意改革,被保守派扣了个“三不足”的帽子,即所谓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熙宁三年(1070年),翰林院要进行一次考试,翰林学士司马光就拟了这样一道“策问”:

  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意者古今异宜,《诗》、《书》陈迹不可尽信耶?将圣人之言,深微高远,非常人所能知,先儒之解或未得其旨耶?愿闻所以辨之。

  司马光从反对变法的立场出发,要人评论王安石的“三不足”思想。虽然王安石从来也没有公开宣称过这“三不足”思想,但保守派还是抓住这一点对王安石展开思想攻势,把当时出现的种种天变说成是变法招致的天谴。王安石的变法招致众多反对意见,最后失败,这与他对待日食等天变的激进态度,无疑有很大的关系。事实上变法的支持者宋神宗也没敢跨出这一步。

3

  到了开普勒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已向纵深展开,科学革命正如火如荼,日食已经不再被看做是上天的训诫,而是来自造物主的礼物了。然而,如果我们真正去理解开普勒的“礼物”的说法,就会明白其意义不在于为爱好者和媒体提供了一个狂欢的理由,而在于它给天文学研究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实际上,科学史上许多关键的发现都与日食有关。1868年8月18日在印度可以观测到一次食长6分多钟的日全食,吸引了全世界很多天文学家前往观测。法国天文学家让桑(J.Janssen,1824-1907)利用这次日食观测了日珥光谱,他发现日珥光谱中有一条橙黄色的发射线。第二天他又把分光镜指向太阳边缘同一位置上,橙黄色明线依然可见。让桑写信向法国科学院报告他的发现。巧合的是,在该年10月底的同一天,法国科学院还收到了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J.N.Locky鄄er,1836-1920)报告同样发现的来信。洛克耶进一步证实了这条橙黄线并不对应于已知的任何元素,他认为这是由太阳特有的一种元素产生的,并把它命名为“氦”(Helium),是来自太阳的意思。直到26年后英国化学家雷姆塞(W.Ramsay,1852-1916)终于在地球上找到了这种元素。

  在1868年的日食观测中,让桑和洛克耶还独立产生了同样的想法:使用一个高分散力的分光镜——能够发散太阳表层即“光球层”的连续光谱但不发散单色的亮线,在不发生日食的时候也能看到日珥光谱中的亮线。这一想法导致了太阳物理天文台的诞生。

  1869年8月7日日全食的全食带贯穿北美大陆,美国天文学家哈克内斯(W.Harkness,1837-1903)在太阳大气的最外层日冕的光谱中发现一条绿色谱线。在第二年12月22日的日全食中另一位美国天文学家杨(C.A.Young,1834-1908)测定了它的位置,发现这条绿色谱线也不与地球上任何已知的元素相对应。人们设想这是一种只存在于日冕的元素(coronium)所发出。直到72年后的1941年,瑞典分光学家埃德伦(B.Edlen,1906-1993)借助量子力学和恒星大气理论的发展才给出问题的答案:这条谱线不是一种日冕特有元素的产物,而是铁、镍、钙等元素9到14次电离的离子产生的禁线。这些谱线的存在揭示了日冕中有高达百万度量级的电子温度。于是一个难题的解决带来了一个新的难题:什么样的加热机制导致日冕有如此高的温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此后一个多世纪里发生日全食时对日冕层的测量成为一个重要项目。虽然至今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日冕理论模型提出来,但日冕模型仍属于争论不休的研究领域。

  1870年日全食时杨还有一个重要发现。他在食既到生光的一瞬间,观测到太阳反变层的发射线光谱(即色球发射线光谱,一般称闪光谱),只延续一二秒钟,然后就被通常的夫琅和费光谱所代替。这一观测是光谱学上的基尔霍夫定律的直接证明。同时也证实了太阳色球层的存在,其厚度约为2000-3000公里。

4

  以上这些利用日食取得的进步基本上还都直接与太阳本身的理论有关。近一个世纪以来,日食真正扮演的重要角色或许在于它见证了现代物理学最深刻的一场革命——广义相对论革命。

  爱因斯坦在1915年完成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广义相对论把物质存在的空间看做是弯曲的,物质的质量越大,弯曲得就越厉害。爱因斯坦曾经感叹道:上帝为什么不给我们造一个重一点的木星?假如木星足够重的话,就可以很方便地检验掠过木星旁边的恒星星光发生偏折的情况。现在只能求助于太阳,利用日全食时拍摄太阳附近的恒星位置,再等太阳离开该天区后拍摄同一群恒星的位置,然后比较前后两组底片,测量恒星位置的偏离情况,以检验星光的偏折程度。

  实际上,在牛顿力学的框架内,也能预言星光的偏折。1804年德国慕尼黑天文台的索德纳(Johann von Soldner,1766-1833)根据牛顿力学,把光微粒当做有质量的粒子,预言了光线经过太阳边缘时会发生0.875角秒的偏折。但是在19世纪里光的波动说占据上风,索德纳的预言没有被认真对待。到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计算出太阳边缘星光的偏折度为1.75角秒。

  孰是孰非,牛顿还是爱因斯坦?只有经过实测来检验。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各方交战正酣。英国的爱丁顿通过荷兰人了解到了正在德国的爱因斯坦的理论,并对检验广义相对论关于光线弯曲的预言十分感兴趣。爱丁顿出于他的宗教信仰,是个反战派。但拒绝服兵役将会受到劳役的处罚,对他这样一个学界名人进行这样的处罚很不得体。当时对爱丁顿的一个皆大欢喜的处理就是同意他提出来的由他去负责为即将到来的1919年5月29日发生的日全食筹备一个日食远征队。日食到来之时,一战已经结束。英国人实际上为那次日食组织了两个观测远征队,一队到巴西北部的索布拉尔(Sobral);另一队到非洲几内亚海湾的普林西比岛(Principe)。爱丁顿参加了后一队,但他的运气比较差,普林西比当时原本处在比较干旱的季节,但在日食发生的那天上午下起了暴雨,后来只是在云缝里拍摄了几张食甚时候的星空照片。1919年11月两支观测队的结果被归算出来:索布拉尔观测队的结果是1.98″±0.12″;普林西比队的结果是1.61″±0.30″。1919年11月6日,英国人宣布光线按照爱因斯坦所预言的方式发生偏折。

  当时的媒体对这一结果做出了剧烈的反应。第二天,历来谨慎的英国《泰晤士报》赫然出现醒目的标题文章:“科学中的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1919年12月14日《柏林画报》周刊的封面刊登了爱因斯坦的照片,并配上这样的标题说明:“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新伟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的研究标志着我们自然观念的一次全新革命,堪与哥白尼、开普勒、牛顿比肩。”

  但在后来的专业研究人员看来,上面的这一宣布是草率的。两支观测队归算出来的最后结果受到了怀疑。天文学家们明白,在检验光线弯曲这样一个复杂的观测中,导致最后结果产生误差的因素很多。在这一次观测中,对昼夜温差导致的底片热胀冷缩、大气扰动的模型变化、底片的成像质量等系统误差因素考虑得不是很周到。所以尽管在媒体和大众眼中,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获得了验证,但是在专业人员看来,广义相对论还需要在未来的日食中进行更严格的检验。

  后来1922年9月21日、1929年5月9日、1936年6月19日、1947年5月20日和1952年2月25日发生日全食时,各国天文学家都组织了检验光线弯曲的观测,公布的结果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有的符合较好,有的则不符合。

  1973年6月30日发生的日全食与1919年5月29日和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都属于编号为136的沙罗食系。该次全食带横贯非洲大陆,是20世纪全食时间第二长的日全食,并且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位于恒星最密集的银河星空背景下,十分有利于对光线偏折进行检验。美国人在毛里塔尼亚的欣盖提沙漠绿洲建造了专门用于观测的绝热小屋,并为提高观测精度作了精心的准备,譬如把暗房和洗底片液保持在20°C、对整个仪器各个部分的温度变化进行监控等等。在拍摄了日食照片后,观测队封存了小屋,用水泥封住了望远镜上的止动销,到11月初再回去拍摄了比较底片。用精心设计的计算程序对所有的观测量进行分析之后,得到太阳边缘处星光的偏折是1.66″±0.18″。这一结果证实广义相对论的预言比牛顿力学的预言更符合观测。

  被称为“世纪日食”的2009年日全食带来的狂欢已基本尘埃落定。媒体会很快地去追逐新的热点。专业人员将会在日后漫长的日子里去处理观测数据并希望有所新发现。亲身经历了日全食奇观的普通大众将会在脑海里留下那难忘的一幕幕场景。如今人们对日食的敬畏感已经被科学消解殆尽,太阳大气模型这类深奥的科学离开大众又太遥远。当大自然呈现出日全食这样一个特殊天象时,媒体发掘出娱乐,商人看到了商机,大众欣赏到奇观,科学家抓住了难得的观测机会,这些都未尝不是一种可接受的方式,不算愧对了造物主给我们的礼物——毕竟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30 11:54

知识窗

“日食”一词源于《诗经》

 刊发时间:2009-07-26 16:07:01 文摘报

  我国日食观测历史源远流长。据说早在距今近4000年的夏朝仲康时期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但最早的“日食”一词则见于《诗经》中的《十月之交》。

  这首262个字的诗开篇八句写道:“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意思是说,进入十月,在辛卯这一天发生了日食,这很不好。过去发生过月食,今天又发生日食,天下的老百姓真是可怜。据学者考证,这首诗作于周幽王元年。

  虽然古人无法科学解释日食现象,把其作为一种不祥之兆,但他们的观察与记录还是准确的。

  宋代文人姚勉《日食罪言》的长诗,则详实而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日食发生时的情景。其中有“儿童忽走报,日壁无全规。仓忙出仰视,如月初蛾眉。金乌失焰彩,玉象潜光辉。苍天玳瑁色,列宿争依稀”之句,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深圳商报》7.21)
作者: Robot    时间: 2009-7-30 14:01

日全食:从恐惧到欢乐

搜狐IT-北京科技报 2009年07月28日14:56


  7月22日发生的日全食,成了中国送给2009国际天文年最为重要的礼物。它不但是整个21世纪最壮观的一次日全食,也是自1813年至2309年近500年间,在我国境内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

  本报特派记者跟随北京天文馆日全食观测团奔赴武汉,在武汉日全食观测主会场——汉口江滩公园,现场见证了世纪日全食的观测过程。

  与前几天的闷热完全不同,22日清晨的武汉空气凉爽,微风习习,薄纱般的云层与太阳娇羞地捉着迷藏,吊得人们心头发痒。

  尽管离日全食发生还有两个小时,汉口江滩公园已经聚集了大批群众。这里因地处长江边视野开阔,成为武汉日全食观测的最佳地点。

  除了进场的1000多人外,记者看到,公园视野开阔的地方都站满了人,有的是全家上阵,有的是几代同来,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几岁的孩子。除了专业的眼镜和玻璃,还有人拿着叠加的底片、X光胸片、烟熏或者墨汁涂黑的玻璃,以及有人用唱片中央部分做成自制眼镜。整个公园洋溢着节日气氛,其热度不断上升,似乎要超过前几天40℃的高温。

  一位武汉老年大学摄影协会的老人拿着自制的日全食观测眼镜给记者看,她说:“我今年73岁,今天7点就来了。”比起简陋的观测眼镜,她身上的摄像机颇为专业。

  为了目睹这次天文奇观,世界各地的众多观测者也在武汉云集。据说光来自日本、欧美等境外的游客就有近3000人。记者在现场看到了法国天文爱好者的观测团体,看到了来自美国费城的摄影师,也看到成群的日本观测者。最有意思的是,在江滩公园派出所的二楼天台,一群外国观测者也摆起了阵势,真可谓是最“安全”的观测者。

  根据武汉有关方面统计,武汉三镇有30万人在江滩观看日全食,全市观看人数估计超过百万。

  8时许,初亏开始。9时19分,金灿灿的一根亮线,从云层中醒目地出现,气温从初亏时的34.5℃降到了31.5℃。慢慢地,周围逐渐变得一片漆黑,此时,观测现场的路灯亮起来,周围建筑也开启了夜景照明。从食甚到生光,短短3分钟后,太阳终于露出了原貌,已经开始了复圆过程。由于当天武汉的天空有云,在云和太阳的拉锯战中,人们的心情如同坐上过山车,时而冲上云霄,时而摔到谷底,记者也不记得欢呼和叹气声交替响起了多少回。当日全食刚刚结束时,火辣辣的阳光倾泻下来,温度迅速回升。

  有备而来的现场观测者被这种罕见的天象震撼了,对于古人来说,由于不知晓日食的发生原理,太阳的突然消失会引发极大的恐惧。

  在夏朝仲康时代的一个秋天,人们发现头顶的太阳正在逐渐地缩小。面对如此情景,当时朝廷负责监视天象的官员赶紧汇报天子,仲康大帝诏令文武百官,焚香祈祷,等到太阳再次出现,王公大臣们才舒缓了一口气。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作为当时天文官的羲和却荒废职守、烂醉如泥,仲康大帝得知后将其斩首示众。

  这个故事记录在中国最早的一本历史文献汇编——《尚书》中。虽然记录中没有“日食”二字,但这个故事被认证为中国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其具体时间可能发生在公元前1961年10月26日。

  “那时候人们对于日食这样的自然天象给不出合理的解释,所以他们需要通过祈祷、祭祀的方法来寻求出路。”著名民俗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建中告诉《北京科技报》,在古代人们认为是太阳带来的光明,如果光明没了,生命也要很快结束。太阳给大地带来光照、能源,是人们生产作息的保证,所以古人崇拜太阳。一旦出现日食,就会认为太阳要蒙难,人们便会用各种各样的仪式来“呼唤”太阳。

  后来,人们从经验上知道日食发生的时间很短,太阳不会永远被“食”,但仍然认为日食是老天对人间的“严正警告”。

  类似的事件在国外的史书中也有记载。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伊朗高原上强盛的米底王国向西进兵小亚细亚,遇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发生了5年的战争。一天,两军对阵沙场,士兵们突然发现,一个黑影开始侵蚀太阳,很快,大地一片漆黑,昏暗的天空中还出现了闪耀的星星。士兵们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厮杀。没过多久,太阳重新出现。但双方军队都认为这是上天对战争发出的警告。于是,一场持久的战争,就这样因为日全食而化干戈为玉帛。

  这个故事记载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希波战争史》中。据说,著名学者泰勒斯预知这次日全食后,打算利用当时人们对日食的恐惧心理来消除战祸。

  “日食是比较少见的天文奇观,一旦出现便容易让人们产生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恐惧、一种是欣喜,日食发生的时候,这两种心理甚至是互相交织的。”万建中说,人们会对这种奇特的现象产生敬畏,使得人们心理起伏变大。

  虽然人类对于大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地加深,但人群中依然保留下一些关于日食的文化现象。

  万建中说,人们在日食期间的一些行为,仅仅认为是迷信所致,也是不完全对的。现代人即使知道日食发生后不会产生危险,但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传统。原因就在于这些形式的活动是古时祭祀、祈祷仪式的延续,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这种民俗文化带有强烈传承的惯性,不是说大家的科学知识多了就能完全去除的。

  负责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日全食观测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季海生告诉记者,虽然他们早在7月15日就于上方山开始了科普宣传工作,但还是有很多人依旧很迷信。尤其是日食引发地震的谣言在人群中最为流行。一些人拿去年在新疆地区观测到的日全食与汶川地震联系到一起,引起不少人的担心。

  据了解,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观测到7次日全食、8次日环食和1次混合型日食(全食过程中带有环食现象),总计16次。20世纪中国境内一共发生过7次8级以上地震,但没有一次发生在日全食或者日环食的当年。

  就全球而言,每一年多则有5次日食,最少也有2次。整个20世纪,就发生了228次日食,其中包括73次日全食和71次日环食,平均每年2.3次。但并没有数据证明发生日食就会引发地震。唯一的例外就是2008年中国境内出现过1次日全食,同年的5月12日发生了汶川大地震,但这仅仅属于巧合,其中没有任何内在的联系。

  中国地质大学孙进忠教授告诉《北京科技报》,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不但可以引起地球表面流体的潮汐(如海潮、大气潮),还能引起地球固体部分的周期性形变,即引起固体潮,这也是地球运动的一个力量来源之一。发生日食时,因为太阳、月球和地球处于一条直线上出现了非常规的运动变化,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会对地球的运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地壳有可能发生一定的变形和位移。但是这个变形和位移的幅度一般都很小,并不足以让地球发生剧烈地震。

  “对于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天文学研究的人员来说,这次的日全食不仅可以让人们对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的更多,也是一次进行天文观测的最好时机。”季海生说,由于日食带绝大部分时候穿越大海、荒无人烟的高山和沙漠地带,加上天气的影响,真正能够被成功科学观测的日全食比较少。

  紫金山天文台相关研究人员告诉记者,虽然我国保存有世界上最古老、最系统的日食记录。但是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真正的科学观测从1936年6月19日才开始,当时日全食带经过前苏联伯力和日本北海道,我国天文工作者联合组织了两个日食观测队,分别前往伯力和北海道进行科学观测,北海道观测队成功拍摄了日冕照片,并拍摄到关键时段的日食影片。

  1968年9月22日我国新疆西部发生日全食,紫金山天文台利用射电望远镜成功观测到正负极性黑子相反的偏振属性。1980年2月16日(恰好是春节)在我国云贵地区发生日全食时,紫金山天文台成功观测到闪光谱,证认出一千多条色球谱线,其中有很多的谱线是第一次被证认出。

  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是本世纪发生在我国的首次日全食,全食带分布在我国新疆、甘肃、陕西等西北地区。紫金山天文台成功进行了闪光谱、日冕光谱、射电流量和水内星寻找的观测。

  但是今年这次日全食是进行科学观测的良好机会,由于中国东部地区的见食时间长达6分多钟,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波兰、乌克兰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在中国进行科学观测活动。

  “为了进行本次观测,印度方面空运来两吨的仪器。”季海生说,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天文系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合作,沿全食带地区布置了15个观测点,“连成”一条“夸父逐日”线。

  季海生认为,观测日全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另外,历史上也曾有利用日全食机会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情况,从而验证了广义相对论。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日食的发生不仅可预告未来,还能较精确地反推过去出现的时刻,它是破解历史年代谜案的“定时器”。在我国古代的夏、商、周时期,由于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日食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人们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而现在,太阳上依旧拥有众多的未解之谜。

  赶在本世纪最长日食吸引全球眼球的时刻,国际天文联合会日食组主席、美国马里兰州威廉斯学院天文学教授热·帕萨乔夫(Jay M. Pasachoff)在近期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日食研究的文章。

  文中介绍,最初科学家们关注日食现象,仅仅是为了把握难得一见的天象,进行泛泛的科学探索,并没有特定的研究目的。接着一系列的重大发现从日食中显影,日食作为研究日冕的绝佳时期,正是帕萨乔夫这次来中国看日食的科研重点。

  帕萨乔夫介绍到,虽然月亮正在远离太阳,但是远离的速度还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未来6亿年内继续享有观测日食的权利。而说得更近一点儿,未来的几十年内,地面观测日食获得的科学数据将为科研做出独特贡献,这是太空探测无法取代的。科研手段的进步肯定会让宇宙飞船更加接近太阳,太阳望远镜也会有更好的性能来完全取代地面观测,但是至少目前,只有日全食投射带内的科学家和普通观测者才有这份荣幸欣赏日食的美丽。

  7月22日的日全食对于普通天文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次天象盛宴。古人对于罕见天象的恐惧如今在人群中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追日者”的不断涌现。

  由于天气的原因,四川大学物理系的大一女生孙萌并没有很好地观测到这次日全食。“反正我年轻,未来我决定出国留学,日全食在全世界并不罕见,一有机会我就会再次追逐梦想。”她握了握拳头,在记者面前坚定地说。

  记者看到,日全食结束后,更多人脸上流露出满意的微笑。北京的王女士说:“我从21日就担心要下雨,现在能看到整个过程已经很荣幸,比起那些看不见日食的地方,我觉得很开心了。”“是啊。”同来的朱女士深有同感,“人生有这样的一次经历已经很美好,就让它留点遗憾、留点期待不是更美好吗?重要的是现场氛围让我感动。”

  旁边的霍先生仰望苍穹说道:“当太阳再次出现时,我感受到光明的洗礼,这个时候,我觉得太阳真是太伟大了。几百年一遇的奇观,我们能看到,可以说不虚此行。”
作者: whensee    时间: 2010-1-3 12:01

好东西,赞!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