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2022民间文学N301第十八小组 [打印本页]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9-13 12:22     标题: 2022民间文学N301第十八小组

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故事进行分享、讨论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9-13 12:30

从我心理学专业角度出发,我在了解、学习、宣传自己家乡文学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会更多的关注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这个故事想表达作者在创作时的什么思想?这个故事能给其他人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影响?以我的家乡上海的沪谚为例,每一个沪谚的诞生必然有其原因:有其自己的历史背景、有其所被创造出来的目的,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才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而这也需要我们花费一定的时间去调查、研究、整理。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9-14 17:45     标题: 讨论1

伏羲祭典(每年6月22日举行)
伏羲是中华民族文明创始人,他教佃渔,造工具,兴农耕,制嫁娶,正姓氏,造书契,通八卦,用文明的灯火引导人们走出了鸿蒙未启的混沌,结束了原始时代的生活方式。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昌盛的根基。为了纪念和彰显伏羲的功绩,后人修建了伏羲庙,并进行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动。天水伏羲庙祭祀活动自明成化十九年(1483)开始,一直延续至今。各个历史时期在祭祀规格及内容上都有差别,最兴盛于明代,由朝廷颁发祭文,采用太牢规格,一年两祭,一祭三日,隆重而神圣。到了清代,简化了祭祀程序,仪礼简略。民国时期更为简略,由民间祭祀组织上元会主持祭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恢复了清代的祭祀规格,祭祀日期改为正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七日,一祭三日,一迎礼,二大典,三送礼。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9-14 19:14     标题: 崂山的故事

听老人们讲:崂山本来名叫鳌山。若问起这鳌山的来历,里头还有段美妙的故事呢!老早老早以前,茫茫的东海滩上,一没山,二没岭,方圆百里是一马平川的草地。在这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上,坐落着大大小小四十八个村疃。
俗话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这东海滩上住着的人,有的靠打渔捞虾谋生,有的靠开荒种粮糊口,也有的靠开荒牧羊过日子。尽管干的营生不一样,可是家家户户都不愁吃,不愁穿,过着无忧无虑的安顿生活。
谁知这一年,大祸从天降:东海中,不知从哪里冒出个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这大鳌鱼依仗着身大力强,不但欺负得海中水族不得安生,还三不六九地打着浪头窜上沿来,撞倒房屋,掀翻渔船,淹没庄稼,卷走牛羊,作害百姓。从此,富裕、安乐的东海滩上,再也听不见人们愉快的歌声,看不见人们欢乐的笑脸,人人提心吊胆,生怕灾难落到自已头上。
海边上有个王家疃,疃里有对胆大艺高的兄妹。哥哥名叫大智,二十出头;妹妹名叫大勇,刚刚十八岁。他俩看见那大鳌鱼推着巨浪滚滚而来,气得把脚一跺,牙一咬,一个捞起鱼叉,一个手持弓箭,迈开大步“嗵嗵”地迎了上去,两个二话没说,对着那大鳌鱼“哗”地掷去鱼叉,“嗖”地射出利箭。谁知,那大鳌鱼把嘴稍稍一张,一道瓮口粗的长长水柱冲口而出,“呼”的一声,把兄妹俩冲出了足足五里远。哥哥大智被摔在硬梆梆的土地上,头顶碰起个笆斗大的蘑菇;妹妹大勇被摔在草地上,跌得浑身如同离了骨。好大一阵工夫,哥哥才爬起身来,一瘸一拐地走到妹妹身边道:“妹妹啊,这一跤没摔死,倒把俺摔醒了,俺看要救父老乡亲,制服那鳌鱼,光靠咱俩硬拼不行,还要加上智斗才中!”妹妹搓揉着双腿说:“哥哥,俺也是这么想,只是想不出个智斗的道道来。”哥哥道:“妹妹啊,常言说‘众人是圣人’咱俩不好远走高飞访名人?俺就不信,普天下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想不出个制服大鳌鱼的计谋来!”妹妹听了哥哥的话,把手一拍,“呼”地站起来:“好,赶早不赶晚,咱俩这就去吧!”
兄妹俩告别乡亲,朝西走去。跨过三十三道河,越过三十三道岭,翻过三十三座山,这天走进一片树林里,看见一个满脸皱纹,一头白发的老妈妈,正盘腿坐在一棵大槐树底下纺棉花。他俩急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老妈妈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能治死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妈妈一边手摇纺车一边说:“孩子啊,俺只听说:使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根又粗又长的白纱绳就能拉动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兄妹俩把老妈妈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谢别了老人又赶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过六十六道河,越过六十六道岭,翻过六十六座山。这天,兄妹俩来到一个红土岭上,忽听岭下传来了“叮当嘀”、“叮当嘀”的打铁声。两人顺着响声一路找去,走进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看见一个光着膀子正在打铁的师傅。兄妹俩连忙走上前去,打躬作揖道:“铁匠师傅,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铁匠用响当当的声音答道:“孩子啊,干什么营生说什么话,俺只知道:使万人凑的铁,打把四个尖尖万斤重的钓鱼钩,就能钓住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
兄妹俩把铁匠师傅的话,牢牢记在心里,谢别了铁匠师傅又赶路去了。
走啊走,走啊走,跨过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道岭,翻过九十九座山。这天,兄妹俩走进一个小镇子,只见一个老皮匠坐在街头穿针引线掌靴子。兄妹俩急忙来到老皮匠跟前打躬作揖道:“皮匠师傅,请您告诉俺,用什么办法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老皮匠停下针线道:“孩子啊,我一辈子和针线牛皮混得熟。只听说:用万人凑的牛皮,缝件大牛衣,里头充上万斤草,做头大假牛当做鱼食,就能引得那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来上钩。“
兄妹俩牢牢地把老皮匠的话记在心里,辞别了老皮匠又继续赶路程。
这天,兄妹俩正大步流星把路赶,忽见一个白须、白发、白眉毛,穿着白衣衫的老人,迎面朝他俩走来。他俩急走几步,来到老人跟前,对着老人打躬作揖道:“老爷爷,请您告诉俺,怎样才能治死那东海里十万年道行的大鳌鱼,为民除了害?”老人道:“治死鳌鱼并不难:一要有万人纺的万斤线拧成的白纱绳;二要有万人凑的万斤铁打的四尖大鱼钩;三要有万人献的万块牛皮缝的牛衣做成大草牛;四要有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才能把钓着的大鳌鱼拉上岸来治死它。”
兄妹俩听了老人的话,又是欢喜又是愁:喜的是,终于学到了治死大鳌鱼的好办法;愁的是,上哪去找那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想到这,便一齐跪下向老人求告道:“老爷爷啊,救人救到底,教人教到头。请您明白告诉俺,怎样才能找到那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老人道:“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诚。你俩真有诚心为民除害就背上我老汉走上千里路。到那时,我包你俩都能长成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巨人!”
兄妹俩听了老人的话,高兴得从地上爬起来说:“只要能治死大鳌鱼,为民除害,莫道背您老走千里就是走万里,又算得什么?”说完,哥哥大智,便抢先背起老人转身往家乡的方向走去。
别看老人干巴巴的样子,可大智刚背起来那阵子,觉得沉甸甸的,足有千斤重。但是,他每走一步,觉得身子就长高一尺;每走十步,觉得力增千钧,越走步越大,越背劲越足,尺管大智走得并不快,可大勇在身后小跑都跟不上趟。
就这样,大智背着老人走了五百里,身子已经长得顶天立地,劲头已经是力能拔山了。大勇急忙赶上来,拉着哥哥的胳臂央求道:“哥哥啊,看你已经长成了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汉子了,下五百里就让我背吧。”说着,便把老人从哥哥身上接过来背在自己身上。
大勇背着老人走,也和大智一样:走一步,身长一尺,走十步,力增千钧。越走个子越高,越走劲头越大,当她走完了五百里,来到离家只有五十里的西海滩时,她的个子也长得顶天立地了,她的劲头也力能拔山了。这时,只听背上的老人道:“孩子啊,你俩为民除害的心是诚的,心诚则灵。如今,你俩已是顶天立地、力能拔山的人了,就把我放在这里,赶快回家去治那大鳌鱼吧!”
大勇听了老人的话,身子一蹲,想让老人下来。谁知,双手一松,只听背后“咕咚”一声天崩地裂般的巨响,打得海水窜起了几丈高。兄妹俩回头一看:啊,哪里还有白头老人,只见一座又高又宽的白石头大山,横倒在西海里,半边身子浸在水中,半边身子露出水面,成了海中一溜长长的石头岛(只因这岛是白衣老人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人岛”。后来石头被水浸成了灰黑色,人们才又改叫它为“阴岛”)。兄妹俩一见此景,知道老人不是凡人,连忙双膝跪下,朝着石头岛子拜了三拜,磕了三个头,便转身急匆匆地回到了家乡。
消息传开,四十八疃的人一齐拆开被、袄,扒出棉花,捏成花瓜,纺成白纱,送给兄妹俩拧纱绳。有的砸了饭锅送来铁让他俩打造鱼钩。有的掀了草屋,抽下草,送给他们扎草牛。还有的拆开牛皮褥子,撕开牛皮“绑”,送给他俩缝制大牛衣……
在四十八疃乡亲的帮助下,材料很快准备齐全。兄妹俩便白天连着黑夜地干了起来。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拧了条万斤重二十里长的粗纱绳。紧接着,又用了五天五宿的工夫,打造了一把万斤重、四个尖、一个长鼻子的大鱼钩。再用五天五宿的工夫,把鱼钩包进草里,扎成了一条万斤大草牛,外边缝上牛皮,连夜把假牛扛到东海沿上。最后,把那粗长的白纱绳,一头拴在从草牛嘴里伸出的钩鼻子上,一头扯向二十里外的草地去,两人紧紧用手拽着,单等那大鳌鱼咬钩后,好往上拉。
这天正是八月十五,日出时分,那大鳌鱼从深水中钻出来,又要兴风作浪窜上岸来祸害人。当它借着阳光,朝着海边张望时,只见一头小山般大的黄牛,站在海边上,正迎着海风摇头摆尾。一时间,馋得那大鳌鱼直淌涎水。只见它一个饿虎扑食之势,带着浪头窜上海滩张开黑洞洞的大嘴,一口便把那大草牛囫囵个吞进肚子里。
这时,躲在远处的大智、大勇试着手中绳子一紧,知道那大鳌鱼已经上钩,马上双手拉,转身将绳子搭上肩,没命地往上拖。那被大鳌鱼吞进去的大草牛肚子里的四尖大鱼钩,随着他俩一使劲,立时扎破了牛皮,伸出长长的钩尖,钩住了鳌鱼的五脏六腑,痛得那大鏊鱼在水中又蹦又跌,直打得浪花飞腾,天摇地动。
大智、大勇使狠劲往上拉,大鳌鱼豁上死命往深水里坠。兄妹俩每往前拉一步,脚下就踩塌一方地,踏出一截深沟。他俩拉一步,歇一歇;歇一歇,踩下一个深坑,汗水流进深坑里积下一湾水。就这样,接二连三地拉着大鳌鱼向前走了十八步,走出了十八里,踏出了十八里长的一道深沟;歇了十八歇,踏下了十八个大坑,积下了十八湾汗水(后来,人们便把这里的前九湾叫“内九水”,后九湾,叫“外九水”)。
这时,四十八疃的人听说大智、大勇兄妹俩钓住了大鳌鱼,都不约而同地赶来相助。真是“人心齐,泰山移”。他俩得到了四十八疃众乡亲的帮助,劲头更大更足了。大家同心协力,从早上拉到天黑,终于把那大鳌鱼从深水拉到了浅水,从浅水拉上了海滩。当人们拉着白纱绳,走到西海边那白衣老人化成的石头岛时,那大鳌鱼也头朝南,尾朝北,脊梁朝天,肚皮朝地,被拖上了东海岸。兄妹俩让人们停下来,把那粗粗的白纱绳,牢牢地拴在那石头岛的石橛子上。然后,踏着月光,领着乡亲们回家欢庆胜利,过团圆节去了。
晚上,四十八瞳的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着果品,饮着美酒,人人脸上挂满了笑容,疃瞳又飘出了欢乐的歌声。这时候,大智、大勇兄妹俩却怕那大鳌鱼挣断绳子,吐出钓钩,逃回东海,再祸害人,便不顾几天来的劳累,一个手握鱼叉,一个手拿弓箭,走出家门,来到海边,站在那大鳌鱼的脊梁上,日日夜夜在上面看守着它。他俩那高大的身躯,顶天立地,风吹不动,雨打不摇……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大鳌鱼的遗骨,便化成了南北长四十里,东西宽三十里的一座山。因为这山是大鳌鱼化成的,人们便叫它是“鳌山”。山南头叫“鳌山头”。直到如今,那山头靠海的哈皮崖下,还能找到八颗鳌鱼牙化成的大石头。传说,当年八仙过海前,曾坐在上头歇息过,后来,人们便叫它是“八仙墩”。山北头叫“鳌山尾”。只因明末年间海盗常到沿海一带骚扰,皇帝便在这里屯兵设卫,守备海防。打那以来,“鳌山尾”就改成了“鳌山卫”。……大智、大勇兄妹俩,为了乡亲们的安生,不怕风吹雨打日头晒,成年累月并肩站在鳌鱼脊梁上看守它,他俩那高大的身躯,慢慢化成了鳌山顶上的两座高峰。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的功绩,便把哥哥大智化身的高峰叫做“巨峰顶”,妹妺大勇化身的高峰,叫做“美人峰”。
因为这鳌山山势陡险,攀登特别费力,后人们把它叫成了“劳山”。文人在攀登之后,写诗作文留念时,又在“劳”字边上加了“山”字旁,才成了今天的“崂山”。

[ 本帖最后由 周子铧 于 2022-9-14 19:16 编辑 ]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9-21 15:32     标题: 沪语介绍(1)

“沪谚”虽然也被称为“上海谚语”,但其不等于“上海谚语”,原因是“上海”早已是多方文化的交融之处,“上海闲话”不仅融入宁波、扬州等地方言,还混入不少英语和日语。张乃清说,沪谚的确切定义是:“在陈行地区搜集的上海本地乡村谚语”。“语言是随人跑进跑出的”,沪谚不含“外地飞进来”的俗语。
    来自日常生活的沪谚可根据内容分为时政、修养、事理、社交、生产、自然等类别,具有五大特征:一是使用原生态的老派上海方言,可称为“历史活化石”“文化土特产”。二是真实反映旧时上海乡村农耕生活和市井平民生活风情。三是多为“不知书”而“达理”者的口头创作,显粗俗,欠文雅,但“俗而可耐”。四是由于人口多,民风扬,题材广泛,层出不穷,词条蕴藏量大于社会形态单一的地区。五是修辞手段丰富,话语“煞根”到位,却又充满善意。
    例如:“西乡人寿头,到东乡来看芦头”“东乡人蠧头,到西乡来看石头”。浦东、浦西,自古被称为“东乡”“西乡”,俗称“东头”“西头”。东乡出“芦头”,西乡出“石头”,此句反映了文化的多样性;“乡下姑娘想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勿像,刚刚学来七分像,上海又在换花样”。形容乡村姑娘“赶时髦”;“宁可学了不用,不可用时不能”。指正确的学习态度;“七人八主张”。形容大家都想拿主意;“文官三只手,武将四只脚”。形容旧时文官易贪腐,武将擅逃跑。其中有些沪谚我也在小时候从我奶奶那里听到过,如果能够代入沪语或苏北语来念会更有韵味。
    沪谚之所以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也是因为它作为语言精华,还能典型地反映城市变迁、历史演化、文化理念以及人文价值观的脉络,其中的人文价值是我们值得关注的点,可以帮助我们去更好地在新时代宣传、发展沪谚,为沪谚增加生命力的同时也能够保有其深厚、复杂的内涵。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9-21 19:17     标题: 讨论2

女娲的传说
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已经熟知的,女娲造人和女娲补天的传说,而是流传在天水的,关于伏羲和女娲兄妹的故事。 相传在远古时代,人们不是很恭敬天神,这让天神非常生气,决定要整治一下人类。他们先派雷公来给人类一个下马威。可雷公刚刚落到人们的屋顶上,就感到脚底一滑,一个趔趄就从屋顶上摔了下来,正好落入人们事先准备的大网中,被人们捆住手脚倒吊了起来。原来,聪明的人类预料到雷公要落在屋顶上,所以事先铺了一层滑滑的青苔。 捉住雷公后,人们很高兴,正在商量由谁来看着他。这时,伏羲才十几岁,正和妹妹女娲在一边玩,听到后便主动要求看管雷公。人们一想,反正雷公被绑了个结实,只要不给他水喝,绝对跑不掉,就答应让伏羲女娲来看管。因为只要没有水,雷公便不能做法。经过了大半天的折腾,人们也都累了,回家休息前,还再三嘱咐他俩,千万别给雷公水喝。 狡猾的雷公见大人们一走,就开始装出一副可怜相,求伏羲给他点水喝。伏羲很坚决,一口就回绝了他。他看求哥哥没用,就转过来求女娲。开始女娲并不动心,可后来看到太阳的确很猛烈,雷公也是口干舌燥的,就动了恻隐之心。她对哥哥说:“哥哥,我看雷公真的很渴。再说,今天的天气很热,万一把他给晒死了可怎么办?我们就给他几滴水,好不好?”伏羲想了想,说:“那就用锅刷蘸几滴水给他喝好了。” 没想到,雷公刚喝了一滴水之后,一下就有了威力。他将水往天空一喷,顿时风起云涌、乌云翻滚。而他自己的身体也迅速膨胀,两三下就把绳索挣开了。伏羲和女娲被眼前的一切吓坏了,呆呆地站在那里。雷公张开翅膀,刚要向天上飞去,但又转过身,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交给伏羲说:“谢谢你们救了我,快把这颗牙齿种在地里,它能保你们大难不死。”说完,他就飞上天了。 伏羲和女娲按照雷公说的,将牙齿种在地里。一会儿工夫,就长出个小芽。接着,小芽很快长成藤蔓,结了一个大大的葫芦。这时候各路天神都出来了,他们为了报复人类,让天上下起了暴雨,地上涨起了洪水。暴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洪水将地面上所有的东西都淹没了,而兄妹俩因为钻进这个大葫芦中,才得以幸免。 灾难过后,整个人类只剩下他们兄妹二人。后来,为了繁衍人类,伏羲女娲结为了夫妇。 现在天水秦安县,还能见到一条名为葫芦河的河水,这个名字就是古时候的人为了纪念伏羲和女娲而起的。在今天,它更是进一步证明了伏羲、女娲这两位人类始祖,就是生长在天水。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9-21 19:18

青岛非遗代表及传承人——茂腔戏
茂腔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被誉为"胶东之花〞。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周姑调”,传说系因一周姓尼姑演唱而得名,又称“肘子鼓”。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且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
青岛西海岸新区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本宏被认定为青岛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1982年师从王淑娴,工小生,加入了茂腔剧团。他曾介绍,胶南茂腔在整个流传地的传承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是有历史记载的,老满州、丁宝红、王彩虹等茂腔先人,在演唱传承过程中,经过挖掘、整理、演出,创作出以《四大京》《八大记》为代表的大批传统剧目流传至今。现在获评市级传承人后,我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一定加倍努力,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9-28 13:28     标题: 沪谚传承人——周曙明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沪谚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周曙明走到哪儿便将“沪谚”带到哪儿。他每年都在浦江小学、村学生暑期班开展非遗“沪谚”的宣讲活动,学礼仪、学沪语、说沪谚、猜谜语、唱童谣、做游戏,他希望“沪谚”的传承一代代延续下去。周曙明是民革党员,2004年他成为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对台报道通讯员,业余从事对台报道工作。身边大小故事,上海今昔、沪上新闻、沪台往来、在沪台胞,都是周曙明对台报道的新闻源。他报道过台湾商人、参加抗日战争的原国民党宪兵、在大陆读书的台湾学生,也报道过上海老城厢的古今石牌坊、“宝山”地名的由来等历史文化故事。
    2013年周曙明在庙会参加民俗文化节,遇到了两位“特殊”的老太太,一口地道的浦东话,细聊起来竟是来自台湾的同胞。1948年姐姐随父母去了台湾,留下小女儿与祖父母在大陆生活。如今,大阿姐已92岁,留在大陆的小女儿也年近70岁。周曙明把姐妹故事写到文章里,剪不断的亲情,忘不掉的乡音。
    周曙明有个愿望,希望通过文字让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进一步了解上海、走近上海、融入上海,了解上海的建设发展,同时记录台湾同胞在上海的生活、工作、学习状况,向同胞们讲述同根同宗同源的故事。不是专职记者,周曙明工作动力源自于热爱。他利用休息时间外出采访,当晚完成初稿,第二天早上修改,到单位请人打印。为了加快写作速度,当时年近60岁的他报名参加计算机初级、信息技术培训班,在电脑上写稿、编辑。2012年10月周曙明共发表对台新闻稿250余篇,他选取其中的145篇,分四个部分汇编成对台报道作品集《吹过海峡的风》。已不是通讯员的他依旧做着传承的工作。2019年6月,周曙明作为志愿者家庭接待了4名香港大学生。大学生来到他居住的苏民村,感受乡风民俗,参观变迁中的乡村。周曙明教大学生说“沪谚沪语”,赠送沪谚书籍,还请朋友写对联送给他们。
    从沪谚传承人周曙明身上,我看到的是一位一生都在为了沪谚、为了非遗事业而努力奋斗。我们要想让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也应学习周曙明先生,积极学习现代科技,尝试让先进科技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我想我们不能一味地去排斥让科技改变非遗,而是要先准确掌握非遗的本质、中心,再融合现代科技,让科技成为非遗的一部分,适应时代又影响时代。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9-28 15:26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平度剪纸·刺绣·面塑
剪纸是我国最著名、最普及的民间艺术品类之一,也是几千年来历代女人们的“专利”。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实物证实,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对马团花”和“对猴团花”的剪纸图样,距今至少有1500年。唐代有剪纸招魂习俗,剪纸图案被广泛应用于木版雕刻、铜器饰纹、布匹印刷等其他艺术领域。宋代造纸业发达,纸品种类增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条件,出现了窗花、灯彩等装饰性表现形式;同时期的蓝印花布、制瓷、皮影戏等都吸收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技法。明清时期是剪纸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平度城乡,会“铰花”(剪纸)和“绣花”(刺绣)已成为每个女子必须掌握的女红手艺,从童年到出嫁,闺阁女子必须习之;技高者被誉为“巧媳妇”,否则,被贬斥为“拙老婆”,这是当时女子身价高低的标准之一。直到建国初期,剪纸一直是平度民间重要的居家装饰品,如窗花、顶棚花、墙花、斗盒花等,各种各样的剪纸遍布家庭的每个角落。
剪纸多以民俗信仰、时令节气、人生礼仪、神话传说为主要表现内容,寄托吉庆祥和的愿望,图案有花卉、蝴蝶、燕子、乌龟、麒麟、凤凰、十二属相、百鸟图、喜鹊登枝、喜娃娃、戏剧人物等等,题材十分广泛,有的取自现实生活,有的取自神话传说;图案在民间相互交流承传,技高者可达信手拈来、剪什么像什么的程度。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妇女的解放并大量参与社会生产和政治活动,过去在女子中相当普及的民间剪纸技艺渐衰,昔日极普通的女红手艺已被世人视为绝技。现在,平度民间习剪纸者十无一二,著名者有李秀芝,其作品“太婆剪纸”系列,在青岛市屡获大奖。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9-28 21:15     标题: 讨论3

“短三十”的传说
  流传三百多年的“短三十”是秦州历史上一个“阿凡提”式的机智人物。编修于清代康、乾年间的《天水侯氏家谱》记载“短三十”名叫侯承运(1651—1730年),家居秦州城,他自小博学多才,聪明过人,生性诙谐浪谑,不拘小节,日常爱促狭弄人,特别是以心胸狭窄气量短而闻名,他常因心胸狭窄而对他人进行报复,所以后人将“短三十”称之为此类人的代名词,对他褒贬不一,觉得又可爱、又可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举荐其为乡贡进士,生前有诗文集《寄生草》等三部,为手抄孤本,“文革”中被毁。
  “短三十”作为流传在秦州的一个民间传说,它通过谈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告诫后人端正品行、做人正派、心胸开阔、宽容他人。“短三十”传说集思想性、娱乐性、现实性为一体,对民间传说具有重要作用,经几百年十几代人的不断加工、渲染、传讲而流传至今,蕴涵着当地群众的生存经验、审美方式和思维模式,是秦州民间传说的精华内容之一。
  “短三十”传说自清代中期至现代广泛流传于民众口碑,但由于民间传说多以口述为主,惟有通过广大民众世代相传。而此传说能口述者均为老人,他们年事已高,年轻人对“短三十”的典故都不甚了解,关于其传说越来越少,如不及时进行搜集、整理,其传说将会流失。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0-4 22:32     标题: 沪剧

沪剧是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流入上海,并固定在茶楼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
    我对于沪剧的了解来自于我奶奶,自我记事起,奶奶就会用那台老式播放机来播放沪剧碟片,在众多沪剧中我唯一记得名字的是《芦荡火种》,主要讲的是解放军在沙家浜的故事。我对于上海话的了解与学习也可以说是依靠沪剧,因为上海学校一律以普通话为准,能够了解上海话的机会非常少,可以说依靠沪剧,我才能在现在听懂上海话。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0-5 13:11

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传统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胶州市文化馆获得胶州秧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它以“男刚女柔、螺旋摆动,三弯九动十八态”的独特艺术魅力而著称于世,被人们理解并与之共鸣称为“三道弯”、“扭断腰”,与海阳秧歌、商河鼓子秧歌并称为山东三大秧歌。
        传统胶州秧歌演员一般为10人,分为五个行当: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表演形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北京舞蹈学院等多所艺术院校将胶州秧歌编入教材,作为舞蹈学员的必修课程。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葵花舞,就是采用了胶州秧歌的舞蹈形式,电影《红日》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的音乐也是借用胶州秧歌的曲调而创作的。在胶州更是有“无秧歌而不舞”之说,不难看出胶州秧歌的魅力所在。
        2006年,胶州秧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举办;胶州市被授予“中国秧歌之乡”称号。
        近年来,胶州秧歌《喜洋洋》、《豪情鞭鼓俏秧歌》、《乐翻了天》等节目多次荣获群星奖等大奖。“胶州秧歌项目保护传承及对外文化交流”荣获2011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工作十大亮点事项。
        2014年,胶州市再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胶州秧歌)”称号。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0-5 21:09     标题: 讨论4

麻线娘娘
早年隋文帝时期,北山的李家沟有一个俊俏的姑娘叫李真秀。她的父母死得早,留下她和哥嫂相依为命,真秀自幼聪慧勤劳,不分白天黑夜忙活,一有空闲时间就不停的捻麻线。16岁时,哥嫂觉得真秀已经是大家闺秀,于是将其许配给一户殷实人家。结婚那天,花轿抬到门上,姑娘突然拖着麻线逃跑了,哥哥气得拿着烧火棍、嫂嫂拿着洗锅的刷子急忙追赶,姑娘拖着麻线一直跑到了水帘洞前,麻线拉完了,就依然讲自己的肠子抽出来,续在麻线上,登上水帘洞的石坎坐化去世了。当哥嫂赶到的时候,已经是雨过天晴,虹光四射,哥嫂见其灵异,怀疑是神仙显灵。哥哥说:“你若是神,我将烧火棍插在地上,你叫它生根发芽。”嫂嫂说:“你要是神,我将刷子插墙上,你叫它长出叶子。”不料神奇事情真的发生了,火棍和刷子都生根发芽,并且长出了叶子。特别是哪刷子,长在庙前的半墙上悬空而伸,盘根错节,半枯半绿,形态如蟠龙,至今枝繁叶茂。有诗云:“龙盘凤舞争千载,名传古今独一枝。”从此,人们信奉这位爱捻麻线的姑娘,并尊称为“麻线娘娘”,千百年来一直香火不断。有人说,麻线娘娘为大势至菩萨降生,恐惹红尘,因而逃婚,故又称麻线娘娘为大势至菩萨。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0-9 22:23     标题: 顾绣

顾绣,上海市民间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顾绣源于明嘉靖年间,露香园主顾名世之妾缪氏擅绣人物、佛像,又有顾媳韩氏仿宋元画入绣,劈丝精细,绣品气韵生动,于是名噪一时。顾绣精工夺巧,同侪不能望其项背,人巧极天工,错奇矣。顾绣绣品多为家庭女红,世称“韩媛绣”,基本用于家藏或馈赠。顾绣题材主要涉及的名画、山水、人物、花鸟等,顾绣中的山水、人物、花鸟气韵生动,细腻无匹,因而被誉为“画绣”。主要代表作品有《群鱼戏藻图》《洗马图》《女后图》《米画山水图》《花溪渔隐图》等。
    非遗传承人:戴明教。顾绣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戴明教出生于松江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习得基础技艺。8岁时,入读松筠女子学校,刺绣是主修课程之一,戴明教在这里接受了8年正规的学堂教育。上世纪50年代,松江成立街道刺绣社,戴明教报名加入。无奈“文革”爆发,受出身影响,只得离社。直至1977年11月,上海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崔凤彦为了筹备上海工艺品展销会来到松江工艺品厂。车间墙角一只旧绷架上,盖着落满灰尘的废报纸。崔凤彦掀开报纸,立刻惊呆了!报纸下面竟是半幅宋人的《红蓼水禽图》,这正是他苦苦寻觅的顾绣。之后,崔凤彦诚恳地请戴明教再次“出山”,完成《红蓼水禽图》。同年12月10日,《文汇报》刊登了《红蓼水禽图》的照片,引起专家同行一阵惊呼:“顾绣,这是顾绣!顾绣又露面了!”《红蓼水禽图》是顾绣在饱经战火和社会动荡,沉寂了近半个世纪之后,新中国面世的第一幅作品,意味着历经沧桑的顾绣又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1978年,56岁的戴明教被重请回厂带徒传艺。她不但转为正式职工,还收下了10名年轻弟子。1983年,戴明教口授,经其儿子记录整理,写成了《顾绣针法初探》。她将顾绣的艺术特色提炼为24个字:风格典雅,色泽古朴;亦画亦绣,有如晕染;气韵生动,自然浑成。1992年,70岁高龄的戴明教悬针退休。至此,她已完成了三重历史使命:作为顾绣艺人,绣制精品41件;作为教育者,授徒10人,至今活跃于松江的顾绣舞台;作为研究者,她是松江数百年来,继清代丁佩之后,对顾绣有所著述的第二人,丰富了“画绣”理论,推进了顾绣传统的创新和发展。
    《日本仕女图》此作品采用铺针、乱抢针、施针、盘抢针、打籽针、刻线、滚针等针法,是当代顾绣作品中针法最为丰富的一幅精品力作。作品色彩鲜亮明快,发髻的毛发细腻有序,光滑红润的脸颊过渡自然,是在传统顾绣文人画风格上的发展和突破,融艺术性和装饰于一体,手法独特,别具韵味。
    通过顾绣传承人戴明教与顾绣作品的创新发展,我看到了中国女性强大的创造力与活力。顾绣本身就体现出中国传统女性极高的审美眼光与精湛的手艺,而现代对于顾绣作品内容的创新也体现中国女性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能展现出美的极致,能够结合时代灵活对技艺进行创新、改变。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0-10 20:36

鸳鸯螳螂拳
      鸳鸯螳螂拳是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门派还包括鸳鸯内家功、鸳鸯门医术、鸳鸯门长拳、鸳鸯门兵器、鸳鸯门散打。据悉,孙丛宅是第四代弟子中唯一全面继承鸳鸯门派所有精髓的传承人。据了解,中华鸳鸯门派由春秋战国时期白猿所创,源远流长已达2700余年。鸳鸯螳螂拳讲究一招一式皆克敌制胜,技击性很强。同时,鸳鸯螳螂拳以内家功为根基,修身养性,套路动作左右对称,肢体得以全面协调灵活开发,使身体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有很高的健身养生价值。

老舍与鸳鸯螳螂拳
      20世纪30年代,老舍先生在青岛居住期间,经常与鸳鸯螳螂派第三代掌门人毛丽泉先生切磋武功,谈诗论文,留下了一段“文武相会”的佳话。2010年,位于青岛市黄县路的老舍故居成立骆驼祥子博物馆的时候,孙丛宅捐献出当年老舍先生曾用过的兵器及“文武相会”的画卷。
      关于老舍故居,有这样的描述:老舍为文坛巨擘,优雅却不文弱,有侠气。居青岛时,每日晨起练武,风雨无阻。寓所中也摆放着武林中人常用的兵器,刀枪剑戟,皆可运用自如。这是一个文武兼备、刚柔相济的老舍。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0-11 22:44     标题: 讨论5

皮影戏
甘肃皮影 是国内较早成型的皮影戏之一,又称"影子戏",是一种"借灯显影,配声以演故事"的地方传统戏剧形式,它主要受陕西皮影的影响,但是又结合了本地的传统民俗与音乐。甘肃民间影子戏主要集中在陇东、陇西、陇南三地,三地音乐唱腔不同,各具特色,其中陇东环县的音乐唱腔属于道情系列,源自道家的音乐,其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高亢激扬,陇南西的唱腔是一种接近道情风格的地方民间音乐,俗称"灯调",后来,通称"影子腔",陇西通渭的音乐唱腔是道情、秦腔,还有皮影小调"三下锅"。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0-18 22:03     标题: 《人参姑娘》

《人参姑娘》讲述的故事是:苦娃受尽主人家的欺凌,却遇到了善良的人参精山妹,两人情投意合,但是财主贾仁想要吃掉山妹。最终贾仁丧了命,苦娃和山妹成了亲,在山上到处撒下人参种子,过着安乐的日子。
    《人参姑娘》讲的是人与仙之间的爱恋,是一个美好的故事结局。这个故事体现崂山民间故事对于人物刻画的特点,例如苦娃这类的正面人物是勤劳的穷苦青年、受到长期欺凌,贾仁这类的反面人物主要就是凶恶的地主类型。在这种强烈的对立冲突之中,使人物形象逐渐丰满、深入,人物在这种形式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反应崂山人民对美好的人、美好的生活的赞美与追求。
    崂山故事这样一种对美好的追求也许会被有的人认为是对“乌托邦”的向往,但我认为这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将生活中的美好记录、保存到故事当中,并且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与愿景寄托在故事当中。这于现在的中国而言就好比中国梦,我们要有梦想、有理想,而故事就是承载这类精神的良好载体。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0-19 20:51

崂山石老人传说
传说崂山西南面的海边上住着一户姓车的父女,车老汉天天下海以打渔为生,而女儿车姑终日纺纱织布,父女俩虽说日子不是很富裕,但也说的过去。斗转星移,车姑一下子长大了,到了嫁人的年龄。主动找上门来说亲的人是一个接着一个。车姑心的善良、品德高尚,她只想嫁个能够勤劳致富的人,不想嫁咱们说的豪门和官宦之门的。开春和往常一样,车老汉下海捕鱼,车姑做着门前的树荫下缝补渔网,她一边干着活一表唱着歌。你还别说,这车姑的的歌声放在现在参加个中国好声音一定能获奖。
随着春风袭来,风把车姑的歌声传到了崂山山里,更是把车姑的歌声送入了海底。这海底可是住着龙王爷。龙王爷一听这歌声瞬间被迷住了,旁边的仆人大龟看透主子内心的想法,遂开口说道:大王,这姑娘歌声优美,貌相出众,大王若是娶了她当妃子,这何乐而不为呢?龙王爷听到大龟此话甚是欢心,遂命大龟如果将此事办成,将封大龟为功臣。大龟得令,飞速游到岸上,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老婆婆,他手捧金银珠宝代表着高官的意思来到车姑家提亲。车姑道:我不嫁官家,请把彩礼收回吧。大龟转念旋走后,化身为一位年轻的婆婆,她手拿金丝玉缕代表大贾来提亲。车姑道,我不嫁商贾,请回吧。大龟无奈折回岸边,心想:这姑娘真是倔强,此时大龟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老头,带着满筐的鱼虾来到车姑面前求婚。车姑和车老汉仔细询问这提亲家境,得知是勤劳之人,遂商量后决定嫁给在这个勤劳之人。
出嫁的日子来到了,邻里八方的都来送车姑出嫁,迎亲的队伍出发了。远远望去队伍没有走大路,反而快速朝海里进发。此时抬轿子的人都变成了鱼兵跳入海中。车老汉见状疯一样的向大海追去,大喊车姑快回来。车姑听到车老汉的声音,赶忙一看,不顾一切的从轿子里跳出来。
只可惜车姑被大海淹死了,身体化作海岛,而车老汉站在海中,化作了石老人。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0-25 22:12     标题: 崂山道教文化与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可见道教在崂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代崂山道教不能局限于宫观、神像等,道教文化中的礼仪、节日活动、音乐、健体养生等形式和内容与现代审美价值取向结合是需注意的课题。但这些还不能构成开发的文化主线,不能成为合适的核心内涵,只能算是辐射内涵。道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返璞归真”。因而还需要利用生态学原理和原则来强化、展现崂山道教文化。
   那道教文化在崂山民间故事上的反映是什么呢?在读了相关故事后,我认为道教文化的“返璞归真”在很多崂山故事中都得以体现,首先,崂山故事有关于爱情主题的内容基本都是相爱的两人最终克服困难幸福、平安地生活下去,整个故事是平稳、自然的,即便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但仍能让读者为男女主祝福;其次,崂山故事以美好的生活为主,但并不是以财富来定义美好,而是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自身的劳动来获取真正的幸福,这也体现出本真的一面;最后,崂山故事中许多仙人角色也带有道家文化中仙人的样子,为故事带来一种虚幻而又亲切的感觉。
   因此,我认为研究崂山民间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结合道家文化,从道家文化的角度再看崂山民间故事可能能与更早的古人们的智慧共鸣。这样的方式于现代而言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结合多方事物、多方位了解,这样的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在新时代更好地去宣传崂山文化、去宣传道家文化,让现代人在日趋浮躁的生活中可以回归本真,脚踏实地。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0-26 13:57

崂山地区的民间爱情故事多是从生活中得到灵感,在日常生活的冲突与感悟中构建而成,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1.个体形象的鲜明性与类型化。
在崂山地区众多的爱情故事中,善恶两种角色的区分度十分明显,出现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类型化人物,体现了“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
正面人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勤劳的穷青年穷青年饱受欺压,但仍顽强生存,勤勤恳恳;一类是善良的仙子,仙子同情穷青年,或是现身相助,或是以身相许。代表人物主要有巴哥、参姑(《参姑与巴哥》)、小智、牡丹(《牡丹仙子》)。
反面人物主要是凶恶的地主类人物。 地主嫉妒穷青年的奇妙际遇,用恶势力抢夺仙子或仙子的法宝(关系着仙子的性命)。反面人物的判定还体现在名称上,如《人参姑娘》中的反面人物“贾仁”就是一个假仁假义,用心险恶之徒。(《仙胎鱼的故事》)中的“吴阎王”就是一个扼杀别人幸福,到处带来灾难的大奸大恶之徒。
在这种鲜明的人物的对立中,人物的性格显得格外集中。但是,这种鲜明性和类型化并不是一种单一的重复,在这种类型化中,个体形象又是鲜明的。比如巴哥、小智、柴郎虽然都是类型化的正面人物,有共同的生活背景与性格:贫苦,善良,勤劳不息;但是却同中有异,他们的身份各不相同,有书生、长工、家奴,性格有的刚烈、有的执着,使读者不会把他们相混淆。
2.传统爱情母题的影响。
在民间爱情故事中,经常看到传统的爱情母题对于崂山民间爱情故事的影响。比如“人化物”这一主题,在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两人化蝶的结局历来受到人们的追捧,这样的情节同样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得到了沿用。许多崂山的民间爱情故事都借用这一情节来丰富自己的内容。比如《参姑与巴哥》中两人变成了鸟,《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先是变成了并蒂莲,然后又变成了仙胎鱼等等,《双花仙》中杨生和牡丹最后都变成了花仙。这是一种对传统母题的继承,同时又加入了当地独特的风物特色,充满了创造力和浓郁的崂山气息。
3.崂山精神的渗透。
通过崂山地区的爱情民间故事,崂山人民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同时也透出崂山劳动人民的坚韧与勇敢。崂山人民塑造了一系列的正面人物,这些人虽然陷于困境,但是绝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爱。在《鲤鱼精》的故事中,秋波的父亲知道自己的女儿和鲤鱼精私定了终身,派人把湾水煮沸,将鲤鱼分食各家。秋波得知自己的心上人被邻里分食,收骨重造了心上人的肉身,夜夜泪泣,最终鲤鱼精复活,两人相守。事实上,现实总是残酷的。崂山人也并不是一味乐观,给自已构建一个“ 乌托邦世界”。在崂山的民间故事中,对现实的残酷也多有体现,但崂山人并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不愿意看到世间出现如此惨烈的悲剧,希望美好的事物永远圆满,因此他们按照生活的原貌描绘出这些人间悲剧之外总是加上一些光明的尾巴,以寄托自己的理想”。崂山人给每一个悲剧的故事都加上一个“光明的尾巴”,比如在《仙胎鱼的故事》中柴郎和花姑被吴阎王逼得走投无路,最终双双跳下了山崖,但是崂山人不希望有情人就这样在世上消亡,于是让他们化身成了一对对永不分离的仙胎鱼。崂山人将自己那种乐观向上,对生活的爱和希望都深深地嵌入了自己的民间故事中。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0-26 18:01     标题: 崂山民间故事

崂山民间故事俗称拉呱,是山东崂山当地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在解放前几乎没有文字记载。
2008年6月7日,崂山民间故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崂山民间故事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崂山民间故事内容推断,崂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据《山东省志·蒲松龄传》记载,康熙十一年(1672年)四月,32岁的蒲松龄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受当时崂山民间传说故事的启发,以崂山耐冬、牡丹和崂山道士为题材写成了短篇小说《香玉》和《崂山道士》,这也是最早记载崂山民间故事的文字。
主要内容
崂山民间故事的内容大致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等几方面,涵盖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山川传说、特产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5600余个。受自然、地理环境和道教文化的影响,在崂山的当地民间故事中,数量最多且最有崂山特色的当推风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和海洋故事。
传承意义
崂山民间故事具有乡土大众文化与山海文化交汇相融的特征,并在世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中不断演进,地域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1-1 20:37     标题: 如何认识财富对人的两面性的价值

从小父母就教导我虽然钱能够帮助我们买到很多东西、满足欲望,但不能因此而对前贪得无厌,要小心被金钱所吞噬,到现在为止我对于财富的态度也是如此。我们对于财富不可过于妖魔化,财富可分为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是一个人对于知识、阅历的学习与积累,物质财富可以看作是金钱等物质的积累,这些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都是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的,例如,适当的财富可以帮助一个人去拓展视野、接触新鲜事物,通过财富来支持亲身实践、获得更多体验的机会,这对于一个人精神与物质层面的丰富与提升是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学习历史知识时,财富可以帮你去到那些博物馆中去直接感受文物、感受历史,这比在书本上的图片更能带来多元体验,能更能体会这些文物在所在历史事件中的作用与价值。但也正是因为财富能够给我带来的如此丰富的感觉体验,一旦当我们沉迷于这种体验所带来的快乐时,就会掉入欲望的深渊当中。对我而言,见到的最多的就是人们在物质财富中迷失自我,成为追求财富的机器,当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因此,面对财富,我们在追求的同时一定要牢牢守住底线、守住自我,将财富充分、合理地运用于手中。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1-2 16:16

怎样看待财富
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创造并享用财富。尤其在今天,个人生活的改善,自我价值的体现,社会效益的达成,都是以财富的增长作为衡量标准。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那样:“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财富的作用和过患,往往就会被它所伤害。
近年来,甚至有部分领导千部也由人民公仆沦为以权谋私的罪犯。剖析他们蜕变的轨迹,我们可以发现,金钱是如何一步步腐蚀着他们的灵魂。如发生在厦门的特大走私案,直接牵涉到各级部门的工作人员达三百多人。当那些昔日地位显赫的特权阶层身陷图圄时,想到的是什么?当他们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时,想到的又是什么?“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正是对金钱的贪婪导致了他们的堕落,使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种种教训足以使我们警醒到:金钱虽然诱人,但也有着致命的杀伤力。所以致命,一是人类的贪欲使然,一是没有认识到财富背后隐藏的陷阱。
金钱何以会成为万恶之源?首先是来源问题,这在拜金主义盛行的今天尤其值得重视。其次,是不正确的使用。如果拥有财富而没有健全的心智,没有处之泰然的超脱,就很可能在金钱的蛊惑下失去理智。第三,是对财富的执著。
“水能覆舟,也能载舟。”财富同样如此。财富本身并无所谓善恶之分,而是取决于它的实际用途。为富不仁者以它来作恶,慈悲众生者以它来行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是通过正当渠道获得的财富,我们又能合理地分配使用,以此造福社会,并且没有贪著之心,那我们就是财富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我们所拥有的财富就不是毒蛇而是净财。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1-2 20:41     标题: 财富与人生意义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物质财富有两面性,可能是毒蛇,也可能是净财。如果来源不当,以非内法手段挣钱,或是容挥霍无度,养成不良习惯,就是毒蛇。如果来源正当,合理使用,则不但可以改善生活,过好日子,还能造福社会,就是净财。在相当时期内,人们把拥有物质财富等同于幸福。但富起来以后,反而比以前不容易幸福了,烦恼多,压力大。说明物质财富和幸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绝对因素。有多少钱才能过得幸福,没有一定标准。要知道一个人的人生意义并不是财富作为其根本准则,实现人生的意义就像在履行上天赋予的责任。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是我们所无法选择的,因为不是我们选择了这个世界而是这个世界选择了我们,虽然我们有时候活着就像替别人活着,可我们自己人生的意义最终还是为了自己,因此我们奋斗,因此我们为了人生而奔走,只为活得更好更精彩。为了活得更好,财富往往是人们想到的衡定活得好与不好的第一标准。但是别忘了人们追求财富的目的是为了生活,而生活的目的不是财富,是拿财富去交换的更好的生活水平。所以我认为人生意义和财富的关系就是:财富成了人生意义探索之路上的一块垫基石,永远也成为不了人生意义的终点。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1-9 12:25     标题: 财富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具有正义性

我认为让财富具有正义性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财富的积累与财富的性质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实现方法。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财富的积累,符合文化的需求就是正义性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争取、积累财富是被人所认可的,因此当他们去东方掠夺财富与资源时是受到人们的支持、文化的支持,因为他们的文化鼓励他们去积累财富证明自己,那么他们去积累财富就是正义性的;而在东方世界,文化偏向于重农抑商的,那么去不断积累财富就是不受欢迎的,此时财富的正义性就欠佳。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财富,财富要具有正义性,在积累、性质方面都需要符合人权、法制需要。例如,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财富不应该是从他人身上剥削的,而是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积累的,这个过程需要符合道德、符合法制,最终所获得的财富才具有正义性。
    或许每个人对于财富的正义性的定义都有差异,但我认为在古代这一认知要符合一个民族的认知,而在现代这一认知要符合整个世界的认知。从利害多少来看,符合普遍大众的认知才能保证普遍的正义性,财富能够被人所接受。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1-9 16:18

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
古往今来,“幸福”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每个人自我价值的终极体现。财富是实现幸福的重要手段,也是评判人生价值、衡量 社会 和谐发展成果的标尺,二者是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但是,在当今个人与 社会 财富日益增长的同时,人们的幸福感却并没有同步增加,反而呈降低趋势,有时会出现相悖的现象;非正常的财富增长甚至会意味着个人自我价值的丧失,这种失衡现象成为 社会 学家研究生活质量的热点课题。如何正确看待财富与幸福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幸福观,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人生航向,对于推动 社会 核心价值体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财富是使我们幸福的手段,是幸福的必要条件,也是幸福的充分条件。事实表明,幸福与财富的关系在人们的收入较少、处于贫困水平时,财富的可以带来幸福。随着财富增长,温饱获得解放,生存的紧迫感下降,人们的幸福感也随着上升。但是,当人们进入小康生活水平,这个关系就递减了。 健康 、家庭、婚姻、人际关系和自然环境都是影响人类幸福的重要因素,当财富不再是影响人们的幸福的主要的因素时,其它影响因素就会突显出来。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能感到幸福,受欢迎对于提升个体幸福有着积极的效用。现实生活中,那些为了 社会 公益而大方捐赠的成功人士,他们因善而倍受赞誉和尊重,由此也提升了他们的幸福感,实现了自我价值。
财富和幸福是一种互相影响和交相连接的关系。其实,幸福才会影响到财富,而财富不一定完全能够影响幸福。有的人在有财富的时候,并不一定会觉得很幸福,因为他们空有钱财,却不一定会感受到让自己幸福的因素,这些都会让人感觉到财富给自己带来的往往只能是物质方面的好处。而一个感觉到幸福的人,却会十足的影响到财富的到来,因为他们内心总是充斥着最快乐的感受,而在这个无欲无求的时间里,自己就会体会到财富自来的感悟。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1-9 23:45     标题: 财富的正义性

当大家在用尽一生追求物质财富的时候,其实,已经忘记真正的财富是什么。我认为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财富,也就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财富,包括:坚强、勇敢、耐心、决心、信心、爱心、真诚、真实、责任等方面的素质和感觉。物质财富的追求,这是一个没有终极目标的追求,也没有上限,会让人们陷入物质的浮躁世界里面。物质财富太多了之后,必然会感觉到精神财富的贫困,没有精神财富的支撑,物质财富也是空中阁楼。精神财富才是真正的财富,内心的自由和简单,也是精神财富的重要表现。不在乎外界和别人的评判,只在乎自身内心的感受和真实,这是一种财富,也是一种力量人生之中,对财富有一些个人理解,精神财富决定物质财富,先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真正创造和掌握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才是财富的核心和根本,也是我们需要追求的财富,应该追求精神,顺便物质,这样的人生才是快乐的人生。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1-15 21:37     标题: 课题

以“崂山传说”为体
    大智、大勇兄妹俩勇敢猎大鳌鱼的故事中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精神,也有很大心理学的知识。
    整个故事中虽以大智、大勇为主角。但读完整个故事可以发现并不是二人靠自己的神力打败了大鳌鱼,而是在故事中的所有人的帮助下获得了战胜大鳌鱼的工具,是所有人共同击败的大鳌鱼。这就很能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传承下来的团结精神,这股精神后续又进一步参与演化成共同体、大一统等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自古就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与如今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的不同。
    那大智、大勇体现出的是对受苦的黎民百姓的无私牺牲与付出,这是一种大度、是一种爱国精神。那人为什么会有爱国精神呢,有研究发现爱国是一种朴素的社会本能,也是人的一种天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爱国主义就是一种社会认同,包括认知、情感和行动三个方面。 认识到自己民族的文化特点,知道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是爱国主义的认知成分。 同时,爱国也是一种情感,喜欢和自己一样的人在一起,喜欢熟悉的事物和环境,这是人的一种情绪本能。 此外,爱国还是一种行动,爱自己的同胞、自己的文化,这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的心理体验。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了解和热爱国家的传统文化、帮助和照顾有需要的同胞、同情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这都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也具有现实意义。 每个人的命运其实都跟自己的国家、民族连在一起,每个人都可以为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特点尽一份力。
    因此,通过某些形式来宣传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当今时代、国人的文化底蕴、爱国情怀等品质的建设。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1-16 15:17

民间文学多是口头创作,口头流传,这就使得创作中饱含平日的生活场景,文中很多地方总结日常生活中的规律,和社会斗争中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例如铁匠师傅所说的“干甚么营生说什么话〞,只有在白己专长的领域才有发言权:例如纺线的过程要“扒出棉花捏成花瓜,纺成白纱",线是由棉花转变而来 ,首先是将棉花捏成花瓜,之后是纺成细细的白纱,最后才是将白纱拧绳,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规律;

再例如,对付海里的鳌鱼,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不是打,不是杀,而是用钓的,这是最能克服海里生物的方法。海里的生物一旦离了水,便很难再有所作为,所以兄妹俩将鳌鱼拖到沙滩上,这样就不怕它再作怪了。
民间文学是一种集体创作的产物,它的思想内涵心然受到底层群众的影响 ,在讲述过程中,大众的道德意识,思想力量都被释放出来,影响听众 ,因此,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下
层民众接受道德教化和伦理观念的最有效的方式。
《崂山的传说》体现了崂山人的不畏艰险,互帮互助的精神。村民拆开被、 祆,用其中的棉花来纺成纱绳,砸锅送铁打造鱼钩,又将草屋的草抽下来扎草牛;在对抗鳌鱼的时候,众乡亲又伸出援手,共同将大警鱼拉上海滩。这种团结的精神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睦乡里 ,互帮互助和“人心齐,泰山移”。
每一个民间文学都是一座宝库,从中可以了解地方风物,人民的生活状态、情感体验和行为准则,应该认真深入的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使民间文学的价值得到最大挖掘。
作者: 周子铧    时间: 2022-11-23 16:42

传承崂山民间故事,我们主要从“坚守、借鉴、文创”三个方面进行。
崂山地区建立非遗普查保护工作机制,加大对非遗普查保护工作的投入,已出版《崂山民间故事全集》《青岛海洋民间故事》等22个民间故事专辑。为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活化崂山记忆,讲好崂山故事,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不竭源泉和动力”要求,文化崂山公众号设置《民间故事》专栏,主要刊发崂山流传的民间故事、传说、轶事等。为还原传承空间,崂山民俗文化村生动集中展示青岛市及崂山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促进民众情感期待产生。
民间文学传播需要传承人,正如陈映婕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性与传承力》一文中指出:“记录、保持与钻研那些正急速从日常生活中退却的传统文化,去努力延续其有限的生命力,从而使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尽量少几分遗憾与叹息。”对民间文化坚守、探索,是我们与历史“对话”的一种方式。
陈泽恺在《“带得走的文化”——文创产品的定义分类“3C共鸣原理”》一文中指出:“文创产品是在物质生产力飞速发展,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产生的,指的是文化经由创意转化,具备市场价值的产品。”而实践证明,文创产品的出现,受大众广泛好评,能够同时满足人们物质实体与非物质形态服务的需求。文化青岛的建设,离不开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但当前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文化品牌不够多成为青岛文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崂山民间故事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作为口头文学,传承方式相对单一。将崂山民间故事与文化结合,不仅能够丰富青岛文创品牌,而且能够拓宽崂山民间故事传承方式。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崂山民间故事是青岛文学宝库里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不同时代人民对现实的态度,以及他们奋斗的精神和对未来的憧憬。以保护民间故事为基础,借鉴其他地方文化传承方法,融入文化创意,使其符合现代文化传承模式,对于延续青岛历史、传承青岛文明有积极作用。
作者: 顾罗宏    时间: 2022-11-23 20:57     标题: 《崂山的传说》宣传

通过对周围同学的简单调研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对于崂山民间传说的了解是很少的,并且有一个特殊现象是基本没有听过《崂山的传说》一类的故事,但说到《石老人传说》就基本都有听过,我认为是《石老人传说》是有实物载体的,并且在旅游、文化上得到了大量的宣传,这使得其知名度较高。所以我们宣传《崂山的传说》可以借鉴宣传石老人传说的方法,可以结合中国风元素,在崂山建立相关旅游产业,进行旅游宣传。并且《崂山的传说》是一个中篇故事,有较为充分的内容可以进行动画化,将崂山民间故事系列动画化可以增加宣传途径、范围,并且在儿童、青年一代中留下映像,为未来人们接受崂山民间故事做好社会认知度。
    我推荐动画化,做好的动画化的原因是什么呢?结合心理学知识其实有很多可以运用的地方,而我的出发点是锚点效应,锚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的估计联系起来,当人们对某件事的好坏进行评估时,其实不存在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好坏,一切都是相对的,基于人们如何定位基点,这个基点就如锚点一样影响着人们的评价体系。因此我们要积极宣传故事,并且要宣传好故事,就如动画化,绝不能从商业化的角度出发,而是要从宣传非遗、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绝对不可以敷衍了事,不然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而这就需要相关负责人深入了解当代青年、当今社会的审美并且层层把关。
作者: 马雅静    时间: 2022-11-23 21:32     标题: 如何宣传崂山故事

崂山民间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一种用语言以及兼用表演的艺术。它必然在某些方面具有艺术的特点。许多民间文学作品还有独自的和优越的艺术特点,其艺术成就使世人惊异。从风格上说,朴素、简练是崂山民间文学的特点。我认为传播崂山民间故事最重要的是用口头宣传,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崂山人民用口头语言去构思、表现和传播。现在,大多数人已经认识文字,但不少的场合,他们仍然要用口头语言歌咏或讲述广大人民熟悉的、千百年来民间传承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传播途径是集体传播,崂山民间故事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所谓集体创作,既包括作品内容的思想、感情和想象,形式和艺术表现以及作品的所有权等诸方面,更包括整个创作和流传的过程。有些作品,在不断传唱或讲述的过程中,受到无数唱述者的加工、琢磨,有一些民间文学作品,经群众中具有优秀才能和丰富经验的歌唱者、说故事人的加工,具有一定的个性,但其个性是能够与广大群众口头创作的集体性融和在一起的。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