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二分会场】乡土传统重建与现代社会治理(1) [打印本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3:45     标题: 【第二分会场】乡土传统重建与现代社会治理(1)

主持人:萧放

赵霞 杨筱柏:法治中国视角下传统乡规民约的法学价值及其现代发展
鞠 熙:借鉴古代城市治理智慧,实现文化名城自我更新
贾利涛:从血社火看刑罚的民俗展示及其象征意涵
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董德英:两宋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
郑 艳:明清以降的城市时间生活——基于京津竹枝词的研究
方 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
    ——以海口《董氏家规家训》为例
文忠祥:传统的现代面相:传统青苗会社会功能的现代转型讨论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3:56     标题: 鞠熙:借鉴古代城市治理智慧,实现文化名城自我更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经过新中国60多年的建设,北京成为一个保有古都风貌的现代化大城市。这是中华文明的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他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但是,今日北京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实现街区自我更新等方面,仍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一方面需要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群策群力、共商对策,另一方面也需要借鉴北京八百年建都史中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城市治理的智慧财富。我们建议:从文化建设入手开展工作,调动城市居民保护城市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以赋予日常空间以历史价值、鼓励长期居住、打造公共空间、传承人类记忆为抓手,重建北京旧城居民的认同关系,借鉴中国古代城市智慧,可以实现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我保护与自我更新。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3:57     标题: 孙英芳:论中国民间宝卷中的道德规劝

  道德规劝是民间宝卷的主要目的,以劝善戒恶、宣传孝道为主题的道德规劝是民间宝卷的鲜明特点。民间宝卷中所表达的道德规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而表现出复杂的特征:它既与宗教的教化活动相结合,又有着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它既基于生活需求追求现实功利目的,又体现出超越功利的娱乐性特征。这种道德规劝融合了民众长期现实生活经验和民间社会人际关系调节经验,是民众自觉的集体性的道德完善行为,体现广大民众朴素的道德理想和生活信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11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萧放老师:通过文学、音乐、艺术,讲故事等方式传递传统核心价值观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12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一、民间宝卷道德规劝的文本表现
(一)在内容上,突出劝善、孝悌的核心思想。
(二)在形式上,有直接表达的道德规劝和间接表达的道德规劝。

二、民间宝卷道德规劝的特点分析
(一)和宗教教化结合的道德规劝
(二)和儒家思想结合的道德规劝
(三)和现实功利需求相结合的道德规劝
(四)和民间娱乐相结合的道德规劝

三、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规劝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14     标题: 董德英:两宋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

  两宋时期城市结构快速发展,公共文化空间扩大,节日生活中娱乐性、休闲性因素越发浓厚,民众在节日期间拥入繁华的街市,游览美妙的景园、寺观,欣赏多姿多彩的技艺表演,节日食品丰盛,节物精美巧致,本不宽畅的城市空间霎时间更加密集起来,游人如织,车马喧闹,也使宋代城市的节日安全突显出来。同时通过宋代政府对这些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机制,也体现了宋代政府机能的发展,法制政策、官员职责、社会组织、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发展和完善。节日生活的变化和城市结构的建构,即是宋代社会发展的结果,也对变革时期的宋代政府提出了新要求。反观现代,节日突发事件频发,政府和相关部门针对这些突发事件制定了相应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在古代科技尚不发达,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又是如何处理突发事件?尤其在突发事件易发的城市境况如何,政府的防范及应对措施又有哪些?本文将以宋代的节日突发事件为例,从节日管理的角度阐述宋代政府对节日突发事件的防范及应对措施。对历史的探索,可以观古识今,并为当今提供必要的思考和借鉴。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27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城市管理的民俗资源,行之有效的手段,有形制度措施、无形措施,民俗资源看公共管理,民俗不等于过去,民俗是民众的生活方式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27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一、节日突发事件类型:火灾、踩踏、食品安全
二、突发事件原因分析
三、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对措施
四、古代节日突发事件及应对机制对现代节日突发事件的借鉴和思考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30     标题: 方云:传统家规家训与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以海口《董氏家规家训》为例

  家规家训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将儒家哲学修身、齐家、治国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个人充满智慧的处世经验、对族人后代的警示告诫相融合,于家族的代际传承中,承担着对族人教化与规范的作用,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优秀代表。在国家建设新农村时期,以家谱谱牒形式存在的家规家训仍在一定数量的以姓氏族群为聚落的乡村中,发挥着积极的调节作用与治理功效。应充分利用这些传统家规家训中的教化、规范与凝聚、管理作用,与时代接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6-11-5 14:39     标题: 方云发言

方云发言
[attach]36639[/attach]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49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萧放老师:非常鲜活的个案,传统文化在现代如何传承发展,非常不错社会治理个案,传统文化调用方面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6-11-5 14:49     标题: 点评

萧放老师点评
[attach]36653[/attach]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50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董氏家规十则》符合中国传统家规家训体例,内容依次为修身、劝学、交游、商贾、仕宦、睦族、信仰、典祀。主要以提醒告诫的形式,通过对于子孙族人行为、道德的规范,特别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好学立业,诚实经商,和睦家庭与族群关系的重要性。内容为:

  如果说《董氏家规》中的十条是温情的劝告,那么《董氏家训》十条则是以更为严厉的语气与奖惩赏罚分明的手段来进行宗族事务的处理以及管控。因此,多数家训都有惩罚性规定。这些惩罚根据情节不同而有轻重差别。根据家谱记载,惩罚措施有出姓削名、会众责难、罚戏罚钱、杖责棍罚、驱逐离村。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4:52     标题: 高忠严:社会变迁中的古村落信仰空间与村落文化传承——以山西襄汾四村调查为例

  信仰空间是古村落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古村落信仰空间或被遗弃,或在延续,或被改造,或者重建,呈现出复杂的状态襄汾四个古村落的调查表明,古村落信仰空间与人生仪礼、历史传统、民间记忆的有密切的关系。当下在古村落建设中合理利用信仰空间可延续村落文脉,促进村落公益事业发展,加强村落地域认同,更好地保护地方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在古村落保护中公共空间的保护、重建和再利用对乡土社会治理、乡村文化传承的意义,通过学者的研究和先进理念的指导,可以更好地保护传统村落文化,建设美丽乡村,促进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5:14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萧放老师:一个村落是一个空间形态,信仰空间,生产空间,村落凝聚力、认同中心、精神中心,近代以后,传统力量缺失之后,什么替代传统空间?是否有效?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5:14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一、古村落信仰空间与人生仪礼
二、古村落信仰空间与历史传统、社区认同
三、村落信仰空间的重建与文化传承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5:24     标题: 现场讨论

高忠严:通过文献看权力纵向分配,通过访谈看现代生活,通过实际观察做一些归纳可能更适合村庄情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11     标题: 萧放:重新发现乡土

  与洋气相对应,乡土社会落后的、愚昧偏见的重新评价。乡愁与逆城市化,返乡三类人:寻找乡土生活的普通人,寻找传统文化资源的知识分子,寻找资本利润的城市企业家。三类人汇成返乡的重要力量,形成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景观。第四类,政府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美的标准是什么,值得推敲。新的文化史的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
  重新认识乡土,寻找乡村的文化基因与文化个性。寻找三重价值:物质价值,社会价值(以乡贤为主导,以乡规民约为规范,以传统节日为共同时间,以集体参与的民间仪式为聚合机会,形成内聚性的社会),精神价值(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一种惯例和稳定的感受”,以人地关系和谐为基调)。
  如何将乡土的审美还原于日常生活,乡村建设的理想,乡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自己的本性和逻辑原则,世代生活在土地上逐渐生长而形成的生活惯习。传统的生计资源和手段,现代手段提升。
  乡土是物质生命的基础,是人类智慧最初发生的温床。
  重视地方资源,将生活变成艺术,乡土复兴的资源,品牌设计与市场营销。
  乡土有自己的秩序与美感,有自己的人情李素,有自己的清洁管理,有自己的乡土艺术。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12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鞠熙老师:乡土,价值化,关注它,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后才有价值,寻找乡土的文化基因,能传承的东西,寻找文化基因和文化个性。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13     标题: 袁瑾:文化展示与身份认同 ——余杭塘北蚕桑文化生态游的再研究

  包括文化生态旅游在内的文化展示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常用方式。文化展示是一种文化上的提纯,它所带来的文化回忆与建构在区域公共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建立个人和集体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杭州余杭塘北蚕桑生态游就是其中一例,它以蚕桑为核心文化符号,搜集当地社区内最真实的素材,经过筛选、组合,形成展示的材料,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进而唤醒往昔的记忆,在与传统的联系中完成自身身份的认同。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26     标题: 回复 20# 的帖子

评议:展示和观看不得不采用的策略,当代社会的真实,“真实性”的概念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28     标题: 张文艳等:村庄拆迁重建对“吃会”习俗的影响——以山东菏泽开发区何庄村“吃会”为例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提速和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加快,大部分“城中村”和工业园区附近的村庄已被拆迁或将要拆迁。村庄拆迁后,村民变成小区居民,由平房院落到单元楼房,原来村头家庙里供奉的神位随着村庄的拆迁而被拆除,一些传统祭祀活动也因场所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笔者以山东省菏泽市经济开发区岳程办事处何庄社区何庄自然村“吃会”习俗为切入点,以迁往新居后对祭祀活动的影响为主题进行跟踪调查比对,从中管窥村庄拆迁重建对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的影响。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30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attach]36686[/attach]


生活是真实的,人物是模糊的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39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attach]36691[/attach]


虔诚的孩子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42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评议:男的一定要去抢镜头,学者通过观看价值化之后,男的也参与进来,全村的事件;上楼之后,习俗传承,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老龄化,老人的权力(权威)没有了,把老人社会治理的主体。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43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何庄的“吃会”习俗是鲁西南地区民间信仰的一个缩影,它反映出人们把求福、求财、求子、求健康等种种世俗需求的希望寄托于神灵保佑,这是千百年来中国百姓精神寄托的延续,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心理诉求,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从另一角度讲,这种民间信仰活动也有其正能量的成分,它起到了教化民众、惩恶扬善、约束行为、规范人们伦理道德的作用。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45     标题: 邵凤丽:论祭祀文化空间的再生产特性——以山西裴氏“三月三”祠祭为例

  祠祭是在宗祠里举行的祖先祭祀礼仪。祠堂作为祭礼实践的文化空间,具有多重功能。当代裴氏“三月三”祠祭空间实现了多元生产,既延续了祖先祭祀文化内核,又增加了文化宣扬、休闲娱乐与商品交易三大要素。在此过程,家族、个人与地方政府三者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三月三”祠祭的主体,推动信仰型祠祭向综合型祠祭的转变。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56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一、祖先信仰的扩大:显祖裴度到三眷五祖,师祖裴陵
二、多维的文化宣扬:家族文化宣扬,个人才华宣扬,地方文化宣扬
三、神圣的娱乐:蒲剧演出,锣鼓表演
四、商品交易的繁荣:庙会,家族商品(裴氏族酒,田玉裴氏家训,裴氏族枣,“天下无二裴”)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56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评议:生动的民俗志样本,整体性、动态性方式呈现,神圣性是重要的传承机制。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6:58     标题: 史耀增:陕西省合阳县民间赵氏孤儿信仰调查

  陕西省合阳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原高沟深,干旱缺雨,昔日许多村庄人畜用水亦十分困难,长期以来摆脱不了靠天吃饭的困境,因之对于司雨之神——韩山奕应侯(即“赵氏孤儿”赵武,民间俗称“救[九]郎爷”)的信仰极为普遍,许多村庄都有规模宏大的救(九)郎庙,且每年都有庙会。新中国建国后,随着大批水利工程的兴建,农业生产条件大为改观;由于种种原因,庙宇拆毁,庙会也渐次消失,但在一些地方,赵氏孤儿的信仰仍在延续。本文即是对这种民间信仰的历史和现状所作的调查。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7:19     标题: 回复 30# 的帖子

评议:向基层扎扎实实做学问的地方文化学者致敬!
作者: 民俗学梁聪    时间: 2016-11-5 17:21     标题: 第二分会场“乡土传统重建与现代社会治理”合影

[attach]36707[/attach]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