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直播】第三分会场:区域与社会组织民俗(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8:30     标题: 【直播】第三分会场:区域与社会组织民俗(一)

主持人:梅联华
评议人:石奕龙
发言人:
赵德利:庙会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关陇地区传统庙会为例

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基于妙峰山香会群体仪式实践的田野调查

文忠祥: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

姚吉成:胡集书会的生存困境及其文化再生

崔若男:手帕姊妹:明清江南地区娼妓结拜习俗研究

[attach]35032[/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5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8:34

赵德利:庙会文化中的和合精神——以关陇地区传统庙会为例

拟解决问题:为什么庙会从远古到现在一直在延续?

一、关陇地区历史与民俗文化概说
伏羲、炎黄、周秦文化都诞生在这里,它具有悠久历史;丝绸之路,将周秦文化由西安再次向东发展;

二、庙会文化中的和合精神

三、关陇庙会的和合精神的表现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4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8:52

梅老师点评:赵老师谈的非常好,站得非常高。谈整个庙会的和合精神,看似很大,但又有具体的案例。文章的构架也非常好,三个方面都介绍得很清楚。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借鉴意义很大,尤其是政府部门。江西很多地方也有庙会,尤其是南昌地区。庙会是一种人神之间的对话,能使民众完全的释放。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8:56     标题: 张青仁: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实践的影响——基于妙峰山香会群体仪式实践的田野调查

这是博士论文中间的一部分,是关于北京香会的,郊区城区的进香组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妙峰山。

妙峰山供奉的是碧霞元君,但北京供碧霞元君的地方特别多。妙峰山因为很灵验,所以被称为是金顶。

妙峰山娘娘和民众之间“亲”和“不亲”的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的关系,是建立在日常生活之上的。神灵的灵验取决于信众与娘娘的亲疏远近关系。

信众称碧霞元君为“老娘娘”,也是亲疏远近关系的体现,体现了信众与神灵建立的是一种亲属关系。

妙峰山有文会和武会两种。

人们不把朝山进香看作仪式行为,而是看作“伺候老娘娘”。民众并不特别强调仪式行为。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06     标题: 梅老师点评

张老师的文章和赵老师的文章是一种相互影响的作用,张老师强调的是中国社会结构对民间信仰的影响,这实际是对民间信仰心理的解读。
影响解读的还是比较到位,但影响有消极和积极的,但积极在哪里?消极在哪里?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09     标题: 文忠祥:花儿会产生动因机制新论

青海师范大学在青藏高原上,海拔很高,但我水平不高。(这老师真可爱)

先简介一下花儿会。流行在甘肃、宁夏、青海的歌会。花儿会就是庙会歌会结合到一起。青海,每年从端午节开始,六月是花儿会的集中时段。
花儿会的产生,与古人的求子信仰直接有关。花儿会的产生与传承,就是民间为了解决婚内不孕不育问题,得到子嗣采取的一种非常方式。其动因与机制就是在生殖崇拜的文化空间中,通过演唱花儿这样一种狂欢化形式,营造一种求子女性与钟意男子彼此能够接受的渠道,最后达成“野合”而获得求子成功。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22     标题: 梅老师点评

论文构架可以,但是缺少具体结论。希望老师能继续做下去。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23     标题: 姚吉成:胡集书会的生存困境及其文化再生

民间书会是中古以来中国民间百姓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进程中,该文艺形式逐渐衰微,传承了600余年的惠民县胡集书会也在所难免。2006年,惠民县胡集书会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重点保护。书会文化产生与存在有一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及内在运行规律,当下地方政府采取保护措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保护书会文化遗产,贵在保持书会传统内涵不变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书会的运作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需求;引导在中小学、地方高校开设书艺课程或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意义上的说书艺人和创作研究人员;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在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下实现书会文化的再生

一、胡集书会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胡集书会生存困境分析
三、地方政府采取的保护措施
四、书会文化再生的途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32     标题: 梅老师点评

姚老师非常有文化责任,从标题就能发现站得很高。提出问题同时也力图解决问题。从四个方面对书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文化消费在老百姓心中是出了问题的。他们宁愿花大钱吃喝,也不愿意买一本书。书会对当代的文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32

到我了~~~~~~
暂停直播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56

向崔若男提问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09:56

向张青仁提问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0:02

向文老师提问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0:37

下半场开始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0:38

主持人:杜韵红
评议人:岳永逸
发言人:

刘百灵:洛阳传统村落文化调查

刘英:客家祖先记忆与文化传承

魏娜:芳华再现:古村落在时代发展下的人文价值探讨——以烟台龙口市西河洋古村落调查为例

刘莹:沈阳北市场的变迁——从民俗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0:39     标题: 刘百灵:洛阳传统村落文化调查

退休后调查了上百村落。现已编印了一本著作叫《洛阳明清建筑》(市区卷),上下两卷,总共200多处。分为四大类型:民居、祠堂、寺庙道观、其他建筑。形式:照相;建筑绘图;文字记载。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

传统村落文化记载着我国农耕文明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厚重的乡土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地位不可替代。现在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必须抓紧抢救和保护。

[attach]35035[/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8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1:01     标题: 刘英:客家祖先记忆与文化传承——基于白鹭古村钟氏文化的考察

刘英同学表达了对岳老师的崇拜之情,哈哈哈

基于对具有客家祖先文化缩影的白鹭钟氏祖先文化记忆情况的调查,发现白鹭古村民众对祖先文化记忆的“碎片化”、“文化断层”现状。通过对古村落优秀祖先文化遗产的分析,结合文化记忆理论,从政府、民众、媒介等不同视角,分析当地保存和发展祖先文化记忆的策略,表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留住文化记忆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

[attach]35036[/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8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1:17     标题: 魏娜:芳华再现:古村落在时代发展下的人文价值探讨

大四的妹子啊。。。。。看着都水灵

妹子播放了一个他们拍的闯关东的纪录片

卤煮看片儿了

可惜有点儿短

[attach]35037[/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8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1:31     标题: 刘莹:沈阳北市场的变迁——从民俗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

选择沈阳北市场的原因是从小在那里长大,见证了市场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是否真的需要放弃民俗传统?我以老北市场为例,给出否定答案。

老北市场的发展沿革
老北市场的民俗特色:1、民间信仰——喇嘛教;2、民间技艺、游戏;
新北市场文化产业的恢复:1、恢复寺庙;2、恢复庙会

摘 要:在现代化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我们的民俗文化正在遭受着从未遇见的冲击和改变。如何在现代化的世界发展洪流中保存自己的民俗,已然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在对北市场地区做实地观察和收集书面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北市场现状,以客观辨证的态度试着分析北市场从民俗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本文的所要阐述的主要问题是分析北市场的在过去的民俗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变的过程以及转变过程中的不足和解决措施;向人们介绍一种保护民俗资源的方式——将民俗文化转变为文化产业。以此来增强人们保护民俗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髓。
全文共四部分,第一部分试述北市场的民俗资源;第二部分说明北市场形成文化产业的过程以及这些已形成的文化产业的功能;第三部分提出北市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并且由北市场的发展的例子联系到一般民俗资源变为文化产业的过程并提出可借鉴的途径;第四部分做出我对这一转变过程认识的总结性结论。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9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5-10-25 11:56     标题: 岳老师点评

最近媒体上炒作的是总书记在英国被安排到哪里去住。如果外国元首来我们这里,应该被安排到哪个古村落去住?
几位的发言有这样的关键词,落寞、碎片、遗迹、消失。都是古村落的基本现状。大家描写的是与农耕文明相伴的,敬畏天地。村落惨淡的景象,虽然建筑在,但神韵已经没有了。工业文明彰显的是“与天斗与地斗”,是一个无神的社会。鸦片战争以来,我们要发展的就是远离乡土。所以直到今天,在座的学生恐怕没有愿意回到乡村去工作的。学校教育好家庭教育是让人离开村落,往大城市走的。村落成了不值得留恋的。所以我们保护村落到底应该保护什么?费孝通在调查时,总是先去问当地村民,他们怎么表达自己,这是现在的调查欠缺的。
我们最终保护的不是建筑,而是人!

[attach]35038[/attach]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5-10-28 12:49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