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第十二期非遗所思】水利民俗研究及其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打印本页]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5-6-23 22:58     标题: 【第十二期非遗所思】水利民俗研究及其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文/学生王先)2015年6月17日(周三)晚上19:30~22:00,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成员小组在非遗办公室成功举办第十二期读书沙龙。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专业博士周嘉所写的《晋南水利社会民俗符号的文化寻绎》是第十二期读书沙龙所需读的文章,周嘉博士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四社五村水利社会的民俗,并借其向人们传达了关于“真”、“圣”、“善”、“美”的人文价值的思考。孟老师也借这篇文章从水利工程的角度上向同学们讲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水利工程为了农业而生,为公用,非私有”这是孟老师开篇的第一句话,“三峡大坝、都江堰、郑国渠,以及水车、水道等皆为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还为人们的交通提供了便利。那么从小的区域上讲,水利工程的作用是什么?”孟老师提问道,有同学回道“促进当地的农业收成”,“对,水利对农民而言十分重要,在天干(天旱)之时,水供不应求,当地农民便会因水而发生争执”,“河流流域广,水渠多条覆盖了多个村落,各村落所用的水也只是在本村范围内,但各村落的水渠,河流分布不均,所需水量也各不同(农业种植地面积不同),上下游之间的协调不一,因此村落之间也会因水利而发生争端,此时需要各个村落之间相互协商”,孟老师以其家乡沛县孟庄为例向同学们展示了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常年下来,水渠必然遭到流水侵蚀或淤积,导致流水不畅,需要修复,村民们便根据田地大小,用水多少,人员构成及家庭情况按照比例出资出力修复水渠”。水利在无形中使得人与人,村落与村落之间的联系得更加紧密。
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涉及到移民问题,以三峡移民为例,“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重庆、湖北等的居民迁居他乡,而新居地无论人文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与‘家乡’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必须融入当地生活,但要改变生活习惯则很困难。中国人对土地很敏感,‘移民’对当事人而言可以看做是背井离乡,这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当然新居地的原住民对新来的居民也会产生一定的警惕心理,不过在国家层面这种现象还是较为和谐的……面对这种情况,若你们是三峡的原住民,面对移民你们会作何选择?你们又会如何看待水利工程的建设?”孟老师问道,有同学回到:“我还是会选择移民,我相信水利工程的建设会更加促进当地的发展”,而另一些同学则表现出一些无奈,“不移民没办法啊!”“不想又能咋样!这是国家的政策!”除此之外,有个别同学则认为“干嘛非得移那么远,为何不直接迁移到重庆的其他地方?”由此可见,移民在同学们的看来也是相当复杂且伴有不可规避的“乡情”在。移民或许会促进其发展,但对中国人而言更多的是对“叶落归根”、“入土为安”的情感“挑战”。
“现代的水利工程多元化,对于不同地方有着其不同的作用,当然方式也会不一。对于内蒙古等地,多为游牧民族,他们以轮牧的方式来保持水草。而丘陵地带便是以水车,水渠的方式对水田进行灌溉……”时间飞逝,很快两个小时过去了,21:30左右,最后半个小时孟老师以鱼类的减少,洞庭湖水位下降,河道污染等为例向同学们讲述了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由此总结了水利工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存在状态。总之,农业水利的应用及其研究,必须重视水利工程作为集体公共物的事实,因此处理水利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目前水利民俗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 本帖最后由 孟令法 于 2015-6-23 22:59 编辑 ]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