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41     标题: 民间文学240课堂李雅欣小组讨论帖

1.课题名称
武汉小吃故事研究
2.选题价值
选题背景:
武汉小吃故事历史悠久,意蕴丰富,而在如今的快餐文化下,小吃背后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西安羊肉泡馍和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等美食的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镇,其饮食以小吃闻名,但是武汉市国家级非遗中有关美食制作的民间技艺较少,热干面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也没能成功。本组试图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找寻原因。
选题价值:
通过搜集整理武汉传统小吃和新兴小吃背后的民间传说、故事和文化传统,发现其传承演变过程,发掘武汉小吃背后的民间文化,挖掘小吃蕴含的文化意蕴,更好的解释继承传统文化。
3.任务分工
实地调研:全组
调查报告:赵芳馨 何思桦 高群博 林江岳
搜集、整理资料和研究综述:李雅欣 何莉 欧阳国婷
论文撰写:黄沁 刘雁铭 杨煜
PPT制作及讲课:白天伟 杨超
各位亲们我们的课题研究正在开展,请大家在本帖积极踊跃发言,搜集的资料、关于本课题的看法、想法和研究成果等等都可以在本帖下面交流哦~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0     标题: 调查背景补充

武汉小吃故事历史悠久,意蕴丰富,但缺乏科学性的整理,没有系统性的阐述,在如今的快餐文化下,小吃背后的故事渐渐被人们遗忘;西安羊肉泡馍和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等美食的制作技艺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汉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镇,其饮食以小吃闻名,但是武汉市国家级非遗中有关美食制作的民间技艺较少,热干面申报第四批国家级非遗也没能成功。本组试图从民间文学的角度找寻原因,希望可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4     标题: 请大家注意!!!

孙老师回复我提醒我们注意!!课程的民间文学属性,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故事与传说的基础上!!请大家在做分工时候一定要注意!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4     标题: 调查点基本情况

户部巷汉味风情街位于武昌最繁华的司门口,东靠十里长街(解放路),西临浩瀚长江,南枕“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北接都府堤红色景区,是一处由名街名楼名景名江环绕而成的美食天堂,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是一条长150米的百年老巷。2002年以来,武昌区政府在重塑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中,按照“汉味早点第一巷”的定位,对户部巷进行整体打造,形成了如今的汉味特色风情街。以“小吃”闻名的户部巷,是武汉最有名的“早点一条巷”,正所谓“来武汉必来户部巷”。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6     标题: 调查方式

1、利用现场谈话的形式,先和小吃店主进行交流,然后询问户部巷小吃店店主对武汉小吃故事的了解情况,探寻存留于记忆中的故事。
2、采用采访的形式,对户部巷的游客进行随机采访,了解他们对武汉小吃故事的熟悉程度,观察武汉小吃故事流传状况。
3、查阅资料,采用比较法和分析综合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尽可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了解武汉小吃背后的故事、传说和文化传统。
虽然有调查大纲作指导,但实际调查中难免对于到特殊情况,需要随机应对。因此需采取开放式的访谈与结构式的访谈交替使用的方法,并注意区分局外人和局内人的看法。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7     标题: 调查内容

在实际调研中,本组以热干面、面窝、豆皮、鸭脖、欢喜坨、汤包等小吃为主,以烧梅、米粉等为辅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注意区分武汉本地人、外来户的不同身份,以不同的视角进行谈话和采访,同时还要注意招牌传统小吃和新兴小吃背后故事的差异,有区别的进行考察。拟从以下部分展开调查:
1、故事的本源探究
2、故事的发展与演变
3、故事背后的文化与现实意义
4、针对现在人们对武汉小吃故事的了解重视程度和武汉小吃故事的传播状况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18 09:58

以上就是我对于咱们小组课题的一些看法,希望大家积极踊跃参与讨论!!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1:48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问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1:49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脍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1:51

鸭脖子
武汉的汉口有条精武路,别看这条路有点破旧,有点脏乱,这里可是闻名 全国!若问为啥出名呢?原来这里是全国闻名的精武鸭脖子的发源地!武汉精武鸭脖子,最早就起源于这精武路。据说这鸭脖子的卤制方法非常讲究,经过精选料、细处理、控火候的处理,尤其是二十八味卤料加老汤的卤制,使得精武鸭脖子麻辣鲜香、咸中带甜、红艳夺目,也正因为它的色香味俱全而誉满全国! 说道武汉的鸭脖子一定要提一下武汉的精武路,这里是销售辣鸭脖最早也是目前最集中的地方。还有一个典故讲给朋友们:战国时期,楚王率众征伐,途径汉中,人困马乏。某日,路经一野湖,见群 鸭云集飞渡,景象壮观。楚王大喜,令军士捕而食之。不日,余鸭脖无数,恰军中一人,擅于膳食。教众人用秘方酿制,遂成鸭脖美味,楚王尝之,赞不绝口。而军中士卒尤为喜爱。得此美食后,楚军越显神勇,攻城略地成“七雄伟业”。而偶有伤寒不适,食之亦无一不好,众皆称绝。精武鸭脖之名由此而得。众商家云集精武路,纷纷开起了鸭脖店,有不断开发创新,鸭肠、鸭掌、鸭头、鸭翅品种繁多。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1:55

热干面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小吃,武汉人对它的 感情,就不必再费言语。单讲从外地来过武汉的人,他们再次想起武汉,多半是因为想起了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对武汉人或者在武汉呆过一段时间的朋友来说,它不再仅是一种小吃,而是一种情怀,未食而乡情浓浓,食之则香气喷喷。尽管美味,但是身处外地的朋友并无法享受到这份福气,因为它只能现做现吃。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虾米、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吃热干面是有讲究的。做武汉热干面的店铺要规范,厨子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调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此外,还可以根据各人的喜好,喜欢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红油,另外还有咸菜、萝卜干、酸豆角等供选用,加香菜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要乘热把面拌匀,芝麻酱全都糊在面上,似蚂蚁上树。这时再吃,就格外的香气扑鼻,味道好极了。吃热干面时最好是冲一碗蛋酒或者来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浆,一边吃一边喝。只吃不喝,就觉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热干面的极品味道了。
有些早餐店的热干面会在烫面锅旁边放一罐排骨藕汤或者鸡汤,有的人不喜欢太干,就可以浇点汤汁调味;有一家油炸热干面店很有趣,店主提前把热干面先用滚油过一遍,冷了后再下锅烫热,面条干爽可口,放进去一个卤蛋,再来杯豆浆、小米粥或豆腐脑,热干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口味而独树一帜,让人吃后回味无穷。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1:59

热干面的由来很能说明武汉人的机智灵活,据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一个卖汤面的李姓摊贩,因其脖子上长有瘤包,人称其外号“李包”。为了使没卖完的面不发馊变质,他就把面条凉在案板上,不小心把油壶里的油倒在了面上,第二天煮给客人们吃时,客人都觉得好吃,便问叫什么名字,李包随口而出,说叫做“热干面”,于是便流传至今。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0

面窝也是武汉特有的,它很能说明武汉人的创新精神。面窝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一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人们觉得很别致,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4

武汉人重情义,相传春秋时期,钟期、伯牙琴瑟相和,高山流水觅知音。《吕氏春秋》有载:“伯牙鼓琴,钟期听之”,“巍巍乎若大山”,“汤汤乎若流水”。反映出人类最质朴、最圣洁、最美好的情感亲和。而武汉小吃也饱含人间的浓情厚义,自古至今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武汉人特别讲究煨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必煨汤相待。有一种汤称作“毛脚女婿与吊子煨汤”,源于湖北地区“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时的接待风俗,通常制作时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示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煨汤罐子一般多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后成为小吃店经营的汤类食品,常见的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卦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其中“小桃园煨汤”久负盛名,其来历也有一段情义故事:该店创始于1946年,当时有陶、袁两个小贩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卖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陶、袁两人一合计,仿照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两人姓氏取店名,店名就叫筱陶袁”,解放后取其谐音,改为“小桃园”。武汉人过早时很喜欢的甜食欢喜坨原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名由来是说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5

还有三鲜豆皮,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老通城酒楼制作的最为出名,有着“豆皮大王”的美誉。毛泽东曾经四次品尝,每次都赞不绝口。至今许多年长的市民品尝这种以绿豆、大米混合磨浆,摊成薄皮,内包糯米佐以鲜肉、鲜蛋、鲜虾馅料的美食时,心中还会油然升起对故去的领袖的怀念之情。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6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后,商家开始运用现代营销手法来经营武汉小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将文化要素融入企业的产品、商标、牌号中,使小吃产品提高文化附加值。武汉小吃虽然大多产生于小生产时代,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但武汉小吃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仍是商家的宝贵财富。如今武汉的人文正在实现秉承传统基础上的超越,我们一方面要善于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光大武汉的人文精神,武汉小吃必将增加新的内涵,更加具备现代风格。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8

汇聚天南海北美食的风味, 形成武汉特色的小吃。曾有一首打油诗流传下来,盛赞武汉小吃十二绝:
汉皇风光最繁华,廿里嚣尘百万家。
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
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
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鱼圆。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09

作为九省通衢的武汉是个大码头,各色人等聚集的环境造就了武汉人的江湖气,更重要的是,它虽然在地理上位居中国中部,却远离政治中心,很少受到庄严典雅的庙堂束缚,因而奠定了一个城市文化上平民化的基调。由于城市平民色彩浓厚,丰富的小吃及进餐方式也就极具平民化以及亲和的特点。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11

武汉人爱吃米制品,但这并不是武汉小吃米当先发生的原因。就像今天的麦当劳,并不是因了中国人的爱吃才到中国来,而是因为它挺进中国后得到中国人的认可,才在这里站稳了脚跟。“小吃米当先”的特点,恰是这座城市早年与米割不断的关系的写照,是古代“三大米市”的市场优势的余绪。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12

从地理位置上讲,坦荡的江汉大平原到了汉口就算到了尽头,但对于水上运输,这里又是一个起点。鱼米之乡的江汉平原,就这样把它丰富的农产品送达天下,也留下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汉口上联川陕,下达吴越,就这样得到天下的公认。

所以,清康熙年代,原本在城陵矶交兑的遭粮,改在汉口交兑了,这一改给武汉改来了多少便宜’看看武昌,湖北督粮道衙门成了事关朝廷丰盈的衙门,粮道街自然也成为丰盈富足的街道。只看逢年过节候补街上等缺上任的穷候补官们涌到粮道街上打秋风,就可以知道嘈粮交兑给管它的衙门带来了多少好处。在汉口看到的则是民间得到的好处:汉口成为全国三大米市之一。运米、贩米的人多了,吃米的自然要多起来。吃米的多,碾米的就多。正所谓风助火势,火仗风威,一下子带活了多少行当。

但那会儿到底是农业社会,碾米业再发达也没法生产机制米,原始的‘.吹糠见米”,使白米出壳之际徒生出许多“粉身碎骨”的副产品—碎米。这是一种看上去点点屑屑,吃起来渣渣噜噜的东西。它和完整的大米本是一母所生,在市场上的卖价却有天壤之别。只有那些生活艰难、仅求一饱的人家,才看中它的便宜,成为踊跃的顾客。但这份踊跃,也只限于三升两斗,零零碎碎,成不了气候。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14

真正让碎米成气候的是做熟食的摊贩。他们晓得,拿碎米做饭自是无法与完整的大米相比,但如果将它磨成粉末、磨成米浆呢,
谁能识得它“前生”是至米还是碎米,于是,碎米在制作成品中得救,摊主在少付本金中赚钱。在米制品充斥街头的时候,老板们互相“偷”艺是难免的、正常的。这当中只要有一家的什么东西走俏,就会有十家百家仿而效之。渐渐地培养了食客的舌头,成为武汉的地方特色—同叫烧麦,广东烧麦重在肉馅,武汉人却喜欢以糯米为主,掺以肉丁的重油烧麦。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14

武汉身后背负着江汉平原,鱼米之乡,尽可以在鱼和米上做出更多的文章来。于是有人从鱼米两个字入手,想出了一种很绝的花
样:糊汤粉。

看这名字,是直白简单了些,它的做法却并不简单。首先是那糊汤,得是鲜活的小鱼熬得脱了刺、烂了肉所得的原汤(鱼用布预
先包好下锅,取汤弃肉),再加作料下糊制成。米粉则是各家粉馆自己包榨,要细,要有“精神”,这才够得上口感柔韧的要求。还有些品种,做来稍嫌复杂,或者是利太微薄,做的人越来越少了。像什锦豆腐脑和剁模,大家现在想吃一回,还得费劲找找才行。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19

由武汉的小吃传统到这些新兴小吃的崛起,使我想到了武汉的传媒文化,多年来也是以市民风格屹立于报刊世界的———从《今古传奇》的风靡多年到《知音》的长盛不衰再到《特别关注》在近年的迅猛崛起,在全国报刊界也相当惹人注目。这些刊物的大众风格与武汉的小吃一样,以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吃)的通俗性见长。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0

由武汉的小吃传统到这些新兴小吃的崛起,还使我想到了武汉的“小商品”文化,也是在“小”上做大了文章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就代表了武汉商业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这一点上,武汉人的精明不亚于善于经商的温州人———温州的经济繁荣不就起于千家万户在小小纽扣上做文章、并且终于做成了气候么?

于是,我自然联想到了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1911- 1977)的名著《小的是美好的》(Small is Beau-tiful)。这本旨在批判发达国家工业文明发展模式、探究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的发展经济学经典之作就认为,文明的真谛不在于需求增多,而在选择最佳消费方式———以朴素、自然为本,从小处体会精神的愉悦与满足。在一个追求“做大做强”的时代,这样注重将“小”事做出名堂的思想显然别有天地:许多成功的事业,都是从把小事做好开始的。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1

由此看来,武汉人正好在这一点上应证了“小的是美好的”这一重要思想。武汉有大地盘、大企业、大商场,但至少在饮食业上,武汉是把“小吃”做出了不一般的气象的。
什么是武汉的文化特色(或称城市形象)?在“九省通衢”、“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火炉”这些众所周知的别称中,显示了武汉的大器、武汉人的精明和武汉天气的炎热。今天看来,还不能忘了武汉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不盲目追求打造“大菜”,而在“小吃”上做足文章,不仅顺着大众的口味走,而且按照大众的日常消费水平走,并以此而逐渐饮誉天下。在这一点上,不也集中体现了武汉人的朴实、随便和精明么?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2

武汉是市民文化特征非常鲜明的城市。武汉人的大大咧咧、随随便便、不拘小节常常被认为与现代文明不合拍。关于武汉市民文明程度不高的批评时有所闻。关于应该提高武汉市民的文明水平的呼吁也的确必要。事实上,武汉的小吃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已经到了引起舆论谴责的严重程度———例如部分大排档上以肮脏的“地沟油”充食用油的问题、以死虾冒充活虾欺骗顾客的问题,还有随着某一小吃的迅速蹿红产生的大量“山寨版”跟风假店对成功品牌的“克隆”、对知识产权的侵犯,这些问题都已经严重损害了成功品牌商和广大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如何治理这些问题?提高市民(包括大量小商贩)的素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加强法则的监管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对此,大家已有共识。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3

需要强调的是,有关部门应该把保护这些品牌小吃、宣传这些品牌小吃的任务看作塑造武汉城市形象的重要内容,综合治理有关问题。事实上,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拉面、山西的刀削面、长沙的“火宫殿”臭豆腐、云南的“过桥米线”、成都的夫妻肺片、新疆的烤羊肉串……都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统名牌小吃,也成为了一方水土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们在当代饮食各方新潮的冲击下依然有了可观的发展、壮大,显示了传统名牌小吃的根深叶茂,也显示了大众对小吃的情有独钟。它们成功的经验值得研究,值得借鉴。
从这个角度看,武汉的名牌小吃也是有着耐人寻味的文化底蕴的:武汉地处“九省通衢”,小吃也显示了各方的风味:或甜(如五芳斋的汤圆、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孝感麻糖、欢喜坨,酥饺),或咸(如老通城的豆皮,蔡林记的热干面),或辣(如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还有“精武鸭脖”、“潜江油焖大虾”和“公安牛肉鱼杂”),或酸(如刀削面),都荟萃于此。武汉又是水乡,因此做鱼虾、鸭子的生意可谓得天独厚,所以能有“精武鸭脖”、“潜江油焖大虾”和“公安牛肉鱼杂”的轰轰烈烈。武汉人有经商的传统,做事喜欢比试“尖板眼”,所以才在别人吃鸭肫的时候,去大吃鸭脖;在别人吃龙虾的时候,去吃“小龙虾”;在别人吃鱼肉的时候去吃鱼头、鱼膘、鱼籽(合称鱼杂)。而武汉小吃的不断出新,不也昭示了武汉人敢为天下先
的品格么?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4

由此可见,小吃里有大文章。这些文章,都值得有关专家认真总结、广为宣传。除了加强扶持已经成功的这些品牌以外,还应该加大宣传的力度。至少,在航空港、火车站、船码头,都可以打出醒目的宣传广告的。电视台也可以做出系列电视片,在做广告的同时普及有关小吃的文化知识,予以推介的。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爱护我们自己的品牌。因为,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里,要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实在不是易事。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4

最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武汉小吃能够在中国的美食文化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也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了广大市民的追捧(武汉话叫“抬桩”)。没有成千成万在大排档上喝酒、吃小吃、谈天说地、热气腾腾的市民,就没有武汉小吃的走红。在北京和上海,常常可以看到青年喧哗的酒吧,但像武汉街头这样大排档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市民食客吃得热火朝天的风景并不多见。这是武汉的特点。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就会想到成都处处人声鼎沸的茶馆、开封街头热闹非凡的小吃夜市……正是这些市民生活氛围浓厚的市景,保存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重要传统。
作者: 何莉    时间: 2014-11-18 12:25

因此,市民文化的价值不可低估。我甚至觉得,它其实既是传统文化的缩影,也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普遍地、不断地提高大众的生活水平。而大众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自然会追逐时尚消费。有的对西方“小资”文化时尚情有独钟,喜欢酒吧、咖啡屋、精品屋;有的则对西方大众文化趋之若骛,喜欢摇滚乐、卡拉 OK、麦当劳、肯德基;更多的好象还是更陶醉于中国的传统市民文化———从美不胜收的传统小吃到热闹可爱的茶馆、还有那些到处可见的健身热潮(从练武术到扭秧歌)……时代会不断前进,那些由大众创造、为大众喜爱的传统文化也自有与时俱进、常在常青的强大生命力。
作者: 黄沁    时间: 2014-11-24 22:00     标题: 调查注意事项

我认为要以搜集大量民间故事为主来开展我们的课题。因此如果大家有意无意看到关于小吃的故事,一定要踊跃分享~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5

1)热干面的诞生
    热干面的问世纯属一个偶然的机会。约在70年前,汉口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个姓李的熟食小贩,因脖子上长了一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原来卖的是凉粉和汤面。有年夏天,他 沿街叫卖一天后回到家中,还剩下不少面条。他怕馊了,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捞起来凉在案 板上,谁知不小心碰翻了麻油壶,油全都泼在面上。李包懊丧之余,灵机一动,便索性将面 条与麻油拌匀,然后扇凉,第二天一早就拿去上市。他将面在水里烫了几下,捞起来放在碗 里加上佐料卖给顾客。有人问:“这是么事面?”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这一天的面 条比哪天都卖得好,一个新的小吃便在偶然的失手中诞生了。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5

武汉小吃十二绝
    汉皇风光最繁华,廿里嚣尘百万家
    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
    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
    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鱼圆
作者: 黄沁    时间: 2014-11-24 22:06

饮食文化是最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文化,我们要用民间文学的视野,以文本作为一面棱镜,分析出这些民间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大众的精神寄托。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6

湖北名菜“龙凤配”
    “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相传三国时刘备往东吴招亲后,偕孙夫人回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 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名菜。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必不可少 ,以象征吉祥如意。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7

武汉人特别讲究煨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特别是“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必煨汤相 待。女婿上门时,还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示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煨汤罐子一般多 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7

一般说来,在武汉,男女缔亲之前要讲究“三茶”礼节。“三茶”指的是:男女订婚以后, 男方须在春节、端午、中秋三个重要节日向女方家中馈赠礼品。礼品以食物如茶叶、糕点 、鱼肉、烟酒为主,俗称送茶或送节礼,一年三次合称“三茶”。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8

武汉名小吃老通城豆皮"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烩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09

四季美汤包"四季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1927年开业,生意兴隆;后有特级厨师钟生楚等在该店制作江苏风味武汉化的小笼汤包应市,受到顾客的好评,被誉为"汤包大王",使该店变为主要供应小笼汤包的汤包馆。他们制馅讲究,选料严格,先将鲜猪腿肉剁成肉泥,然后拌上肉冻和其他佐料,包在薄薄的面皮里,上笼蒸熟,肉冻成汤,肉泥鲜嫩,七个一笼,佐以姜丝酱醋,异常鲜美。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需要,除鲜肉汤包外,他们还应时制作蟹黄汤包、虾仁汤包、香菇汤包、鸡茸汤包和什锦汤包等。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0

小桃园煨汤"小桃园"是坐落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该店创始于1946年,有陶、袁两个小贩在这里搭棚设摊,经营油条、豆浆之类的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店名"筱陶袁",解放后谐音化为“小桃园”,是著名的"煨汤专家”。该店经营的主要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封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以瓦罐鸡汤最驰名,其原料为黄波孝感一带一斤半重以上的肥嫩母鸡,剁成鸡块,先人油锯爆炒,再倒入内有沸水的瓦罐内,用旺火粮熟,小火煨透,汤鲜肉烂,原计原味,营养丰富,是老人,病人、产妇的滋补上品。八封汤和其他粮汤也都各县特色,鲜香可口,深受食客喜爱。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0

谈炎记水饺谈炎记水饺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384号,距利济路口不远。1920年由黄陂人谈志祥创办。专门经营水饺近八十年,有独到的制作水饺技艺,从选肉、配料、点味、制馅、制度到包制、熬汤、煮熟等各道工序,都有严格的标准,如以鲜猪腿、黄牛腿肉制馅,猪蹄熬汤,配上虾米、香菇、香菜、葱花等佐料,使水饺的馅嫩、汤鲜、形美、皮薄,吃起来爽口润腹,余香满口,吃后留有余味,使人吃了还想吃。 除了传统的鲜肉水饺,名师谈银山近几年还陆续研制出冬菇水饺、厂米水饺、三鲜水饺鸡茸水饺、虾仁水饺等新的品种,适应不同食客的口味.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0

蔡林记热干面蔡林记热千面馆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4号,面对水塔。生意兴隆,日销量约15000碗,接待品食者万人以上。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1

蔡林记老谦记牛肉豆丝老谦记是坐落在武昌司门口的一家风味小吃店,主要经营牛肉豆丝,兼管牛肉汤菜,随意小酌。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武汉人很爱吃,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1

面窝和热干面一样,也是武汉人爱吃的早点之一,制作简单,遍及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多为摊点经营,或由饮食店兼管,没有代表性店铺。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作者: 黄沁    时间: 2014-11-24 22:11

《武汉小吃十二绝》有意思。谢谢分享~
看过池莉小说的,应该都记得《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里面提到的武汉特色“过早”文化。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读读看。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1

五芳斋汤圆 "五芳斋"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1207号,邻近兰陵路口,经营以黑芝麻、桂花等作芯的宁波风味汤圆。有"宁波汤圆大王"之美称。民生全科小汤圆 由汉口民生路212号的民生甜食店创制,体形小巧,清香纯甜。
作者: 高群博    时间: 2014-11-24 22:12

福庆和米粉 "福庆和"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855号,在六渡桥一带,以经营湖南风味的米粉著称。粉质钦滑,味鲜可口。
作者: 赵芳馨    时间: 2014-11-24 22:12

上次去户部巷的时候看到了一家鱼糊粉的店里挂着一块牌子,上面有故事的介绍,但是由于灯光原因我没有照下来,不知道有没有别人照到了呢?大致上看了一下鱼糊粉是从天门、潜江那边传过来的~
作者: 黄沁    时间: 2014-11-24 22:13

把早餐食物叫做“早点”,会不会和武汉把吃早饭称为 “过早”有关?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48

挖掘小吃的文化含量会使传统小吃呈现出迷人的人文色彩,更具强烈的吸引力。由于某一地域的饮食文化往往是当地地域文化的折射,因而有的研究者从武汉的人文特点来分析这座城市小吃的文化内涵。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48

首先是武汉小吃故事与人文精神文化研究。唐冰在《浅议武汉小吃的文化内涵》中写到在消费者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的今天,必须提高产品的文化含量,使传统小吃呈现出迷人的人文色彩。他从武汉的饮食文化出发观照武汉的地域文化。论文中归纳武汉小吃的文化内涵在于:兼收并蓄,开放亲和;火爆热情,勇于创新;楚风汉韵,浓情厚义。第一,兼收并蓄,开放亲和。文章从武汉的气候、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交通方面说明造成武汉兼收并蓄,开放亲和的文化的原因,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造就了以本地风味为主、四方口味兼容的武汉小吃,有热干面、豆皮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总的来说就是,城市文化上平民化的基调,以及城市浓厚的平民色彩,使得丰富的小吃及进餐方式也就极具平民化以及亲和的特点。第二,火爆热情,勇于创新。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49

文章叙述了武汉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特点,说明武汉文化是史前三苗土著原始耕织文明、先楚中原文化及楚文化三者的撞击、融合,武汉人在保有一种楚人蛮气的同时,也保有了一份楚人的灵气。在这样的影响下,作为武汉人经营的小吃,也不能不带有与之相符的文化个性。如小吃的经营方式通常是快餐形式,这就非常符合火爆性急的武汉人做事求唰拉的个性。一口锅,一把勺,一张桌子几条凳,少量的工具,简单的设备,商贩就能提供美味的小吃。又如有关武汉小吃的产生,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传说,充分体现出武汉人的“灵气”。比如热干面的由来很能说明武汉人的机智灵活。第三,楚风汉韵,浓情厚义。文章说明武汉人重情义,由此反映到小吃方面就是吃也饱含人间的浓情厚义,自古至今流传许多动人的故事。如武汉人特别讲究煨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必煨汤相待。文章从武汉的人文精神对武汉小吃的影响出发,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又通过武汉小吃的故事反观武汉人的精神品质。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1

其次是武汉小吃与现代文化研究。樊星在《汉味小吃与武汉城市形象》一文中写道了武汉的兼收并蓄的品格、武汉的传媒文化、武汉的小商品文化和武汉的市民文化。他列举新兴小吃如来自恩施的土掉渣烧饼、潜江油焖大虾和出自荆州公安牛肉鱼杂,显示了武汉文化兼收并蓄的品格;由武汉的小吃传统到这些新兴小吃的崛起,使我想到了武汉的传媒文化和小商品文化;最后他提到正是这些市民生活氛围浓厚的市景,保存了中国大众文化的一部分重要传统。因此,市民文化的价值不可低估。通过武汉小吃的发展看到现代文化的价值。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1

武汉因其独特的地理与经济位置,所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味小吃。汉味小吃品种多样、风味独特,即使在全国来说也是叫得响的。但目前汉味小吃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所以,有的研究者希望观察武汉小吃的发展现状和问题,通过打响武汉的“美食之都”城市名片,深度开发汉味小吃的美食之旅,促进汉味小吃的健康发展。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2

薛红在《探讨开发汉味小吃美食之旅》这篇文章中首先说道汉味小吃的现状,老字号销声匿迹和三条街名声鹊起(户部巷、吉庆街、精武路);其次是汉味小吃目前的困扰,提出质量下降风味丧失、食品安全缺乏保障和饮食之旅开发不足等问题;最后提议出建立汉味小吃美食开发之旅,通过打响武汉的“美食之都”城市名片、打造营养卫生、安全健康、创新美味的食品来深度开发汉味小吃的美食之旅。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2

樊星在《汉味小吃与武汉城市形象》这篇论文中由武汉小吃的丰富多彩和不断出新发现了武汉饮食文化的特色即在小吃上做足文章,顺着大众的口味和日常消费水平走。并认为这一特色正好与西方发展经济学关于“小的是美好的”的思想不谋而合,并指出武汉小吃如今发展的问题,如虽然,现在有关部门专门开辟了武昌户部巷那样的传统小吃,但某些传统品牌已然变味的颓势依然未减,那些品牌的精致做工已经后继乏人,传统佐料的讲究也很难重现,例如老蔡林记的芝麻酱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都是有目共睹的症结所在。另一方面,一部分新的品牌又在勃兴。最后就如何保护、宣传武汉小吃品牌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考。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2

相较于前面提到过的传统小吃的传承与发展,新兴小吃也正在迅速崛起、发展。依傍大众传媒的力量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等因素,新兴的小吃依据已有的传统小吃加以现代的创新,迅速获得发展。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2

土家酱香饼被称为是又一个美食神话,在短时间内迅速占领小吃市场并获得巨大利润,有的学者从这一美食神话入手,了解土家酱香饼的历史渊源和地区渊源,分析这种小吃发展途径和经营方法,即分析土家酱香饼是如何被重新挖掘整理(由杭州天方地圆食品技术开发再次开发推广)从而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品牌的。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3

土掉渣烧饼被称为是中国式披萨,戴鑫等人写的关于这种中国式披萨的流星命途的兴衰启示录中就分析土掉渣烧饼的兴起原因、发展方法和没落原因以及再防止走向中国式沦落的方法。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3

饮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民间文化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一部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掀起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热潮。目前在我国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与饮食相关的项目并不少见,腐乳、榨菜、龙须面、羊肉泡馍、全聚德烤鸭等都在其列。然而,在世界级“非遗”保护名录中,中国饮食却是一个空白。每一种流传巳久的美食,都蕴含了当地的市民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取向。已经被列入世界“非遗"的饮食文化项目,比如法国大餐,就代表了一种社会习俗和独特的就餐礼仪;比如传统墨西哥饮食,其整个制作链条彰显了全民共享性;又比如韩国越冬泡菜文化,则宣扬了全民互助与共享的氛围;再比如曰本和食,则代表了新年夜的家面。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3

进入现代社会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后,商家开始运用现代营销手法来经营武汉小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将文化要素融入企业的产品、商标、牌号中,使小吃产品提高文化附加值。武汉小吃虽然大多产生于小生产时代,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但武汉小吃所蕴含着的传统文化仍是商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要善于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
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独特的生活形态。中国饮食中包含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文化内涵,其实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提炼。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4

通过前文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介绍和总结,可以看出,虽然已经有研究者的对武汉小吃故事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做了研究的,但是对于武汉小吃故事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1)对于武汉小吃故事本身的研究还只停留于故事的本身,没有深入的分析,例如利用母题分析方法观照武汉小吃故事等。
(2)对于小吃蕴含的文化意蕴分析范围还较狭窄,没有涉及小吃背后的传统文化意蕴研究。
(3)很少将目光至于武汉小吃故事的流传状况,对于传播现状的关注还不够。
(4)对武汉小吃故事的传承和保护的方法探讨的还不够具体。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4

我们小组通过以上的前期研究,即大量搜集资料,对前人研究做总结,实地调查,访谈、采访,将这些工作成果归纳汇总成这篇研究综述,并针对前人研究的不足之处做出自己的思考,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论文的写作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5

美食申遗别失去了风味
每次美食申遗都会引起一次舆论小地蒽,以表达热爱美食为主,以调侃搞笑为辅,美食申遗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反而无人探究。现如今,自称“文化” B经不能显得自己有文化了,只有自“遗产”才能显得博大精深,其实这背后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推动。和那些“高大上”的申遗理由相比,网友们更关心的其实是其申遗成功后涨不涨价的问题。国人对待口腹之物的认真与精细态度巳远不如从前,所谓的饮食文化也巳被快餐习偾冲击得七零八落。武汉热干面和它的一干“小伙伴们”,受到欢迎的原因无非还是符合速食时代的需求。假若申遗让这些面食真的有了 “文化”,却失去了热气腾腾的民间味道'则很有可能会被大众抛弃。全国各地能与热干面相媲美的美食成百上千,哪个不是老祖宗的遗产?大家一窝蜂地都去申遗,搞不好会跟景区申遗一样大而无当。即使不申邋,这些在人们生活中巳经离不开的美食也同样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会在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下不断变化'但“民以食为天”却是永远不会变的'这才是各种美食存在的最大理由。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7

东坡肉
东坡肉是古黄州一带的名菜.已有900余年的历史后传入武汉。北宋元丰二年苏东坡被贬黄州。在此期间他常亲自烹制各式菜肴与诗友、棋友对酌。一次他同客人下棋.直至局终才想起锅里的肉,急忙跑进厨房觉香气扑鼻揭开锅一看但见肉色红艳他尝了一块满口醇香糯而不腻,客人们更是交口称赞。后人为怀念苏东坡便把他创造的这道菜取名为’`东坡肉“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8     标题: 龙凤配

龙凤配”是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相传三国时刘备往东吴招亲后偕孙夫人回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名菜。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必不可少以象征吉祥如意。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8

武汉人特别讲究垠汤,逢年过节家中贵宾来访特别是“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必喂汤相待。女婿上门时还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明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恨汤罐子一般多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陶罐慑出来的汤汤鲜味美,回味悠长,让人胃口大开。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2:59

鱼圆是湖北民间的传统菜品,逢年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圆。鱼圆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据说文王在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0

曾有一首打油诗流传下来,盛赞武汉小吃十二绝:
汉皇风光最繁华,廿里嚣尘百万家。
不是文人才笔大,焉能写尽各生涯。
芝麻馓子叫凄凉,黄口鸣锣卖小糖。
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晨时醒梦魂。
且慢梳头先过早,糍粑油饺一齐吞。
吃新食品较常添,荤素相参价亦廉。
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肥藕鱼圆。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1

四季美汤包是在扬州汤包风味的基础上根据武汉饮食的特点改进而成的。把烫面改为嫩发酵面,馅料由甜鲜改为咸鲜。鸡冠饺是在北方饺子的基础上体形加大,把死面工艺改为发酵面,蒸煮的制熟工艺改为油炸。老会宾灌汤饺也是在北方饺子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死面制皮发展为烫面。油香本是回族风味小吃,老同兴油香在原工艺基础上把烫面因地制宜地改进为发酵面。馒头是北方人的主食,嚼劲十足,调味多咸香,而武汉的馒头则松软甜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武汉面点小吃的工艺特色就是在适应本地饮食口味的不断改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2

有一种汤称作“毛脚女婿与吊子煨汤”,源于湖北地区“毛脚女婿”第一次上门时的接待风俗,通常制作时要在汤中下细粉丝或鱼圆,表示情意绵长和婚姻圆满。煨汤罐子一般多用U形陶罐,俗称吊子,后
成为小吃店经营的汤类食品,常见的品种有瓦罐鸡汤、排骨汤、蹄膀汤、八卦汤、脚鱼汤、牛肉汤、鸭汤等。其中“小桃园煨汤”久负盛名,其来历也有一段情义故事: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3

该店创始于1946年,当时有陶、袁两个小贩在汉口胜利街兰陵路口卖小吃,后来两家合作、经营煨汤,陶、袁两人一合计,仿照三国时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以两人姓氏取店名,店名就叫“筱陶袁”,解放后取其谐音,改为“小桃园”。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3

武汉人过早时很喜欢的甜食欢喜坨原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其名由来是说清末荆州城内有陶肉、鲜蛋、鲜虾馅料的美食时,心中还会油然升起对故去的领袖的怀念之情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
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4

三鲜豆皮,以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老通城酒楼制作的最为出名,有着“豆皮大王”的美誉。毛泽东曾经四次品尝,每次都赞不绝口。至今许多年长的市民品尝这种以绿豆、大米
混合磨浆,摊成薄皮,内包糯米佐以鲜肉、鲜蛋、鲜虾馅料的美食时,心中还会油然升起对故去的领袖的怀念之情。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4

池莉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写夏天晚上“武汉市人最爱的菜”“:一是鲜红的辣椒凉拌雪白的藕片, 二是细细的瘦肉丝炒翠绿的苦瓜, 三是筷子长的鲦鱼煎得两面金黄又烹了葱姜酱醋, 四是卤出了花骨朵朵的猪耳朵薄薄切了一小碟子。汤呢, 清淡, 丝瓜蛋花汤。汤上漂一层小磨麻香油。”( 可与《风流巨贾》中有关描写比较: 夏天的“宵夜”:“一鼓子绿豆稀饭、一碗酸豆角、一盘油炸花生米、一碟油煎蹿子鱼或者凉拌毛豆, 或者用小麻油将那剁得极细的榨菜浇得明亮亮, 香喷喷”) ———由此可见武汉小吃的经济、实惠, 也可以看出武汉小吃的地域特色( 例如藕就是湖北一带的特产) 。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1-24 23:05

热干面应该是地道的武汉小吃了。武汉的青年下乡后,将《我爱祖国的蓝天》一歌该词为《我爱武汉的热干面》,热干面遂成为家乡的象征。老知青们的聚会上,此歌一唱,众友皆合,恍惚中如闻芝麻酱之香味。
关于热干面的来历,曾有过有趣的传说。那是在六十多年前,汉口的长堤街关帝庙一带,有一姓李的熟食小贩,因其脖上长一肉瘤,人称“李包”。李包所卖,为凉粉和汤面。某年夏日,其收摊回家,面条尚剩不少,他怕面馊,便把面条煮了一下,撩起晾于案板。谁知不小心撞翻了麻油壶,油全泼在面上。李包灵机一动,便将面与麻油搅匀,第二天一早,将此面在滚烫中烫热,捞起来加上佐料,竟大受欢迎。人问此名,李包脱口而出“热干面!”于是江城之独创小吃就此诞生。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1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研究现状:(作为何莉同学的补充

主要内容:
1.关于小吃产生的故事
热干面

        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1

武汉小吃与作家作品:

任常也在长篇小说"风流巨贾#里介绍了武汉小吃的讲究’:就说那面窝,有米面窝,豌豆面窝,糯米面窝,苕面窝,黄豆面窝,夹面窝,无心面窝,糍粑夹面窝,因时序不同,随着农作物上市早晚,时时变化着"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3

池莉就在她描写武汉人消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通过武汉市民聊天道出了武汉小吃的丰富多彩:“说那上海吧,十里洋场,过早吃泡饭;头天的剩饭用开水一泡就根咸菜,还是上海!北京首都哩,过早就是火烧面条,面条火烧、广州深圳,开放城市,老鼠蛇虫,什么恶心他们吃什么!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洑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过个早,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核糍,糯米鸡,一样吃一个,好吃啊!"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5

万历三合汤传说

  据传,郧阳万历三合汤源于四百四十年前的明万历元年(癸酉年),鄂豫陕三地秀才于八月进郧阳抚治赶考,进郧阳府遇雨,只好暂住,恰巧三考生同住一客栈,当晚攀谈甚欢,考生间相互鼓励各得信心与动力,相互学习各得知识与荣誉,相互榜样各得认同与归属。次日临走,一位考生提议同吃一餐留作纪念。于是拿出各自带的(河南考生)牛肉、(湖北考生)粉条、(陕西考生)饺子(猴头)等物,放进一锅加些佐料煮熟,顿时,客栈内浓香四溢,锅内食物又鲜又香又辣。客栈老板心细,等客人吃毕走后,将三种食物记下细细研究,烹制出了风味独特的“郧阳万历三合汤”。三位考生参考后均榜上有名,由此更增加了三合汤的吉祥寓意,加之郧阳位于大岳山中,天南海北的香客朝拜武当时必吃万历三合汤,以讨得“三生万物”之富贵,并留有“天下香客朝武当,必吃万历三合汤”的美传。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6     标题: 回复 80# 的帖子

注: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卯、午、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

郧阳抚治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底由第一任巡抚左副都御史原杰建镇,总镇治所设郧县,并在此设有湖广行都指挥使司、下荆南道。抚治辖河南南阳府各州县,湖广安陆府(后为承天府,治今钟祥市)、荆门州、沔阳州、郧阳府、荆州府各州县,陕西汉中府各州县,以及陕西西安府之商州各县,四川夔州府各县。所辖共八府、九道、九州、六十四县。郧阳抚治自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建立,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裁汰。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7

湖北名菜——鱼圆传奇



鱼圆是湖北民间的传统菜品,逢年节喜庆,餐桌上都少不了鱼圆。鱼圆制作起源于楚文王时代。据说文王熊资一次食鱼时被刺卡住了喉,当即怒斩厨师,此后,文王食鱼,厨师必先斩鱼头,剥鱼皮,剔鱼刺,剁细制成鱼丸。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1-25 13:18

面窝的故事
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制干把窝形中凸的铁勺,内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边厚中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人们觉得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昌智仁称之为面窝,流传一百多年,成为一种价廉物美的特色早点。
作者: 林江岳    时间: 2014-11-25 22:40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
作者: 林江岳    时间: 2014-11-25 22:41

说起武汉的“热干面”可大有来头,它与山西的刀削面、两广的伊府面、四川的担担面、北方的炸酱面并称我国的“五大名面”。

    相传,上世纪30年代初,在汉口有个走街串巷、摇拨浪鼓卖熟食的小贩,此人姓李,大名不详,只因颈子上长了个肉瘤,别人称他“李包”。他挑担叫卖,主营凉粉,兼售汤面。像央视“百家讲坛”策划人发现易中天一样,李包也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发明了脍炙人口的“热干面”。有年三伏天的傍晚,李包叫卖了一天,已是精疲力竭,但还剩下不少面条。因为担心剩面过夜后会变馊,李包就把它全部煮熟了,然后用笊篱捞起,晾在案板上。不料,劳累的他一不小心碰翻了搁在案板上的油壶,泼在面条上的麻油散发出阵阵清香。正在懊恼的李包,突然灵机一动,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将面条与泼洒的麻油搅拌均匀、晾干。这样一来,面条既有香味又能防粘。第二天清早,李包挑担上街叫卖。他把头一天浸了麻油的干面条,迅速放进沸水锅中热一下,然后很快地用笊篱捞出装碗,拌以大头菜丝、榨菜末、鸡脚菜、蛰皮丝、酱萝卜末、麻油、芝麻酱等十多种调味佐料,供顾客享用。出人意料的是,吃惯了汤面的老顾客,一吃此面,无不夸赞,有的人连吃数碗仍不解馋。有人问:“这是什么面?”李包漫不经心地应声答道:“热干面”。从此“热干面”一炮而红,美食之名遍传人口,新老顾客纷至沓来。没有几年时间,经营“热干面”的餐馆遍布武汉三镇的街头巷尾。

    就这样以细长爽口、光滑油润、香浓味鲜为特色的“热干面”成了武汉人最爱吃的风味小吃,成了武汉的城市名片之一。现在,在汉口最繁华的中山大道上,有一家专营“热干面”的风味餐馆——武汉热干面馆。往日手工操作的“热干面”生产已被现代机械化生产所替代,日销售量达数百公斤之多,日接待顾客已近上万人,真是今非昔比。
作者: 林江岳    时间: 2014-11-25 22:44

黄陂三鲜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汉族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Yeah2。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黄陂三合”也称“黄陂三鲜”,由鱼圆、肉圆和肉糕组成,制作工艺繁杂。
作者: 林江岳    时间: 2014-11-25 22:45

武汉黄陂有一句流行语:“鳊鱼肥美菜薹香,黄陂三合图吉庆。”鳊鱼,即武昌鱼,武昌鱼因毛主席在诗中吟咏而闻名遐迩;菜薹是过去作为皇室贡品的洪山菜薹;而“黄陂三合”则是当地一道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佳肴。来木兰山旅游,这三样美食都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黄陂三鲜是武汉市黄陂区民间的传统佳肴,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看合而为一的统称。在当地过年或红白喜事,都会有这样的菜上席:有“没有三鲜不称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三鲜各有其制作传统技艺。崇祯年间,李自成率领起义军攻取了黄陂城,捉了县官。当地百姓拿出过节才用的鱼丸肉丸肉糕招待起义军,并将其合烧,一菜三鲜,味道极美,深受喜爱。此后黄陂三鲜盛名远扬。
作者: 林江岳    时间: 2014-11-25 22:46

黄陂有“没有三合不成席”之说。逢年过节的家宴,结婚、祝寿的宴席上,“黄陂三合”是压轴菜。这道菜具有吉祥喜庆的寓意,观其名,“鱼”与“余”谐音,蕴涵了“年年有余”的美好向往;“糕”与“高”谐音,象征着“步步高升”;“圆”字更简单,意寓“花好月圆”、“团团圆圆”。将“三合”连起来,则充满了年年有余、合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吉庆色彩。如今,“黄陂三合”已跻身于汉派名菜之列。也叫“黄陂三合”因为三种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3:43

课题进行到现在接近尾声,大家把自己的成果进展跟组员分享汇报一下吧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3:49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我觉得没有关系,都是因为早晨的关系吧,武汉人用了过这个字是动词,我们说的早点是名词,但是其中的早都是早晨早上的意思吧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3:53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没错这就是我们论文的切入点啦   我们要在讨论想一想具体怎么写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3:58     标题: 回复 88# 的帖子

我觉得地域位置对于饮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就像你之前所说的黄陂的饮食特点一样~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4:05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他最大支流的交汇处,被河流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但最低气温高于0°C,这让武汉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很传统的中原饮食文化的特点,即在口味上讲究平衡,中庸,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武汉的小吃故事也会展现这样的思想,就像前文的热干面的故事,热干面的形成也是展现了这样的平衡,中庸的思想。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4:06     标题: .小吃故事与城市文化的研究

在进行资料的查阅和整理的时候发现小吃作为城市生活的重要一环,是展现城市文化的一个特殊平台,而关于武汉小吃与城市文化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在《武汉热干面申遗引热议》这一文章之中,就从美食对于城市文化的重要影响来探讨小吃背后折射出来的城市文化与民间文化。文中表示热干面代表了武汉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是荆楚民俗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饮食文化与申遗之间需要更加理性的思考。“申遗”的过程中究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还是其背后商业价值的推动,不同的学者进行了讨论,总结下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热干面代表了武汉兼容并蓄的文化和细腻而粗犷的性格,是荆楚民俗和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种流传巳久的美食,都蕴含了当地的市民精神和独特的文化取向。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4:08     标题: 回复 94# 的帖子

而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就巳经被列入世界“非遗"的饮食文化项目来说,比如法国大餐,就代表了一种社会习俗和独特的就餐礼仪;比如传统墨西哥饮食,其整个制作链条彰显了全民共享性;又比如韩国越冬泡菜文化’则宣扬了全民互助与共享的氛围;再比如曰本和食,则代表了新年夜的家庭温情。所以“申遗”对于饮食文化的发展有积极意义,比如而“申遗”有利于将制面技术发扬光大,有利于挖掘热干面背后的文化内涵。但另一类学者主要是从商业对于文化的影响角度来研究,认为“申遗”会导致民间文化的商业化,不利于文化本身的传承。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4:12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05 发表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在长江和他最大支流的交汇处,被河流分为三部分。武昌,汉口,汉阳。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但最低气温高于0°C,这让武汉的饮食文化展现出很传统的中原饮食文 ...
从故事当中看到精神和思想,赞,我觉得这个点可以在做深入的思考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4:23     标题: 回复 96# 的帖子

对的~,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想从这个方向去看,但是现有的资料更多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的角度来研究,关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文化的关系的前人研究较少,所以一方面打算再查资料,一方面再对比看看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4:24

我给大家看几张咱们出去调研的照片
作者: 欧阳国婷    时间: 2014-12-15 14:25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新的角度来研究武汉饮食文化,这里都提上来大家一起讨论看看
武汉小吃与作家作品:
    许多湖北籍的作家,或者以武汉为第二故乡的作家都在文学作品之中对于武汉的小吃有所描写。在他们的作品里,武汉小吃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任常也在长篇小说《风流巨贾》里介绍了武汉小吃的讲究:“就说那面窝,有米面窝,豌豆面窝,糯米面窝,苕面窝,黄豆面窝,夹面窝,无心面窝,糍粑夹面窝,因时序不同,随着农作物上市早晚,时时变化着”。而池莉也在她描写武汉人消的短篇小说《冷也好热也好活着就好》中通过武汉市民聊天道出了武汉小吃的丰富多彩:“哪个城市比得上武汉?光是过早,来,我们只数有点名堂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水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谦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香,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洑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过个早,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油核糍,糯米鸡,一样吃一个,好吃啊!它或是平凡生活的文化结晶,或是表现了百姓生存之道的人生哲学,甚至有新的消费文化与旧的消费文化之间的碰撞,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析,它们都为武汉小吃背后的文化的丰富添砖加瓦。与此同时许多的文学批评家采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批评方法从社会的角度,生活的角度去解读那些作品,也为其小说中所想表达的饮食文化的具体化提供了可能性。
作者: 李雅欣    时间: 2014-12-15 14:26

引用:
原帖由 欧阳国婷 于 2014-12-15 14:23 发表
对的~,我查找了很多的资料想从这个方向去看,但是现有的资料更多的从中国的饮食文化的角度,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地理特征的的角度来研究,关于武汉的地理位置和饮食文化的关系的前人研究较少,所以一方面打算再查资料 ...
恩恩   想法很好啊  操作起来虽然有些困难  不过能做出来的话肯定不错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