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打印本页]

作者: 乔小华    时间: 2014-10-23 08:49     标题: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6小组讨论帖

讨论主题:董永传说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0-23 09:17

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孝感县志》)此事流传甚广,并经民间艺人衍化成一个美好的神话故事:七仙女因感董永之诚,下凡尘而结为夫妇,过了一百天男耕女织的幸福的田园生活。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董永孝行的推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由此而使董永四海扬名。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0-23 09:40

董永传说是最早记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中,曹植的《灵芝篇》则是第一部描写董永的诗,《天仙配》是基于董永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董永的传说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不断演变从而衍生出多种版本。但是无论哪个版本,都没有偏离其主旨。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0-23 10:42

起源:董永,汉朝时期的人物,古代流传行孝历史模范,其家境贫寒。幼年丧母。与其父相依为命。父去世后,又契身葬父,是《二十四孝》中卖身葬父的主角。
相传出生于汉蜀(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参见《孝感县志》)。民间广泛流传因其孝心感动天地,玉皇大帝之七仙女感动人间亲情,与其结为夫妻。孝感市或县也因此得名。又传董永是千乘人,今属于山东博兴陈户镇。
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因为董武的父亲董宏行为奸佞邪恶,朝廷剥夺董武父子爵位。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建武2年(公元26年)董武子董永又被朝廷再度封为高昌侯。
流传:董永传说是中国汉族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因地、因时、因人而异,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李缨倩)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0-23 10:45

天女助人的传说
这个传说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写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上秉至德,神女为秉机。"到干宝编写《搜神记》时,这个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
其情节大体如下: 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三年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对他说:"我愿意作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 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钱就送给你吧!"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来予以报答。"债主问:"与你一齐来的女子是谁?"董永答:"是我妻子。"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董永答:"她会织布。"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
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宜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李缨倩)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0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 ,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0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1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从以上的种种原因可以看出,保护“董永传说”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孝为先的道理,董永传说被列为非遗利于对下一代的教育。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4     标题: “董永传说如今状况:山西五项举措 助推“董永传说”保护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今年来,万荣县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县文化馆负责,在董永故里前小淮村的积极配合下,采取五项措施,推动我县首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董永传说”的抢救性保护传承工作。
    一是编印了《董永传说资料汇编》、《人间董永》、《董永传说宣讲材料》、《小淮记忆》、《走近董永》一套丛书;
    二是邀请书画名家创作了董永传说中的8个孝子故事壁画,制作了文化墙;
    三是制作复原了2001年被盗的石狮子,董永故里石狮重现雄姿;
    四是移裁了槐荫古树,还原再现了大槐树下田仙姑娘向董永吐露真情,私许终身的美好传说;
    五是修建了董永传说陈列馆,陈列有董永塑像、董永故里石匾、族谱、字画、图书及音像资料等。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8     标题: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产生时间较早、现有文献和考古资料丰富,在各朝各代都、在全国各地都有过广泛传播和有着多种变体的古老民间传说。该传说的核心是“孝子董永卖身养父、葬父的事迹感动上苍,七仙女下凡自愿嫁给董永,帮他渡过难关并与他生子”。该传说是“孝子董永故事”与“牛郎织女”、“地方神仙”、“南柯一梦”等故事在民间长期杂糅、复合,并在地形地貌、实物等方面结合地方因素而形成并得到广泛传播的民间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传说的核心意蕴也从“孝”和“诚信”上达朝廷、感动上苍,逐步向着“反权贵”、“发压迫”、“追求婚姻自由”甚至“反封建礼教”等各个不同时代的民间价值诉求转向。董永传说在山东博兴、湖北孝感、江苏东台和江苏丹阳、金坛等地区的广泛传播都有着特殊的历史成因和自身特色。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8     标题: 金坛的“董永传说”~~

金坛“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市直溪镇境内的董永村(原名董里)。该村位于金坛西北部,近靠道教圣地茅山,并与丹阳市的延陵镇南边界相毗邻。其故事在当地民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且文史上有据可查。光绪版《金坛县志》多处记载了孝子董永和七仙女及其子鹤生的传说。在金坛直溪境内,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存、遗迹和实物多达40多处(件)。
    历史上,董永村(董里)的地属曾有过多次变更。春秋战国时期,金坛属吴地。秦汉时期,金坛属曲阿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县西南地区置延陵县,金坛地域属延陵县。至隋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置润州府,延陵县属润州。宋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丹阳郡。乾元年(758年)又复改丹阳郡为润州,金坛仍隶属润州。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两乡划归金坛。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了金坛县辖。由于历史地属变更的缘故,安徽黄梅戏《天仙配》中董永出场时一句“家在丹阳姓董名永”的唱词曾使许多人产生了“董永传说在丹阳”的印象,而实际上江苏苏南地区“董永传说”的发源地是现在的金坛市。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19     标题: 金坛的“董永传说”~~

董永村由前董溪、后董溪、望仙桥和生达里4个自然村组成,居民多为农业人口。董永村河网交叉,曲折蜿蜒,自古因交通不便而十分偏僻闭塞。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经历代传延出了崇尚孝道的淳朴民风,衍生出了适合董永传说落地与传播的人文基础。
    金坛境内有董永庙、望仙桥和董永墓遗;望仙桥下有乾隆年间《望仙桥重建记》碑文;董永与七仙女订情的老槐树尚在金坛;光绪版《金坛县志》有董永、望仙桥、董墓及望仙古石等多处记载;金坛历代名贤咏叹董永与七仙女的诗词很多。
    董永村内有座董永庙,庙门有石刻对联:“卖身葬父垂孝德,天遣仙姬陌上迎”,概括了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精华。此庙确切年代已不清,毁于文革后期。其旧址在村后菜地边,并留有董永庙门槛石。
    在董永村的东头有一座方形跨河石桥,名叫“望仙桥”,传说因董永携子董鹤生于“七夕”在此桥上望迎生母而得名。此桥上世纪80年代被改为平桥,平桥旁数堆由古石拱桥上拆下的巨型麻条石上,“望仙桥”三字清晰可见。其中一块古桥碑被砌在现桥墩下,碑石刻文的内容为《望仙桥重建记》,注明“望仙桥”为乾隆三十七年十月重建,并刻有建造者的名字。
作者: 王慧2012213266    时间: 2014-10-23 12:20     标题: 王慧

董永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自汉代晚期诞生于湖北孝感,至今已近两千年。相传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七仙女下凡与之婚配;七仙女一夜织成十疋锦缎,将董永三年工期改为百日;天上玉帝查出七仙女私下凡尘,降旨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庭,夫妻就此诀别,一年后七仙女送子下凡……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2:20     标题: 金坛的“董永传说”~~

相传为董永与七仙女定情的老槐树,现仍生长在距董永村不远的金坛建昌镇吕坵村中。该树已因年古而满目沧桑,但至今游人和香客不断。1955年拍摄电影黄梅戏《天仙配》时,扮演七仙女的著名演员严凤英曾与导演还曾一起来此老槐树下寻根。距老槐树东南约两公里的傅家村,相传为董永卖身赎债(傅员外家)之处。
    董永村西十余里的茅山顶宫立有碑文:“在家不孝双父母,何必灵山朝世尊”。据史料记载,较早记述董永事迹的《孝子图传赞》的作者、汉代文学家刘向和《搜神记》的作者、晋代学者干宝,此前都曾游览或寄居过茅山。金坛历代名贤咏叹孝子董永和七仙女的诗词也很多。不同版本和外传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故事,在该地民间流传较广的多达数十种,并有若干相关的延伸和变体。金坛董永传说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 王慧2012213266    时间: 2014-10-23 12:20

传说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第二,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实践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3:09     标题: 董永资源价值分析

董永其人其事主要记载于一些辞书、类书以及湖北、山东地方志和文献资料中。如1979年版《辞海》记载:“董永,文学故事人物。传董永因无力葬父,卖身为奴,后与天上的织女结为夫妇。织女十日内织锦百匹,使得他偿债赎身;织毕,遂凌空而去。其事始见于曹植《灵芝篇》,《搜神记》卷一亦有记载,当为魏晋间流行故事。”[2] 
     自汉以后,董永一直是百姓的楷模,并备受历代统治者推崇。到元代,郭居业将古今孝子二十四人,辑于其编纂的《二十四孝》书中,董永排其中第六位[3]。从明代开始,广为传诵,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董永的孝行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社会的共享资源。董永的故事也由“卖身葬父、因孝得仙”的神话传说演变为世人为之向往的终身追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董永资源的价值越来越凸显其综合性特点。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3:11     标题: 1.董永资源的社会价值

综合地讲,董永资源的社会价值包含三层内容。 
   一是遵从孝德,突出反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至诚至真之孝。孝德有利于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尽孝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直至最后的送终礼节等。董永不只在父亲死后,“自卖为奴”,“以供丧事”。其父在世时,更能做到“佣耕以养”,“鹿车载父自随。”
   二是恪守诚信,充分肯定了董永如期履行卖身之约的感恩之举。诚信是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董永之所以能取信于人,贷钱一万,正是因为裴氏“知其贤”。而当他“行三年丧毕”,便如期践约,到裴家“供其奴职”,并视裴氏“与钱”之举为恩,表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足见其知恩图报的美德。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3:11

三是追求真爱,热情讴歌了董永与七仙女忠贞不渝的天地情缘。真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真爱也是家庭和睦的前提和保障。董永因孝而得真爱,正好符合中国人“好人有好报”的传统道德观。虽说董永与七仙女只有百日姻缘,似乎太过短暂,但他们的百日恩爱决非常人百年厮守可与之相比。他们的爱情生活质量更为世人所羡慕。正如黄梅戏《天仙配》中所唱:“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再者,如果按照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百日岂不正好百年?  
    董永的孝行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自立的精神。他依靠佣耕养亲,直至卖身葬父履行和完善了孝行。按常理,即便董永借助乡亲安葬其父也不为过,但他没有这么做。 
    作为普通农民的代表,董永的经济地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是低下的。所以,董永能做到的,其他农民也能做到,这就使其行为具有普遍意义。七仙女下凡为董永的孝行带来了完美结局,又为其孝行的传播提供了原动力。而这些正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3:12     标题:   2.董永资源的文化价值

     董永故事流传至今已近两千年,而且范围几乎覆盖整个中国大地,甚至远渡重洋。这自然是董永资源的另一种价值,即文化价值使然。这种资源无疑为丰富文学和艺术的创作提供了理想的素材。从山东省吉祥县汉代武梁祠石刻画像中发现最早刻有董永孝亲的作品;至今,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为题材的文学和艺术表现形式达十余种,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如:地方志类、辞书类、史料类、戏曲类、曲艺类、歌舞类、专著类、影视类、民间歌谣类、民间工艺类、民间艺术类等等。此外,还有美术、摄影、书法、对联、邮册、画册等,表现形式多样,内容极其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必将出现更多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及其作品。 
      这些表现形式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又为历朝历代立德树风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示范作用。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0-23 13:13     标题: 3.董永资源的经济价值 

长期以来,关于董永孝行的研究和利用基本上停留在精神层面,即它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上,而对其经济价值,尤其是旅游及休闲娱乐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不够。董永资源的旅游及休闲娱乐价值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千百年来,受董永孝行影响积淀而成的独特的孝文化风俗和浓郁的孝文化风情;二是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为主要题材的文艺表演曲目和剧目;三是由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相关的遗址遗迹构成的景区景点。将这些内容转变为可消费的旅游产品,对于彰显地方特色,拉动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等都将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正是董永资源的主要经济价值所在。 
   应该说董永资源还具有其他一些价值,如历史价值等,但主要是以上三种。
作者: 王沁竹    时间: 2014-10-24 23:38     标题: 关于董永传说

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太过有名,多年来对于董永传说归属地的争论也此起彼伏,各地热衷争夺“归属权”。目前金坛竞争的主要对手,一是湖北孝感,一是江苏丹阳,后者的声势更大些。因为在《天仙配》里,剧中人董永登台亮相即唱出了一句“家住丹阳姓董名永”,这使得许多人认为董永是丹阳人。对董永传说研究多年、并专门为此发表文章的金坛文化界人士闻毅先认为,这实际上是宋代说书人遗留下来的误传,董永的属地应为金坛。他具体分析了金坛的建置、区划和历史沿革,及现今的环境地理位置,对此进行了论证。
  春秋战国时期,金坛属吴地。秦汉时期,金坛属曲阿县。至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曲阿县西南地区置延陵县,金坛地域属延陵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撤消延陵县,将其上元、孝德两乡划归金坛。至此,孝子董永居住的村庄———董里,由于隶属上元乡而正式进入了金坛县域。
作者: 王沁竹    时间: 2014-10-24 23:41     标题: 关于董永传说

此外在古代,董永一直是个孝子的形象,这是中华数千年传统文明的典型形象。到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安庆黄梅戏《天仙配》虽然在剧情的发展、层次、基调上仍与《董永遇仙记》一脉相承,但已使“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情节更加完善。特别是经过戏曲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精心塑造并被拍成电影,董永和七仙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如今,“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曲优美动听的对唱,已流传天下。
作者: 王沁竹    时间: 2014-10-24 23:42     标题: 关于董永传说

看了大家的讨论内容,再结合我自己查阅的资料,我认为在董永传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之前,对它的研究基本停留在董永故里、董永事迹发生时间的探讨上,虽然论述比较丰富了,但都各持己见。之后学者们另辟蹊径开始从不同角度来解析董永传说,加入了对董永遗迹文献的考察和戏曲等作品方面来研究董永故事的文化意义,这也是现代研究在各学科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借鉴而来的不同视角研究。从现有研究成果知道,董永传说在时代的变迁中融合了时代的因素,在未来的发展中或许还会因为时代的变迁中根据政治或审美需要添加进其他的元素,而现代的爱情观念和经济欲望会否终结中国传统的孝道观念及传统价值还是个疑问。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经济的今天,如何做好董永传说这种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应该去深思并执行。
董永传说中所包涵的传统价值观念在今天还值得我们传承,它的文化价值核心是“孝”,孝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不能盲从,而应当思虑孝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孝”岁包含着“善事父母”的内涵,但是尽“孝”又不能绝对“顺”。
作者: 黄滔滔    时间: 2014-10-28 16:28     标题: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的变异性

一、主题和人物地位的演变:从道德叙事、董永为主到爱情叙事、七仙女为主
        从最早的故事梗概里我们可以看出:最初的故事里只有董永,七仙女的形象是非常模糊的。只有“天女”这样一个简单的称呼,并不确定是天界之仙女,还是天帝之女,其身份地位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而在后来的一个版本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只是故事的开始,七仙女下凡是故事的发展,二人的幸福生活和七仙女在天界的控诉则是故事的高潮。这一传说最吸引人的部分是董永与七仙女人仙相恋、生死不渝的爱情。最能激起人们共鸣的是对“有情人未能终成眷属”的伤感,对玉帝粗暴干涉蛮横无理的愤怒,对董永和七仙女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二人幸福生活的向往。这就大大偏离了文人叙事中“天人感应”“孝感天地”的预设轨道,跳出了神仙道化故事的窠臼。原来的道德主题被置换成了爱情主题。这是民间叙事对文人叙事尤其是卫道者叙事的超越,是民间叙事热情和创造力的张扬。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1-11 12:28     标题: (李缨倩)

流传至今的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天仙女下凡婚配的传说,是中国古代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汉族民间传说。在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情节大体是:董永年少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为葬父董永只好卖身为奴。在守孝三年去债主家为奴还债的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债主就要求他妻子织一百匹缣来偿还借给董永葬父的钱,董永妻只用十天就完成了,在回家的路上,那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合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遇仙传说因流传广泛,还有多种异文,但对这个传说留存下来的文献却十分单薄,
自20 世纪初以来,对这个传说的研究还没引起学者的特别关注,所以在几大民间传说的研究中,董永传说的研究成果最少(根据钟敬文)苑利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民俗学经典传说故事卷》一书附录“传说故事研究论文索引"的专题研究,收录白蛇传说研究论文索引20篇,梁祝传说31篇,孟姜女传说28篇,牛郎织女传说15篇,昭君传说10篇,董永传说只收了7篇,这个传说的主人公董永一角是历史人物还是传说人物,在现在的研究中还是不能确定。文献倾向于董永为历史人物,但是又
苦无依据。所以,关于董永的历史身份与传说的演变过程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不能统一。
一.董永故里
董永”原生地“的考察一直是学术界不断争议的热门话题。对于董永故里有不同说法:认为在山西运城万荣县,有认为在山东
青州(千乘),有认为在江苏东台县,也有认为在湖北孝感县。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孟繁仁在《董永故里》新探源"中认同此说法。他从”董“姓的起源和遗迹产生的时间上分析认为董永故里不可能发生在其他三
个地方,他说在今山东青州)江苏东台和湖北孝感等地的”董“姓都是从外地搬迁而来,有关”董永“所谓遗迹都是出现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甚至是宋、元、明、清以后,所以这几个地方说是董永故里都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接着他从自己对山西万荣县的实地调查出发论述了董永故里发生在山西万荣县小淮村的合理性,直到战争动乱人们才将”董永故事“传播到其他地方,然后被广泛流传。
扆晓红通过实地调查撰文证明山西万荣县是董永传说的发源地,其证据是:一,万荣县稷王山一带是中国董姓的发源地。二,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现存”董氏家乘"、董永墓、董公祠、“董永故里”石匾等与董永传说相关的遗迹、遗物。
三,在万荣县皇甫乡小淮村一带的“小淮十八坡”,人们传承着朴实无华、原汁原味的董永故事,并由传说故事生成了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这是该地为董永故里的铁证。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认同这种说法的学者在大多数。程蔷在她的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的复合性》中虽然只是以董永传说为例,来谈民间
叙事的复合性问题,但她也认为董永传说早已在东汉形成,是千乘(西汉所置县名,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人(车锡伦也同意董永故里在山东高青县,并认为大致在北宋以后传入东台地区,并附会了当地两则故事丰富了董永传说的情节(但他认为董永传说绝不是历史,各地有关董永的遗迹和墓地都只是后人的附会和伪托。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1-11 12:51     标题: (接上)

赵志毅同车锡伦一样撰文对汪国璠的《董永传说起源东台说》发表质疑,但与车锡伦不同的是他认为董永传说起源于山东青州府,是从那里传向其他地方的。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一文中提到董永祖籍是西汉千乘县,据《汉书》记载,西汉时属青州,现为山东省博兴县,而《博兴县志》又详细记载了董永的故里,即该县陈户镇董家村,或者说在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北,或高宛县(王雪珂认为董永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其故里是在山东千乘(今山东博兴县),并详细指出是在博兴县陈户镇董家村(她认为在东晋时期由于战乱才将董永的传说带到了南方,传播的路径是由北到南,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而董永传说的流传是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利用董永之“孝”来推广的。马光俭和王金霞也认为董永是山东博兴人。纪永贵认为董永虽是千乘郡人,但不一定就是千乘县人,还认为董永遇仙故事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后来又吸收了道家与佛家的因素,内容不断丰富,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影响较大,很多学者都比较赞同此观点。接着他谈到董永的籍贯也在唐以后从山东千乘,逐渐转移到了蔡州(唐)、丹阳(宋)、孝感
(明)等地。何昌林在《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中也赞成董永祖籍是山东高青县人,到了唐代成了湖北人,宋代以后就成了江苏人。河北人、河南人了,并指出湖北立孝感县名,是宋朝时孝昌县为避讳武宗会昌才改为孝感县,实在与孝子董永无关。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持这一看法的有汪国璠,他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东台县的董永祠墓及其传说》和《天仙配故事的产生演变和影响》来介绍江
苏东台县流传的董永传说及有关遗迹,并认为董永卖身葬父是确有其事,还认为东台县西溪镇是“董永生此葬此”的地方。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持这一说法的有宋焕文,他在《关于江苏山东等地的董永故事传说》中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各地县志,认为东台县的董永传
说,基本上在清代流传起来的,还据《泰州志》的记载认定董永事迹在孝感,而不是在泰州(东台),这种看法是实事求是的。接着又分析说董永故里在广饶县是没根据的,这是把汉千乘和隋千乘搞混淆所致,而河南省的新蔡县的董永墓实是”仙女墓“,而真正的董永墓在孝感。同时他也承认董永流徙南来(吴崇恕,李守义也认为孝感是董永故里。)他们列举了与”董
永和七仙女“有关的故事传说、谚语、歌谣等,并从孝感是楚剧的发源地和剪纸之乡两方面论证认为在同一地域内,同时产生和流传这些文学艺术作品是”孝感是董永故里“的有力印证。
二.最早记载董永遇仙传说的可靠文献董永遇仙传说不仅在中国民间长期口头流传,还被镌刻在山东嘉祥县”武梁祠“的东汉时刻画像上面(对于这则传说,记载的文献还有东晋干宝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以佛教”变文“形式载入《敦煌变文集》,宋元年间又演变成小说《董永遇仙传》收入《清平山堂话本》,也被记入著名的《二十四孝图》,后面还被编为戏曲作品等。对于最早记录董永传说的文献,学术界还颇有争议。
(一)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
纪永贵在《董永遇仙故事的产生与演变》中认为,现存最早的关于董永遇仙故事的记载是出自曹植的笔下的《陈思王集》卷二《乐府》鼙舞歌《五首之二灵芝篇》(王雪珂也持同样意见,并认为董永是真有其人(程蔷在论文!从董永故事看民间叙事“复合性"也持同样看法。纪永贵认为这篇作品对于考察董永故事的渊源非常重要,它已经具备了后来董永遇仙故事的五个关键要素和基本叙事结构,即:(一)董永家贫,(二) 董永至孝,(三) 董永佣作,(四) 感动天灵,(五) 神女助
织。但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还是”孝“。从此断定董永遇仙是汉代的产物,但是是在曹植之前就流行的、到了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中,董永遇仙故事才初具本末。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他说”董永遇仙传说发生在东汉中叶“,认为董永为汉代人。朱瑶认为董永故事最初见于汉代画像石,而文学文献的最早记录是汉代刘向的《孝子传》,但她认为《孝子传》可能为后人假托
所作,所以赞同董永故事最早的文献记载为三国时期魏国陈思王曹植的《灵芝篇》。
班友书以《天仙配》这部黄梅戏曲为基础分析了董永遇仙传说的演变,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最早见于刘向《孝子传》,但不能算是最早和可靠的文字记载,可能是句道兴与李昉的改作,而干宝的《搜神记》也不能算是最早的文字资料。所以曹植的《灵芝篇》才是最早的可靠文字资料。
(二)晋干宝《搜神记》
而孟繁仁却说”在诸多记载中,以晋人干宝《搜神记》的记载时间最早、最为简洁,从文献记载中他认为“董永故事”发生的时
间是在汉代以前的战国时期,董永是战国时期魏国人,而并非是汉代时期。由于战国末期的动乱造成了百姓逃亡,这是造成董永故事向外地传播的重要原因。
(三)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宋焕文在《董永故事发生想西汉晚期》认为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的汉成帝年间,他分析董永南来的时间在汉成帝鸿嘉四
年(公元17年)前后,根据是:1.刘向所撰的《孝子传》上载有董永的事迹,因为刘向为西汉晚期(公元前77一前6年)人,所以董永故事不会晚于刘向生活的时代,且晋代干宝所撰《搜神记》、唐高僧释道世所撰《法苑珠林》、宋李昉所撰的《太平御览》三书均引用了《孝子传》的文字,他以此证明刘向撰《孝子传》一书之可信。
2.他以山东武宅山发现武氏墓石室画像为依据,进一步证明董永不是东汉末年人。
3.董永南徙孝感的原因是水患,而不是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韦民认为最早见于汉代的古文献,从《法苑珠林》卷四十九引刘向《孝子传》:”董永者,少偏孤。与父文居。乃肆力田亩。鹿车载文随。父终,自卖身富公以供丧事。“他认为这是故事的雏形,现今流传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唐芳明则认为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王金霞也赞同此说。王玉德在《董永事迹献疑》中也说
对董永的最早记载,见于西汉刘向的著述,认为董永是汉代人这一事实无从争议,他也同纪永贵一样赞同董永遇仙传说有可能是以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为原型的。何昌林也认为董永故事源出西汉刘向《孝子传(图)》。扆晓红经过在山西万荣实地
考察认为董永是生活在西汉晚期的真实人物,现在所见最早谈到董永传说的是三国时期曹植的《灵芝篇》。但是她认为刘向著有《孝子传》是可信的,所以董永传说最早是记载在《孝子传》上的。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1-11 13:00     标题: (接上)

(四)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
另外,车锡伦为反驳汪国璠在《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中认为有关这一传说的最早记录见于今存的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氏墓群中的武梁祠石刻画像,并认为这个故事起源在东汉初年。马光俭也认同最早记录在山东嘉祥的武梁祠石刻上,并认为董永真有其人,大约生活在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黄震云从汉乐府和汉画像石方面考证董永与牛郎织女传说的关系,认为孝子董永传说产生在东汉,在汉末和牵牛织女神话融合。董永的神话传说在三国后期形成,一直到晋朝才完整,并认为”董永是生活中的人“。刘献忠在《牛郎织女与董永七仙女故事的流变分合探析》一文中分析了牛郎织女故事和董永七仙女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流变与影响,其中也提到董永的事迹最早见于西汉末刘向的《孝子传》,但对这书是否成书于西汉且出自刘向之手持怀疑态度,因此他认为对董永故事的可靠记载,最早应见于东汉嘉祥县的武梁祠石刻。
三.董永传说的流变
董永传说发生在汉代是学界一直公认的。最早在刘向的《孝子传》中所见,后代文献引用董永故事多称引自此。(但此书被人推断可能为后人假托刘向所撰。这时董永传说的情节平淡无味。汉代石刻画面是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并有羽衣女(仙女)凌空飞舞。汉末魏曹植《钟舞歌灵芝篇》诗中也记述了这一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则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织机。这时还尚无“卖身葬父”的情节。南北朝时期,晋干宝的《搜神记》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有的增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有的记录则删除了“鹿车载父”的情节,还加入董永路逢仙女,仙女自嫁为永妻的情节。故事中董永“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
唐代变文中,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敦煌写本“董永变文"》中出现了天仙织女与董永生子董仲、董仲到阿褥池边”寻母“的母
题。众仙女到阿褥池边澡浴,董仲的母亲也在其中,孙宾善卜指示董永儿子其中穿紫衣的便是他生母,这一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神话色彩也愈加浓烈。
到了宋元话本中,董永故事的情节有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遇仙女的地方已变成了槐树底下,为后来演变为《槐荫记》作了
铺排,后面的寻母情节也由变文的三个仙女扩为七个,穿紫衣改为了穿黄衣,并将阿褥池也改为太白山,卜者也改成了道家的严君平。
明清以来董永故事的戏曲、曲艺广泛流传,个别情节有所丰富和发展,其基本情节沿袭宋元话本故事。
到了建国以后,删去了董仲寻母的情节,加强了夫妻二人生活的描写。戏曲高潮在《槐荫之别》,故事发展到此发生重大转
折,由孝子故事正式转变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到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永传说的面貌。
唐芳明分析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为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从政治、道德、审美的需要出发,董永传说从一个平淡直白的传说变成了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其模式从”孝感’’’遇仙’’’分别“变成了”情
感(思凡)’’’遇仙’’’分别“的全新模式二是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故事中的七仙女和傅员外的形象随着时代发生了变转,形象
也逐渐丰富起来。作者对两个改变的原因都作了分析。而纪永贵则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有三个转变,即: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作者: 乔小华    时间: 2014-11-11 13:21

大家资料都收集地差不多了吧,这周去不去孝感实地考察,具体看大家的现代教育技术考试时间。所以这周末和下周末尽量不要安排活动了。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8:54     标题: 董永传说~

七仙女和董永的爱情故事流传甚广,相传最早源于江宁地区的丹阳镇。
  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丹阳境内开始流传七仙女和董永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传说中的董永家住董塘村,家境贫寒,自幼丧母,父子相依为命,以种菜为生。董父积劳成疾,不幸病亡,董永无钱葬父,只得卖身到傅员外家为奴三年,贷钱殡葬亡父。人间孝道感动天宫七仙女,遂下凡乔扮民女,在老槐树下与董永相遇。以老槐树为媒结为夫妻。七仙女为董永赎身,吃尽千辛万苦,傅员外万般刁难,天宫众仙女帮助,董永才获得自由,从此夫妻二人过着“你浇园来我织布”的幸福生活。
  清朝时期,丹阳人在七仙山修了一座七仙庙,正殿中间是七仙女塑像,董永的塑像放在北边,离七仙庙不远的大傅村外,建了两个牌坊“孝子坊”和“贞节坊”。据成运东(73岁)老人回忆,小时候常听家人谈起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并亲眼见过老槐树桩,还见过七仙女下凡坐过的石靠椅的脚印。
  后人为了缅怀七仙女和董永,便在丹阳镇中心立了一座汉白玉雕塑,七仙女送子给董永像,上题“人间天堂”四个大字,旁边栽了一棵老槐树,作为永久性标志。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8:55     标题: 董永传说~

董永和七仙女的传说广泛流传,经久不衰。该传说表达的爱情观念及传统道德,对研究当地民俗民风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意义。现在它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与地方旅游文化结合,产生巨大经济效益。横溪街道已对董永和七仙女传说原始资料的搜集整理,建立资料库,对董永家族宗谱予以重点保护,对七仙山及周围的一些公共设施加以冠名,以求其扩大社会影响力。
2007年董永传说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8:56     标题: 东台的董永传说~~

东台是汉二十四孝——董永的故里,董永七仙女的浪漫传说在祖国大地流传千古。“董永传说”于200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打造“魅力东台”,加快推进以“董永传说”为核心的西溪旅游景区开发进度,东台市委、市政府拆巨资按“中国独特,世界唯一”标准,在东台古镇西溪旅游景区建设“董永七仙女文化园”。2010年12月,董永七仙女文化园成功创建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8:58     标题: 董永传说的历史发展~~

历史发展  :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 ,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8:59     标题: 董永传说的文化特征~~

文化特征:  
1.始源性  
   即表现出该传说的生态初始面貌。传说嫁给董永的是田家窑的田仙姑娘,不是天仙女。本系人们口耳相传中“田”与“天”同音将“田仙”误为“天仙”,从而使故事神话化。    
2.民俗化  
  如织“合婚布”是晋南传统的农村手工业形态,传说中便有织布还债的情节,富有生活情趣。    
3.唯一性  
  流行在河东地区的十个左右的董永故事,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   
4. 牢固性  
  两千年来,当地老百姓对文献记载“仙女相助”于不顾,始终坚持追求董永的是田仙。民俗中的用“合婚布”的习俗也沿袭至今。现在当地的一些现代化的纺织厂还生产这种“合婚布”供人购买。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1     标题: 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传承价值:  
       两千年以来,“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的原生结构模型虽无改变,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甚至思想内涵都在不断地丰富和创新。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1     标题: 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孝感地区传承的《董永与七仙女传说》是一件优秀的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关于董永和七仙女故事,既是中国孝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优美艺术作品。它在孝感深深扎根,发育成熟。   
    传说董永本为山东千乘人,但早在汉代即迁移至孝感安家落户,这不仅有史籍记载,且与孝感这一地名的由来紧密相关,还有孝感地区至今遗留的许多遗迹、地名和民俗可资佐证;作为一件口头语言艺术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区的崇尚孝道的民间文化生态中,才发育成熟,既凸现孝道主题,又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并通过说唱、戏曲等多种样式的艺术创造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2     标题: 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优美动人的“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主要价值在两个方面。第一,有关这个故事传说的历史资料和文学资料蕴涵着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伦理道德、风俗民情、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第二,该故事传说所颂扬的孝文化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具有现实实践价值。   
     “董永与七仙女”故事传说,千百年来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可谓家喻户晓,是中华民族广为流传的著名民间传说之一,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6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一、董永公园主要景点的建筑特色

  我们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象。其建筑形象的艺术特色体现的越充分,审美价值则越高。董永公园几个主要景点的建筑。无处不是为着更准确完善地体现其故事的特点,从而最大限度的创造其审美的。具体说来,广大人民群众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才是检验建园成败的最好尺度。中国建筑的审美是很理智的,是有着东方民族特色的。下面就从几个主要景点的建筑特色入手,来谈谈这个问题。

  “孝子祠”:早在人类社会初期,就有了祭祀先辈神灵的祀堂或祭坛建筑。之后人们渐渐完善和普及成了庙宇和祠堂这种形式。孝感的孝子祠的建筑也是基于这种思想上的。据《孝感县志》记载孝感人民修建孝子祠是“居其地则思法其人,昌其名则思崇其祀”,“事有关于教化人有益于风俗”。自唐代以来曾多次修建公祠。明代成化年间(约公元一四七六年)孝子祠建在城北廓,后迁至文庙东,入唐张朴合祀。改为“忠孝祠”。明万历年中(约公元一五九六年)又入令尹子文为“明季祠”。这些公祠的建筑都是砖墙木架结构。粉壁青瓦、规整庄严。这种建筑形式在广大人民中心已有深刻的印象。祭祀活动是古老神圣而又普遍的活动,至今每户人家几乎都有一个贡台或神柜,这是烧香祭祖或敬神的地方。祠堂则是公共的祭祀场所,在今天人们的头脑中还有很深的形象。那么这必然给孝子祠的建筑提出一些无形的建筑模式,只有准确反映这个形象才使之体现出群众的审美心理。

  同时,对于建筑,中华民族又总是以生活联系最紧密的东西为楷模的。审美功能正是从实用功能发展而来的。所以,最崇高的寺庙,最庄严的皇宫都不过是普通的住宅扩大和改型。这种强烈的传统意识,一直从古到今,流传了几千年。因此,孝子祠的建筑也就必然地要符合这一传统意识。

     孝子祠的结构形式,基本上与湖北地区农村的一般住宅相似。连五间坐北朝南的正庭,建筑在约二尺高的台基上,三面墙壁封闭仅南面装有格扇形的排门,门外有走廊,与两厢长廊相连,直通门庭。孝子祠的门庭为斜山牌楼式,门匾横贯整个门头,“孝子祠”三个大字闪闪夺目。祠堂庭院,规整庄严。庭院中央,耸立着董永和七仙女“满工回家”的巨型塑像,增加了人们的形象感。祠堂正庭两端的外墙是硬山封顶,白墙黑瓦,高墙大院,整个祠堂建筑在柏树丛中,正符合群众的崇敬瞻仰的心理。同时,这一形式与历史上的宗族祠堂建筑形式基本一致,以便能唤起群众心理上统一,感情上的共鸣。从实际情况看,它确实在审美心理上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7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鸳鸯楼”:仙女相配在故事中本属幻想成分,而建筑却是实实在在可以触及的物体。天仙相配在故事中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于整个故事的审美结构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董永是中华民族的孝子,而善良的劳动人民历来都信奉孔夫子的。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说孝子必有顺孙,如若董永不能配婚得子,就不是群众心目中完美的祖先。成双成对,有始有终,才是符合群众的审美心理。鸳鸯楼的建筑设计,在造型上别具一格,楼体正庭侧后上层建造起一座紧紧相依的连体阁楼——形似一对鸳鸯,在连体阁楼下的大厅旁的水榭尽头又造一小亭,象是他们的爱子戏水,这符合群众的审美心理,观看此景很自然地联想起一对美满夫妻领着他们的爱子——董天保在池中戏水玩耍。风平浪静的日子,在水池中能清楚地看到楼体的倒影,三座亭阁亲亲我我,颇有情趣。这一绝妙的设计,真是把故事和神话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打动了观赏者的心,许多游人对此无不啧啧赞叹。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7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瑶池”:如前所述,仙女是这个故事的审美精华。而仙女的生活又是广大群众所期望了解的,仙境的建筑既要有神仙那种虚无飘渺的感觉,又要合乎情理。用何种形式来表现其仙女的神态,确实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建成一座“天堂”或“南天门”之类的豪华建筑,那么势必使其建筑格调玄虚,与整个园林建筑形式不够协调。如果呆板的塑几尊石像以为是仙女,未免俗气。因天宫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
   其建筑尺寸、比例也不好处理,天宫建高了就会取代“孝子祠”的中心地位。其实天宫在故事里的审美价值并不大,不过它本身是至高无尚权力的象征,而不是优美的表现者。对于这一点,设计者巧妙地选择了瑶池这一特定环境。七仙女在瑶池沐浴之后,正准备梳妆打扮,七个人物栩栩如生;七妹急于下凡,忙着对镜梳妆;端庄善良的大姐在七妹背后谆谆叮嘱;性情豪爽的二姐匆匆忙忙走来向七妹贺喜;去过人间的三姐仰卧在水边回味着甜蜜的往事;轻盈潇洒的四姐,手里拿着一束并蒂莲花向七妹祝贺;玩枪弄棒的五姐,漫不经心地在水边梳着湿漉漉的美发;多愁善感的六姐,见七妹下凡牵动了自己的情丝,独自在一旁遐想。
   这七尊仙女塑像均安置在一座四面环水的仙姑岛上,使游人能清楚地看到她们娇美的体姿,但又因为有一池相隔,却是可望而不可及。这一场景与农村民间姑娘出嫁前的情景是多么相似啊!看到这些,谁会不感到亲切、真实、动情呢?这一组七女的塑像和其周围环境的安排,把天上人间融为一体,是颇费匠心的,真可谓:“明明世界人间天上,袅袅情怀天上人间”。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8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理丝桥与涤丝亭”:董永故事的精华情节之一是董永与七仙配婚。张七姐主动要嫁给董永,而董永却迟迟不表态,什么原因呢?原来是董永的卖身契上写的是“无挂无牵、孤身一人”,如果与这一女子成婚,财主不依怎么办?仙女却胸有成竹,满口答应愿意承担一切后果。到了财主家,财主果然提出难题,问其妇何能?妇曰:能织。财主就叫她一夜织十匹锦绢。并打赌说:“如果能在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就可放董永回家。这对董永看来是天大的困难,可在仙女看来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她下凡就是要为董永赎身的。
  这故事情节是生动的,可是怎样用建筑的形式来表现呢?当然不能做成一个织布机,也不能做成一大堆锦绸。幸在孝感境内有故事中的“理丝桥”和“涤丝亭”的遗址。建设者们把这些建筑模式搬进了公园,就在鸳鸯楼的水溪上,建了一座“理丝桥”,桥体以古代的拱桥式样,栏杆是仿枯木制作的。与“理丝桥”隔池相对的水边建了一个“涤丝亭”。涤丝亭的造成“N”形,很象民间挽线用的线拐子。
   相传七仙女为赎董永,曾借了张果老的毛驴,在盗丝店(今道士店)盗来蚕丝,在理丝桥下,借河水的冲力涤丝浣纱,一夜织出了十匹锦绢,赎回了董永。游人站在“理丝桥”上或坐在“涤丝亭”中,一定会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8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百步梯”与“升天台”:升天台是董永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说这就是张七姐含恨离别董永返回天庭的地方。在孝感市的龙店区汤家老屋村还有遗址。此建筑三面临水,全部以假山石叠砌而成。台高十五米,是公园制高点。台顶有升天祭坛,终日香烟缭绕不散,从平地登台顶要踏“百步天梯”,这百步天梯七步一组,迂回曲折,登来颇有情趣。本来仙女升天并非要高台,它只要靠神力就够了。这一高台只不过是人们对升天台的崇敬庄严的心理反映,它是通过建筑来激发人的想象。加之在设计上,把台下山涧泉水叮咚、山顶烟雾缭绕结合在一起,就更增添了游人的情趣。
作者: 2012213262    时间: 2014-11-11 19:08     标题: 孝感董永公园介绍

“饭山”:饭山这段故事是董永传说的一部分,这段故事在湖北孝感广为流传。相传七仙女升天时,在升天台上留下一把米,留给董永父子渡日。其子董天保在学堂读书时,一些财主崽子(外号称十三太保),总是欺辱他,骂他是没娘养的野孩子,有一天董天保正在吃饭,这十三太保又来骂他,他实在是忍无可忍,就将一碗饭砸了过去,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狂风过后,平地起了一座山丘,压住了十三太保。在山的周围形成了十三个小土包,传说这就是十三太保的屁股。这座饭山原在孝感城东六公里的汤家老屋村附近,建公园时利用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形同米粒状占地面积仅一百多平方米的山丘。饭山的建筑比较简单、朴实,但它的存在却丰富了董永故事朴朔迷离的情节。

     总之,这几个主要景点的构思,都紧扣故事情节和群众的审美心理。各具特色而互不矛盾,统一协调而不呆板单调。董永公园建筑正是这样充分表现了董永故事的优美核心,尽力体现了广大群众心目中的传统审美观。为创造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民族园林建筑作出了很有意义的尝试。
作者: 201221336刘瑶    时间: 2014-11-16 19:56

董永传说最早载于西汉刘向的《孝子传(图)》。此后三国曹植的《灵芝篇》和东晋干宝的《搜神记》也都有相关记载。干宝的记载因主题突出(行孝)、情节完整("鹿车载父"、"卖身葬父"与天女适嫁"助君偿债")而在我国农村地区广泛流传,成为两千多年来故事嬗变和文学移植的母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 201221336刘瑶    时间: 2014-11-16 20:08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作者: 201221336刘瑶    时间: 2014-11-16 20:16

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董永传说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 2012213448    时间: 2014-11-16 22:09     标题: 关于董永传说

董永传说历史上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不断与各地的民众生活相结合。历代的典籍中,记载东台西溪"董永"与"七仙女"故事的内容数不胜数,并多有发展演变。董永行孝的动人故事被编入很多戏曲中,较早的为明代传奇剧《织锦记》,最有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

1952年,由洪非等人重新将黄梅戏《天仙配》剧本进行了改编。戏中塑造了老实憨厚的董永、善良美丽的七仙女、相互帮助的仙女姐妹、刁钻刻薄的傅员外、无情狠毒的玉皇大帝等生动形象,再加上优美的舞姿、动听的黄梅调,无不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特别是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出色表演,让"董永遇仙"这个民间传说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七仙女"艺术形象得以人人皆知。

20世纪以来的一百年间,董永故事一直成为拥有广大受众的俗文学(如说唱、戏曲)以及后起的影视文学创作追逐的题材,出现了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等影响广远的作品。
作者: 2012213448    时间: 2014-11-16 22:11     标题: 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董永传说的传承价值

由于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是一则既有教化作用又有爱情色彩的民间传说,其教化内容同中国民众长治久安的大众心理需求相适应,爱情故事又契合了民众追求婚姻幸福的内在感情,所以它的神奇幻想同人间现实巧妙融合的艺术特色深受民众喜爱。

董永传说是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传承久远,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该传说在长期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在发展流变过程中具有了向爱情故事演变的趋势,但主题和"母体"并没有大的变化。

由于民众情感的渗透和口碑的附会,产生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传说,留下相沿而成的风俗及与董永身世有关的文物、碑碣、村落、地名等遗迹。山西省万荣县、江苏省东台市、河南省武陟县、湖北省孝感市等地不仅有与董永相关的遗迹,而且地方志中也多有记载,都称董永是当地人,如山东博兴有董家庄、董永墓;山西万荣小淮村有"董永故里"的匾额,民间还织造"合婚布";河南省武陟县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和十一月初十均举行盛大的祭拜孝子的庙会活动;江苏省东台市有董家舍,南宋《方舆胜览》即记载这里为"孝子董永故居"等。多地流传、不断附会的"滚雪球"现象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董永传说的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作者: 乔小华    时间: 2014-11-25 15:24     标题: 调查大纲

民间文学调查大纲
——民间文学240课堂第六小组
调查主题:董永传说
调查人员:乔小华 程璞 邵婷婷 王慧
一、调查目标
通过对董永传说的深度调查研究,进一步深入了解这个广为流传的传说,了解传说的演变历史、传播、传承方式,以及现状,并且找出我们今天传承与保护其他珍贵的民间传说值得借鉴的方式。
二、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分为两种,一种是实体问卷,实体问卷面向的调查对象主要是孝感当地的群众,和孝感以外的地方,以武汉为例。还有一种是网络问卷,网络问卷通过小组成员在网络上进行调查,面向的主要是全国各地网民。
2、街头走访
董永传说版本众多,且被各地争夺,因孝感市是董永传说责任保护地,所以我们将调查地点定在湖北省孝感市。在孝感实地调查有三种方式,一是问卷调查,二是口头采访(有条件会录音或摄像),三是拍摄与董永传说有关的物件照片。
三、调查地域
1、武汉市
2、孝感市
四、调查过程
1、准备阶段:11月17、18日设计问卷,准备简洁、启发性高的口头采访问题
11月19日组长审核问卷,整理口头采访的问题。
2、实施阶段:11月20日,发放问卷,所有成员自由选择时间地点开始调查
             11月22日,部分成员前往孝感市进行实地调查
3、总结阶段:11月27日,成员提交口头采访总结
11月28日,收集问卷,进行问卷总结
五、孝感市调查注意事项
1、四人分为两组进行活动。活动范围为孝感市市中心,主要地区为:董永公园,长征南路,槐荫大道,环城路。
2、四人随时保持联系,每组至少有一人手机有地图功能。

附:一、口头调查主要问题:
1、        请问您了解董永传说吗?能简要地说一下吗?
2、        您还知道哪些民间传说呢?
3、        您认为自己对董永传说的了解比对其他民间传说的了解更多吗?
4、        请问您是从哪些渠道了解民间传说的呢?

在董永公园对相关人士进行深入访谈,主要是了解孝感当地董永传说的发展演变过程,孝感当地董永传说的保护现状。以及对江苏丹阳成功将董永传说申遗的看法。(湖北、江苏、山西、河南等多地争夺后,丹阳终于以“扩展名录”的形式申报成功。)

二、调查问卷
关于董永传说的调查问卷
感谢您拨冗参与我们的问卷调查!我们是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民间文学调查小组,对董永传说的现状进行调查。我们将会对您问卷内容进行保密。
1.您的年龄:B、18~23岁  C、24~35岁   D、36~50岁   D、其他      
2.您来自:A、湖北 B、江苏 C、河南 D、山西 E、其他
3.您的职业:A、学生   B、教师  C、公司职员   D、工人  E、其他         
4.您的学历:A、高中以下   B、高中   C、中专   D、大专   E、本科   F、本科以上
5.您了解董永传说吗?是从什么途径知道这个传说的:
   A、长辈讲述 B、老师传授 C、自己阅读 D、电视、网络等媒体E、不太了解
6.您知道湖北省跟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吗?
A、        随州市 B、天门市 C、孝感市 D、荆州市 
7.提到董永,您最先想到的是:A、鹿车载父 B、卖身葬父 C、天女助人(适嫁还债)
D、        其他                。
8.您了解与董永孝行有关的民间习俗吗?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与其孝行有关的民间习俗。  
      A 节俗中的敬老     B 丧俗中的守孝  C  以上两项都是
9.. 您认为以下的选项中那些和董永的传说有关(可多选):
      A、《织锦记》   B、《天仙配》   C、《天河配》   D、《天女散花》
10.据您了解,您认为我国目前对民间传说的保护做得怎么样?
A、一直做得很好。
B、之前做得不够,近几年国家通过调整传统节日的假期扩大了传统文化影响力。
C、韩国都将属于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申遗了,我们做了什么?
11.您认为保护和传承董永传说有意义吗?
      A 、有,董永传说蕴含的历史、文学资料对研究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价值。其教化功能对当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B、没什么实在的意义。
      C、您的看法:                                                            。
再次感谢您参与我们问卷调查!祝好。

三、网络问卷
http://www.sojump.com/jq/4078364.aspx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2-2 21:58     标题: 汉画像中的董永故事

汉代, 在牛郎织女神话流传的同时, 另一个神话, 即董永故事也开始在社会上很快传播开来; 汉代人不仅把董永故事刻绘在墓葬里, 记录在刘向的文章中; 汉代以降还相继出现在许多典籍里。

其一: 山东嘉祥武梁祠后壁的第二格为“ 董永侍父”的画面。“ 董永父坐在独轮车上, 手中持一根鸠杖, 独轮车士放着一陶罐。董永站在其父前面,身朝脚下竹筒, 回首朝其父。董永上空有一女子,肩生双翼、俯身朝下, 是前来帮助董永还债并和董
永结婚的七仙女。” 其二: 泰安大汶口汉墓前室西壁横额画像, 左边树木下一老者持鸠杖坐于辘车即独轮车) 上, 其上三个仙人降临, 右边田里一农夫锄禾。虽然画像旁题刻为“ 孝子赵苟”, 实际表现的却是“ 孝子董永”的故事。( 王建纬, 其三: 四川渠县蒲家湾无名阙刻画着坐在树下辘车上的董永之父。董永站在其父前,一手执锄,一手侍父饮食。渠县沈府君阙东阙, 也刻画有董永故事。上述画像中的主要人物均为董永, 重在表现其敬亲、事亲的孝道行为, 织女为次要人物。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2-2 22:01     标题: 文献中记载的董永故事

《太平御览》卷人事部孝感条下引刘向《孝子图》曰:“ 前汉董永, 千乘人, 少失母, 独养父, 父亡无以葬, 乃从人贷钱一万, 永谓主曰‘ 后若无钱还君, 当以身作奴’, 主甚悯之。永得钱葬父毕, 将往为奴, 于路逢一妇人, 求为永妻。永曰:‘ 今贫若是, 身复为奴, 何敢屈夫人之为妻。’ 妇人曰:‘ 愿为君妇, 不耻贫贱。’ 永遂将妇人至, 钱主曰:‘ 本言一人, 今何有二’ 永曰:‘ 言一得二,理何乖乎?’ 主问永曰:‘ 何能。’ 妻曰:‘ 能织耳。’ 主曰:‘ 为我织千匹绢, 即放尔夫妻。’ 是于索丝, 十日之内, 千匹绢足。主惊, 遂放夫妇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处, 乃谓永曰:
‘ 我是天之织女,感君至孝, 天使我偿之, 今君事了, 不得久停。’ 语讫, 云霞四垂, 忽飞而去。”
东晋干宝《搜神记》曰:“ 汉董永, 千乘人少偏孤, 与父居, 肆力田亩, 鹿车载自随, 父亡无以葬, 乃自卖为奴, 以供丧事, 主人知其贤, 与钱一万遗之。永行三年孝, 丧毕, 欲还主人, 供甚奴职, 道逢一妇人曰:
‘ 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 以钱与君矣。’ 永曰:‘ 蒙君之惠, 父丧收藏, 永虽小人, 必欲服勤致力, 以报厚德。’ 主曰:‘ 妇人何能?’ 永曰:‘ 能织。’ 主曰:‘ 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缣百尺。’ 于是, 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 谓永曰:‘ 我, 天之织女也, 缘君至孝, 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 语毕, 凌空而去,不知所在。”
句道兴《搜神记》引刘向《孝子图》的董永故事, 与干宝的记述基本相同, 只是董永贷钱的数额前者是一万, 后者是十万。但句道兴描绘董永“ 家贫困苦, 至于农月, 与辘车推父于田头树荫下。与人客作, 供养不阙”的文字, 与泰安大汶口汉画中董永的画面符合。
《宋书礼乐志》载曹植《灵芝篇》说:“ 董永遭家贫, 父老财无遗, 举假以供养, 佣作致甘肥,责( 债) 家填家门至, 不知何用归, 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秉织机。”
清光绪八年湖北孝感的《孝感县志》在“人物篇” 记载:“ 董永, 青州千乘人, 今山东博兴县。早丧母, 汉灵帝中平中, 黄巾起, 渤海骚动, 永奉父来徙, 家贫, 永佣耕以养父, 没, 不能葬, 贷钱里富人裴氏, 约身为奴偿之, 既葬, 如裴氏为奴。道逢一妇人, 求为妻⋯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 孝昌, 县名, 在今孝感市北部, 唐改名为孝感县。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2-2 22:03     标题: 湖北孝感

湖北孝感市是著名的历史又化名城,这里是楚文化和孝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里出土的秦代竹简饮誉世界。这里, 诗仙李白曾酒隐安陆, 磋跄十年” 。这里,孝文化资源更是不同凡响。《二十四孝》中, 孝感有三杰: 董永卖身葬父、黄香扇枕温裳、孟宗哭竹生笋, 三大孝子故事和传说源自孝感。其中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孝感天地的传说, 使这里获得了“孝感” 之名,也孕育出“董永与七仙女” 《天仙配》的美丽传说。关于董永的最著名的纪念点是孝感市董永公园。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城区, 它占地约75 百, 圆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 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
作者: 邵婷婷    时间: 2014-12-2 22:25     标题: 山西万荣县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皇甫乡的小淮村,位于程山、夏县、运城、万荣四县交界处“ 楼王山”的西麓。根据当地村民的介绍:当年董永借钱、卖身葬父的财主“傅员外” 家就在小淮村相距7 0 多华里的夏县“傅家庄”村,而董永回家路上与织女天仙相遇的“ 石门桥” “槐荫坡” 和“ 土地庙” 等遗迹, 贝lj位于同属樱王山区的运城市三路里乡郭家岔村。
在小淮村西路南小巷村民董本林的家中, 有一块沙石质地刻有“ 董永故里” 四字的门匾石碑。这块石匾宽1 05 厘米, 高3 5 厘米, 厚10 厘米, 据介绍这块石匾是镶镌在小淮村西堡门上的原物, 后来为便利交通, 拆毁了堡门, 这块石匾就存放到村边董本林院中。
在小淮村村西门外还曾经建有一座高大气派、雄伟壮观的“ 董氏祠堂” , 但最后毁灭于战争。
距离小淮村北五六华里的下窑村, 有一座高约5 米、周长约7 0 余米、巍巍高耸的“ 董永墓” 。这一墓家虽然在过去的岁月里遭受到人为的破坏,但墓旁路边仍然遗弃着一块巨大的墓碑底座。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2-26 15:48     标题: 李缨倩

《董永事迹献疑》 王玉德

 董永故事的真实性还没完全搞清楚。初步的线索是:董永是东汉千乘郡(治今山东高青县高苑镇东北)人,流寓汝南(后世有董永墓),又迁徙到湖北孝感。
  
  董永的故事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版本:
版本一:员外相助版。董仲舒随父亲到处经商,不料父亲患病,他们决定返回家乡。在返乡途中,骗子拐跑了他们的财物,父子俩相依为命,又走了几天,父亲病死在客栈。客栈老板欺穷,把董永的父亲扔到雪地。董永守在父亲遗体旁,孤苦伶仃,寒风刺骨,昼夜不寐,哭得气息奄奄。传说有个善良的员外听到董永的哭声,知道他是一个大孝子,就把董永接回家,为他父亲装殓入棺,送回老家安葬。这个版本是生活原型版、悲惨版,把最不幸的事情都加在了董永身上,激发了人们对董永的极大同情。

版本二:仙女相助版。《二十四孝》记载了董永与七仙女的事迹,说的是汉代董永的父亲去世,他没有钱安葬其父,就决定卖身为奴,贷一万钱葬父,此事感动了天仙,有一位仙女下凡,化作民女,帮他一夜织了300匹布,得以还债。这是一个递进式的改造版,见于《搜神记》,悲剧变成了喜剧。本来,在悲惨版中,故事已经结束,但人们不甘心就此罢休,总认为好人应当有好报,于是就有了仙女版。在老百姓看来,董永应当有后人,这才完美。其创作之功应当归于唐代僧人,他们为了人们喜好,又增加了新的情节。

版本三:美满生活版。考虑到人们对董永与仙女的离别不满意,为了让听说唱的人高兴,为了宣扬敬孝有好报,董永的故事就演变为:董永后来与仙女成了婚,过着幸福的生活,并一同升了天。可是,董永上了天,太不现实,听者仍然不满意。于是,有的版本把董永的故事世俗化,让他过着平民的幸福生活。这个版本主要见于戏剧创作。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黄梅戏《天仙配》就是取材于董永的故事,由艺术家严凤英、王少舫主演,其中的一曲“夫妻双双把家还”脍炙人口,故事更加丰满,更加贴近生活。

版本四:子孙后代版。这个版本见于敦煌变文。在老百姓看来,董永应当有后人,这才完;
而董永的后人应当是名人,这才更完美,于是这个故事在演讲者的文本中又附会了名人董仲舒。中国历史上,应当有千万个董永,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从董永的故事,我们每个人不难体会到:孝是中华先民喜闻乐见的文化,董永的故事尽管有许多疑点,但在塑造人们的伦理情操,满足人们的心愿,构建孝道文化等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2-26 15:48     标题: 李缨倩

《董永传说研究述评》 黄霜

董永故里
(一)故里在山西运城万荣县
(二)故里在山东千乘
(三)故里在江苏东台
(四)故里在湖北孝感

最早记载董永遇仙传说的可靠文献
(一)三国时期曹植《灵芝篇》
(二)晋干宝《搜神记》
(三)西汉刘向《孝子传(图)》
(四)今存山东嘉祥县东汉武梁祠石刻画像

董永传说的流变
纪永贵在他的博士论文中认为有三个转变,即:
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
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
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作者: 2012213319    时间: 2014-12-26 15:49     标题: 李缨倩

《二十世纪以来董永遇仙传说研究简述》 赵羽

  围绕董永传说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为历史人物董永的生平和故里进行考证,研究董永孝文化及其产业,从文学艺术角度对董永传说开展研究等方面。  

  董永故里之争,早在明清以来各地所编的地方志中就开始了。后来,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论文和论著特别多,相关论文有彭友《孝感县志与董永的传说》,吴崇恕、李守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马光俭《董永的传说与博兴》,马光俭、李兆兴、邢长忠《董永故里在博兴》;何昌林《两千年来的董永故事》,闻毅先《“董永遇仙”传说与金坛》,孟繁仁《“董永故里”新探源》,施泽银、崔益云《西溪与董永、七仙女有关的地名传说》;扆晓红《万荣董永传说的实地考察》,董俊业《董永故里在万荣》(2012 年 10 月 16 日《黄河晨报》);车锡伦《东台地区董永传说考》,赵志毅《董永传说起源东台说质疑》;朱瑶《董永故事文物文献考述》,宋焕文《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高中尧《〈董永故事发生在西汉晚期〉质疑》,王玉德《董永事迹献疑》,周濯街《试论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在黄梅县的流传特征》等。相关论著主要有山东省博兴县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董永论证会资料汇集》,董大中《董永新论》,薛德华《董永故里  东台市卷》,李建业、董金艳《董永与孝文化》,纪永贵《董永遇仙传说研究》等。

  在古代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学者对董永遇仙传说进行的研究基本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一)对民间口头传播的董永传说进行采录和改编
(二)对董永传说文献的搜集整理和辑佚辨伪
(三)对董永传说的源流演变进行考证
(四)对董永传说相关文学作品艺术价值方面的研究

研究中的问题:董永戏是董永遇仙传说研究中的薄弱环节
  民间戏曲是董永传说流传的重要载体,元、明以至近代,中国各地以董永遇仙为题材的传统剧目非常多。现阶段以董永传说为题材的中国传统戏曲作品的整理工作和基础研究还很不到位,存在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01     标题: 董永传说的流变

董永传说发生在汉代是学界一直公认的。最早在刘向的《孝子传》中所见,后代文献引用董永故事多称引自此书。但此书被人推断可能为后人假托刘向所撰。这时董永传说的情节平淡无味。汉代石刻画面是董永以鹿车载父供养的情节,并有羽衣女(仙女)凌空飞舞。汉末魏曹植《钟舞歌•灵芝篇》诗中也记述了这一故事:“董永遭家贫,父老则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债)家填门至,不知何用归?天灵感至德,神女为织机。”这时还尚无“卖身葬父”的情节。南北朝时期,晋干宝的《搜神记》改写了这个故事,其中有的增加了董永“卖身葬父”的情节,有的记录则删除了“鹿车载父”的情节,还加入董永路逢仙女,仙女自嫁为永妻的情节。故事中董永“孝行”的重点,已由“生养”发展为“死葬”。   
唐代变文中,增加了很多细节描写。敦煌写本《董永变文》中出现了天仙织女与董永生子董仲、董仲到阿褥池边“寻母”的母题。众仙女到阿褥池边澡浴,董仲的母亲也在其中,孙宾善卜指示董永儿子其中穿紫衣的便是他生母,这一发展使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曲折,神话色彩也愈加浓烈。
  到了宋元话本中,董永故事的情节有了更多的丰富和发展。遇仙女的地方已变成了槐树底下,为后来演变为《槐荫记》作了铺排,后面的寻母情节也由变文的三个仙女扩为七个,穿紫衣改为了穿黄衣,并将阿褥池也改为太白山,卜者也改成了道家的严君平。
  明清以来董永故事的戏曲、曲艺广泛流传,个别情节有所丰富和发展,其基本情节沿袭宋元话本故事。
  到了建国以后,删去了董仲寻母的情节,加强了夫妻二人生活的描写。戏曲高潮在“槐荫之别”,故事发展到此发生重大转折,由孝子故事正式转变为了一个爱情悲剧。到此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董永传说的面貌。
  唐芳明分析董永传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流传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转变:一为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从政治、道德、审美的需要出发,董永传说从一个平淡直白的传说变成了情深意长的爱情故事,其模式从“孝感——遇仙——分别”变成了“情感(思凡)——遇仙——分别”的全新模式。二是人物形象发生了改变。故事中的七仙女和傅员外的形象随着时代发生了变转,形象也逐渐丰富起来。作者对两个改变的原因都作了分析。
纪永贵则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将董永传说的转变概括为三个,即:1、从“孝感模式”到“情感模式”。2、从民间性到人民性。3、从民俗理想到艺术原则。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03     标题: 关于调查结果

从问卷调查结果的数据显示来看,34%的被调查者是18~23岁的学生;28%为24~35岁,其中以工人阶层为主;24%为36~50岁,其中主要是退休人员;另外,很少一部分是小于18岁的学生。从被调查者的地区来看,高达62%的人来自湖北本地,其余则以来自河南为多数。而其中湖北当地的人对于董永传说的了解好于其他省市的人,尤其体现在选择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这一问题上,其中很少有人不清楚。从被调查者的学历来看,38%为大学学历,这些人对于董永传说的了解也要明显好于其他学历的被调查者,他们的答案考虑的更为全面,准确率更高;除此之外,24%的人是高中以下或大专学历,少数为高中或中专学历。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06     标题: 关于调查结果

从了解董永传说的途径来看,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主要是通过听长辈的讲述来了解董永传说,另外,也有高达31%的被调查者是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了解的,少数被调查者是通过自己阅读或老师传授,基本没有不太了解的人。这反映出了大部分人是小时候听长辈讲故事才第一次接触到董永传说,另有不少人是通过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对其进行了解。【第一次接触董永传说是天仙配和黄梅戏,看电视看来的。】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23

在我们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从对董永传说的了解程度上来看,首先是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6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孝感市,说明了他们对于这个传说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多人跳过了这道问题,并没有选出答案,这明显反映了人们对于董永传说的了解可能更多地是体现在内容情节上,而不是地点,也说明我们应该加大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力度;然后是提到董永最先想到的故事情节,4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天女助人,即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这充分体现出人们眼中的董永传说主要是讲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这样的结果与上文提到的“高达31%的被调查者是从电视和网络等媒体上了解的”相照应,因为目前有很多以董永和七仙女为题材的影视艺术作品,所以大众的认知更多地是体现在这方面;此外,这也可以从与董永传说有关的歌曲这一问题上反映出来,因为所有被调查者都选择了《天仙配》,百分之百的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董永和七仙女的爱情故事有着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根据第七题,我们发现大家对于董永传说的把握并不局限于男女爱情方面,而对于董永的孝举大家也是有所了解和把握的,这说明大家对于董永传说的文化蕴含的把握并不仅仅在于爱情方面,而是已经提高到了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层面。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24

在调查中,得到从对董永传说的保护和传承上来看,8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目前对其的保护做得不错,通过调整传统节日的假期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但还是有少部分的被调查者对此怀有质疑的态度,认为国外做得更好,我我们中国并没有真正做好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甚至还有部分人认为保护和传承董永传说没有实在意义。那么这些数据也说明了我们在保护盒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时还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没有做到真正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理解和喜爱传统文化,此外很值得指出的是,在问卷中一部分孝感当地人也反映当地对于董永的过度消费比较反感,认为这样既没有真正的推动董永传说的继承,只是一味的追求商业化的效益,因此这项造福子孙后代的文化传承中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26

本次民间调查访问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和熟悉“董永传说”的悠久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培养和增强保护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为保护和继承渐趋减少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尽我们的一份绵薄之力。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29

实地考察地点之一: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城区的中心地段,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1984年建成。它是以汉代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七仙女下凡相配结成百日姻缘的传说为主体,集孝感境内有关“天仙配”故事的文物古迹于一体的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占地75亩,分为三个区域。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30     标题: 关于董永公园

董永公园位于孝感市槐荫大道东段,一九八四年建成,占地75亩,分为三个区域。园内有孝子祠、仙女池、槐荫树、鸳鸯楼、理丝桥、涤丝亭、白步梯和升仙台等景点12处。景点按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仙女下凡、百日姻缘等情节为线索建造,歌颂了孝感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位于公园中部的“孝子祠”,屋顶青色古瓦,门院粉壁花墙,院内正厅坐北向南,多开的雕花门屏,四周花卉盆景,古色古香协调匀称,祠正堂立着记载董永生平的横匾,两旁陈列着有关的文物、碑石、族谱和名人字画。祠院正中耸立着董永和七姐满工回家的汉白玉塑像,祠院围墙的十六面窗花,以浮雕形式,展示了民间传说中的16个孝子故事图画。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31     标题: 孝感得名

孝感因董永孝行感天得名,是全国惟一一个以孝命名的城市。
  孝感的前身名孝昌,以“孝道昌盛”而得名。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刘骏(430-464年)为弘扬孝道,析安陆东境置县,治今孝昌县花园镇中胡村北(澴河边)。
  据史载,刘骏是宋文帝刘义隆(唯一被正史记载与生母乱伦的皇帝)第三子,字休龙,小字道民。初立为武陵王,驻西阳(今湖北黄冈东)。先后任湘、豫、雍、徐、兖、江等州刺史职。元嘉十三年(453年)文帝长子刘助杀父篡位,刘骏率部讨“逆”成功即位。为了巩固皇权,倡导孝行,改年号为孝建,并于孝建元年(454年)置孝昌县,以褒扬此地孝行之昌盛。据南宋地理学家王象之《舆地纪胜》云:“宋孝武帝孝建元年分安陆东境建孝昌县,因孝子董黯立名”。清康熙《孝感县志》载:句章(浙江慈溪县)董黯,亦尝流寓孝感,墓在邑北百二十里,唐吏部尚书徐浩题其碣曰:“汉孝子董黯之墓”;《湖北通志》亦载有“(董黯)后侨寓孝感,今邑北百三十里有黯墓”。
   及至五代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祖父李国昌的名讳,于同光二年(924年)改孝昌县为孝感县,取董永、孟宗行孝感动天地之义(据孟宗哭竹“至孝之所致感”和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的传说),并一直沿用至今。
  孝感历史悠久。周为楚、郧、贰、轸等国地,且贰国、轸国、郧国均建都于此;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南北朝属安陆郡;唐乾元元年(758年)属安州;宋建炎四年(1130年)属德安府;元、明因之,清雍正七年(1729年)属汉阳府;1914年属江汉道。1949年后属孝感专区,期间1959年一度属武汉市。1966年9月曾一度改名为东风县;1969年2月复名孝感县。1970年属孝感地区。1983年撤县设市。1993年6月成立地级孝感市,并设县级孝南区和孝昌县。
作者: 杜佳婷    时间: 2014-12-27 17:33     标题: 董永和七仙女

玉帝之女七仙女因感天宫孤独寂寞而思慕人间生活。一日随六位姐姐往凌虚台游玩,偶见下界卖身葬父的青年农民董永,被他的忠厚老实所打动而萌发爱慕之情。

  大姐看穿小妹的心事,不顾天宫戒律森严,助其下凡。临行之时又赠难香一支,以便小妹危急时焚香求助。七仙女来到人间,经土地爷说合,槐荫树作媒,与董永结为夫妻。为了帮助丈夫赎身,七仙女去傅员外家做工。员外故意刁难,限她一夜之间织成锦绢十匹。

  如成,便将董永的长工期限由三年改为百日,否则将三年改为六年。七仙女在机房燃起难香求救,六位姐姐下凡相助,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只得履行诺言。

  董永做工期满后,夫妻双双愉快返家。途中,董永发现妻子已怀孕在身,赶忙去讨水为她解渴。这时,狂风骤起,空中出现天兵天将,传下玉帝圣旨,限七仙女午时三刻返回天宫,违命则将董永碎尸万段。七仙女不忍丈夫无辜受害,只得将自己的来历向董永说明,并在槐荫树上刻下“天上人间心一条”的誓言,怀着悲愤的心情,返回天庭。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