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六千万次庆典】之民俗学的那些笑话 [打印本页]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0 10:27     标题: 【六千万次庆典】之民俗学的那些笑话

六千万次庆典之民俗学的那些笑话  

  
       各位老师、同学,论坛里的各位大侠,相信大家在民俗学的学习、研究、教学等过程中都发生过许多有趣的故事,有的让人忍俊不禁,有的让人面红耳赤,有的让人张口结舌彻底无语。岳永逸老师在《忧郁的民俗学》中所提到的许多尴尬事,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值此六千万次庆典之际,大家不妨分享一下自己所遇到的或者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关于民俗学的那些笑话、冷笑话、或尴尬或无语的事。有同学研究诸如程序员等其他群体的笑话,但我们民俗学者的群体中相信也有很多笑话,大家晒一下,有心的同学不妨研究一下!
    说明:1、所讲笑话故事必须是发生在当代的,大家就不要去翻故纸堆了。
          2、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也可以是道听途说,但必须与民俗学相关。
          3、数量不限,多多益善!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0 10:54

作为发起者,我先说一个吧!很多人对民俗学不了解,不知道民俗学研究些什么,研究那些东西有什么用,话语中流露出的疑惑不解和某些问题让人无言以对甚至有些尴尬,正如岳永逸在《小学科的大窘境》中所描写的,这是学习民俗学的人经常会遇到的情况。

    曾有一位学理科的朋友问我,“民俗学都研究些什么东西,是不是楹联、剪纸之类的?”我一时不知该怎样向他解释,只好接过他的话说那些也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他又问了一句“研究这些能吃饱饭吗?”我哑然,自嘲的说句马马虎虎,而他一句感慨“也就是在和平年代吧”更让我无语。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4-9-10 10:55     标题: 一次特殊的经历

在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记得那是第二学期开学,我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可以说非常亲密。开学报到的第一天,我站在教学楼二楼的阳台上,远远地凝视着对面不远的小卖部,那是一家老师家属开的,经常买一些零食和学习用具之类的东西,哪个售货员长得有些对不起观众,是一个胖乎乎的中年妇女,脸上印刻着一对黑红色的“高原红”,猛然看上去,好像是从青藏高原来的。我伫立凝望着她的摊子,忽然间,眼前一亮,一个正在低着头挑拣东西的同学,那背影不就是我那“朝思暮想”的同学吗?第一反应就是赶紧下去打个招呼,一股劲的冲下楼去,快速的跑到那同学跟前,高兴冲昏了头,早已忘记了打招呼的方式了,就用我恶作剧的方式进行,一个响巴掌直拍在他那伸展的脖子上,一声清脆的响声,“啪”,我的手掌有点发麻,那同学慢慢转过头来,我一下傻眼了,打错了,他不是我的那个要好的同学,心里有一丝丝的害怕,那同学是一个初三的学生,高大的个子。其实那个同学早已让我一巴掌镇住了,他也是丈二的和尚莫不着脑袋,售货员也是很木讷,瞅着我俩。我只好向哪不认识的同学问了一句:“你名报上了吗?”那同学当时吓坏了,低声的回答道:“报上了,你来?”我很理直气壮的答道:“报上了!”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那你先买东西,我先走了,然后我就径直穿过校园,躲了起来。
这事一次尴尬的事情,至今记忆犹新啊!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4-9-10 10:57

我占了一个座位,大家继续哦!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4-9-10 11:04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好像和民俗学不相关噢。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4-9-10 11:10

读研究生时,室友分别来自民俗学、化学、计算机三个专业。某日聊起别人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理解,学化学的室友说:“提起学化学,别人就问我会不会制作冰毒。”计算机的室友说:“学计算机的都被人以为会盗号。”而学民俗学的我则常被姑姑问懂不懂看风水、算命。。。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4-9-10 11:29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确实,和民俗没有关系,仅仅是一次尴尬的事情,希望同志们分享你们与民俗有关的有趣事件!
作者: ymmelon    时间: 2014-9-10 12:28

真人真事。   上个月去参加好友(新郎)婚礼,当伴郎。我跟新郎商量就在他们新房附近找个宾馆住下,第二天一早跟车队去新娘家接亲。结果新郎说不用住宾馆,就在他们新房里陪他,因为他们当地(济南)习俗是新郎结婚前一天晚上要通宵不睡觉。 看着我不解的表情他说了一句:“你学民俗学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吗?”我更加纳闷了:难道这里的新郎官结婚当天都得黑着眼圈吗?
    结果,婚礼前一天在他们新房里,熬到半夜1点多困得实在不行,就在沙发上睡了(婚前不能在新床上睡,这个很多地方都流行。但是“新郎婚前一晚不睡觉”这个事儿我还真是不太了解,还被新郎讽刺了一下。尴尬~~~)。
   烦请长驻济南的老师 @刘宗迪 解答一下
作者: ymmelon    时间: 2014-9-10 13:05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算命还好,我曾经被人问过会不会叫魂、炼仙丹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0 13:43

从大家的遭遇我们可以看出,人们认为民俗学就是研究民俗的,所以认为民俗学家就应该是个民俗专家,对所有的风俗习惯都应该知道甚至精通!当然有些人也曾对我说:“中国少数民族那么多,你应该研究某个具体的民族!”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4-9-10 14:17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就好像有人说,你学中文的,一定所有的小说都看过吧。
你学医的,一定所有病都能治吧。
你学金融的,一定很会赚钱吧。
作者: 蜀国布衣    时间: 2014-9-11 13:53     标题: 有点意思

民俗学虽然不被国人熟知,但民俗的概念毕竟深入人心,每个俗民都有自己对民俗的理解,记得读研时,也有人问我民俗学学些什么,我说我们学校的民俗学以学人类学为主,这下可好,非但没解释清楚民俗学,倒是招来人家反问:“人类。。。还有学?你就是人类啊,还研究什么人类学?”瞬间无语。。。。。。
作者: 蜀国布衣    时间: 2014-9-11 13:54     标题: 回复 9# 的帖子

叫魂?呵呵,这个厉害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9-11 14:36

暑假一同学去村子里做调查,大中午的没地方去,就在村子里晃悠,当时就想到了阎云翔的话,“中午在村子里晃悠的,只有人类学家和狗”。
同学顿时觉得辛酸无比,因为中午的村子里,狗都找个阴凉地休息去了,只有TA还在村子里晃悠。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1 20:41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这个必须要赞一下!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1 20:43

大家都来分享一下嘛,可以是关于我们学科的,也可以是关于我们民俗学的老师和同学的!大家也可以爆一下每年年会或者其他会议上发生的趣事啊!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4-9-11 21:22

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情况。一个人出门做调查的时候,经常被问及个人问题,大叔大妈总是很积极的问“有没有男朋友?”的问题。晚上吃饭的时候,同村的大妈们来串门,说着说着又说到这个问题,还说给介绍她的儿子,我就呵呵呵呵呵呵。看来这个人问题不仅是自家的话题中心,也可以是调查的中心话题,也因为说到这个话题,听了很多调查村里的八卦,从中看看村民们的婚姻观的变化。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9-11 22:02     标题: 回复 15# 的帖子

一切不拿出宝葫芦的赞都是耍流氓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9-12 16:21     标题: 标题

民俗学最大的笑话是:不想当风水学家的民俗学家不是有钱人家。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2 17:02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好的,宝葫芦拿去!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13 14:29

今天师妹讲她一个朋友应聘非遗中心的职位,负责面试的考官问他怎么看待非遗专家,他回答说“非遗专家嘛不过是个头衔,最后怎么定还是看领导的!”据说领导对他的回答很满意,他也如愿以偿获得了那个职位!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4-9-13 14:36

引用:
原帖由 虾哥 于 2014-9-10 11:10 发表
而学民俗学的我则常被姑姑问懂不懂看风水、算命。。。...
这个可以懂。
多向施老师学习
作者: silver    时间: 2014-9-13 15:06     标题: 回复 22# 的帖子

对头,俺买房就咨询过三口大师,还免费。
作者: 柳夕阳    时间: 2014-9-13 19:26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田野调查中遇见过一种问题~调查中的妹纸们喜欢跟着村子里的人转悠,问很多问题。曾遇某大龄青年,为当地法师之子,因调查法师而遇,某男自动将自己升级为联系人,热情的表示可以提供所有需要的资料,向妹纸要联系方式和微信,某妹纸就很开心的给了qq号码,加了微信,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之后持续三个月每天发信息来(当然与调查内容无关 )。期间我早就离开了。。每天 啊~~~每天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4-9-13 20:03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跟着杨秀老师去桐乡调查的时候,一起去的同学就被相中了,那家爷爷奶奶极力推荐他家孙子,可惜我们在的那几天那个孙子不在家
作者: 虾哥    时间: 2014-9-13 20:06

民俗学圣女遭遇的幸福的烦恼。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4-9-17 13:02     标题: 早上一个同学给我讲起他昨晚做的一个梦,大致是这样:

梦里记不清是哪儿地方有战争要打仗了,故军体开始来学校里征兵。来到我们寝室,说了一大通积极爱国、勇于奉献的话之后,就让我们都去报名。我坚决的说:“不去 ,不去 , 我还要看书考公务员呢!”      那个高大的军官满脸忠义的脚一跺:“外面都打的鸡飞狗跳,兔子满街找不到牙了,你还在这寒窗考功名嘞!?”      “不是啊,不考找不到工作啊,我是学民俗学的。。。”    那军官听了不但没有表示出理解,反而两条眉毛一横,道:“你丫的真是读书读傻了,拉你壮丁让你去扛枪就是在给你一个好工作呀”。     一语惊醒梦中人啊、、、、然后就醒了,天也大亮了。
作者: 小城好汉英特迈往    时间: 2014-9-17 13:05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不能光你们去进村“剥削”老乡,老乡们也想“留下”一片云彩
作者: 小城好汉英特迈往    时间: 2014-9-17 13:06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这是有多焦虑啊.......都开始做噩梦了吗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4-9-17 13:11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哈哈哈哈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4-9-17 13:15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看看我们学民俗的妹子是多么的抢手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4-9-17 22:57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不是噩梦,是励志的梦!
作者: 唐小样    时间: 2014-9-18 20:43     标题: 回复 24# 的帖子

不会现在还发吧~~~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20 16:09

近日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从外地来的各位民俗学者从车站出来找宾馆,有的自己摸索或者借助手机导航去找,有的一路问人找到宾馆的,而前一种学者基本上是不做田野专攻文本的!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9-20 16:44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我阅读理解的结果是:专攻文本的比做田野的自力更生能力更强
是这样吗?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20 17:11     标题: 回复 35# 的帖子

呵呵,各有所长吧,做文本的更善于跟工具打交道,更关注指示标牌这类文本,而做田野的更善于跟人打交道,与人交流!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9-20 20:43     标题: 回复 36# 的帖子

你这前提假设不成立,关键还要看一个人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网络和媒介这么重要的东西你怎么能忽视呢?这可是会上强调了很多遍的哦
作者: 蜀国布衣    时间: 2014-9-21 11:18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同意,当今之民俗学不应该把文本与田野绝对割裂,试问谁人没研究过文本,又没做过田野呢,而掌握新技术不管对于文本还是田野研究都大有益处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9-21 12:52     标题: 回复 36# 的帖子

本意跟兄开个玩笑,岂料把你推到了靶子的位置
也罢也罢,研究多了导游词,兄势必也是能说会道滴
你上,我且退下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22 19:25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唉,这可是讲笑话的版块啊,太一本正经了可能就是一个笑话了!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22 19:26     标题: 回复 37# 的帖子

我没有忽视他们的重要性啊,不过也别忘了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使用网络的!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9-22 19:29     标题: 回复 38# 的帖子

唉,本是一句玩笑,却惹来那么多麻烦,我没有将文本和田野完全割裂开来,拜托注意一下语境!而且没做过田野、不愿意做田野或者不做田野的不是没有。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4-9-22 21:24

引用:
原帖由 程鹏 于 2014-9-20 16:09 发表
近日开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情,从外地来的各位民俗学者从车站出来找宾馆,有的自己摸索或者借助手机导航去找,有的一路问人找到宾馆的,而前一种学者基本上是不做田野专攻文本的!
师兄是个有心人,这个细节或许很多人不会产生学术上的思考。但确实成为了当下的日常生活。

问路是常识,用导航也是常识。二者看起来可以兼容,但其实很难兼容。比如问路,回答是往往描述性的,而导航给出的多是数值性的。

也就是说,不同的方法获得的质料(具有某种明显属性的材料)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导航目前也出现了街景地图甚至人机对话式的”问路“模式,你通过导航获取的信息可能比人的语言描述更加生动、直接、有效。

于是,工具的意义被超越了,比如下一步电子穿戴设备的出现,甚至虚拟感知技术的发明,我们的身体感受完全可以实现田野、真实、在场。

可以想象一下,机器人导游会是什么样的,高级的机器人如果能识别游客的性别和大致身份信息,进行互动式交流,那么工具与人绝对不是一种”文本“那么简单了。

因为这些工具的推出早已与成千上万个人进行过互动(田野语境的在场),工具最后既能保证高效的信息对接,又能带给人们亲近感,因此文本与田野在民俗学这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但在科技领域,早已合二为一,我们如果忽略这一融合的趋势,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争议。民俗学关注感受、气氛、时空坐落,是因为以前的面对的学术的质料是失语的,是没有”场记“的讯息,但今天不是,今天是在大数据(无数次感受、气氛与时空下测评出的有效讯息)支撑下的文本的生产,比如商家微博、微信的推送,它的有效性和亲近感,是因为它几乎能通过大数据把握你的一举一动,而当你回头再去”研究“它的时候,你才发现,原来你早已被它研究过了,你在暗它在明。

这好比是我们现在去村子里做田野,村子里的村民什么专家学者都见过,接触过,这些受访者经过无数次的交互实验,他们知道碰到什么样的学者使用什么样的表达方式,他们心中早就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着他们来应付学者,这时候我们成了它们的研究对象。于是,这时候的民俗学者要能超越被访者心中的大数据,或者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数据库,才能在田野里占据主动。

扯远了。

就当下而言,选择文本或田野的方法研究,应该首先将文本、田野放在一个信息时代、大数据背景、交互生活的场域中思考。因为那个1早已不是1 ,文本+田野,早已不是1+1=2的时代了。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