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一期活动直播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5 11:45     标题: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一期活动直播贴~~~

各位乡亲们~~~第一期活动的主题为田野中的故事,即将直播,敬请期待~~~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05

热烈欢迎北京联合大学四位兄弟姐妹友好到来。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09     标题: 邓苗:

活动介绍,学术团体,希望能行程学术讨论、学术切磋的气氛,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欢迎同学们积极加入,至少要提升同学们的理论,或者至少能解决大家的困惑。
现在还是缺人手,也欢迎同学们积极参加。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11

主题“田野里的学术与故事”

介绍三位老师:万建中老师(岳老师插话:研究妇女禁忌特别在行);
                            冯莉老师(民间文化论坛副主编;研究方向:纳西族宗教与歌舞,民间信仰)
                            岳永逸老师(民间信仰;边缘群体;田野经验丰富)
作者: 胡寄奴    时间: 2014-3-15 13:12     标题: 回复 1# 的帖子

欢迎早点开播!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15     标题: 引题

民俗学的田野调查开始很早,诗经“采风”到乐府诗集,是田野的萌芽,虽然成果粗糙,有许多不足;后来,严格意义的调查是顾颉刚等到妙峰山的调查;接下来就有许多民俗学家在进行调查;80年代前后,以文本和文化史研究为主;大规模田野研究则是80年代,或者2000年以后,趋势:文本研究或者其他方面都在进行田野研究,出现普遍化趋势,但同时也有各种问题,而问题的原因就是缺少理论反思。都在做个案,个案之外的反思则比较少。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30     标题: 万老师

学术沙龙不一定要解决问题,过程本身,交流本身,就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北大天文系教授,每周都让同学们在一起随便聊,什么都聊。在平常聊的过程中,反而天文和地理联系了起来,灵感就是在聊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沙龙应该是轻松的。不要给老师学生有负担。想聊什么就聊什么。内容比形式更重要。平等的对话,大家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气氛更重要。
       我们看过很多田野调查的书,但是基本都说得差不多。但我认为田野调查应该更加强调差异性,比如民间文学的田野调查和民俗就不太一样,要强调差异性和独特性。我们总是在强调共性,实际上差异性更重要。差异性也表现在方法:比如家乡民俗,或者其他语言不通的。
    田野调查到底要带什么工具,现代记录改变田野调查的方式。过去没有录音要拼命记,现在有录音,注意力就放在交流,可以多看多想,给自己的看和想提供更多空间。
    举例,彭牧老师调查葬礼,有录像可以反复地自己看。她就说,葬礼本来是老先生主持,但某次刚好先生生病,让徒弟来,她就看徒弟举行葬礼的图像,发现他总是在捋胡须,这是什么意思呢?就问当地人,当地人也不知道,就问主持人,主持人就瞪大眼睛看着他,他也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发现,他是下意识地模仿师傅。录像给我们提供了仔细分析的可能性。技术改变了田野的很多观念和效果方式。
    怎么和人进行交流。对话实际还是要怎么把握对方的一些人际关系,调查者家里有多少人,亲属状况,建立一种关系。实际上,故事就展现在关系中,一个事件会牵扯很多人。我们过去注重事件,却没考虑事件的主体,我们现在的田野很少关注人本身,或只是关注在做什么。一个人的行为是牵扯很多人的,角色和角色之间是有关系的,有了关系结构就有故事了。很多矛盾都是在仪式中产生的。为什么仪式活动要吵架?关系没理顺,仪式是最重视关系的。乌丙安先生给我们举的例子“民俗事件”。仪式上老大要做上座,平时是按官位来的,可是把职位高的“老小”引到上座,老大肯定不干了。仪式是争话语权的,平时是争利益。要把人的关系结构放在首位,可现在的论文多是关注民俗事象,出现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很少。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36     标题: 万老师

怎么关注人。就是要关注人的关系网。所以调查中的对话和交流,不同角色的对话方式是不一样的,要在关系网中对话。行政关系,宗族关系,辈分关系,谁拥有话语权,拥有哪些方面的话语权,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民不仅指下层民众,还是要把“人”放在首位。
      关注到人,差异性就出来了。过去我们民俗调查总是问很多,但是人家怎么表述的我们并不关注,只是记下来,为了自己的学术目标问问题得到资料,怎么对话的,这个人什么身份,什么关系网都不关注。
    虽然我田野不多,我也不敢做田野。我的博士论文,97年开题,当时民俗学的口号就是“面向田野”,我当时手写两张信纸,复印给老师,我的选题没法做田野,主要是文献的。钟老就说“也不是所有的选题都要做田野嘛”,然后其他老师就不好说话了。当然我还是鼓励做田野。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37     标题: 冯老师

田野中的性别问题。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38     标题: 冯老师

女性做田野,怎么做?遇到什么困难?什么方法可能跟男性不太一样,女性做田野有什么优势?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39

同学们自己认为做的比较成功的田野,或者失败的,反正聊一聊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43     标题: 程同学

去年在平谷做调查,一起交流的叔叔,不太相信我,后来隔一天带我去他家,他随手就把门关上了,当时我就害怕了,然后我就把门打开,说空气有点闷。后来是我多心了
女孩的优势,卖萌,嘴甜点,什么东西多问。

我当时先问愿不愿意录音,然后我很用心地去记,他们觉得我很认真,就特别热心的帮助我。

上次我们去个小山村,新农村,里边建的别墅都被有钱人买了,没地儿吃饭。就跑去人家家“讨饭”吃。吃完人家还把我送回县城。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49     标题: 邓同学

我说别人的故事。

我正经的调查有七次,好多都是跟别人一起。我比较深刻是一个师妹自己去调查,讲的很详细。

她是山东人,家里在城市,去浙江做畲族调查,自己一个人住在旅馆里。旅馆里有几个痞子就跟她套近乎。有天晚上五六点,那些人就去敲门了,当时她就不敢开门。她也没有旅馆店主的号码,就赶紧给快来的朋友打电话。还好,没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朋友去了之后就把危险化解了


另外一个,我在调查中有一种感觉,我和师妹一起调查。去之前有分工,但是有段时间让我很郁闷。老师走之前让我多照顾女生,。晚上有唱戏,完了她们非要去演戏后台,当时我不想去,因为住宿还没完全安顿。她们俩非要去,就我去找住处。这件事让我非常上火。万一她们出点事怎么办。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3:51     标题: 冯老师

十年前第一次田野,纳西族。当时胆子比较大,跟一个女孩(不太会纳西话)一起,预调查。

正式调查时,碰到一个纳西男孩,我就留电话希望和他联系(他会讲纳西话)。后来他就不同意了,说男生带女生不方便。后来终于答应。但最后在田野中两人老吵架。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08     标题: 冯莉

女性做田野可能第一个星期是焦虑期。
当时我穿的鞋也不合适,带坡跟,我走三步就摔一跤,走不了田埂。
(万老师:你就不要穿鞋)

七天的周期,一定要写日记,女孩子精神比较敏锐,细腻,“文化震撼”吧,不断在和文化的接触中和我们自己文化比较,一定要把兴奋点记下来,再晚再累都要写日记,这可能变成你将来的课题。

随着田野的深入,跟当地人语言通了,势必会有一些人来找你。你跟他们的家庭成员关系也好了,我们肯定希望抹去“他者”的界限,但这其实是有问题的。变成“我们”的状态,刚开始有优势,他们会悄悄告诉你很多秘密,但是后来你发现另外一家就不愿意告诉你信息了。或许你跟哪个男性走的太近,大家会乱猜。所以一定要有防范心理。要有禁忌和注意,访谈对象要有选择性

我们一般调查歌舞,宗教仪式涉及男性多,但我是女性,他们会说以访谈为借口,晚上约你出来。但千万不要单独相处,非常危险。比如有人给你发一些挑衅的短信,千万不要去回,一定要多了解,加以防范,学会保护自己。
另外,涉及情感问题。作为女性,特别是在硕士期间,进入田野后是弱势群体,情感上很需要关怀,但切记千万不能出格,不能爱上田野的调查对象,也行这田野是成功的,但问题是,你的初衷是什么,还是应该把田野和私人生活空间有所区分。
当地人会爱上你,他觉得你文雅、干净、说话有礼貌(万:又是搞民俗学的),又是平等的,不嫌弃他们。但是你表现出来的是受训练的一个状态,并不是你的日常。还是要跟日常生活有所区别。

例子。一个女孩在藏区调查,做了一年多,藏语也通了。当时是以学徒身份进去,“体验”田野。十几个月下来,有一次她说被人撵出来了,他们怀疑她“勾引”人家家小伙。我说这是肯定会被误解,全村的人都误解。我说有些事情还是应该注意,很多细小处理不当。后来没办法,她就结束了,另找了一个。后来就学乖了,单独找了房子住下来(岳:是非更多)。她说“我为了体验观察,要给他们做早饭,海拔那么高,我不仅是田野,我要做很多家务活。晚上还要做日记,整理录音”。后来她也把田野经历出书了。

还有一个,女性田野的优势。我的例子比较有趣。
我们一下田野,特别喜欢追着老太太,安全,她们又有倾诉欲望,特别汉族地区的老大妈,平常被人说成“迷信”。女孩的优势就是跟老太太打成一片。就讲她的庙怎么被掀翻,发生冲突。她讲我们是有组织的,有层级的,只不过他们不承认我们。后来我就通过这个老太太,把所有管庙的老太太全访谈一遍,又分别去几个有矛盾的地方。倾诉欲望太强了。没费力气。记得要把拍的照片下次去要带给她们,并且第二次去的时候,要表达思念之情,再撒个娇什么的。女性在特殊领域的优势。

女性在一些宗教禁忌里,女性调查者一定要注意。如果明确,这个宗教祭司女性不要参加,那我们要不要打破这个禁忌?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10     标题: 冯老师

我当时的做法是:
我说曾经有没有人去过,那是什么人?为了看到这个仪式,你要跟他们商量,以一种合法的身份商量,争得许可
我们不是你们村的人,我们可以遵守你们所有规矩,不乱说,不乱拍。
在遵守禁忌的前提下,能得到一些特殊身份的许可,这是成功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12     标题: 邓同学

我前几年调查社火,它还叫“扫五穷”,五个人扮演。
我自己的体验是,他们邀请我。我觉得我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去参加这种迷信,我就特别不想去。后来,我就想哪年能不能去体验一把。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13     标题: 冯老师

其实体验很重要,你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获得更多的。这就是参与观察嘛。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14     标题: 男性做田野的性别劣势

邓:跟女性一起,我觉得特别不如你们。你们进入状态很快。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17     标题: 怎么称呼田野中的对象?

一定要称呼当地的说法。
这个很重要。看人家年龄很重要。农村可能只有二十岁,但长得比较老,你还得看人。

云南好多地方叫“阿妹”,用当地称呼好,她会觉得你还懂点规矩。

在田野里,首先要抓住当地的术语,效率特别高。
我当时做纳西调查,一定要记住那些神灵的名字,否则没法提问。先把术语掌握住,人家才愿意跟你交流,有更多交流的可能。一下子就拉近关系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20     标题: 冯老师

调查工具:
做笔记非常重要:
1、现场流水的,特重要的发现一定要随手记下;
2、每天一定要记时间点,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访谈,必须记流水表,后期查资料很方便;
3、田野过后的日子非常重要。再累也要记田野体会,甚至跟你理论的观点会有碰撞,在日记里不写,可能很快就忘了。晚上一定要记日记。还有你对当地人的看法,都会成为和自己内心的对话,非常宝贵。田野资料比论文更打动人。故事性更强,主观性更多。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21     标题: 王同学

很多人特别排斥录音笔,拿出录音笔人家就不说了。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24     标题: 冯老师

首先跟前期沟通不够有关系。要多寒暄,一定先讲外围的话,聊开了,“我觉得你讲的特别好,我能不能给您录下音?刚才的地方能说详细点吗?”前面沟通一定要做扎实了。
“”阿奶,煮茶呢,能不能给我喝一口?小孙子好可爱啊“
多表示无知,取消他们的防范心理。

我们当时在浙江,老太太和政府关系不好,她能让我录很多讲的话,你跟她要讲清楚,这是不随便公开的,要打消她的疑虑,在拿出录音笔。前期沟通非常重要。

表示融洽的沟通,说一些无关紧要的话。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5 14:25     标题: 冯莉老师:女性进入田野

冯莉老师:女性做田野
    第一次走田埂路,由于是第一次田野作业,有时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穿的鞋不合适,每三步就会跌到。所以在衣着方面一定要注意。
    一定要记录日记,第一段时期是一个敏感时期,是处于文化震撼的时期,会出现很多兴奋点,把每个兴奋点都要记录下来。
    当与当地人较为熟悉的时候,一定注意“他”和“我”,融入其中后会有优势,如果变成社区成员时,你是他家的人,一定要有防范心理,选择田野伙伴,对象一定要慎重。女孩子千万不可以和一个男孩子单独出去!另外一个涉及情感问题。属于弱势群体,心理上会有需要抚慰的情况。但是以往会出现田野工作者爱上了当地人,抑或相反的情况,一定要保持距离。
    有一个女孩子做体验式的田野,做了十几个月的学徒与当地一家人关系很好,但是被当地一家人撵出来了,全村人都以为她和当地人有些关系。后来没有做下去,又到了另外一家人中,家里的女人做的事情她都做,还要整理电脑录音,日记,一个女性的田野。
女性田野的优势:
    一下田野,老太太很容易接近,她们有着倾诉欲望,很容易获得资料,取得他们的信任。
宗教禁忌:
     一定要遵守当地的禁忌,为了看到这个仪式,你要和当地人商量,要拿到一个通行证,我们只是看着,不到最后一刻不要放弃。
     在称呼人方面也一定要注意。掌握当地的术语体系,一下子就拉近了关系。嘴甜一些。
田野工具:
做笔记,现场做一个流程。及时记录,每天的时间点,流水表一定要有。田野日记一定要记。你的体会和你的理论会有碰撞,对当地人的看法。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28     标题: 岳老师

我在调查之前,在那晃荡了半个月,混个脸熟。
根据你的调查对象,选择性进入。学生你没有关系网,你先观察,然后聊。三十年、五十年,才能进入我的课题范围。实际上有潜在的前提,你可以大致观察哪些人是在这地方生活。自己去”碰“。你聊了很多人,可能才发现几个生活过五十年的人,顺藤摸瓜,那一带的公园我全都走过,因为好多老太太老头会去那些公园,人群可能相对集中的地方,”碰“是有前期的基础工作。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39     标题: 李同学

问题:我想做龙泉寺的田野,关于性别的问题
那里群体是男性,我周末去晚上在那里住,要不要带水果刀防身?
还有做一个蜂农的,赶花人。逐花而居,安全问题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40     标题: 冯老师

水果刀既可以削水果,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40     标题: 万老师(温馨提示)

本来没事,带个刀,反而可以有工具伤害你了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4-3-15 16:15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42     标题: 万老师(温馨再提示)

坐大巴车,尽量做前面,人多安全。千万不要图清静做后面。

[ 本帖最后由 归有光 于 2014-3-15 15:12 编辑 ]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46     标题: 程同学

到底什么是田野?
田野到底为了什么,好奇?地方性知识?
我在平谷调查时,有一个大姐在搞”花会“,她就给我聊在花会前后的生活对比,特别让人感动的事情。交流中我被感动了,人生真是美好,特别得劲。田野不能只为了获得资料,而是为了一些交流,感情的交流,特别棒!田野中关系的建立和互动,比学术上的资料让人更舒服。
田野为什么总是”好奇“,费老《社会调查自白》,田野无处不在。今年寒假我姐姐结婚,我作为一直参与的,她快出嫁时,我外婆就进她房间,她哭得特别厉害。
作者: 问春    时间: 2014-3-15 14:53     标题: 来图来真相~

围观哦~

[attach]29348[/attach]

[attach]29349[/attach]

[attach]29350[/attach]

[attach]29351[/attach]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4:54     标题: 冯老师(很感人,泪奔儿)

田野为了什么?
对于我们搞学术的来说,田野是获取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更重要的是,田野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教会你和一些人相处,怎么在不同的关系中跟人打成一片,是你生命和情感历程的一部分。做田野做多的人,有瘾。我做的那个村子,当地人都能叫出我的名字,我走时他们都会哭。就是既有距离感,又会很亲近,成为你第二个故乡,”乡愁“。我故乡是那种工业城市,没什么民俗活动。我第一次田野回来,就特别感动,特别真诚。很长时间都割舍不下。
你体验了一种别人不能体验的关系。我一到过年他们就给我打电话,北京发生什么事,他们也会给我打电话。
(老师讲到这里,眼睛都红了)

当时我是学生,后来我工作,变成社会人以后,我再去,他们还会以为我是小孩。有时候,他们会找你办事,会觉得你无所不能。有的亲戚你长时间不联系很陌生,但是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村子里有任何事情,他们都会第一时间通知你。当时有人给我打电话,说东巴去世了,你要不要来?我就特别难过,一路哭着去了。飞机过去,晚上下着暴雨,塌方,赶到那都凌晨三点,村里人打着伞一堆人在那接我。他们说你能冒着生命危险来参加葬礼,我们就不能来接你么?太难忘了,那是你在城市里不能感受到的。
作者: 问春    时间: 2014-3-15 14:59     标题: 继续~

屋里略热~

[attach]29352[/attach]
大师兄辛苦啦

[attach]29353[/attach]
欢迎朋友们

[attach]29354[/attach]
自己人也很认真

[attach]29355[/attach]
工作中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00     标题: 联大童鞋:

我们和大家地方不太一样,但很多是相通的。一开始也没经验,进到别人院子里,都是很多人合住,碰到形形色色的人。碰见了就开始问,人家也很郁闷,我们也才住了几年,不太懂。碰到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带我们去他家里,给你倒水,听他们讲北京的老建筑,院子住了什么人,什么历史,什么时候开始拆房子。
后来我们才知道,是应该做一些准备的,有目标性的去问,能收获很多东西。他们不仅在讲建筑,实际是在讲一些故事,童年怎样,地震之后加了什么建筑,奥运之后又发生什么变化,他会告诉你很多历史。
调查建筑不光是调查建筑,还要看院子里的人,一些活态性的。

性别。
在史家胡同,我跟四五个男生一起,他们特别高。刚敲开门,大爷瞅一眼就把门关上了,我们就没进去。后来我们就几个女生一起走,找老奶奶让我们进去看看,他们也很害怕是房管局去,就说是学生,又是女生,就愿意让你进去。有次院子比较深,但是天晚了,我们几个女生也不敢进去。
男生和女生应该搭配合作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04     标题: 联大王童鞋(岳老师再爆笑点)

我自己的田野
做多一次就是去范庄,住了两天。
当时对门住的是几个三十岁的男的,我们特别害怕,就五个人挤到一间。
我现在开完题也要做调查,一个社区,我现在特别困惑的是,自己一个人去调查,不定开门的是什么人。而且之间联系的都是社区工作人员,他的真实度有多少?社区外面是老年活动室,他有彩排什么的,阿姨们跟我说的特别官方,”社区繁荣发展啊,政策啊“。想不通过社区进入,敲门首先,安全就是第一问题。
(岳老师:你说别人家安全,还是你的安全?)
哄堂大笑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06     标题: 冯老师

最好不要通过官方的访谈,除非你需要官方数据,或官方说法。
通过居委会推荐一些。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5 15:06

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四位同学:社会文化史专业
常然
王涛
王鑫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07     标题: 冯老师

怎么深入?
先跟社区沟通,把你想法告诉他们。需要找什么样的人,你得提出你的标准,什么年龄段,懂什么的,把条件先说出来。沟通好后效率会高点。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46     标题: 沈同学&万老师

怎么把兴趣变为问题意识?
比如想了解群演的生活,我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和他们打交道。

万老师:首先你得有条件,不然怎么深入。你这样未知的因素很多,最好能搞出什么东西来,不可控因素比较多。好奇害死人。你的兴趣不是学术上的兴趣,比如看到一种理论方法,然后找个合适的案例来论证或推翻。个案是你的,方法都是别人的嘛。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47     标题: 万老师

我们田野肯定是有学术目标和学术意象,兴趣点多了,没法跟学术挂钩。你要搞个社会调查报告可以啊,但是你要跟民俗学挂钩, 我就不知道你的预期是什么了。
你们这个年纪,一有年纪就要跟兴趣挂钩,兴趣害死人。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5:58     标题: 万老师

刚才还有个同学调查传统节日与社区建设,你不能判定别人是真是假,你要调查整个过程,你把它记录下来,不能判断人家说的是真还是假,人家骗你干嘛?为什么要骗你?说假话也有动机啊。田野是一个过程,你不要判断人家真假。
你不是打假的,你不是记者,你是搞学术。你不是判断真假的问题,你要复制的是过程,谁在讲述?怎么讲述?
我们田野是经历一个学术过程,不是去判断人家,是要去理解、尊重人家。说假话也是一个真实的状态。

再一个,田野方法什么都是次要的,还是时间长度要保证,基本的时间要有,要深入。要反复调查。这个东西熟悉了你就理解了,你熟悉了自然就知道怎么做,做什么了,问题意识也就有了。
你问的问题老师都没法回答。

问题预设和发现问题同时存在。
你又不是观光,总要先有学术目标。到了以后,可能发现别的问题,根据调查材料再调整写作计划。

刚才说到群众演员,如果你有个亲戚是群众演员,你很好进入。实际上,哪里都是田野,问题是你怎么做。有的田野点能让一个人享用一辈子,怎么选一个好的田野点,可以不断去做,每次去都能实现一个学术理想。
作者: 程鹏    时间: 2014-3-15 16:01     标题: 回复 31# 的帖子

好热闹,你们讨论的热火朝天,这屋里的温度也直线飙升了,看岳老师穿的好凉快,都提前换季了!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13     标题: 邓同学

刚才同学提出的民族志的书写。

高丙中老师提过,民族志是异文化的,他也有道理。但我觉得民族志和民俗志都是要涉及描述的,但民族志的描述是要把基本事实和相关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异文化的书写实现理解异文化;但民俗志更侧重描写,描写也可以很深,就看你怎么描写,你要具体描写背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关系网络,背后的意义,“描写”不光是写是什么,更要写为什么,是更加具体意义上的深,而民族志的深是对文化的理解,主位啊,我觉得这是一个区别。

操作的话,我觉得标志性文化还是很重要的。我们肯定要抓住这个地方独特性的地方,标志性文化就是。我们下去总是看到共同的东西,得出来的也是雷同的。特性是跟生活有关系的,每个村落有其特性,一个是村落布局是不一样的,它是怎么形成的,一个是族群原因,一个是人;民俗志的操作就是找“标志性文化”。

比如范庄龙牌会,我这次去就是关注香会,但我的香会可能不是标志文化。我调查香会是为了写这个地方社会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22     标题: 邓同学

个性与共性如何结合?
个案如何反对共性?推进我们的理论。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24     标题: 杨同学

个案至少是对一个片区,文化区的反思。因为文化是有地域性的。一个学术个案如果能对一个地方的文化作出贡献,那它的价值就体现了。做个案是很有可取之处的。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31     标题: 万老师

我的看法不同。
我们特别要看重差异性。比如你做个案,你把它说清楚了,说透了就好了。一个个案是总结不出规律的。做学问不要把自己看地太高,真的,只有个案是你自己的。当然我们如果能发现普遍规律,那就更好了。我们创造不了规律。我的体会是,一些细小的问题,一个鲜活的论据,我觉得就是一个鲜活地创造。一篇文章的观点是别人的,但角度是你的;角度是别人的,材料是你的这也不错;即便都是别人的,语言是你的,这也不错啊。
不要追求一些太高远的,学问这个东西能做多少做多少。
而且,我不同意个案是相加。学问不是相加的问题。如果你做的不好,那连相加都算不上。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34     标题: 冯老师

我举个例子,我们论坛最近有几篇文章都写农民画,但他们理论和角度都不太一样,他肯定不是个案的叠加,他都能找到自己的观点出来,自圆其说。
某老师的文章描写了农民画怎么被几种力量一起建构,关系怎么体现,材料运用非常多,理论也很宏观,是很多小的个案;
第二类,他的个案,是写青海的画匠身份认同。这些画匠后来变成农民画艺术家,他从人的角度来写,从匠人变成了艺术家,他用很多材料支撑他的观点。
另外一个写产业化的。
他们的个案都不同,但分别写出了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理论的总结。
关键是你个案做完后,你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36     标题: 李同学

我同意万老师的做法。
做个案这个是跟个人水平有关系的
单纯的个案不是没有意义,关键是个案怎么可以有效到“片区儿”。
理论这个事可遇不可求的,把一个小地方阐释好了就相当好了。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37     标题: 邓同学

我也不是完全不同意万老师的说法。
我觉得关注差异性固然重要,但还是应该有一些共性的关注,理论上如此。
为什么我们民俗学毕业生工作这么难,就是因为对社会现实没有深度介入。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47     标题: 万老师

我们做农村,其实还是不了解。
如果你做得好,他肯定就找到你。
何星亮做民族的,这次中央马上找到他,因为他对这些很熟悉。
如果我们对农村很熟悉,如果个案调查非常熟悉,那我们就有发言权。我们如何保护新农村建设的传统文化,都是我们的个案没做好。对村落的整体观照还是不够。
所以我们,现在正是可以积极影响政府的文化建设的时候,政府对文化建设束手无策,但是我们又提不出建设性的方案。我们如果对民间信仰很了解,马上就能提出一个报告。个案还是零碎,没有整体关照,没有体系的东西。我们拿不出好的田野报告,来影响政府的决策。

就如做节日的同学,我们怎么利用传统节日来发展都市文化。如果报告具有可操作性,那就可以被政府采纳了。
田野调查要积极地进入都市,为都市的民间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做努力。

比如前门的拆迁怎么影响当地的生活、城中村的调查,但是好像都不能为政府提供操作性的东西。人家社会学怎么就能直接影响政府决策,影响社会。我们的学问的确有点闭门造车,孤芳自赏。我的论文,没有人看,我的微博上万人看。学问就是混口饭吃,真的。要为社会做多少贡献,真的要打个问号。
当然我们不要气馁。
岳老师能关注一些社会问题,突出我们的壁垒。
这样一种治学路子不改变,也影响我们学生找工作。不能怪社会,我们老师也有很大责任。

问题在怎么积极干预社会,不是理论方面。反思一下民俗学的现状。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52

可能是一个国情研究和公共民俗学的问题。
我和朋友聊天,她也在说,日本民俗学家在开会时也在讨论,中国民俗学的发展,也有很多人参与到公共文化建设,参与到政策决策。作为民俗学者来说,影响到了公共文化。重要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能被社会认可、被社会利用。国情研究历来就有,针对社会上什么问题,带着问题下去做调查。
如果我们只做单一的民俗学,小圈子玩,肯定得不到基金的资助,必须和社会国情结合起来。
公共民俗学可能有很多话题,跟国情更结合。至于学生怎么写学术论文,也可以往实践方面去靠一靠,也是很好的方向。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54     标题: 王同学

北京学研究所,就是关注一些现实问题。它有应用价值。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5 16:55

下一期话题:民间文学的当代生存。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5 18:33     标题: 回复 42# 的帖子

哈哈哈,岳老师冬天也穿的很凉快!!!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5 18:36

我想说讨论过后极其兴奋!!!童鞋们都来参加啊!!!
作者: 小唐第二    时间: 2014-3-15 19:39

网络报道贴很好啊,归有光和冬之诺辛苦了,真的很不错。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4-3-15 20:41

真心不错!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4-3-15 22:33

还有直播啊,嘿嘿,光光辛苦了
作者: 小周庄    时间: 2014-3-16 00:04

看完好向往的感觉~~~
作者: 冬之诺    时间: 2014-3-16 09:57     标题: 回复 59# 的帖子

那还等什么,快来呀~~~~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6 11:20

引用:
原帖由 南池子 于 2014-3-15 20:41 发表
真心不错!
可以理解为对速记员的间接表扬么?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6 11:21

引用:
原帖由 小周庄 于 2014-3-16 00:04 发表
看完好向往的感觉~~~
喊你来你都不来
作者: 再见冬雪    时间: 2014-3-16 12:44

看完很受启发。感谢速记员童鞋!
冯老师提出的女性做调查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讲个个人的例子。在彝族地区做调查,喝酒来和当地的刺绣能手拉近关系,喝到晕乎乎还要去做访问,深感不易啊~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6 13:34

引用:
原帖由 再见冬雪 于 2014-3-16 12:44 发表
看完很受启发。感谢速记员童鞋!
冯老师提出的女性做调查的问题非常有意义。讲个个人的例子。在彝族地区做调查,喝酒来和当地的刺绣能手拉近关系,喝到晕乎乎还要去做访问,深感不易啊~
看来你还蛮“有量”嘛
作者: 天塘    时间: 2014-3-16 23:18     标题: 北京民俗学俱乐部第一期活动直播贴~~~ 很好!

谢谢归有光的整理,对我们民俗学的研一女生来说意义很大,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聆听大师教诲,能与同学们讨论!
作者: 蜗牛    时间: 2014-3-17 10:30

不错,很有收获,谢谢!
作者: 归有光    时间: 2014-3-17 16:52     标题: 回复65# 66# 的帖子

欢迎以后来现场讨论,如果来不了,也可以在网络板块跟帖,提出你的问题,下次我们可以帮你在现场向老师提问,或者和大家讨论。
下期话题:民间文学的当代生存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