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学术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开幕式与大会发言直播贴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08     标题: 【学术版】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开幕式与大会发言直播贴



08:30—09:30 开幕式

主持人:叶涛

09:30—12:00 大会发言

主持人:刘德龙 评议人:柯 杨

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林继富 文化记忆中的民族身份
赵宇共 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以西安为例
施爱东 网络时代的谣言研究
朝戈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学术维度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29

[attach]27020[/attach]
[attach]27021[/attach]
[attach]27022[/attach]
[attach]27023[/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33

[attach]27027[/attach] [attach]27026[/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41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2013年年会开幕式开始
主席台就坐领导:朝戈金、乌丙安、黄道峻、柯杨、刘德龙、赵宗福

[attach]27032[/attach]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8:43

朝戈金先生致辞: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30年以来首次在西北地区举办年会,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对会务承办方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这次会议将成立中国民俗学学会——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8:48

赵宗福副会长宣布成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中心的决议和机构人员名单:

作为学会的二级学术机构,中心设在陕西省西安市福客民俗文化投资有限公司。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51

赵宗福宣读成立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决定
是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二级学术机构

秘书处设在陕西省福客

主任:刘德龙
副主任:刘晓春,张朝敏、陈华文、赵宇共等
秘书长:张朝敏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08:53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颁奖仪式

 “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名单

  1.黄洁(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 被记忆的传统:桂北侗寨的送火仪式与灾难叙事

  2.叶杨曦(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朝鮮文人與關公崇拜——以李朝文士的關廟書寫為中心

  3.张志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 北平辅仁大学的民俗学教学与研究 ——以《民俗学志》(1942-1948)为中心

  4.劉孟郁(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硕士生) 《節序同風錄》端陽節俗思想——護生續命

  5.孟令法(温州大学人文学院2010级硕士生) 杨府爷信仰在畲族社会中的辐射性影响研究 ——以凤阳畲族乡顶堡村杨府爷信仰调查为例


  “第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特别评审奖”获奖名单

  1.程鹏(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莱芜南部安期生信仰变迁研究

  2.李倩(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硕士生) 作为生活事件的“挂桥”仪式——以襄汾三村东岳庙为个案

  3.李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博士生) 当代算命占卜的自我合理化

  4.賴芸貞(台灣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硕士生) 民間敘事文學與導覽解說關係初探

  5.邵卉芳(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记忆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来源:http://www.pkucn.com/chenyc/viewthread.php?tid=48633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8:57

浙江师范大学宣炳善教授宣读获奖名单,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9:26

09:30—12:00 大会发言(3楼 东方厅)
主持人:刘德龙 评议人:柯 杨  
发言人: 乌丙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修复与维护
林继富 文化记忆中的民族身份
赵宇共 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以西安为例
施爱东 网络时代的谣言研究
朝戈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学术维度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9:29     标题: 乌丙安先生发言:

各位朋友:节日好!朝戈金会长发言很激动人心。
我在QQ上的说说:清晨赴西安……
老一辈这次来,心情都一样,为人气最高的大会而感到高兴。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9:33     标题: 民俗文化遗产在当下的维护与修复

我们是民俗学人,我们不是什么工作人员,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是一个实践,我们民俗学用了太多国家的语言,如果沦落为政府政策的语境,我们将会出现一堆困境,回到民俗文化学,才能高瞻远瞩解决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文化遗产,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可以说是“被”……社会变革造成文化变局,并造成文化乱局,文化是循环上升发展的,于是文化乱局又会出现拨乱反正的文化回归。、
因此文化维护与修复十分重要。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9:50

乌丙安先生以上海静安寺复兴为例,静安寺最重要的是玉佛节,仪式回到1937年以前。
同时武汉的归元寺文化复归也非常好。
还有梅州妈祖庙等。

[attach]27044[/attach]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09:52     标题: 中央民族大学林继富教授发言:

族源记忆与文化认同——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

民族族源与家族族源。有很多勾连。

多种称呼源于土家族适应性认同,策略性认同,地域性认同。

1、姓氏,土家族的姓氏被作为重要的认同元素。清江流域、酉水流域的古籍都有记载。廪君与板凳蛮。

潘光旦先生对土家族的认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巴人进行考证,希望能找到土家族特殊符号,姓氏可以作为一个民族认同符号被确立。

2、传说:谭姓与覃姓有很大的联系,以《佘氏婆婆》为例,记忆族群起源的解释,这种解释是可被讲述和可被理解的,

民间文学的历史更多的是有意义的历史。

3、族谱,以长阳磨石坪《谭氏宗谱》为例。将巴东迁徙而来的谭姓进行叙述,强调族姓鹰鹞谭家的独特性。

4、墓碑,土家族谭姓记忆的场域。(参考诺拉《记忆之场》)

[attach]27043[/attach]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10:16     标题: 陕西省民俗学会副会长 西安社科院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 赵宇共 研究员发言:

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于延续的可能性——以西安为例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16 10:35

赵宇共发言题目
探索传统民俗在现实运用中得到再现与延续的可能性
——以西安为例

人为的想保存传统民俗行不行?能不能靠民俗学人改变这种趋势,现实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可能的。
但是在某些领域,传统民俗学在现实中的应用,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旅游产品业态等方面,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着使传统民俗得以再现、存活和延续的可能性。
例如:
新农村建筑中不尽人意的整齐划一的兵营式格局和水泥瓷片豆腐干式房屋,能否被传统的适合人居、又有现代功能的民居和村落街道格局所代替?
传统村落格局、传统民居样态,传统建筑雕饰技艺得以借此再现和延续。
再如:
唐代皇室贵族的马术马艺技能,通过现代民间传统驯马师傅的努力,已恢复再现走马舞步、衔环献酒,舞马庆寿等表演和技巧。是民俗艺人和民俗学者使之成为非遗名录项目。
唐代洗浴习俗在世界洗浴史上是有重要地位的,尤其是华清池皇家洗浴习俗能否再,使之成为现实旅游产品,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和技艺研究也能提出产品设计。到处都有的御温泉、御洗等经营,在民俗学者的设计下,开始接近名副其实。
西安每年的春节、正月十五、旅游节、中西部经贸洽谈会,杨凌农高会、端午节、七月七、中秋、国庆等大型活动,唱主角的是民俗活动。如庙会、社火表演、民间锣鼓、传统鼓乐、马球马艺、民间各种小吃、剪纸、皮影、糖人面人、民间秋千游艺等等。
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中,民俗内容已是最有招徕性最有魅力度最具游客参与特征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内容。
当然,民俗学在现实中的运用,有赖于多年来无数专家学者民俗从业者的资源、研究、技能资料。
例如各种民俗专志、通志,各类研究民俗的专著和论文,诸如研究民间游戏游艺的,研究民居及装饰吉祥符号的,研究婚丧寿诞仪式的,研究庙会、饮食的,研究民间信仰、祭祖仪式、财神、乃至研究招幌、发饰、衣饰习俗的等等。
在这些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出好的方案、规划、产品设计。
同时,有赖于民俗的田野调查。例如所谓的周礼中的雅跪之礼、奠礼、领羊祭祀时的发声等等,少了田野参与观察和入户访谈,也往往是说不具体的。
传统习俗,没有传,就没有延续没有文化脉络延伸。田野考察和理论素养在应用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10:37     标题: 中国社科院施爱东研究员发言:

首先祝贺施老师升职为研究员!

接下来,是中国社科院施爱东研究员发言:

施老师:谣言研究是民俗学一个新的增长点。微博兴起之后发现这是故事学黄金时代到来。
现在即使打击谣言。但是还是有很多谣言在生产流行。
微信时代谣言研究有难度,因为它有私密性。
美国最早在二战期间,谣言传播很广,极大阻碍二战进程。开始大量研究谣言。
中国在谣言上绝对是世界上第一的国家,但是中国几乎没有什么人开展谣言研究。
最开始可能是地震谣言研究,但是都是处于批判。
实际上我们的孙中山革命党在早期,制造了大量的谣言来取得革命胜利,包括洪秀全也是靠谣言起家。

我只拿公认的谣言来做,不定义概念。
问题提出:最早期是我做故事研究遇到的问题,故事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用到谣言上,因为微博谣言可以检索,溯源。
很好的谣言是用营销微博来实现的,小微博发布谣言,再用大V转发,实际上都是一个公司的,小微博迅速删掉微博。追溯最早的谣言生产就难的。
但是通过网络快照可以,或者通过截图可以实现。
网络上会有分析软件,分析一条微博的传播渠道,要去使用微博里面的各种工具。
前不久去青海参加会议,提交的是西王母的论文,我想去找唐诗里检索全唐诗关于这方面的诗歌,发现唐人写诗的时候,不是根据自己的心情、阅历来写,还要根据五行来写诗,民俗学家用风水观念进去,发现有嫦娥和西王母的诗歌都有风水观念。
现代社会不掌握一门技术,不行了。比如古代文学遇到很大问题,文科研究进入一个技术时代。
[attach]27041[/attach]
作者: 朱小宝    时间: 2013-11-16 10:42     标题: 回复 17# 的帖子

满怀期待的看直播,恩施土家要加油哈~~~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0:45

[attach]27042[/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0:52

[attach]27045[/attach]

叮叮叮
叮叮叮
时间到啦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3-11-16 11:00     标题: 中国社科院 朝戈金 研究员发言:

正因为口头传统的源远流长、无所不在,也由于口头传统与书写传统的息息相关。因此,口头传统研究学科在西方产生以来,虽然历史不长,却已经对整个西方人文学术造成了巨大 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通过对民间活的口头经典的发掘和收集,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崭新的活生生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它还从根本上动摇了知识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偏见,颠覆了古典学、比较文学、阐释学等 领域的文本观念、经典观念、权威版本观念等规制,深刻地改变了西方人文学术的方法论和价值观,其影响已经远远超出古典学、民俗学的领域,对包括历史学、人类学、文学史、史学、知识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在内的人文学术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大量的学术成果,导致了西方人文学术范式的根本性转变。

[attach]27046[/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1:05

放大楼上右下角

[attach]27047[/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1:08

[attach]27048[/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1:13

[attach]27049[/attach]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6 11:35

柯杨先生点评大会发言:
我荣幸的又诚惶诚恐地评述几位权威学者
他们讲话有以下三个共性的观点:
一、注意把非遗概念与民俗学学科区别开来,非遗的保护、抢救、继承与发扬只不过是民俗学工作的组成部分而已
二、把口头性、口头传统的重要性树立起来,从一定意义来说,对民俗学学者来讲,口头性更加重要,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学术研究必须是文献、地下挖掘、口头都为我所用
三、注意某些概念的提出对我们学科研究推进的启迪作用,比如乌丙安先生从文化学角度所提出来的非遗一些弊端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案。

[attach]27052[/attach]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6 20:18

希望能对民俗耆宿——柯扬老师作个重点访谈。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11-16 22:30

呀,已经发了,那我把自己记的两位老师发言附在后面吧,作为异文

林继富:《族源记忆与文化认同——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

       与早先报的题目并不一致(原题《文化记忆中的民族身份》)。
       族源包含民族和家族两个层面,二者往往有重合。
       土家族主要聚居武陵山区,历史上对其有如“武陵蛮”“五溪蛮”“北江蛮”等许多称呼。缘起于不同时代土家人的适应性认同、不同境遇中土家人的策略性认同,以及土家人的地域性认同。
       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谭姓为例。

一、姓氏:土家族身份认同的元素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土家人姓氏的记载。
    20世纪50年代土家族认定,姓氏成为重要依据之一。
    可参考潘光旦对土家与巴人姓氏的考证。

二、传说:土家族谭姓起源的文化记忆
        巴东谭姓佘氏婆婆的传说
        佘香香被追杀,逃入大山深洞,得苍鹰照顾。她夜梦苍鹰入怀,怀孕生天飞和芝兰兄妹。(苍鹰人称“鹰氏公公”)尔后兄妹成亲,婚后生八字,分别落业八个地方,即今八地之谭姓。
       谭姓的族源神话彰显谭姓土家族身份的不凡,记录谭姓家族的兴旺。该神话深刻影响了清江流域土家族的文化建构,成为清江流域土家族的重要认同形式。
       传说中许多地名如“饿马摇铃”等均依附于佘氏婆婆的活动,这些地名构成传说的生长环境,成为当地土家人认同的文化地理。
       不断地讲述、不断地传承。至今不杀鹰。
       且族姓认同扩大到民族认同。谭姓以外的土家人也在讲,如长阳土家族《鹰驮佘太婆》。
       姓氏文化有认同作用,也有分离作用,但总体上,对外的族源认同。以传说的方式记忆着土家族谭姓的起源,这种解释具有可交流性和可理解性。未必真实但“有意义的历史”。

三、族谱:土家族谭姓起源的历史记忆
       族谱与正史、地方志等一起构成中国社会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长阳县磨石坪《谭氏族谱》记录谭姓起源以及迁居各地生活的谱系。历史线索清晰,人名地名确凿,表面上具有历史可信性。
       亦对移民迁徙而来的巴东谭姓进行了叙述。一些因战乱进入土家族地区的人改为谭姓,以此获得血缘上的认同关系,成为其中一员,这样就能获得生活的庇护——策略性的认同。
        族谱中强调“吾族世称鹰鹞谭家”,强调族姓特殊性和正统性。
        “八坪谭家”族源认同。兄弟分化后,又有新的认同祖公,构成不同层级的认同文化。
       宗谱记载的族源及其衍化反映了当时背景下地方精英分子对本族群文化认同的界定。这些地方精英以家族利益为重,在关怀本民族历史之上,对族源历史记忆予以建构。

四、墓碑:土家族谭姓记忆场域
       道光三年,巴东谭姓子孙立佘老太夫人墓和谭天飞墓。对墓碑的崇敬是记忆,是建构。与墓碑相关的纪念碑作为记忆场,激起相关记忆与情感。墓碑重建使谭姓族源记忆得到深层次和现代意义上的呈现。
       族群起源以口头文化、族谱和墓碑三种形式被记忆和传承。功能性记忆。满足文化认同的需要。不断延续和恢复久远的族源记忆。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11-16 22:33     标题: 施爱东:《网络时代的谣言研究》

“我一直认为谣言研究在学界是新的学术增长点”,曾在《民族艺术》开了专栏拉同行,但支持寥寥。谣言其实就是传说,就是故事,故事传说和现实结合起来,地方化、当代化,往往便成了谣言。它们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举例:当代狼外婆的故事。一个女性独自在家,有人夜敲门,察觉为歹人后奋力脱险。总是最紧要关头,细节上发现问题。
       又如白人姑娘在街上遇到不良于行的老太太求送信。答应后偶然窥见老太太别处健步如飞地走着。姑娘心知不对,将信交给警察。经调查,原来送信目的地有一群饥渴的汉子焦急地等待着。信上写:“这是我送给你的最后一个姑娘”。再如割肾谣言。

       从故事学介入谣言研究。故事学领域探讨故事起源、讲述者构成非常困难,而在微博时代,却获得前所未有的便利。这是“研究故事学的黄金时代”。
       对谣言的定义。
       书上:虚假的无中生有的信息
       学界:广泛传播的未经官方认可的
       美国最早将谣言作为研究对象,二战期间,谣言盛行,政府找来一批人进行研究,后来欧洲尤其法国跟进。
       中国虽为谣言大国,但没多少人研究谣言。最先地震谣言,五十年代有本小册子。有人说,谣言有害,事实上古往今来,革命党往往制造大量谣言以便取得革命胜利。农民起义靠谣言起家,如太平天国。
       微博草根大V几乎全是谣言大户。
   
       个人对谣言的定义。
       取外延最小的那个定义:无中生有的。
       因为自己并非研究谣言是什么,而是关注:谣言的规律是什么。
       走到谣言最核心的层面。只拿公认的谣言来做。
       “不定义,但我的谣言可以符合任何人的定义”。最小公约数。

        进入谣言研究后提出的问题。
        起初全是早先研究故事学遇到的问题。当故事看待,什么样的人最早传播这样的谣言?
       可营销微博常用小号发谣言,用大V转发,实为同一家,但扩散出去后,小号就删掉原微博,很难追溯起源。
       幸得网络快照、好事网民的截图可以保存一部分资料。另有网络分析软件专门分析一条微博或谣言的传播渠道。
       学会使用微博中的各种工具和技巧。
       并延伸讲到现代社会掌握检索工具的必要性。以自己写作关于西王母论文的过程为例。检索关键词然后细读,发现唐诗涉及西王母和嫦娥的地方暗合五行观念。然后插了几个段子哟。
       口语随手摘:“文科研究进入技术的时代”、“四库全书,我的老天,那就是一张光盘嘛”。

       为解决故事学问题进入谣言领域,又发现过去未有的新生的问题。
       如因微博字数限制,转发者发表意见的需求和对原文的逐步俭省导致造谣者“被枪毙”。传播中的变异。从“重庆警察打死的是长沙警察——博闻社XX”到“重庆警察打死的是长沙警察XX”

       田野调查:住到村里去。过去常把田野的概念局限在这样的层面。   
       网络也是田野。民俗学界研究谣言的少,主要是传播学学者在做,但他们和政府靠得太近,政策导向,关注的重点都在如何控制谣言。他们提出的许多建议并不可行,有悖规律,而对谣言传播规律的研究应该由我们来做。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11-16 22:41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还是志愿者大师姐老辣,记录得这么详细,群众们有福了~~~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6 22:47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6 22:48

三十年纪念大会就出手不凡!果真北大!
作者: 张志娟    时间: 2013-11-16 23:08

谬赞啦~就是打字比较快而已
盯着林继富老师精致的ppt和爱东老师的帅脸盲打(然后休息的时候改错别字)
作者: 大高    时间: 2013-11-17 11:34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3-11-16 20:18 发表
希望能对民俗耆宿——柯扬老师作个重点访谈。
已经访谈完毕
[attach]27181[/attach]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17 12:02

背景鬼片的赶脚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11-17 16:50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3-11-20 21:48

引用:
原帖由 大高 于 2013-11-17 11:34 发表

已经访谈完毕
27181
每次年会,大高都会奉献出至少一张杰出的摄影作品。
柯杨老师这张照片拍得太好了
作者: caiseshamo0716    时间: 2013-11-20 22:12     标题: 回复 36# 的帖子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11-20 22:19     标题: 回复 36# 的帖子

旁边那双腿是我的。。。。我的腿破坏了构图。。。。。。
作者: 施爱东    时间: 2013-11-21 22:36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11-20 22:19 发表
旁边那双腿是我的。。。。我的腿破坏了构图。。。。。。
如果没有那双脚,柯杨老师的笑容就没着落了。
作者: 笑看风云    时间: 2014-2-3 13:51

报到  学习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