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会议直播(8月27日))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8:23     标题: 【会议直播】首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 会议直播(8月27日))

今天是论坛的最后一天,昨天晚上,华东师大的程鹏博士带领大家进行了沙龙,来自全国各高校的童鞋介绍了自己学校民俗学/民间文学的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独立承担会务工作,付出辛劳,感谢你们。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8:34

乌老到场了,大家起立热烈欢迎。
乌爷爷对后辈们很关心,给大家依次发名片,询问学习工作情况。。。还让大家加他的微信!!!!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8:40

开始了!
第四小组
主持人:余红艳(江苏大学讲师,华东师大博士生)
评议人:耿敬(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8:44

刘捷(山东大学博士生)
《日用类书与十六世纪的中国志书写》
十六世纪来到中国的西班牙传教士开启了一个聚焦中国的民族志书写新时代,其中不乏被既有的历史民俗学所忽略的明代市民阶层生活场景及世俗知识。
以门多萨的《中华大帝国史》为代表的中国志作品所具备的准确性与综合性皆得益于拉达神父从中国采购的中国文献,而这些从福建市集采购的文献正是在福州这样的明代大都市中热销的、以普通市民为受众的综合性日用类书,这其中所蕴含的信息无疑折射了那个时代的都市文化与西方人的“中国想像”之间的种种关系。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8:52

孟令法(温州大学硕士生)
《东京梦华录》与北宋时期的都市宗教信仰

“都市”与“城市”概念的界定和划分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都市民俗学也应该重视历史的维度,古代都市民俗也有重要研究价值。

《东京梦华录》是一部描写北宋都城开封的文人笔记。这部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宗教信仰的繁荣画面。在北宋的都城,不仅存在制度化的佛教、道教、袄教,还有以祖先崇拜、英雄崇拜为核心的普化宗教,它们并非独立的存在,而是具有娱乐与经贸功能的群体行为。北宋都市的宗教信仰在依附于统治者的同时于外显的形式上表现出社会分层的印记,但这种层级结构并不能改变宗教信仰作为人类精神依托的本质。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9:05

马向阳(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生)
《都市民俗文化变迁的原因分析——以兰州市元宵节的“跨火”民俗为例》
都市民俗文化的发展关系到都市精神文化的层面和都市群体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识态度,也是都市精神风貌的一种象征。文章以兰州市跨火习俗为题材展开讨论。
都市民俗文化对都市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影响。
向阳播放了一个视频,很给力哦!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9:15

张玥(云南大学硕士生)
《民俗在城市化语境中的变迁》

辨析城市化语境与民俗变迁方式。

城市化是由人口集中、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所带来的人与自然或者人与人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与之伴随的生活方式、文化样式、思维模式等的转换。它表现为农村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受城市影响并呈现趋同与单一化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淡化;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疏离、复杂;人的角色多样化等等。民俗在这种特殊的生活文化中必然有其特殊的变迁趋势,这包括了具体类别的民俗、既有民俗的变化与新民俗的产生、民俗的功能等各个方面。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9:27

程鹏(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本届论坛坛主)
《都市民俗学与民俗学的现代化指向》
·都市民俗学与城市民俗学的辨析
·古代中国都市民俗的记录与描述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民俗学学科恢复发展以来,都市民俗学就一直受到关注。但是研究成果仍然薄弱。
·都市里的民俗研究对应乡村民俗学方法指向,都市化的民俗研究对应传统民俗学方法指向。
·美日都市民俗学的发展经验。
·对中国都市民俗学发展的思考。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09:47

评议:耿敬教授
都市化的民俗和都市的民俗的区分。
现代化的民俗面临学术思维的转换,这相对于乡村民俗来说难度较大。
都市民俗的研究应该面对着新的生活方式。
都市的概念是什么?脱离农业与未脱离农业的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
中国民俗学新的活力就在于都市民俗学的开拓,但是我们不能停留于表象,而要深入新生活、新民诉背后的东西。中国民俗学学科的成熟需要从都市民俗学入手注入新的活力。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10

第五小组
主持人:王立阳(华东师大讲师、博士)
评议人:陈志勤(上海大学副教授)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12

林海聪(中山大学博士生)
《“神话叙事”:作为民众解读历史记忆的方式——围绕“毛泽东神话”展开的分析》

首先·回应了现代化与都市化的问题。

“毛泽东崇拜”是八十年代以来新兴的一种现代化“造神现象”,相伴而生的还有很多关于毛泽东的口述神话文本。因为民众将毛泽东视为“国家偶像”,因此在解读历史记忆时并不注重历史事件的真实,而是将历史记忆塑造成一种理想化的神圣“乌托邦”。现代化和都市化的空间营造,不仅没有为“神话叙事”祛魅,反而增加了神话叙事的合理性与真实性。同时,由于毛泽东被塑造为一位多面相的英雄化人物,不同讲述主体的神话叙事故而体现出多重的历史观。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29

胡玉福(上海大学硕士生)
《都市民俗学对都市个体创造性知识的关注——以街头歌手的生存智慧为例》
上海人民公园附近的歌手。以及贴吧上歌手的帖子。
对表演场地的选择·:公共场所
充足的观众(人流量)
竞争者:同行、乞讨者等。
周围环境:热闹、安静、安全。
对街头干扰的应对:城管、竞争者、同行
与观众的互动:观众掌声的获取、观众打赏的获取
对都市个体创造性知识的关注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44

包建军(陕西师大硕士生)
《城市蒙古族祭灶习俗探索——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视点》
为什么选择蒙古族祭灶习俗与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
城市蒙古族祭灶的现状分析(仪式过程)
游牧文化进入都市生活之后,祭灶习俗随之改变。现在居民楼里面的的仪式简化、参与人员结构变化。
祭灶习俗变化发展的新趋势。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49

张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
《成年的烙印、勇敢的象征——台湾泰雅族人的纹面文化》
泰雅族概况
泰雅人纹面的起源与传说
纹面的过程、种类
纹面的风俗、禁忌
纹面的断裂和误解
拯救消失的纹面文化、拯救失落的精神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0:51

梁青(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
《试论苇索与注连绳的关系》
中国的苇索与日本的注连绳都悬挂于门户或者入口处,都形成了新年发生的民俗。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度。因此关于苇索与注连绳的关系,很多人认为注连绳是源于苇索。但仔细查证却发现这种说法缺乏合理的说明和有力的证据。本文从文献记载的整理分析入手,对两者物性与民俗功能进行比较,认为两者在文献记载上并无继承之说,物性与民俗功能并不相同,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继承关系。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11

陈志勤老师评议:
都市民俗学在日本也出现过沉寂,就是遇到了理论上的瓶颈。
08年我回国时,日本学界多称“都市的民俗”,而不是“都市民俗”。
新民俗、传统民俗的新变化将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新关注点。

我们的研究是逼近真相的,所以论文写作的口吻不宜代言民众的想法。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33

闭幕式
乌丙安教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由沙金博士主持仪式。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35

程鹏博士代表参加论坛同学接受乌丙安教授赠书。。。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38

当代都市民俗学文化生态的新视野(乌丙安教授主题发言)
首先感谢华东师大的聘请。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3-8-27 11:41

乌爷爷说自己的身体很硬朗
而且说,作为“所长”,就要脚踏实地做实事。

乌爷爷说自己是资深的现代科技体验者。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8-27 11:46

乌爷爷回忆了1985年以来的日本生活变化和他学电脑的“时髦”经历
玩微信、玩抠抠也很顺溜

乌老师认为很多的新兴事物不应该急于定义这是一种“新民俗”,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变化”,以八十年代的自行车作为婚礼的嫁妆为例
同时,很多研究课题的开放和政策的变化,也体现出一种体制的妥协和调整,也是一种“变化”
国家政策和体制对民俗习惯的关注和容纳程度也在不断开放

民俗学家不要随意出招,不随意“设计”,不能创造。
短信的“群发”不见得是俗,而是“拜年”本身是俗。
乌老师提到了上海里弄的习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他曾经跟坐着马桶上的赵景深老师聊过天。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51

现代性都市社会化设计对原都市社群习俗化传统的无情摧毁
“拆”-“建”之间急剧的“变脸”
新社区营造对原社区群体习俗的消解程度
国家体制下大都市改造对原社群的消解程度

不要急于下结论某些事象是不是新民俗

新老社区人员转换流动下的民俗生态构成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1:58

例如,短信拜年,短信本身并不是“新俗”,因为拜年是传统民俗,本质并没有变。

北京联合大学的师生到胡同调查老北京民俗,敲开门后,竟然是温州来的移民,说:“找谁啊?这个胡同我买下来了。”

先知道变化,再找民俗。。。。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8-27 12:06

乌老师说到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的研究困境,很多北京的老习俗没有传承,生活其中的人群移民化很明显。
民俗本质上也无高下之分。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8-27 12:16

乌老师表演了一下老北京卖金鱼儿的“吆喝”
认为要找到变迁,才能谈什么是民俗

经验证明,莆田的妈祖和天河珠村的乞巧节都是当地民众自发的行为,做得非常好。
但是乞巧节出现了“少女”变老婆婆的的民俗主体变迁:年轻的时候没过过乞巧节,现在要补偿一下。
真正的民俗调查就是人家跪下你也跪,跟着看跟着做,不是光问就行。

现在还是摸索阶段,要把动态和变迁状况先把握住,记录下来,不要急于做大理论、大文章。
千万不要吧现代化的东西与传统对立起来。很多传统的民俗会与现代化的生活能有效地对接。
民众自己往前走,自然而然地去选择和淘汰,即便外力割断,也会有新的形态出现,补充这种缺失。
同时,民众自己也有自己的管理机制和民间理事会模式。

日本民俗学是掌握了都市的分寸上,研究其内在的特质时才提出这一概念的讨论。
乌老师谈到了“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日本、韩国和中国。
这是一个现代意识:注册“中国文化之都”。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2:23

原都市社群习俗化传统对现代性都市社会化的文化修复与重整再造。
要把握住变迁的过程,扎实研究剧烈地文化变迁的细节,不要急于下结论或者建构宏大理论。
作者: 南池子    时间: 2013-8-27 12:36

程鹏同学对本次论坛做会议筹备和讨论的总结
希望论坛之后仍有思考,贴近生活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8-27 12:38

程鹏博士做论坛总结
本次论坛收到的论文,涉及都市民俗理论、都市民俗志、民间信仰、城市化研究、历史民俗等方面。
希望我们的讨论有助于社会发展。
感谢老师们和前辈们对我们的关心,也希望我们友谊长存!!
作者: 刘慧    时间: 2013-8-27 13:12


宝贵的一天半时间,论坛圆满闭幕!
在此,首先感谢池子和多多的鼎力相助,很详实的现场直播!
现场精彩图片稍后与大家共享!

作者: 英古阿格    时间: 2013-8-27 14:41

盛事!祝贺!
作者: ldzxy123    时间: 2013-8-27 21:49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辛苦!
作者: 马向阳    时间: 2013-8-27 21:56

受益匪浅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3-8-27 22:29     标题: 与会同学与两位所长合影

与会同学与两位所长合影

[ 本帖最后由 小虾咪 于 2013-8-29 22:07 编辑 ]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3-9-1 22:06     标题: 回复 33# 的帖子

我被遮掉了。。。。。桑心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3-9-1 22:13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没事,还有半张脸呢!
作者: 孟令法    时间: 2013-9-1 22:13

这次真是个盛会!希望明年还有!期待……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