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长江非遗学社暑假调查 [打印本页]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2 20:00     标题: 长江非遗学社暑假调查

长江非遗学社暑假调查
时间:7月5、6日(暂定)
人员:刘蕾、王永强等六人
目标:荆州荆河戏
地点:沙市区、荆州区

        望大家多多建言献策啊!!!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2 20:02

此次调查由我带队,由于本人缺乏调查经验,特此向论坛上各位高手请教!!!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2 20:05

此次调查的方向主要在对于荆河戏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传承人的现状进行了解,但具体的还得多听听各位坛友的高见。
作者: 土家寨子    时间: 2012-7-2 21:53

以前文理学院 有个专题 学姐 黄静他们弄的 很成功的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2 22:38

引用:
原帖由 土家寨子 于 2012-7-2 21:53 发表
以前文理学院 有个专题 学姐 黄静他们弄的 很成功的
他们现在是否有保存的资料?好像拍的有个专题纪录片《十年的守望》是吧?

[ 本帖最后由 在水一方 于 2012-7-4 09:56 编辑 ]
作者: 土家寨子    时间: 2012-7-3 10:08

估计 学校应该有资料 如果你在学校 可以去问问 就是那个片儿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2-7-3 16:52

望各位民俗非遗爱好者以及学姐学长多多指教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4 21:44     标题: 7月4日非遗学社暑假调查研讨会

时间:7月5日晚8:00
地点:文学院会议室
与会人员:卢川老师、刘蕾及非遗学社暑假调查人员5名
会议纪要:
一、卢川老师向大一参与调查的同学对非遗学社作简单的介绍
二、卢川老师对本次调查提出建议:
    1、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查阅关于荆河戏相关的论文,对荆河戏有个大致的了解
    2、对于荆河戏的调查要将历史学与民俗学相结合,最好阅读钟敬文先生的《民俗学》书中有关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
    3、实地调研
       (1)对荆河戏的历史、现状要有详细的记录
       (2)传承人的身世、家庭以及整个家族等情况,以及经济收入是否能维持艺术的发展
       (3)戏班等一些传承组织和传承情况的说明
       (4)传承人的困境以及荆河戏发展的困难,并对此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5)最终要根据是滴走访的资料撰写调查报告,争取发表
三、社长刘蕾作以下补充
    1、根据从文化局的呢过相关单位获得的传承人资料,列出明确的调查提纲
    2、制定调查路线,分配调查任务,安排好行程
    3、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每天必须写调查日志,并上传至论坛
四、自由讨论环节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4 21:47

明天就要开始我们的调查了!怀着兴奋与责任,我们将踏上荆州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的调研之旅,希望明日出行一切顺利!大一的孩子们很给力,希望我们这次的调查圆满成功!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5 23:27

今日之行颇有不顺,由于团委的事情耽搁了我们整个调查的行程。群艺馆之行没有提早联系相关人员,导致今天我们没有见到相关负责人,明天还得跑一趟。重整心情,明日杀进群艺馆,哈哈!大一的孩纸们很给力,希望我们这趟荆河戏的调查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作者: 土家寨子    时间: 2012-7-6 12:54

祝贺你们。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7-7 01:52     标题: 荆河戏调查第一天


时间:7月6日上午九点
地点:荆州市群众艺术馆
访谈对象:市群艺馆李书记、荆河戏的整理者王老师
参与者:刘蕾、王永强、谢佳园
访谈日志:
  今天九点半,我们按照昨天约定好的时间来到荆州市群众艺术馆,赵馆长的两位秘书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行三人。等了将近四十分钟,赵馆长因韩国代表团来访,没有时间接见我们,于是两位秘书就带着我们来到了群艺馆书记办公室,专门从事荆河戏整理工作的李书记和毛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荆河戏的相关情况。
  毛老师原是汉剧演员,到后来逐渐进入群艺馆从事汉剧的相关研究。因武汉大学音乐系刘教授所邀请,参与到荆州荆河戏的调查与整理工作。据毛老师所讲,荆河戏于明朝永历年间发源于荆州沙市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在《江陵县志》上有荆河戏的明确记载。荆河戏最繁荣的就是清朝中叶,那是盛极一时的有“泰寿”“三元”两大戏班在沙市搭台唱戏。民国年间开始走向衰败,原来荆河戏班的艺人们流落各地,有继续留在沙市唱戏的,也有带着技艺行走他乡的,也就是后来荆河戏在湖南、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的传播。湖南澧县的荆河戏就是由荆州的荆河戏发展而来的。在以前荆州荆河戏繁荣时,湖南的荆河戏班要到荆州、武汉演出的话就要先来沙市“洗口”,因为湖南荆河戏是荆州荆河戏与湖南当地方言融合后的剧种,“洗口”就是要去掉湖南口音,用荆沙方言来演唱,这实际上就承认的荆州荆河戏是湖南澧县荆河戏的源流。当我们问道湖南澧县的荆河戏与荆州荆河戏的不同之处时,毛老师说到,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所使用的打击乐器不一样。湖南荆河戏主要使用双钹演奏,即两面钹相互撞击奏乐;荆州的则是用单面钹来演奏,俗用“双钹路子”“单钹路子”来区分湖南与荆州的荆河戏。其次,荆州的荆河戏兼用笛子、唢呐、胡琴三类乐器演奏,常用的主要是胡琴。毛老师还说到,他们现在从老艺人手中收集整理的有三百多首曲牌,是目前戏曲类中整理曲牌中最多之一。唱词以五言、七言、十言为主,内容简单易懂,取材广泛,主要涉及春秋战国、三国年间的历史,内容以战争、英雄人物为主,例如有薛家军、杨家将、岳家军等人物传奇。
  当我们聊到荆河戏的传承与发展时,毛老师跟我们谈到,现在在荆州唱荆河戏的艺人有一部分都是从汉剧演员中转业过来的,演员的平均年龄为六十多岁,而且基本都没有收徒弟。荆河戏的国家级传承人刘厚云老先生已经去世,而且他没有嫡系弟子,这无疑是给荆河戏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困难。因为在荆州荆河戏团,没有人像刘厚云先生那样对荆河戏有整体意识的了解与各种唱念做打技巧的掌握,而且刘先生还有一些老的曲牌没有及时地整理成文字资料保存下来,使得荆河戏的某些珍贵的曲牌随刘先生的去世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之中。现在仅剩陈顺珍、谭复秀两位省级传承人,三位均已是年过花甲白发苍苍的老人,而且没有徒弟,荆河戏首先从传承链上就已经严重脱节。除了传承人的缺乏外,荆河戏本身的发展也存在相当大的缺陷。第一,荆河戏在五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缺乏文人等一些知识分子的介入,这就使得它的唱词低俗,语言生涩难懂,缺乏文化底蕴;第二,缺乏音乐学家的介入,在荆河戏的整理过程当中,有些艺人的唱调与曲牌有很大的出入,而且就整个荆河戏剧种的发源与流变来看,荆河戏对很多地方剧种如湖南澧县荆河戏、云南的滇剧、四川的川剧、还有恩施的南剧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很有可能荆河戏就是他们的源头,而这些需要专门的音乐工作者的大量研究来详细考证;第三,现在的荆州荆河戏没有专业的演出团队,紧靠几个花甲之年的老姨爹、老姨妈们靠着自己的兴趣勉强维持,整个戏班仅有二十几人,演出一台完整的荆河戏曲都有很大的困难,再加上刘厚云老先生的去世,他的角色—打鼓及唱念无人能取代,更是降低了荆河戏团的实力。
   随后我们采访了李书记。李书记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后来从事音乐研究工作,曾担任过文化馆馆长等职务,后受毛老师的邀请参与到荆河戏的整理工作中,一做就是十几年。李书记是荆州荆河戏的主要整理者。在十几年中,他拜访荆河戏的艺人们,根据他们的表演或是以前传下来的曲牌,整理出现代化的唱念乐谱。我们翻阅了李书记所整理的曲牌,约有二十多厘米厚的资料,而且都是李书记一笔一划的用笔记下来的。对于荆州荆河戏的发展现状,李书记说,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是与其生存条件挂钩的。在明清至民国年代,荆河戏艺人们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就可以出去唱戏谋生计,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那些为生活所迫的艺人无需去到处走乡串巷演唱荆河戏来挣取生活费。而且现代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和荆河戏自身发展的障碍,荆河戏已不能为艺人们带来生存所需的经济收入。现在荆州荆河戏的发展已经是举步维艰了,传承人的逐渐去世,又没有徒弟来继承,没有专业的荆河戏班仅靠几个业余的荆河戏爱好者,政府部门又不支持,荆州的荆河戏已经走向了衰落。目前能把一场荆河戏演出下来的已经困难了,荆河戏是“七慌八忙九消停”,意思就是说一场荆河戏的演出需要九人的全场参与,而目前组建这一套完整的人员已经是十分困难。还有一些前代传下来的剧本现在竟无人能唱、无人能演,这是我们荆河戏的最大悲哀。李书记在谈到这些时是极其痛心的,他说看见这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这么好的东西没落成现在的这样,很是心疼。
  揪心的不仅是李书记和毛老师,更有我们怀着一腔热血来调查荆河戏的非遗爱好者。我们一行三人是怀着信心走进群艺馆的,从十点的访谈一直到下午一点才从李书记的办公室出来,我们没有一上午的疲惫,没有饿的感觉,唯一的就是对荆州荆河戏的即将消亡痛心疾首。走出群艺馆大厅,等车、坐车,到学校,一路,我们都很沉默,两个大男生也都相继无言。我看见他们眼里是对荆河戏的遗憾。是啊,这仅仅使我们此次调查的第一站,结果都领我们如此悲伤,很难想象明天我们去拜访老艺人时的情形。这一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从欲火走向新生?

[ 本帖最后由 在水一方 于 2012-7-18 10:29 编辑 ]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7-7 15:27

地方传统戏曲的问题,  既不是经费问题, 也不是传承人问题, 而是其生志环境的问题, 因此, 调查的宗旨, 以汇录其传承现状为基础,  恩考其创新的可能性策略!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2-7-8 12:23

我们和两位传承人取得了联系,聊了整整一下午。
我们双方都有拍摄一些视频资料的想法。选取经典易学的一些曲目,拍摄出来,通过网络传播,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些即将消逝的地方剧种
作者: 土家寨子    时间: 2012-7-18 16:33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你们是不是回家了。
作者: 太阳鸟    时间: 2012-8-18 08:21

最近的几个月我一直在思考,  地方剧种如此岌岌可危的状态究竟还能撑多久?
如果我们的调查面对这样的现状却不去应对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就不能有所收获。
然而,  如此沉重又艰难的话题,  大学生实在是无力承担, 因此, 我建议:  未来的调查,  在选题方面适当走阳光的时代融入度强的项目!
作者: 小猫咪    时间: 2012-8-18 14:11

引用:
原帖由 太阳鸟 于 2012-8-18 08:21 发表
最近的几个月我一直在思考,  地方剧种如此岌岌可危的状态究竟还能撑多久?
如果我们的调查面对这样的现状却不去应对这样的问题,事实上就不能有所收获。
然而,  如此沉重又艰难的话题,  大学生实在是无力承担, 因此 ...
我暑期的项目是傩戏,其实说实话就我们恩施地区而言,真正傩戏的市场又有多大?或者五大剧种,南、堂、灯、傩、柳,当代人基本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可以说80、90这一代人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地方戏。

所以做这方面调查切入点一定不是去为了推广这个剧种,且把它看成一种遗留物,所以传承人见到我们年轻人会讲这个传承如何如何有难度,经济上如何没有保障,这些都很正常,我们不必去思考那么多现实的问题。对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而言,我们能呈现出来这个文化事项的整体内容和文化特质出来就相当足够了!~

但是我也不反对那位同学有创业精神,能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剧种应该如何生存,但一定要把这两类调查区分开,我们的指向是什么?如果大家觉得纯学术调查研究没有意义,那么只好做应用研究,如果觉得研究对象无法为你的应用研究服务,那只好换目标了,比如做食物、服饰。。。但是所谓的去选择比较有市场的研究对象根本是没有意义的,有市场的民俗事项根本不用我们去研究应该如何传承得最好,文化实践者自己最有发言权,他们的实践最有意义。而反倒是那些岌岌可危的遗留物非常值得我们去把它呈现出来,并以此为契机进行研究。当然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学术政治,可以是艺术学的,可以是人类学的,可以是民间文艺学的,因此事在人为,如果我们在路上,就应该清醒我们走的是什么路,这条路是否是你想走下去的。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0-28 23:06

我一直对地方戏的唱腔不敏感,不知或者听不出各地戏唱腔有何太大区别,何以成为不同剧种。我觉得乐器、服饰、方音的差别并足以让其独立成体。就像海子的诗和聂鲁达的诗,是不一样,可都是先代诗啊。。。纠结
作者: 恩施土家    时间: 2012-10-29 00:22     标题: 回复 18# 的帖子

我觉得无论是什么形式的剧种,要能被运用才能产生意义。或者说只要被运用就会产生意义。因此今天民间戏剧产生的意义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学者运用的结果,地方有没有当做一种文化资源在使用,民众有没有当做一种文化产品在消费,这里面程度不一样。但是学者关注这个事情是一如既往的。好吧,就个人而言,我听不懂也不喜欢民间戏剧,即使我做端公戏研究,我也没觉得它有什么美的地方。只是我觉得它还在生活中被运用,这就有研究的意义。或者说曾经被大量的运用,是一个历史问题。但是我觉得这很难构成一种生活世界意义上的传统或文化遗产。因为很多内容都是个别巫师传承人在掌握的,大众不过是一个消费者而已,无需了解它的生产流通过程。
作者: 微蓝    时间: 2012-10-29 20:56

调查结果如何呀?我觉得学校的假期调查活动的传统特别好,虽然理论不是很充分,但是实践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
作者: 张多    时间: 2012-10-29 22:26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长鸿说这个有道理。这个值得深入思考。地方戏只要有人看,有人喜欢,他就有生命。。。
作者: 王永强    时间: 2012-10-29 22:34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苏大社长  威武。。。
作者: 在水一方    时间: 2012-10-30 19:26

引用:
原帖由 微蓝 于 2012-10-29 20:56 发表
调查结果如何呀?我觉得学校的假期调查活动的传统特别好,虽然理论不是很充分,但是实践的经验还是很宝贵的。
文章目前还没有正式形成,但现在正在做“荆河戏走进长江大学系列活动”,有一场晚会和一台专题访谈会,希望能以简单、直接的方式让荆河戏走进大学生的视野。
对了学姐,文理学院那边以前拍过纪录片《守望十年》,不知你那里是否还有?我们想借来参考一下,不知是否可以?
作者: 谢佳元    时间: 2012-11-7 21:25

大家的力量好强大呀。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