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ard logo

标题: 【网络直播】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 第一会议小组直播报道(2011.10.29 下午) [打印本页]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23     标题: 【网络直播】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 第一会议小组直播报道(2011.10.29 下午)

第一组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号会议室(一楼)

上半场  14:00-15:40    主持人:吕书宝   评议人:刘宗迪

发言人:

黄  涛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是当时节俗传承的足够动力。魏晋时期原始信仰比以前淡化了,端午节传承的原初动力也消弱了,这时人们加入了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传说来解释端午习俗,为端午节增加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习俗。但是由于端午节习俗不重视家庭团聚和祭祀祖先,在契合儒家文化方面不很显著,因而在魏晋以后的儒教时代出现了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现代社会,端午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但经研究可见到,端午习俗包含着适合现代文化的丰富要素,可以进行适应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背景下,它更有了复兴的契机和动力。
        黄老师发言时将其文章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端午节在历史早期的形成根源与传承动力。他认为若要讨论端午,则必须要从其起源谈起,讨论一个节日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首先要对这个节日的本真性文化内涵有正确的认识。黄老师对端午的几种不同的起源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证。他对端午节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的简要回顾,认为早期端午节的起源和传承动力在于当时人们的巫术、数字、禁忌、五行、阴阳等信仰。因此,既然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人容易发生灾祸或感染瘟疫,就需要举行仪式或采取信仰中有效的习俗活动来避邪禳灾。由此可知端午节早期的主题是驱邪避疫、适应自然,基于远古民众虔诚的原始信仰、巫术观念等。早期这些相关的信仰就是端午习俗的传承动力。
        第二个层次为:黄老师讨论了端午节自魏晋以来的传承衰弱趋势及其原因。其中讨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饮雄黄酒习俗、龙舟竞渡习俗。黄老师认为,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传说使端午节的主题发生一些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节日生命力。但是与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的后期加入主题即家庭团聚、孝亲敬祖等相比,端午节的后期加入主题和民俗活动切合儒家伦理的内容并不很显著,也不能获得民间社会的强烈认同,所以在封建社会就不能得到来自儒家文化的足够强大的传承动力,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其传承动力逐渐衰弱的态势。
        第三个层次为:端午节的当代传承状况。端午节是我国最为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到魏晋时期定型,历经两千余年的传承演变,到今天还是我国的大型节日。但是它从中古以后在传承中就面临传承动力不足的问题,到今天尽管还位列四大传统节日,而实有显著的传承危机。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文化特别是民间信仰、宗族习俗受到抑制,端午节的传承危机更加凸显。其中,他将陈家港镇的端午节习俗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节前准备;二是节中行事。
        第四个层次为:端午节的当代重建与复兴。对此,黄老师提出了四点,(一)端午节的本真性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的调适、更新与生长;(二)大力开展以龙舟竞渡为代表的公共节庆活动;(三)宣扬推广有历史渊源的端午纪念物;(四)开展地方特色的端午节庆活动。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26

发言人顺序与名单如下:

黄  涛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陈志勤    节庆活动创造与地方文化展示——以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
高  伟    浅谈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原因——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为例
廖  维    节日时间特性探微
耿瑞芹    中•韩传统节日的节庆化新变比较
彭佳琪    政府介入对传统节庆文化的影响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28

接下来是陈志勤老师的发言,心里依旧欣赏其上午在翻译,真是自愧不如啊,下面就写她的发言内容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44

文章名称:《节庆活动创造与地方文化展示——以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
她的文章主要以绍兴的安昌腊月风情节为例,通过考察节庆活动再造与地方文化重构的关系,揭示从水乡文化转化为师爷文化的现状,以及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国家、地方、民间的互动。
她将其论文分为三个层次来进行演讲:
一、水乡文化的底蕴。在安昌镇的地图上被标示为“安昌河”的,当地人称为“街河”,连接这条街河的还有很多“溇” 通向附近村落,过去曾是乡村与城镇的生活和生产的纽带。所以,安昌有“蜈蚣百足,众水归一”的谚语,说的是街河的形状像蜈蚣,而溇就像蜈蚣的百足连接着街河。安昌的街河与溇所形成的人和水的关系,充分呈现了其所蕴含的水乡文化的特色。1940年的安昌市街图中,有溇20个,虽然从1960年到1990年的30年间,由于工厂和道路建设被填埋的有半数以上,但关于这些溇的传说以及街河周围的信仰仍然传承于民间。
二、师爷文化的建构。位于镇中心的这条街河以及沿河的“三里长街”,现在已被开发成旅游区,为水乡旅游爱好者所熟知。安昌人饮用河水享受水乡的生活,又利用河水进行稻作生产。过去的安昌以一条街河开发农业和商业,以此成为江南有数的名镇大镇。现在的安昌又以一条街河开发观光旅游事业,以此成为闻名的江南水乡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在安昌的开发史上,过去和现在都离不开街河,离不开一个“水”字。
三、腊月风情节——国家、地方、民间的互动。现在的节庆活动对于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绍兴来说,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在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内还专门设置了节会办公室,在对外宣传的资料中也有一些对节庆活动的介绍 ,如中国绍兴黄酒节、国际兰亭书法节、绍兴水城风情旅游节、祭禹大典、鲁迅文化艺术节、绍兴吼山桃花节、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鉴湖金秋旅游节、柯岩香林桂花节、诸暨五泄观瀑节、上虞葡萄节、中国领带越剧节、中国嵊州国际书法朝圣节、新昌旅游节等,作为一个地方城镇的安昌古镇腊月风情节也是赫然在列的。
文章的最后,陈老师认为,从文章所论述的安昌腊月风情节这样的被仪式化的新的节庆活动来看,可以说并不是完全的一种对立关系,而是呈现了国家、地方、民间的新的互动关系。在腊月风情节这个载体中,国家的文化政策得到贯彻和渲染,地方的文化形象作得以重构和彰显,而民间的传统生活以此受到保存并得以进一步的资源化。虽然由政府主导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利用会带来诸多弊端,但在民俗主义现象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之下,其中所折射的国家、地方、民间的新的互动关系,对于我们认识新的文化现象或许会带来新的思路。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46

途中出现一点小问题,PPT无法打开,临时换用电脑,又换了投影仪插口。好事多磨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46

话说,端午节这个话题很热噢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49

老师们说的好快,想总结他们的发言,可真难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52

看,佳琪妹妹在紧张而焦急的等待着啊,回头附图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49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54

在插空之时,写下高伟老师的文章: 浅谈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原因——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为例

农村传统节日的新变与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历程相伴而生。变化过程中农民的主体人格、职业意识、习俗意识都发生了转变,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的提高、现代教育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普及等因素。在这一系列变迁过程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结构的变异、新农村建设速度的加快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思路成为农村传统节日新变的主要原因。

高伟老师以小口村渔民春节习俗调查为例,探讨了农村传统节日当代新变的几个因素,她将因素介绍如下:

1、信息时代影响传统民俗事项的变化
2、市场经济和生产结构的变化影响传统民俗。
3、现在教育模式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4、新农村建设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变化。
5、经济结构改变给传统民俗带来的变化。
6、传统民俗过于繁琐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高伟老师认为,小口渔民俗传统文化的当代新变,是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必然趋势。其中,具体时代的社会环境因素为这种变迁提供了动力和可能;而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为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必然的方向。小口村传统文化以及其现代性转变的研究,本身具有学术上的意义,并且为中国乡土社会的现代性发展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启示。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03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54

随后是廖维老师的发言:    节日时间特性探微

廖老师在文中提到,在我国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以后,节日得到了彰显,传统的习俗得以传承。传统节日和商业节日频仍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迫切需要对节日的本质属性——时间性进行理论探讨,本文主要运用伽达默尔和巴赫金的节日理论观点,试从“充满性”、“重复性”和“未来性”三方面对节日的时间特性进行阐释和探索。文中只要探讨的问题是节日与平常日子有怎样的不同?作为节日最本质的属性——时间性是怎样的?
最后,廖老师说,节日对人类来讲,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对节日时间性的分析是我们对节日的时间本体的一种剖析和思考。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07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55

下面又是端午噢,耿瑞芹的文章,与中韩端午有关,文章名称为   中•韩传统节日的节庆化新变比较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4:57

佳琪妹妹很谦虚啊,总说自己文章写的不好,这让俺们感觉压力好大啊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0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10

主持人发问咯,佳琪妹妹解释的很详细啊(关于发动机的问题以及车轮),主持人提议,大家可以适当提问。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30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11

现在,温柔老师评议上半场咯,温柔老师也好谦虚噢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1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23

6位发言人中有5位的文章都是一个套路,除廖老师例外,这个对于整个论文都存在这种情况,并且即便在整个民俗学界都有这个套路,一般套路(基本范式)为:田野调查+理论植入。
温柔老师由他及己,说到了自己带领博士生、硕士生的经验和要求,关于做学问,有几种情况,如果他人做过了这个题目,最好别再做了。另一种情况是,别人做不了,只有自己能做,那就去做,这个才是做学问的较高级的学术研究。
提出了几个问题:
温柔老师和黄涛老师斗起来咯,说基本思路与其他文章差别不大,有些问题,有些基本文献并不可靠,“端午起源于战国时代”这个说法引起了温柔老师的反对,两方开始有争辩了。“端午节在魏晋以后衰落”,温柔老师认为,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节日最兴盛的时期,不可能是衰落,黄老师表示说,是转型期,并非衰落。

下面说到了廖老师的文章:
以往谈到时间观的文章不多,关于文章中的“充满性”使温柔老师非常咱头,“重复性”是时间的本质,“先有节日,后有时间”,而非“先有时间,后有节日”,节日比时间更根本。温柔老师对“未来性”也进行了阐发。节日是中国最让人难忘的日子,节日就是时间的刻度。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新鲜空气。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5:27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24

吕书宝老师很诙谐幽默的调侃现场气氛,一团和气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33

中场休息,中场休息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33

趁着休息发个下半组的情况:


下半场  15:50-17:30     主持人:毕雪飞    评议人:黄涛

发言人:

刘宗迪  摩睺罗与塔穆兹:宋代七夕风俗的异域渊源
史耀增  洽川群众的盛大节日——清明祭扫帝喾陵
赵德利  和谐的节庆狂欢——论社火的文化特点
王家忠  新兴节庆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沈建东  苏南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民间节日习俗的变迁
——以苏州吴江农村春节的田野调查为例
张勇刚  对当下中国新兴民俗节日的研究和调查——以四川成都节日为例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6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43

温柔老师发言,巴莫老师来旁听啦

[ 本帖最后由 齐鲁青未了 于 2011-10-30 00:40 编辑 ]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43     标题: 回复 5# 的帖子

是我的电脑office的版本太低了,支持不了新版本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45

摩睺罗与塔穆兹:宋代七夕风俗的异域渊源,多带感的发言题目啊,看着就想听,大家听的特别认真啊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46     标题: 回复 6# 的帖子

端午可是一个国际性话题啊!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48     标题: 回复 3# 的帖子

哦啦啦~~~那是当然滴~陈老师是菅丰老师的“御用”翻译啊!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48     标题: 回复 8# 的帖子

别,丢人~啊~~~~羞羞~泪奔去鸟~!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48

想仔细听温柔老师的讲解还是有机会滴,佳琪一直在录音的,特长的论文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0

看,温柔老师文章的摘要: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在汉魏之际确立之后,一直到唐代,其节日活动主要是以拜星乞巧为主,相沿成习,未有大变。但到了宋代,七夕风俗却大为改观,不仅节日气氛空前热闹,而且出现了众多前所未有的节物,如泥孩儿摩睺罗、谷板、种生等。尤其是摩睺罗,更是令宋代官民趋之若狂。关于摩睺罗的来历,近世学者一般都认为源于佛教。本文通过对宋代七夕风俗与古代西亚哀悼塔穆兹(阿多尼斯)风俗的比较研究,证明宋代七夕崇拜摩睺罗的风俗并非源于印度,而是来自更为遥远的西亚和更为古老的巴比伦。古巴比伦人在万物盛极而衰的夏至之际悼念植物和谷物之神塔穆兹(Tammuz)的风俗,在上古时期传遍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在希伯来旧约以及古希腊文献中都有记载。此种风俗随波斯人的统治传入中亚粟特国家,演变为(汉历)七月初一到初七日历时七天的“哭神儿节”。隋朝韦节于公元605年出使康国亲历其事,并在《西蕃记》一书中留下记载。此种风俗在隋唐之际随入华的粟特人和祆教(琐罗亚斯特教、拜火教)风俗传入中国。因其在节日风俗上与七夕有相通之处,尤其是节期恰好也在七月七日,因此逐渐融入七夕风俗,使宋代的七夕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异域风情。宋代七夕令众生颠倒的泥孩儿摩睺罗,就是脱胎于西亚的植物神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宋代七夕的谷板和种生则是西亚阿多尼斯花园的变种,而西亚的“塔穆兹”或“阿多尼斯”在中土之所以改名为“摩睺罗”,则与中亚粟特地区印度教、佛教与祆教的融合有关。从巴比伦,到波斯,到粟特,到西域,到唐代的长安,到北宋的汴梁和南宋的杭州,摩睺罗,一个小小的泥孩儿,牵连出来的却是一个山川迢递、时光流转的文化传播故事。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50     标题: 回复 10# 的帖子

我觉得我在一边给廖老师翻论文的word的举动很不好,老师们的注意力被我分散了~
我错鸟~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51     标题: 回复 11# 的帖子

耿瑞芹师姐今年也去嘉兴端午节的研讨会了,嘉兴的记者还以为她是韩国人嘞
话说,那时候师姐貌似还是硕士呢,现在在读博了~祝贺祝贺~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2     标题: 回复 27# 的帖子

其实我想让你把电脑拉你跟前,跟随着她的进度你来翻论文,还是可以滴,只是条件不限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3     标题: 回复 28# 的帖子

是啊,嘉兴的时候我也以为是韩国人呢,结果俺错了,话说,祝贺是必须滴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54     标题: 回复 14# 的帖子

温柔老师对黄涛老师很不温柔啊!
作者: 刘晓春    时间: 2011-10-29 15:56

引用:
原帖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4:23 发表
第一组  地点:国际会议中心一号会议室(一楼)

上半场  14:00-15:40    主持人:吕书宝   评议人:刘宗迪

发言人:

黄  涛    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复兴

        端午节在战国时代初步形成,源于古人 ...
明年如果黄涛教授有空,我要邀请他来看看珠三角的端午扒龙舟,看过之后,估计黄涛兄会修正论文中关于端午在当代社会“实有显著的传承危机”这一观点。

[ 本帖最后由 刘晓春 于 2011-10-29 15:58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6

串门的时候不注意听讲,长鸿提示,看到一行温柔老师出的豪言:“保护非遗是无知的狂妄”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56     标题: 回复 30# 的帖子

想到昨天晚上吕老师说的那句“孙二娘的包子”了,吕老师太可爱了~~~
哈哈,关于这句话的细节,不回帖就不说明哦!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9     标题: 回复 32# 的帖子

多谢刘老师关注啊,学术争论向来不止,相信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或许才能真正体会、感受民俗,而且关于端午濒危的争论应该也是有很多可以进行反驳的论据的。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5:59     标题: 回复 34# 的帖子

那必须回帖,求真相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5:59     标题: 回复 19# 的帖子

黄老师摩拳擦掌,准备报刚才温柔老师的“一箭之仇”了~
呀~忘了照下黄老师“狠”样了,光顾着照温柔老师的靓照了,温柔老师发话,要从正面照下温柔老师发言时的形象,要照好看的!温柔老师的要求好高呀!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1

史耀增老先生,献上论文:  洽川群众的盛大节日——清明祭扫帝喾陵

老先生带着一口的乡音,讲起文章来,井然有序,举当地的例子进行了具体的阐释。真有学者风范啊,这时候使俺想起来了刘魁立老先生了。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2

很难 照的,温柔老师手舞足不蹈,容易晃动啊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03     标题: 回复 21# 的帖子

嗯,摘要长,文章更长,人也长的温柔老师的大作啊!
温柔老师在结束的时候,建议做节日研究不要只限于本国,贯通中外可以有新的发现!(是这个意思么?)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3

老先生认为,政府要牵头,群众要投入。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才行。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6

下面是宝鸡文理学院教师赵德利的发言,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能够参加下个月在宝鸡举行的关陇地区高端论坛(民俗学网里已有帖子)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8

文章:和谐的节庆狂欢——论社火的文化特点一文中图片较多,因为时间限制,只能快速的让大家看一看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08     标题: 回复 25# 的帖子

录音笔中间都还没有关过嘞,“一录到底”啊
就是在翻出来听得时候得把中场休息的时间拖过去,呵呵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09

赵老师认为,社火在北方较为常见,南方地区很少有社火。并且认为社火具有信仰性,是一种节庆仪式。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09     标题: 回复 29# 的帖子

我是在之前那位老师讲的时候想到的,我这里有老师们的论文,如果老师没有做ppt,可以把论文翻出来播放一下的
作者: 六神合体    时间: 2011-10-29 16:11     标题: 回复 31# 的帖子

这是个神马情况呢?
作者: 六神合体    时间: 2011-10-29 16:13     标题: 回复 32# 的帖子

感谢刘老师的关注!欢迎刘老师您常来民俗学论坛转转!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14     标题: 回复 39# 的帖子

有几张,不知道温柔老师看了满意否!
想到那句上次温柔老师那句“暗淡的光线,暧昧的氛围,昏黄的灯光,面容模糊如出土文物版的花瓶你伤不起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15     标题: 回复 47# 的帖子

俩人针对论文,小掐了下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16     标题: 回复 49# 的帖子

那句话一说,谁都不敢再给温柔老师照相了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18

疙瘩脸社火的图片很不错,忘记拍了。。。
作者: xiaofang    时间: 2011-10-29 16:18

感谢直播,让我等无缘参会的人也分享大会成果。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19

“中国关陇方言民俗高层论坛”邀请函出现,广告来咯

[ 本帖最后由 若只如初见 于 2011-10-29 16:53 编辑 ]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19     标题: 回复 47# 的帖子

黄老师开头就说这次会议的安排和上次昆仑神话的研讨会上一样,黄老师发言温柔老师评议,温柔老师发言黄老师评议。所以,黄老师说不管温柔怎么批他的文章,他肯定会毫不留情地批温柔的文章滴~so~温柔老师不抓住这个机会,那就过了这村木有这店了~
所以~温柔老师相当不温柔地批了黄老师的文章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0

接下来发言的是潍坊学院的老师王家忠 ,文章为: 新兴节庆经济发展趋势、问题与对策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20

耿的韩语真厉害呢!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1

刚刚开头时他提到了“无意识”、“集体无意识”等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22

原来还有除了美男子之外的新外号啊!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22

原来还有除了美男子之外的新外号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5

温柔老师现在出去啦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5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逃跑”?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26     标题: 回复 53# 的帖子

这是偶们应该做的
好好学习,争取能参加明年后年的年会,继续做为年会服务,争取做到更好!
希望到时候能认识更多老师,尤其是萧老师等各位木有见过的大侠!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7

王老师说起来了政府文件的提要。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28     标题: 回复 58# 的帖子

让我想到我师爷爷和导师了
文艺民俗学有一次课就花了一节课时间解读了一下“集体无意识”和“民俗文化意识团”(希望我没记错这个词,不然,师叔,烦劳你来劈死我吧!在火车上的师叔,您老一路顺风,走好啊
作者: xiaofang    时间: 2011-10-29 16:28

引用:
原帖由 暮蝉 于 2011-10-29 16:26 发表
这是偶们应该做的
好好学习,争取能参加明年后年的年会,继续做为年会服务,争取做到更好!
希望到时候能认识更多老师,尤其是萧老师等各位木有见过的大侠!
年轻同学是民俗的未来,我们只作垫脚石就好。辛苦了,各位同学!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29     标题: 回复 53# 的帖子

作为志愿者和民俗爱好者,能为论坛和民俗学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是我们的荣幸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31

接下来是苏州博物馆的沈建东老师,她的文章题目是    苏南农村城市化过程中民间节日习俗的变迁——以苏州吴江农村春节的田野调查为例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32

沈老师感慨了农村的变化已经有点“触目惊心”的趋势了。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33

未来民俗学研究会不会变成“城市民俗学”?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35     标题: 回复 50# 的帖子

温柔老师指出黄老师把端午起源的时间界定为战国这一点上存在问题,温柔说干支记年法在东汉的时候转变为数目字记年法,因此“端午”这个词是不能说起源于战国的。这一点上,吕老师也表示赞成温柔老师。
还有温柔老师建议黄老师在给出其他人的观点,然后再给自己的观点做一番说明。(不知道这么表述是否正确,需要翻一下录音来证实一下)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36     标题: 回复 62# 的帖子

或者温柔老师是去外面做一下心理准备,然后来接受黄老师的“炮轰”
嘿嘿嘿~~~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37     标题: 回复 72# 的帖子

非常可能,缓一缓,回头遭炮轰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39     标题: 回复 68# 的帖子

老师放的照片,那个地方真的很漂亮啊,很安静
过年那时候,我们那里会送灶接灶
发现老师调查来的习俗和跟秀秀老师去田野的时候那位爷爷描述的挺像的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40     标题: 回复 73# 的帖子

偶灰常邪恶地表示,很期待~(*^__^*) 嘻嘻……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42

灶画上挂着芝麻,象征着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45

小组最后一个发言,赣南师范学院的张勇刚老师,文章名为: 对当下中国新兴民俗节日的研究和调查——以四川成都节日为例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45

我马上来围观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6:49

江浙一带的习俗还是有点相似的,“刘猛将”信仰嘉兴的某个地方也有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56

黄涛老师点评咯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6:57

黄涛老师说起刘宗迪老师也很幽默啊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57

爱东老师躺着也中枪……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6:58

这组的背景很用心哦,建议每组都备用。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7:00

温柔老师对上半场的评议,择要贴出
温柔主要是对民俗研究的一个范式来做了一番评议,温柔老师拎出了廖维老师的文章,说另外几篇论文的题目做不深,因为是从一个套路来走,这是我们民俗学普遍存在的一个研究范式。温柔老师给出了他自己工作的基本原则:“1.别人做过的坚决不做(这是对学生的要求);2.做别人不能做的工作,别人能做的工作就不做(这是对自己的要求)”。温柔老师“呼吁”民俗研究的范式转换(当然,这也是品三大侠强调过了的,更是很多老师都强调的),研究要发现新问题,或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研究

[ 本帖最后由 暮蝉 于 2011-10-30 08:07 编辑 ]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2

新兴节日有非民俗活动,如商家表演,应注意分开。
沈建东老师的节日志项目要求严格,较为规范,建议略微更改标题。
王家忠老师理论性很强,材料可能略微少,以及引用来源、注释较少。
赵德利老师的论文有材料有观点,可能是由于写作的原因,黄涛老师认为应该较为注重标题与内容的统一性。
关于刘宗迪老师的论文点评,黄涛老师调侃说时间不够。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3

刘老师“关于七夕与爱情无关”的观点依旧无法得到黄老师的认可。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5

提醒刘老师“新”容易遭受批评。“诱惑,纯情而无知的少女”此类词句在文中较多,很有文采,但是黄涛老师认为如果观点有误,文采越好,对别人误导、伤害越大。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5

现在开始正式评价论文了。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6

热闹起来了,刘老师和黄老师又掐起来了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08

黄老师认为考证部分引用较少,有些不够可靠。关于参考文献,又让大家哈哈一笑了一次,黄老师问,XXX书(貌似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你看过吗?刘老师说,没有。黄老师说,我就说吧(大概就这个意思)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10

黄老师评价温柔老师的观点为“独家之说,值得注意”,但是黄老师还是不同意。温柔老师说,这个就是信仰问题了。又哄堂大笑了一把。
作者: 暮蝉    时间: 2011-10-29 17:10

“信仰问题,不好反驳”,哈哈!
童鞋们,赶紧来围观黄老师和温柔老师掐架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12

黄老师认为,七夕是第一个主题,七巧才是第二个主题。并否定温柔老师用词,说其行文观点或许有些刻薄,希望能够略微修正一下。很有文采的语言和观点容易给别人造成误解而无力辩驳。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7:14

谁让你碰上我了,没办法啊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14

黄老师引经据典否定刘老师“七夕与爱无关”的观点,说七夕与爱有关毋庸置疑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7:17

你要看不见,那没有办法啦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17

黄老师以诙谐幽默的方式表示,评议介绍。但是主持人表示,还有5分钟时间会议讨论介绍,刘老师可以有时间反驳。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7:18

我就是很直率地说一下对文章的看法,没有人参公鸡啊!黄涛老师语。
作者: 若只如初见    时间: 2011-10-29 17:18

刘老师果然开始反驳了啊
作者: 瑶族小妹    时间: 2011-10-29 17:19

结束咯




欢迎光临 民俗学论坛-中国民俗学网 (http://www.chinafolklore.org/forum/) Powered by Discuz! 6.0.0